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双  胡祥云  刘天佑 《地球科学》2014,39(11):1625-1634
用变差函数研究重磁场的区域变化特征.变差函数的变程反映重磁场的相干范围, 块金效应反映随机干扰, 基台值反映变异程度.重磁场的理论模拟说明: 重力场的相干范围大于磁场, 重磁场变程主要取决于场源深度, 浅源重磁场变差函数近似为球状模型或指数模型, 深源重磁场近似为连续性更好的高斯模型.磁场场源深度近似等于变程的一半, 重力场场源深度近似等于变程的四分之一.湖北大冶铁矿垂直分量磁异常具有几何各向异性, 北西-南东走向, 变差函数推测磁铁矿平均深度为250m.磁异常小波多尺度分解细节和逼近部分磁场具有协调几何各向异性, 变差函数的各阶场源深度估计结果与功率谱估计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重磁场特征与基底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塔里木盆地的布格重力与航磁资料,通过不同高度的解析延拓、不同方向水平梯度计算,分析了盆地内部与盆地边缘重磁场特征的差异,并反演计算了基底起伏与莫霍面深度。结果显示:盆地内部重磁异常变化相对平缓,盆地边缘变化剧烈;莫霍面形态中部上隆,盆地南北边缘分别向南、北加深;盆地边缘的前陆盆地表现为基底深凹;盆地边缘断裂特征与内部有所不同,边缘断裂基本平行于盆地边界,规模大,延伸长。反映了刚性的塔里木岩石圈在印藏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下发生挠曲与整体变形,盆地边缘发育大型断裂系统,使应变能主要在周边变形最强烈的区域释放,形成了盆地周边比盆地内部活动强烈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改进的局部波数法及其在磁场数据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部波数法是一种进行磁场数据解释的常用方法。现有的局部波数法在进行反演时往往需要计算局部波数的导数,会明显地增大噪声的干扰,为解释结果带来误差。提出3种利用磁异常在不同位置或不同高度上局部波数的简单组合来进行场源体深度及构造指数的计算方法,不需要计算局部波数的导数,降低了噪声的干扰,增强了反演结果的稳定性。通过理论模型试验,证明改过的局部波数法在有无噪声的情况下均能很好地完成异常的反演,其反演结果与理论值之间的差距小于理论值的5%。将其应用于四川某地区磁异常的反演中,其结果与解析信号的欧拉反褶积法的反演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4.
高频垂直磁偶极子电磁场勘探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均匀半空间电阻率和介电常数对高频电磁法(100kHz-50MHz)的勘探深度的影响。通过对高频垂直磁偶极子在两层地电模型与均匀半空间模型产生的磁场的计算比较,得出结论:均匀半空间的电阻率越大,勘探深度也越大,同亲,介电常数越大,勘探深度也越大。这对仪器设计和正确分析对象深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高原距今15 ka以来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鄂尔多斯高原中部折家梁海子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色度等环境指标综合分析,探讨鄂尔多斯高原距今15 ka以来的环境演化。鄂尔多斯高原在距今14.3~11.9 ka,深度205~235 cm,为冷干环境;距今11.9~4.0 ka,指标特征反映了降水较为丰富,湖泊扩张,湖泊演化为稳定的深湖环境。潮湿气候环境可能是由于季风活动加剧所致;距今4.0~0 ka,深度85~0 cm,以大幅度波动为特征,表明气候干冷和湿暖交替,风沙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加强。其中又以距今1.2~1.4 ka期间,深度25~30 cm时气候最为干旱,沉积了较粗的砂,为一强沙尘暴多发时期。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方法对多匝同一小回线和重叠小回线两种瞬变电磁法工作装置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两种装置参数随线圈匝数的变化关系,从而为野外实际勘探提供数据参考。首先在地下一定深度埋置一低阻体,在该低阻体正上方布置一条测线,然后先分析单点数据的发射磁矩、关断时间、感应信号强度随线圈匝数的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比不同装置随线圈匝数变化的多测道剖面图,分析两种装置的异同点。实验表明两种装置的发射磁矩、关断时间、信号强度及对异常体的分辨能力都随发射线圈匝数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匝数情况下,同一回线的发射磁矩和关断时间稍大,但有效信号部分能量衰减快,信号强度相对较弱,探测深度较浅,然而在有效探测深度下,同一小回线装置对低阻异常体的分辨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7.
伶仃洋地区年代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古环境的重建及海陆交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磁性地层学和AMS 14C测年对珠江口伶仃洋ZK1钻孔(113°40′E、22°34′N,孔深100.3 m)0~32 m岩心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研究.5个样品的AMS 14C测试年龄为(486±120)~(2268±149)a BP.岩心的...  相似文献   

8.
引言近十年来为了鉴别大洋盆地中线性磁异常模式的起源,对洋壳磁化强度的研究显示了极大的兴趣。目前了解洋壳(尤其在深部)可以通过几种方法,如在推测为构造断崖的附近进行海底拖曳打捞、通过大洋基底钻探  相似文献   

9.
相山火山盆地磁性结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相山地区大比例尺重磁测量结果为基础,建立正演计算模型,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反演计算了相山盆地不同深度下的物性结构分布特征,对该盆地地下岩层结构及界面变化趋势进行了半定量和定性分析;盆地深部构造岩浆活动发育,局部地段次火山岩体具向下延深和扩大的趋势;西北面磁性界面变化较复杂,磁性岩体的埋深均小于800 m;东南面磁性界面变化相对较平缓,磁性岩体的埋深均大于800 m;盆地中有多个岩浆通道,后期构造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盆地西南侧、南侧以及东侧,这可能是导致北西侧铀富集成矿好于这些部位的主要原因,受构造影响,盆地中部及西北部,磁性基底呈块状分布.这对指导相山的攻深找盲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煤田火烧区烧变岩体的单一磁化模型反演解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缺点,根据烧变岩体热剩磁随温度及深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小波多尺度分解二阶逼近,消除区域场,建立了非均匀磁化烧变岩体二度半多边形体反演模型。实例计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磁学可能是南海深海平原古环境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方面之一。众多磁学参数中,磁化率是最基本、最综合反映沉积物磁性矿物总体状况的参数,非磁滞剩磁对单畴颗粒含量敏感,而且单畴颗粒是剩磁的主要携带者,结合粒度、碎屑矿物丰度等数据探索南海深海平原柱状样QD189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地质含义。在磁化率大于45×10-5层位和481 cm以浅的磁化率小于45×10-5的层段,磁化率、2~5粒级含量、ARM和ARM@20m T变化一致性较好,2~5粒级软磁性多畴颗粒含量变化可能是这些层位磁化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在808~488 cm层段内,小于45×10-5的磁化率与2~5粒级含量、ARM和ARM@20m T变化总体上一致性较差,磁化率变化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5粒级是QD189重要的较粗粒级组分,大体上以深度350 cm为界具有下层段含量较高且粒度变化大、上层段含量较低且粒度变化小的特点。ARM@20m T比ARM更加真实地表示QD189单畴颗粒含量,除了单畴颗粒外,9~12粒级假单畴、多畴颗粒矿物对665~48 cm层段的ARM可能有一定贡献,其中,层段548~310 cm的ARM中可能还有6~9粒级多畴颗粒的贡献。通过碎屑矿物丰度、火山玻璃丰度和(或)磁化率异常峰值的对应关系识别出6次火山活动,火山玻璃丰度的分布特点还揭示出QD189中普遍发生生物扰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南许昌县灵井铁矿床是近几年来在许昌铁成矿区发现的又一个大型铁矿床,属火山一沉积变质型。矿体赋存于登封群武庄岩组二段,矿体主要呈似层状,受太古界登封群武庄岩组控制,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受矿区古断隆构造控制,其形态呈北西向带状展布。笔者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高磁异常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深部找矿前景较好,矿体沿倾向向深部仍有较大的延伸空间,经进一步深部勘查,可以大幅度提高矿床资源储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天津地区重力及航磁资料,对不同深度上密度界面、磁化率等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显示,本地区平均深度约6.5 km的密度界面与新生代底部的起伏基本一致。由此认为本区新生代以来地壳发育过程比较连续且稳定,西南部地区曾经有较明显的火成岩活动。结合该地区航磁异常的分层计算与对比,认为本地区的地壳结构受渤海湾裂谷盆地的对“倾牌组式构造”所控制,该地区西北部存在有北东向展布的深大断裂,其深部延展与本区大部分已确认的断裂深部延展方向基本一致且朝向东南。其活动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老矿区重新开展物探测量,往往受到许多干扰和限制,而利用以往物探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推断深部存在矿体的可能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思路。文章以河北迁安马兰庄铁矿区为例,将原有磁法数据进行化极、小波多尺度分解、上延、功率谱计算场源近似深度等处理,预测在已探明铁矿体的下方还有磁性体存在;经验证钻孔证实,深部确有厚大的磁铁矿体,为老矿山新增了地质储量,研究成果成为利用以往磁法勘探资料寻找深部厚大铁矿体的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15.
确定地下管线深度的方法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清 《矿产与地质》2001,15(Z1):596-602
从理论上阐述了利用倾斜磁场最大值点、利用垂直磁场分量峰值点和利用水平磁场分量半极值点确定地下管线深度的原理方法,指出了利用倾斜磁场最大值点确定管线深度时在原理上存在的问题和不实用性,同时从原理上和实用中筛选出了最佳的定深方法-水平磁场分量三角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地区地表条件复杂,碳酸盐地层发育,高阻碳酸盐岩地层阻挡了地震弹性波向下穿透,难以获取构造、层位,尤其是深部可靠信息,导致常规地震勘探方法受到限制。文章基于野外高精度磁法勘探,采用数据校正、空间变换、导数转换、平滑滤波和正则化滤波等数据处理技术,分析探测对象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对研究区磁性基底埋深进行反演计算。研究结果获得的磁性基底为与中元古界顶界相当的变质岩磁性界面,深度在2~4 km,反映了盆地内变质结晶基底的构造形态和起伏特征。另外,文章初步分析和探讨了引起磁正负异常地质要素,指出磁负异常与上扬子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富集区具有很好空间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7.
Iron-ore with magnetite as the chief ore mineral occurs in the Precambrians of Eastern Ghats. Vertical magnetometric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to delineate some of the ore bands, in the Ghats belt of Godavari Districts, Andhra Pradesh, around Addatigala, Devipatnam and Tekuru.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gnetic anomalies was based on the tabular models. Ore bands are at shallow depths of around 5m. The deduced inclinations of magnetisation suggest that the magnetisation is largely remanent. The intensities of magnetisation are in the range of 5 to 10·5×10?3 emu and agree well with the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on the ore samples. At Devipatnam and Tekuru the magnetic background seems to be high. At Tekuru the ore band appears to be very limited in depth extent. The limited depth extent coupled with high magnetic background explains the anomaly which is not so promin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such areas, it is only the high grade magnetite ore bands of considerable depth extent that can be successfully delineated by the magnetic method.  相似文献   

18.
对瞬变电磁法回线边长决定探测深度的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乙 《物探与化探》2007,31(4):327-332
质疑瞬变电磁法探测深度取决于场源磁矩(M=IL^2)的强度,当电源能量一定时,改变回线边长就成为控制探测深度的有效措施;认为“大回线有大深度”、“小回线探测浅”等共识是不正确的,它是不计条件应用深度公式的误导。研究认为:瞬变电磁法的探测深度取决于场源含有的低频成分,基频越低,探测越深;磁矩只是决定探测结果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9.
Ajmer-Sambar sector of Delhi fold belt, North-Central Rajasthan has got importance due to its litho characters, structure, metamorphism, magmatism, migmatisation, metallogeny and rich potential of base metal mineralization. This sector is comprised of Delhi sequence of rocks hosted by the Banded Gneisses Complex (BGC). In view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gion, ground magnetic survey was conducted along six regional profiles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magnetic nature of the basement and depth to the basement. Analysis of the magnetic data has clearly identified two magnetic lineaments (a) L1 in WNW-ESE direction that appears to represent litho-contact between Kalyanpura sequences in the south to Anasagar migmatite in the north and (b) L2 in NNW to SSE direction south of Parvatsar which is inferred to be a structural control about which the quartzite rocks of Taragarh Formation culminate. An average depth to basement of 3.7 km is estimated through spectral analysis of magnetic data. The maximum depth of the basin 4.5 km is estimated in central part of the study area. The obtained depth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ummulative Total Intensity Magnetic Anomaly field (CTIMAF) and Deep seismic stuides.  相似文献   

20.
选择黑龙江省海伦市相邻耕地和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深度以及部分地球化学特征等对土壤中蔗糖酶、脲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酶受土壤深度影响较为明显,表层土壤中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深层土壤,而与土地利用方式无关;脲酶受土壤深度影响较小,但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影响较大,如种植大豆可以显著提升土壤脲酶的活性,除此之外脲酶活性还受土壤黏粒含量的影响;过氧化物酶活性主要受控于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受土壤深度影响较小,但深层林地土壤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深层耕地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