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河南汝阳白垩纪一新的巨型晰脚类恐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地区晚白垩世早期莽川组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巨型汝阳龙(新属新种):Ruyangosaurus giganteus gen.et sp.nov..它具有以下特征:神经棘低,缺少椎前关节突隔板,神经弓的侧面具有大的、不规则的三角形凹,前关节横突隔板前后伸展,胫骨粗壮,达127 cm等.汝阳龙的发现显示在晚白垩世早期蜥脚类恐龙发生的分异程度要比以前想象的高得多.  相似文献   

2.
记河南汝阳白垩纪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地区晚白垩世早期莽川组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巨型汝阳龙(新属新种):Ruyangosaurus giganteus gen. et sp. nov.。它具有以下特征:神经棘低,缺少椎前关节突隔板,神经弓的侧面具有大的、不规则的三角形凹,前关节横突隔板前后伸展,胫骨粗壮,达127cm等。汝阳龙的发现显示在晚白垩世早期蜥脚类恐龙发生的分异程度要比以前想象的高得多。  相似文献   

3.
吉林九台白垩系一新的蜥脚类恐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记述了蜥脚类恐龙(Sauropoda)中一新的属种—西地九台龙(Jiutaisaurusxidiensisgen.etsp.nov.),包括18个相关节的尾椎及13个脉弧。化石产于吉林九台白垩纪泉头组的紫色-杂色砂岩中。其主要特征为:中部尾椎椎体两侧出现前后延长的棱脊,前-中部尾椎双凹型,神经弓位于椎体前半部,脉弧不分叉,血管孔长度约占脉弧长度的1/2以上。新属种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白垩纪蜥脚类恐龙的系统演化、古地理分布等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兰州—民和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横跨甘肃和青海两省的毗连地区,其中广泛发育出露良好下白垩统河口群。近年来,在该盆地东部的兰州盆地产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脊椎动物组合,其中以诸多的足印化石和世界已知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Lanzhousaurus magnidens)为代表,还包括一类宽臀的基干巨龙型类蜥脚类——刘家峡黄河巨龙(Huanghetitan liujiaxiaensis),以及许多其他尚未发表的恐龙、鱼类和龟类。本文报道在该地区河口群中所发现的第二种新的蜥脚类恐龙——炳灵大夏巨龙(新属新种)(Daxiatitan binglingi gen.et sp.nov.)。炳灵大夏巨龙的正型标本现存于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兰州)。该标本包括最后的10枚颈椎,10枚背椎,2枚近端尾椎,部分颈肋和背肋,1枚脉弓,右肩胛骨,右乌喙骨和右股骨。估计其颈部长度为12.2m,整个身体长度为26m,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恐龙之一。大夏巨龙是巨龙类的一个基干分子[其支干定义为:与盐龙(Saltasaurus)而不与腕龙(Brachiosaurus)更具亲缘关系的巨龙型类],其以如下特征区别于其他巨龙类分子:颈椎的前关节面后移;肩胛骨骨体的远缘与其长轴斜交;股骨远端髁相对于股骨体向背侧方倾斜10°,而且从远端看,该远端髁处于后内—前侧方向。大夏巨龙独特的股骨构造指示出一种强烈外撇的走步姿态。同时,这种姿态也得到了保存于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同一层位(河口群上段)的强烈外转的、宽间距的蜥脚类恐龙行迹的进一步佐证。炳灵大夏巨龙的发现丰富了兰州盆地脊椎动物组合,对研究巨龙类恐龙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陆家屯的一完整恐龙头骨及下颌。它代表侯氏红山龙 (Hongshanosaurushoui You,Xu et Wang,2 0 0 3)一成年个体。比较研究表明红山龙 ,作为鹦鹉嘴龙科的第二个属 ,与鹦鹉嘴龙属区别于具有较长的吻部 (约头骨长的一半 ) ,和椭圆形且长轴指向背后方的外鼻孔 ,眼眶和下颞孔。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侯氏红山龙(恐龙:鹦鹉嘴龙科)一成年个体标本@尤海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相似文献   

6.
依据采自广西扶绥县早白垩世那派组的部分蜥脚类头后骨骼化石,建立了一新属新种:赵氏扶绥龙(Fusuisaurus zhaoigen.etsp.nov.)。赵氏扶绥龙的正型标本包括左肠骨、左耻骨、前部尾椎、大部分的背肋和左股骨的远端。新属种具有的独特组合特征区别于已知的蜥脚类恐龙,如肠骨前突腹背侧强烈扩张,前突侧视呈半圆形,但前突的前缘与腹缘交界处明显呈锐角,腹缘明显凹入。扶绥龙具有巨龙形类恐龙的一些共近裔性状,比如耻骨的坐骨关节面较为纵深,前部背肋呈板状,耻骨突前的肠骨板明显高于其后的肠骨板,但扶绥龙缺少巨龙类恐龙的一些进步特征,如背肋缺…  相似文献   

7.
彭光照 《江苏地质》2009,33(2):113-123
自贡地区涵盖侏罗纪3个不同时期的恐龙动物群组合。早侏罗世是恐龙动物群的萌发阶段,以原蜥脚类和原始蜥脚类恐龙共存为主要特征,属禄丰蜥龙动物群范畴;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具有过渡性质,代表恐龙动物群的繁荣阶段,特点是原蜥脚类绝迹,原始的蜥脚类和进步的蜥脚类共同成为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并开始出现一些特化的蜥脚类,肉食龙类和鸟脚类成为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剑龙类开始出现;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代表恐龙动物群发展的鼎盛阶段,特点是成渝龟类被蛇颈龟类所取代,原始的蜥脚类已消亡,特化的长颈型的马门溪龙类为主要成员,肉食龙类、鸟脚类和剑龙类向大型化发展。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兴衰和更替与四川盆地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1941年中国恐龙研究的奠基人杨钟健,将一种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县金山大洼王家山的原蜥脚类(Prosauropoda)恐龙命名为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以感谢德国专家许耐对其研究工作的热情帮助。这是中国人发现并研究命名的第一种骨骼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相互关联的禽龙类9个中前部尾椎椎体化石。由于化石只保存不完整的尾椎部分,其属种难以断定。但它的发现说明,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中,除了植食性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外,也存在大型鸟脚类恐龙——禽龙类。保存的尾椎椎体系列与发现于比利时的早白垩世贝尼萨尔禽龙相比,不论是大小还是形态构造上均极为相似,从而判断这9个连续的尾椎体分别为第7到第15尾椎。进而推断,河南汝阳盆地产出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沉积地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10.
董黎阳  贾磊  王瑾  吴肖春 《地质学报》2022,96(11):3741-3749
天镇地处山西北部,从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区内古地理格局变化频繁,气候逐渐干旱。不断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这一地区在白垩纪时曾经生存有甲龙类、鸭嘴龙类和蜥脚类恐龙。本文报道了该地区新近发现的一个暴龙类恐龙——王氏晋北龙,并对其埋藏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晋北龙为一处于中间演化阶段的暴龙超科恐龙,比雄关龙更晚分异。它的发现,表明天镇地区在晚白垩世曾经存在着一个由甲龙类、鸭嘴龙类、蜥脚类和兽脚类组成的恐龙动物群,其时代可能处于康尼亚克期至坎潘期。埋藏环境分析表明,晋北龙生前环境为环滨湖地带,死后骨架被短距离搬运,异地埋藏于静水浅湖环境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东省诸城盆地张祝河湾村下白垩统杨家庄组发现了非鸟恐龙(蜥脚类和鸟脚类)与古鸟类足迹。该足迹点的非鸟恐龙足迹深受水浸沉积物的影响,发生了强烈变形。蜥脚类足迹的前后足迹面积相近,造迹者行进缓慢。鸟脚类足迹属于禽龙-鸭嘴龙类型的足迹。古鸟类足迹并不类似于中国以往发现的中生代鸟类足迹,而类似于韩国滨水鸟类足迹的金东鸟足迹(Jindongornipes)。讨论了莱阳足迹(Laiyangpus)和拟跷脚龙足迹(Paragrallator,亦译为拟似鹬龙足迹),前者因模式标本遗失而不明确,后者可归入安琪龙足迹未定种(Anchisauripus isp)。这批足迹的发现大大增加了山东省东部恐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山西天镇晚白垩世蜥脚类恐龙一新科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庞其清  程政武 《地质学报》2000,74(1):1-9,T002
发现于山西省天镇县上白垩统灰泉堡组中的一种新的大型(长约20m,高近5m蜥脚类恐龙-不寻常华北龙(新属新种)Huabeisaurus allctus(gen.et sp.nov.)以其较粗壮的钉状牙齿,齿冠长与齿根长之比为3:1,颈椎椎体较长,神经棘分叉,背椎神经棘较高、不分叉,尾椎双凹型,神经弧位于椎体的前半部,神经棘和脉弧远端均不分叉,股骨直长,窄而扁,胫骨、腓骨长而扁平等特征明显地不同于与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甘肃省酒泉地区公婆泉盆地早白垩世恐龙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海鲁  罗哲西 《地质学报》2008,82(1):139-144
中国甘肃省酒泉地区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的恐龙化石主要由1992年中日丝绸之路恐龙考察计划和1997~2000年中美马鬃山恐龙考察计划发掘和研究。先后发现的恐龙包括兽脚类、蜥脚类、禽龙类和新角龙类等。这一新的公婆泉恐龙组合的主要特征是同时包含了在晚白垩世占主导地位的几类恐龙的基干分子,如戈壁巨龙(Gobititan)是巨龙型类的基干分子,马鬃龙(Equijubus)是鸭嘴龙型类的基干分子,而古角龙(Archaeoceratops)和黎明角龙(Auroraceratops)是新角龙类的基干分子。公婆泉恐龙组合的另一特征是其某些成员的体型较大,如似鸟龙类和镰刀龙类恐龙是同期同类中最大的。比较研究发现,公婆泉盆地新民堡群的恐龙和辽西热河群的恐龙关系密切,但前者的整体来说要比后者进步。考虑到公婆泉盆地新民堡群的时代(Albian)较辽西热河群(Hauterivian晚期-Aptian早期)晚,公婆泉恐龙组合似应代表中国北方早白垩纪鹦鹉嘴龙恐龙动物群进化过程中较进步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姬书安  张培  陆道林 《地质通报》2022,(9):1509-1515
广西扶绥县那派盆地早白垩世新隆组中产有以蜥脚类、兽脚类、禽龙类等恐龙为代表并包含弓鲛类、辐鳍鱼类、龟鳖类、鳄形类的脊椎动物群,其与泰国东北地区Khorat群Khok Kruat组(阿普特阶)脊椎动物群面貌相近。最新发现于那派盆地的棘龙类牙齿化石新材料,其齿冠横断面为宽略小于长的亚圆形,齿冠前后缘无小锯齿,齿冠表面具明显纵嵴和纵沟,单侧面纵嵴数目12~15条。这些形态表明,那派盆地的棘龙类牙齿可归入棘龙亚科(Spinosaurinae),且与泰国东北地区Khok Kruat组棘龙类牙齿的形态类型Ⅱ(Siamosaurus形态类型)可对比。新发现的牙齿化石还显示,那派盆地目前仅存在一种类型的棘龙类,其可能与泰国的暹罗龙(Siamosaurus)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了2004年发现于甘肃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一个化石点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新标本的荐椎独特,神经脊非常低并在其顶端横向扩展,代表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刘家峡黄河巨龙。分支系统分析发现黄河巨龙为一原始巨龙型类蜥脚类。  相似文献   

16.
山东诸城黄龙沟恐龙足迹产于下白垩统中部莱阳群杨家庄组,其中以兽脚类为主,同时有蜥脚类和疑似鸟脚类足迹;兽脚类足迹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大型兽脚类、似跷脚龙类(Paragrallator)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Corpulentapus lilasia)。足迹共组成至少63条行迹,作者系统实测了其中50条,并据足迹大小指数—复步长和GAE(跷脚龙—安琪龙—实雷龙)图解给出了识别3类兽脚类足迹的经验性数值。足迹点沉积特征显示,浅湖相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逐渐过渡为滨湖相砂岩。足迹层及其邻近层位波痕、泥裂发育,根据波脊线恢复的古岸线方向为东西向,波浪运动方向呈现出北至北西周期性变化,表明可能存在季节性风向变化。泥裂以及恐龙分布特征显示足迹点以S/WS为湖心方向,以N/EN为湖岸方向。似跷脚龙类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足迹分布区域的差异性表明东方强壮百合龙类生活区域更靠近湖岸。恐龙足迹中存在的明显叠盖现象表明足迹不是同时,而是多次活动遗迹。小型兽脚类行迹中较多近于平行的行迹体现了集群性生活习性。行进行为研究又显示兽脚类的绝大多数为快速奔跑状态,但蜥脚类等为慢行状态。兽脚类与蜥脚类、疑似鸟脚类足迹数量之比远大于正常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比也表明,早白垩世中期的胶莱盆地生存着以兽脚类为主、蜥脚类和鸟脚类为辅的恐龙动物群。早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以及沂沭断裂带内蜥脚类、鸟脚类恐龙以及鸟类逐渐繁盛,这与华北北部恐龙足迹所恢复的造迹恐龙动物群特征较为一致。中国北方、韩国、日本白垩纪恐龙足迹以及骨骼化石发育情况暗示,晚中生代中国北方以及东亚地区发育一个以恐龙等脊椎动物为主的大型陆地动物群。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宁省北票市双庙晚白垩世早期孙家湾组巨龙类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 :维曼北方龙 ( Borealosaurus wimani gen.et sp.nov.)。正型标本是一独特的中后部尾椎 ,归入标本包括发现于同一地点和层位的孤立的一牙冠 ,一中部尾椎 ,和一右肱骨。北方龙的后凹形中后部尾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东省诸城盆地张祝河湾村下白垩统杨家庄组发现了非鸟恐龙(蜥脚类和鸟脚类)与古鸟类足迹。该足迹点的非鸟恐龙足迹深受水浸沉积物的影响,发生了强烈变形。蜥脚类足迹的前后足迹面积相近,造迹者行进缓慢。鸟脚类足迹属于禽龙-鸭嘴龙类型的足迹。古鸟类足迹并不类似于中国以往发现的中生代鸟类足迹,而类似于韩国滨水鸟类足迹的金东鸟足迹(Jin-dongornipes)。讨论了莱阳足迹(Laiyangpus)和拟跷脚龙足迹(Paragrallator,亦译为拟似鹬龙足迹),前者因模式标本遗失而不明确,后者可归入安琪龙足迹未定种(Anchisauripus isp)。这批足迹的发现大大增加了山东省东部恐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四川南部珙县早侏罗世一新蜥脚类恐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介在珙县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中,发现的原始蜥脚类恐龙化石的一新属种石碑珙县龙。成年个体长约14m。化石材料相当丰富,除头骨不完全外,其他部分乃至全部均保存完好。它是早期的原始的蜥脚类,但又和蜥脚类有不少共同点。它对研究蜥脚类的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据采自广西扶绥县早白垩世那派组的部分蜥脚类头后骨骼化石,建立了一新属新种:赵氏扶绥龙(Fusuisaurus zhaoigen.et sp.nov.)。赵氏扶绥龙的正型标本包括左肠骨、左耻骨、前部尾椎、大部分的背肋和左股骨的远端。新属种具有的独特组合特征区别于已知的蜥脚类恐龙,如肠骨前突腹背侧强烈扩张,前突侧视呈半圆形,但前突的前缘与腹缘交界处明显呈锐角,腹缘明显凹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