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黔西南优质烤烟基地的气候与适宜移栽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黔西南州主要烟区与省内外、国外烟区的气候条件分析,揭示了黔西南州烤烟优质适产的天气气候特点,结果表明:黔西南州主要烟区3~4月的平均气温基本能稳定在14℃及其以上,比省外其它地区稍高;日照时数130~170h,基本能满足优质烤烟对于光照的需要;降雨量36~82mm,有利于烤烟育苗期的生长发育。如果能减轻春旱、冰雹等气象灾害对烤烟的危害,黔西南州烤烟移栽期完全可以在4月下旬~5月上旬之间完成,从而达到优质适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昆明地区近10年烤烟种植冰雹灾害事件,分析了 5~9月209个中度以上冰雹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用历史高空探测秒级数据,分析0℃层、-6~-8℃层、-20℃层高度和0~-20℃层负温区厚度的变化特征,从环境条件及层结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其产生的大气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昆明地区冰雹灾害事件分布极不均匀,7...  相似文献   

3.
广西冰雹的活动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西90个站49 a(1956-2004年)的冰雹资料,采用回归统计、天气概念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广西冰雹的活动特点,结果表明:处在低纬地区的广西,冰雹天气与地形密切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具有"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山区比沿海多"的特点;地处云贵高原余脉的百色、河池是冰雹的频发区;冰雹发生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性不太明显,但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多出现在午后14~19时;2-5月是广西冰雹发生的主要季节,尤其集中发生在3-5月,原因是春夏之交是冷暖窄气活跃、交缓最明显的时期,由此春末夏初冰雹个大、发生频次高.大范围冰雹过程根据环流特点可分为南支槽型、高原东部深槽型、华北深槽型,其中南支槽是广西冰雹天气的最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4.
西畴县灾害性天气预报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西畴县近30年的大雨、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时空分布情况,查阅历年预报会商分析记录和实况天气回顾,找出了造成这类天气的实际影响系统,归纳出该县的四季天气特点、主要气象灾害和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着重讨论形成西畴县冰雹、大雨、暴雨天气的典型环流形势和其它影响因子。对形成西畴县冰雹、大雨、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进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5.
冰雹灾害是渝东南地区威胁最大的气象灾害之一,掌握渝东南地区冰雹时空分布及天气特征是人工防雹业务的迫切需要,对避免和减轻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对防灾减灾也有积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中1960—2011年渝东南地区造成灾害的冰雹资料以及2000—2011年的MICAPS资料,对渝东南地区降雹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丽江金沙江区域烤烟生产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优质烤烟生产气象条件的叙述,结合丽江市气候资源特点,利用永胜县2006~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丽江金沙江区域烤烟生产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丽江金沙江烟区(1)大田期光照强度强,日照时数613.5 h,最适宜烤烟生长;(2)大田期日均雨量5.5 h,年均雨日117 d,自然降水条件好,降水有效性高;(3)无高温危害。不利因素:(1)全生育期≥10℃有效积温1 398.7℃,略显不足,生长后期对烟叶品质有影响;(2)干旱、冰雹、低温冷害、连阴雨等气象灾害交替频繁发生;但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烟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克服。  相似文献   

7.
基于PSR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地貌灾害频发的甘肃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流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其时空变化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渐上升,中高安全等级以上的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2%。流域内低生态安全区域主要集中在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两岸区域、宕昌县西北区域和迭部县北部山区,高安全区域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林业发展区等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其分布格局与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地貌灾害的风险分布格局相反。  相似文献   

8.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聚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京津冀及周边34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数据,辅以Mann-Kendall趋势分析、SatScan时空重排扫描等数理统计方法,对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聚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变化具有阶段性,2000年之前干旱-热浪频次多为负距平,暴雨频次相对较多;2000年后干旱和热浪频次呈上升趋势,暴雨频次呈下降趋势;② 综合考虑多种致灾因子,京津冀地区高致灾因子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区和西部太行山地区,低致灾因子区分布于中部平原区;③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和热浪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重叠性,两者空间叠加区主要分布于5个区域:北部沿海区、北部燕山山区、西部太行山区、南部平原区。对于北京、天津、保定等中部平原区的城市而言,其为多灾种叠加的“平静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群集事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以来中国小麦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朝  王品  陈一  张帅  陶福禄  刘晓菲 《地理学报》2013,68(11):1453-1460
利用1991-2009 年中国农业气象站点记录的灾害及物候资料,首先对小麦各类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及所在生长发育期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然后通过对比较暖10 年(2000-2009)与其前10(1990-1999)年两个时期的灾害时空变化特点,探讨气候变化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是小麦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类型,其发生频率高达79.21%,冰雹、干热风、大风、连阴雨等灾害类型也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有较多发生。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典型气象灾害发生频次有所增加,并且主要发生在生殖生长期。空间上,灾害类型增加较为明显的有:山东半岛的干热风、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暴雨及冰雹。分析表明:不同灾害种类的发生及变化的空间分布与中国气候变化特征有很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11年3月云南倒春寒过程及其对烤烟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倒春寒是影响云南烤烟种植的一种灾害性天气过程。利用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3月发生在云南的倒春寒天气过程及其对烤烟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3月发生的倒春寒是近5年同期云南省影响范围最大的倒春寒过程;全省共有57个站点出现倒春寒,主要分布在云南东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地区。(2)根据云南烤烟生产的实际,日平均温度≤10℃或日最低温度≤4℃可作为评价烤烟幼苗根部受害的临界温度,而日平均温度≤0℃或日最低温度≤-6℃可作为评价烤烟幼苗地上部分受害的临界温度。(3)2011年3月发生的倒春寒过程对云南省西南部的景谷、镇康及云县等烟区未造成影响;对其余大部烟区烤烟生产的影响主要是对烤烟幼苗的根部造成了伤害;对东北部的昭通、镇雄两个烟区的烤烟生产影响较大,倒春寒天气过程期间的低温胁迫不仅对这两个烟区烤烟幼苗的根部造成了伤害,对烤烟幼苗的地上部分也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11.
利用黔西南州59个防雹炮点资料,对黔西南近10年(2006年至2015年)冰雹的变化特征、持续时间、降雹密度、直径等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近10年黔西南州炮点共出现冰雹380次,春季为冰雹发生的主要季节;大冰雹主要发生在4~5月。(2)冰雹出现时间主要在15时至21时,其中17时出现的次数最多;大冰雹出现的时间主要在15时至19时之间,其中19时出现的大冰雹次数最多。(3)兴义西北部、兴仁西南部至县城为冰雹多发区域。(4)冰雹的直径范围为0~50 mm,其中5~9 mm冰雹发生次数最多;大冰雹发生次数占总次数的9%。(5)冰雹密度在1~9粒/m2的最多,密度达100粒/m2以上次数少,仅占8%。(6)82%的冰雹持续时间不足5分钟。  相似文献   

12.
雷暴天气是河西走廊东部多发的灾害天气之一。利用1961-2013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雷暴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选取1991-2010年4~10月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依据气流的南北配置对雷暴天气进行了环流分型,采用诊断方法、因子组合和日常的经验预报等方法对不同层次、不同物理量进行分析和计算,构建了具有经验性的预报因子库,利用线性相关、经验预报和最大靠近原则等诊断分析方法建立了雷暴天气诊断预报模式。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和地形地势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雷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南部天祝山区雷暴日数远大于其他各地,占雷暴总日数的40.6%,是河西走廊东部雷暴天气的多发地带。年、年代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天祝的递减趋势尤为显著,年雷暴日数的时间序列存在7~8 a的准周期变化;一年内6~8月是雷暴的高发期,雷暴日数共占年雷暴总日数的70.7%~78.4%。雷暴的日变化特征明显,一日内12~22时为雷暴多发时段,集中发生时段为13~17时,雷暴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0~40 min。雷暴的环流形势分为三类:西北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和西风气流型,其中西北气流型最多。确定了各型雷暴预报模式的预报指标和阈值。诊断模式的预报准确率在75%以上,达到了一定的预报水平,填补了雷暴精细化预报的空白,可为雷暴的业务预报预警以及防雷减灾提供客观有效的指导产品。  相似文献   

13.
西藏自治区近30年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是区域山洪防治规划、监测预警的基础。通过收集西藏自治区1983—2015年的历史山洪灾害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时空统计、数据挖掘分析等方法对西藏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突变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山洪与不同降水指标的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自治区1983—2015年均发生山洪灾害32次,主要在7、8月份,其逐年变化呈y=0.012x~3-0.4123x~2+4.5769x-7.748的三次函数增长,且周期变化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主要表现在33a特征时间尺度下,周期变化具有全域性,平均周期为21a;(2)西藏山洪主要分布在日喀则、山南和林芝三个地级市,仁布和察隅两个县域以及西藏东、南部的索曲河流域,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流域的山区,分布密度在0~3.29次/100 km~2,1983—1993年山洪分布方向趋势性最明显,2005—2015年山洪分布范围最广,随机性最强,三个时段平均中心均位于拉萨市,中心趋势变化不大;(3)1997年和2009年为西藏山洪突变的年份,突变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拉萨河流域,1997年密度变化范围在-0.15~1.15次/100 km~2,而2009年为-1.13~0.97次/100 km~2;(4)以30°N和90°E线为界,降水指标的分布与西藏山洪灾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类型的降水指标山洪灾害集中分布的降水区间不同,其中年均最大60分钟降水指标对山洪灾害分布较为敏感。这些结果对促进山洪灾害数据挖掘与时空分析理论、西藏地区山洪灾害科学减灾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滇中30个台站冰雹观测资料,分析了滇中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滇中冰雹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各台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冰雹发生的概率模型,求算其理论概率,并运用x2检验,对分布模型进行适应性检验,结果表明,滇中地区冰雹的发生具有POISSON分布特征.在求得理论概率的基础上,使用GIS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冰雹灾害风险区划.滇中地区绝大部分区域冰雹年发生概率在70%以上,冰雹发生概率在80%以上的区域几乎占滇中面积的一半,其中风险高达90%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滇中南部的双柏、峨山和江川一带,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滇中地区发生冰雹的风险较大,冰雹灾害对滇中的影响范围很广.  相似文献   

15.
新疆黄土分布规律及粉尘来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叶玮  桑长青  赵兴有 《中国沙漠》2003,23(5):514-520
通过新疆不同区域地形、黄土时空分布规律、物质组成等资料的对比,结合区域环流形势和沙尘天气的综合分析提出:不同黄土分布亚区,受不同的大气环流、局地环流和地形的作用,具有不同粉尘来源。南亚区主要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北亚区主要来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而形成西亚区黄土的粉尘主要来自中亚荒漠。  相似文献   

16.
王文宇  王静爱 《地理研究》2001,20(3):380-387
广泛收集来自气象部门、政府减灾部门、新闻媒体等冰雹灾害信息,建立了中国冰雹灾害的数据库;编制出中国冰雹灾害空间格局图,将中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概括为1区、2带、7中心.中国冰雹灾害成灾的范围与冰雹致灾的范围有着一定差别,具有东移、南移的趋势.1949年以来冰雹灾害的主要承灾体类型有6大类、20亚类,其中以粮食作物受灾次数最多,从动态变化角度看,玉米、棉花、花卉、通讯等承灾体亚类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种信息源的中国冰雹灾害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王文宇  王静爱 《地理研究》2001,20(3):380-387
广泛收集来自气象部门、政府减灾部门、新闻媒体等冰雹灾害信息,建立了中国冰雹灾害的数据库;编制出中国冰雹灾害空间格局图,将中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概括为1区、2带、7中心。中国冰雹灾害成灾的范围与冰雹致灾的范围有着一定差别,具有东移、南移的趋势。1949年以来冰雹灾害的主要承灾体类型有6大类、20亚类,其中以粮食作物受灾减数最多,从动态变化角度看,玉米、棉花、花卉、通讯等承灾体亚类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关中地区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寅康  金晓斌  王千  杜心栋 《地理科学》2012,(12):1465-1472
旱灾、洪灾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关中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类型,选择各类型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评价模型,对关中地区农业生产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总体较高,高、中、低级别风险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28.2%、46.6%和25.2%,其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凤县、太白县、麟游县以及陇县的北部地区,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台塬边缘区和低山地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关中盆地地区,从具体灾害类型上看,高风险区域主要面临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的威胁,中风险区域主要灾害是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低风险区域则是干旱和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谭丽荣  陈珂  王军  俞立中 《地理科学》2011,31(9):1111-1117
采用1990~2009年风暴潮灾害损失数据,选择中国东部沿海地区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借鉴沿海脆弱性指数(Coastal Vulnerability Index,CVI)方法的评估思路,构建风暴潮灾害脆弱性指数SSVI(Storm Surge Vulnerability Index,SSVI),采用加法模型评价中国沿海省区风暴潮灾害的物理脆弱性。结果表明:沿海地区风暴潮脆弱性存在较大年际变化;高和很高脆弱性等级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各省区,低和很低脆弱性等级主要分别于北部沿海各省区,而中等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则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川藏公路安久拉山至古乡段调查所得的90处雪崩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得出研究区雪崩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该区灾害的发育与流域地貌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安久拉山至古乡段的雪崩分布规律与地貌特征因子之间具有以下特性:1.雪崩主要分布在上游4 300~4 900 m峡谷地貌区段,海拔过高和过低较少发育;2.雪崩分布相对高差在300~1 100 m,占总数的74.44%;3.雪崩主要分布地形坡度为30°~40°,大于或小于这个范围较少发育;4.雪崩主要分布在阳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