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煤层气资源赋存特征及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新疆主要煤田的煤炭资源分布特征,煤变质特征及构造特征分析,探讨新疆的煤层气资源赋存特征,对新疆主要煤田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潜力进行初步评价,新疆的煤层气基本属于少生中储型,虽然单位含气量较低,但煤炭资源非常丰富,且相对集中,煤气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大通盆地沉积体系与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沉积学报》1998,16(2):139-144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分析,祁连山侏罗纪众多小型盆地的原型为走滑拉分盆地,这些盆地在早、中侏罗世普遍经历了两次拉分裂陷作用,大通盆地即为其中之一。本文分析了大通盆地的沉积体系和演化阶段,结果表明,聚煤作用主要与盆缘断裂和粗碎屑沉积相关,小型湿地扇为重要聚煤场所,构成盆地的富煤区。大通盆地的形成、演化及聚煤特征在祁连山侏罗纪煤盆地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冀西北(张家口)地区发育了一系列中生代聚煤盆地,盆地类型分为断陷型聚煤盆地和坳陷型聚煤盆地,含煤地层时代从早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在总结含煤盆地沉积特征基础上,对造成聚煤盆地含煤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盆地基底地层岩性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古地理景观,对聚煤作用有很重要影响;聚煤盆地的规模及展布受古构造控制,影响煤层的聚集规模;沉积环境差异导致聚煤条件的差异,影响煤层聚集的范围和厚度;煤系地层粗、细碎屑岩的赋存比例反映盆地沉降速率的高低,从而影响盆地含煤性。其中聚煤古构造是影响各聚煤盆地含煤性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新疆煤炭资源的地质特征及其开发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永  康高峰 《西北地质》2007,40(4):81-86
在分析、总结新疆各含煤构造单元煤层层数、厚度和分布、聚煤特征及赋煤构造样式的基础上,对新疆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前景进行分析,指出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伊犁盆地、塔北盆地具有广阔的煤炭资源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湘东南地区资汝煤田上二三叠统为一套灰黑色砂质泥岩、细砂岩、中粗粒砂岩以及煤层等沉积组合,具有砂泥薄互层层理、斜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及大型交错层理等沉积结构。该地区沉积环境为渴湖三角洲,煤层主要发育于渴湖淤浅而成的泥炭沼泽。研究区西南方向发育煤层层数比北东向多,盆地边缘煤的灰分比盆地中心的高,而硫分含量却比盆地中心低,盆地中心煤质较好。  相似文献   

6.
呼和诺尔盆地属海拉尔盆地群,为张性盆地,区域性的北东向断裂控制了盆地的形态和规模。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为下白垩统伊敏组,发育11个煤组,其中4煤组、8煤组煤层较稳定,全区大部可采;11煤组煤层稳定,厚度达15~20m,为全区主要可采煤层。根据伊敏组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划分了四个沉积旋回,分析了影响煤层沉积的主要因素,认为盆地沉积明显受同沉积断层的控制,表现在断层两盘岩层生长指数和沉积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异。本次研究将对海拉尔盆地乃至相邻蒙古国盆地的煤田勘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四川宝鼎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四川攀枝花地区的宝鼎盆地的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在主要含煤段大荞地组发育12个层序界面和11个四级层序,其中在40#煤层以上地层发育层序Ⅳ到层序Ⅺ等8个四级层序。伴随着宝鼎盆地由断陷盆地(大荞地组沉积时期)向大型拗陷盆地(宝鼎组沉积时期)演化,盆地基底沉降速率减小,可容空间增加速率降低,聚煤作用在垂向上先增强再减弱。断陷盆地发育早期,聚煤作用较弱;断陷盆地发展中期(层序Ⅳ-层序Ⅷ),主要煤层多发育于低位体系域、初始湖泛面附近和高位体系域中晚期,平面上聚煤中心位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中等的三角洲平原相带;至盆地发展晚期(层序Ⅸ-层序Ⅺ),主要煤层的发育位置逐渐向四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靠近,平面上聚煤中心向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最大的盆地沉积中心迁移。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断陷盆地的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从二连盆地群的霍林河盆地地质条件与煤层气地质特征入手,探讨该类盆地煤层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霍林河盆地煤层厚度可达80 m,煤层含气量为1.6~5.62 m3/t,瓦斯风化带深度为450~500 m;煤层的分布特征受同沉积构造与沉积环境控制,盆地内部小型凹陷与隆起决定着煤层的发育位置和煤层埋藏深度,基底的整体抬升确定了瓦斯风化带的位置;翁能花向斜与西南部向斜处,煤层厚度和埋藏深度均较大,煤层顶底板岩性为泥岩,其受到后期构造影响小,是煤层气成藏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9.
沁水盆地煤及煤层气开发主要集中在盆地两翼及南部转折端,而对盆地中北部煤系能源矿产及构造演化问题略显不足。通过还原聚煤期古构造和沉积环境,结合构造应力场和沉降史恢复等手段,综合分析沁水盆地中北部晚古生代煤系形成过程及多期构造运动对煤系矿产赋存的影响。认为:研究区石炭-二叠聚煤期以北东向沉积坳陷控制了现今盆地构造格局,整体沉积环境由海陆过渡相向陆相过渡;印支期,盆地接受快速沉降,在深成变质作用下,形成煤系气;燕山期,盆地遭到挤压破坏,北东向主体向斜形成,煤系抬升,同时受岩浆热作用,煤化程度提高,向斜两翼煤及煤系气遭到剥蚀和散逸;喜马拉雅期,盆地遭拉张作用叠加破坏,西北部发育大型裂陷和大量正断层,煤系气发生部分逸散,主要富集在研究区中东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欧亚板块,库拉-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的三向不均衡作用,在中生代一新生代时导致中国东部发生郯庐断裂,梅河盆地为郯庐断裂在东北的一个分支——抚密断裂里的地堑-半地堑聚煤盆地。其构造格架是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各个阶段构造叠加的结果,它包括先期的基底构造、同沉积构造、后期的改造构造。梅河盆地从形成到结束盆缘断裂(F1、F2)控制着盆地的沉积和范围,盆地充填结束后,由于纵张断裂Fv切割,下降盘煤系地层埋藏较深,根据上升盘煤层发育分析,预测下降盘应为找煤的可靠远景区。  相似文献   

11.
刘房子盆地为松辽盆地东缘~断陷型盆地。盆内充填晚中生代陆相碎屑岩含煤建造,富含煤、膨润土。大羊草沟组为主要含煤层位;主要可采煤层形成于曲流河体系的岸后沼泽;钠基膨润土系河流搬运至浅水湖泊与沼泽中沉积成因;刘房子盆地的演化,既具区域发展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炼出网结河体系与曲流河体系的聚煤模式;总结了煤和膨润土的赋存规律;并指明进一步勘探、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后备煤炭资源基地,煤层大多聚集在白垩纪断陷盆地中,其中,五间房含煤盆地煤炭资源丰富。通过对该盆地东南部3个钻孔57件煤样的煤岩学和煤化学分析,探讨了煤层的煤质特征、煤相类型及其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煤层以低—中高灰、高挥发分产率和低—特低硫为特征;具有较高的镜/惰比和结构保存指数;煤相类型主要为潮湿森林沼泽相,自下而上,成煤泥炭沼泽覆水程度总体有所加深,上部泥炭沼泽具有水体逐渐加深的水进型特征,下部泥炭沼泽具有水体逐渐变浅的水退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海侵事件成煤作用——一种新的聚煤模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晚古生代华北陆表海聚煤盆地海平面具有高频率变化和复合性特点,海侵具有突发事件性,这一规律对盆地充填沉积、沉积体系演化和煤聚积具有控制作用。提出了“海侵事件成煤观点”,认灵海侵事件成煤是大型陆表海盆地所特有的,陆表海盆地的海侵过程是非常短暂的,表现出海侵具“突发”性质,因此海侵沉积具有较好的等时性。煤层与直接覆盖于其上的海相灰岩为一种事件沉积组合,泥炭的煤化作用过程完全处于还原环境下。  相似文献   

14.
辽宁张强盆地聚煤与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强盆地是辽宁晚中生代半地堑式断拗盆地,呈萁状。同生构造控制了盆地的形成、沉积及演化。湖滨三角洲平原聚煤环境、湖泊环境的成油、富煤区与古构造、古气候、占地理的演化紧密相关。与邻区协尔苏盆地、三台子盆地沉积上有相似性及差异性。通过对沉积特征的分析,对今后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聚煤盆地富煤规律是煤地质学研究之焦点。富煤规律研究的突出进展主要包括聚煤模式、富煤带和富煤单元以及现代泥炭比较沉积学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富煤单元和现代泥炭比较沉积学研究更清楚地揭示煤赋存规律与成因煤相和工艺煤相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聚煤盆地优质煤的预测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发 《矿产与地质》2010,24(5):440-444
诺门罕煤田是我国近几年发现和勘查的特大型煤田之一,资源储量达200亿吨。本文通过阐述诺门罕盆地的成煤地质背景,包括构造、地层、煤层特征,分析研究盆地的沉积环境,聚煤规律,提出区域成煤模式的认识,旨在指导今后海拉尔坳陷次级诸盆地煤炭勘查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鹤岗盆地煤层气的资源潜力,从煤层气的成藏条件出发,将鹤岗盆地相关的地质、地化参数与阜新盆地进行类比,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两个盆地资源潜力进行评分,并计算出鹤岗盆地煤层气资源总量。结果表明,鹤岗盆地绝大部分地质、地化指标相似于甚至优于阜新盆地;鹤岗盆地煤炭资源丰富,煤阶以气煤-焦煤为主,煤层累计厚度平均64 m,为煤层气的大量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岩浆和构造活动以及有效盖层的差异,使不同矿区含气量差别较大,整体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尽管鹤岗盆地部分煤层含气量和渗透率偏低,但其煤层分布规模大,煤阶中等,其煤层气资源总量可达445.6×108 m3,通过合理开采,可具有较大的工业产能。   相似文献   

18.
Much of the coal consumed in the US since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has been produced from the Pennsylvanian strata of the Appalachian basin. Even though quantities mined in the past are less than they are today, this basin yielded from 70% to 80% of the nation's annual coal production from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until the early 1970s. During the last 25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the nation's coal that was produced annually from the Appalachian basin has declined markedly, and today it is only about 40% of the total. The amount of coal produced annually in the Appalachian basin, however, has been rising slowly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and has ranged generally from 400 to 500 million tons (Mt) per year.A large proportion of Appalachian historical production has come from relatively few counties in southwestern Pennsylvania, northern and southern West Virginia, eastern Kentucky, Virginia and Alabama. Many of these counties are decades past their years of peak production and several are almost depleted of economic deposits of coal. Because the current major consumer of Appalachian coal is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coal quality, especially sulfur content, has a great impact on its marketability. High-sulfur coal deposits in western Pennsylvania and Ohio are in low demand when compared with the lower sulfur coals of Virginia and southern West Virginia. Only five counties in the basin that have produced 500 Mt or more exhibit increasing rates of production at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these, six ar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basin and only one, Greene County, Pennsylvania, i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sin. Decline rate models, based on production decline rates and the decline rate of the estimated, “potential” reserve, indicate that Appalachian basin annual coal production will be 200 Mt or less by the middle of the next century.  相似文献   

19.
从“构造热事件”分析阜新盆地多能源矿产共存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新盆地煤、煤层气、石油、致密砂岩气、地热等多种能源矿产的分布和成藏受到盆地构造热演化的控制。纵向上,煤和煤层气主要集中在盆地上部地层,石油和致密砂岩气主要集中在盆地中部地层,地热主要集中在盆地底部地层。平面上,石油位于盆地中部和中南部,致密砂岩气位于盆地中部的东梁构造带,煤炭全盆地均有分布,主要可采煤层位于盆地中部,煤层气位于盆地中部,地热位于盆地中部的东梁构造带。盆地构造热演化与能源矿产的时空配置表明,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控制了盆地能源矿产的成藏,煤是多能源矿产重要的物质来源,盆地多能源矿产成藏顺序依次为:煤→石油→致密砂岩气→煤层气→地热。综合以上特征,阜新盆地多能源矿产的联合勘探开发应以东梁构造带、清河门—艾友构造带、王营—刘家构造带为主要勘探区域进行。  相似文献   

20.
含煤盆地形成之后,受地应力作用产生的各种构造现象,改变了原始煤盆地的形态,且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研究成盆后构造对煤田的改造作用,对煤炭资源的预测和勘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部分实例,论述了断层和褶皱对煤田的改造作用,并对今后的找煤方向提出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