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地处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新疆伊犁河谷塔克尔莫乎尔沙漠沉积剖面(TKP)73块孢粉样品的鉴定分析,结合光释光(OSL)测年数据,获取了TKP沉积剖面晚全新世(约3.78~0 ka BP)植被变化特征与古气候历史。TKP剖面孢粉资料揭示出该研究区3.7 ka BP以来经历了多次的气候干湿波动,大致以2.2 ka BP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孢粉总浓度较低,平均仅有5粒·g-1,主体表现为沙漠,气候整体干旱; 后期孢粉总浓度明显增加,平均为85粒·g-1,为荒漠植被,并存在4个相对干湿的变化阶段; 最近0.3 ka BP以来,孢粉总浓度并不十分丰富(33粒·g-1),整体表现变干的趋势。TKP剖面孢粉资料反映的晚全新世干湿波动与其他相邻区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具有区域一致性特征。在小冰期时TKP剖面表现为冷湿的气候特征,有可能是受到中高纬度北大西洋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全新世浑善达克沙地粒度旋回及其反映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3,他引:6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北部锡林浩特风成砂/古土壤剖面的粗颗粒含量、标准偏差、中值粒径、平均粒径和粘粒含量等气候代用指标,对浑善达克沙地10 ka以来的沉积物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存在4个阶段:10.7~9.6 ka BP气候相对干冷;9.6~6 ka BP气候温暖湿润; 6~3.4 ka BP气候干冷暖湿波动频繁;3.4 ka BP以来气候以干旱为主。  相似文献   

3.
位于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理想区域。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部锦界剖面磁化率、有机质含量、CaCO3含量的分析,重建了7.5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中晚全新世毛乌素沙地东南部环境与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7.5~4.6 ka BP,夏季风占主导,气候暖湿,与全新世大暖期对应;4.6~3.3 ka BP,气候突变为干冷并波动频繁;3.3~2.5 ka BP气候以干冷为主。另外,存在5次千年尺度的干旱事件:7.0~6.8 ka BP、6.6~5.7 ka BP、4.6~4.1 ka BP、3.7~3.5 ka BP、3.3~2.5 ka BP。研究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粒度和磁化率记录的毛乌素沙地东缘全新世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缘大柳塔剖面地层沉积物粒度及磁化率特征的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全新世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剖面沉积物粒度组成以中砂、粗砂为主,古土壤中黏粒组分含量高(3.32%),风成砂中几乎不含黏粒组分(0.01%),粒度参数的平均粒径M_z和分选系数σ也表现为古土壤高值、风成砂低值;(2)磁化率在全剖面呈有规律的变化,低频、高频磁化率在古土壤中呈高值,湖沼相、弱成壤次之,风成砂最小;低频磁化率χlf与黏粒(<2μm)含量、平均粒径M_z呈显著正相关,垂向剖面上变化规律一致,指示了相似的气候环境意义;(3)毛乌素沙地在10.39 ka BP附近存在明显的3次冷干-暖湿气候波动; 10.39~9.34 ka BP,气候冷干,风沙活动盛行; 9.34~8.68 ka BP,冬季风衰退,夏季风增强,成壤作用强烈; 8.68~8.29 ka BP,气候寒冷干燥; 8.29~2.72 ka BP,气候整体温暖湿润,在6.55~3.80 ka BP达到鼎盛后转向冷干; 2.72~1.34 ka BP,冬季风占主导,沙丘活化,沙漠扩张; 1.34 ka BP至今,逐渐接近现代气候。毛乌素沙地的全新世气候变化是东亚冬、夏季风此消彼长作用下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5.
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演化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冰  靳鹤龄  孙忠 《中国沙漠》2013,33(1):77-86
科尔沁沙地位于东亚季风区的东北缘,环境对气候变化反应非常敏感。地层沉积相、粒度与地球化学参数表明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环境与气候变化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7.0~3.6 cal ka BP,沙地逐渐固定、缩小,冬季风减弱,夏季风不断增强,气候趋于暖湿;3.6~1.3 cal ka BP,沙地总体上较为稳定,但也存在活化、扩张,与上一阶段相比夏季风强度有所降低,但仍强于冬季风,气候相对暖湿;1.3~0.65 cal ka BP,沙地出现多次活化、扩张和固定、缩小,冬夏季风交替频繁,气候呈现冷干-相对暖湿的组合。具体来讲,中晚全新世以来科尔沁沙地存在8次活化、扩张和8次固定、缩小期,气候变化也存在8次冷干和8次相对暖湿期,两者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太阳辐射与全球冰量变化是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演化与气候格局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关中盆地东部全新世剖面粒度组成与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0,他引:9  
贾耀锋  庞奖励 《中国沙漠》2004,24(2):153-155
根据李湾全新世剖面粒度组成的分析结果, 探讨了关中盆地东部黄土粒度组成特征及其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2~6μm的细粒级组分反映了夏季风的强度或成壤作用的强度, 26~53μm的较粗颗粒组分反映了冬季风的强度, 大于53μm以上的粗颗粒组分反映了冬季风的异常变化特征, 小于2μm粘粒组分和6~26μm的较细粒级组分的含量变化可能反映了两种动力条件下搬运的大气粉尘本底; 粒度组成变化同时说明: 全新世气候的不稳定性在关中盆地东部地区亦有明显的反映, 6000~5000aBP的干旱事件在关中盆地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地泥炭分布、沉积速率与全新世气候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阐述了长白山地泥炭分布规律,计算了泥炭厚度累积速率和碳累积速率。早全新世泥炭仅在南部局地沉积,速率较小,中全新世沉积普遍,速率最大,晚全新世继续沉积,速率较大;相应地,气候上早全新世开始转暖,偏凉,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晚全新世偏冷、偏湿。这一结论与孢粉分析、同位素和泥炭地层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对闽东南深沪湾老红砂风沙沉积进行粒度测试,提取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粒级组分,结合年代学数据,初步划分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气候变化阶段和气候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研究区经历了较冷干-暖湿-冷干-暖湿4个气候变化过程。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太阳辐射,表现出明显的23 ka长岁差周期、14.2 ka、11.8 ka半岁差周期,叠加约0.25 ka的双世纪周期,陆地-海洋-大气系统的内部因素对表现出来的百年周期可能产生放大或缩小影响。70.8—46.4 ka BP和21.3—11.6 ka BP两个阶段老红砂沉积速率较大,是老红砂风沙堆积的两个主要时期,两个阶段沉积速率分别达到30 mm/(100 a)、650 mm/(100 a)。  相似文献   

9.
选择位于福建平潭岛北部芦洋埔海积平原的PT01钻孔,岩芯长度28.3 m,采用加速器碳同位素(AMS 14C)和光释光(OSL)测年建立地层年代框架,认为晚更新世富含有孔虫等海相生物化石的地层应归属于MIS 5高海面期,即MIS 5e的潮下带滨海相沉积。结合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沉积物色度、粒度分析及其参数等指标,进行了沉积单元的划分,重建了MIS 6末期以来的沉积相变化过程,揭示出MIS 5期间的多次海平面波动变化,即MIS 5高海面期沉积环境仍存在滨海、潮坪、潟湖、风成砂等沉积相之间的转换,并可能存在短暂的陆相或风化过程。而该区整个末次冰期的沉积缺失或较薄,上部全新世沉积也不发育,厚度仅为3.79 m,以沼泽相―风成砂相为主。  相似文献   

10.
江陵剖面沉积物记录了近9000 a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历史。根据多环境指标综合分析,重建江陵地区近9000 a来的气候环境演化。研究表明,8900~6300 aB.P.为暖湿气候期;6300~4 700 aB.P.为冷期;4700~3400 aB.P.气候偏暖偏湿;3400~2500 aB.P.是湖沼泥炭堆积期,气候暖湿;2500 aB.P.以来,该地区沉积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湖泊及湖沼堆积转为洪水漫滩堆积,古云梦泽开始萎缩,气候变干变冷。早期人类活动始于6200 aB.P.,以种植经济作物罂粟及牧草类植物唇形科和车前草等草本花粉的出现及增加为标志;4700 aB.P.开始,人类在定居点附近从事农业、牧业兼少量经济木本的种植;人类大规模活动始于3400 aB.P.,禾本科含量急剧上升与湖周农田耕作范围的扩大有关,阔叶树和杂草花粉的增多与定居点扩大及其周围普遍种植经济阔叶林有关。随着定居点扩大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表土壤侵蚀严重,入湖陆源粗颗粒物质和有机物质增多;湖泊沉积物表现为粗颗粒含量迅速增加,各粒径波动频繁,TOC、TN和C/N出现高值,δ13C出现低值。  相似文献   

11.
毛乌素沙地处于中国季风边缘的半干旱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理想场所。对沙地东南缘锦界剖面全新统砂质黄土-古风成砂-古土壤互层沉积序列进行研究,在OSL测年基础上,通过沉积物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分析,结合粒度、磁化率特征,探讨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7.9ka BP以来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地层常量元素氧化物以SiO2和Al2O3为主,其他元素含量依次为Na2O、K2O、Fe2O3、CaO、MgO。各种元素活动性不同,K、Na活动性较强,易淋失;Si活动性较稳定,风成砂中易富集;Ca、Mg、Al、Fe活动性较弱,古土壤中富集。(2)7.9ka BP以来气候变化分为6个阶段。7.9~7.3 ka最温暖湿润时段;7.3~6.8 ka,气候转冷干;6.8~4.3 ka,整体上温暖湿润,期间存在2次由暖湿变冷干的波动,并出现过6次风沙活动,即6.6~6.3、6.1、5.9、5.7~5.5、5.3~5.0、4.7~4.4 ka;4.3~2.5ka BP,气候转冷干;2.5~1.8ka BP出现过短暂湿润期,但暖湿程度不及全新世中期;1.8ka BP以来气候渐趋干旱并接近现代气候。(3)全新世气候变化与毗邻的萨拉乌苏河流域、浑善达克沙地等记录的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是通过东亚冬夏季风强弱消长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12.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查格勒布鲁剖面CGS1层段记录了全新世以来显示风力强弱的沙丘砂与黄土堆积旋回。以Md(Φ)、Mz(Φ)的5 Φ(31.5 μm)为界,可以划分出10个“C1-C10”明显的和1个“C11”较弱的(<5 Φ)旋回变化。其中,有7个属于沙丘砂与之上覆黄土或古土壤构成的旋回。这些旋回在Md(Φ)、Mz(Φ)上显示出多谷峰波动的形式。不仅如此,粒度的σ、SC/D值和>63 μm含量亦随之响应。研究认为,CGS1层段粗粒和细粒层位Md(Φ)等参数和>63 μm含量的变化分别代表了东亚冬夏季风的作用过程;冬季风时期的C1与北大西洋IRD事件的冷期B0和B1,C2、C3、C4依次与B2、B3、B4,C7、C9、C10依次与B5、B6、B7在时间-气候性质上具有很好的对应;北大西洋B8冷期在CGS1中没有明显表现,但仍然能够在Md(Φ)、Mz(Φ)曲线上看到这是一个<5 Φ的低值时期,而>63 μm的含量相应增高;C5、C6和C8寒冷时段虽未见于北大西洋,但在中国一些地点却有发现。这些由若干粒度指标反映出来的寒冷事件表明,在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活动盛行的总的形势下还存在频繁的千年尺度的冬季风波动。而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寒冷事件存在的与北大西洋寒冷事件的遥相关的关系表明,除C5、C6和C8以外的CGS1粒度记录的寒冷事件都隐含了北大西洋的强烈信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讨论的内容可为全新世北半球的D/O震荡及其形成机制提供一个比较理想的东亚季风变化与中国沙漠区域环境响应的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13.
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中晚期地层化学元素特征及其气候变化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20  
靳鹤龄  苏志珠  孙忠 《中国沙漠》2003,23(4):366-371
在系统考察浑善达克沙地的基础上,选择沙地北部锡林浩特全新世地层剖面样品进行全量化学元素分析和14C年代测定;并根据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推论8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8kaBP以来区域气候具有干旱化的趋势,并经历了6个冷干暖湿变化旋回,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8060~7100aBP,气候寒冷干旱;7100~5500aBP,气候温暖半湿润;5500~3500aBP,气候发生频繁的干湿波动;3500aBP特别是2200aBP以来气候以干旱为主。  相似文献   

14.
全新世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演化和气候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3  
陈惠中  金炯  董光荣 《中国沙漠》2001,21(4):333-339
通过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隅的莫索湾全新世地层剖面年代学、气候代用指标以及地层沉积相分析,认为全新世以来该沙区气候历经多次温湿(凉湿)和冷干变化,沙漠也相应地历经多次固定、缩小的逆过程和活化、扩大的正过程。与全球及区域对比结果表明,本区气候的温湿(凉湿)、冷干波动和沙漠的正、逆过程变化,与全球及我国东部季风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由于纬度较高、距海遥远以及深受西风环流影响,温度总的较低,降水总的较少,沙漠总的以半固定、固定为主。  相似文献   

15.
风成沉积物色度记录的毛乌素沙漠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毛乌素沙漠4个全新世风成砂-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色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亮度主要受有机质影响,从而间接反映降水;红度与磁化率负相关,与平均粒径呈正向趋势,因此红度主要取决于风力对红色物质的输入,即反映风力大小。古土壤发育时期,亮度偏低,红度、黄度偏低;风成砂沉积时期,亮度较高,红度、黄度较高。据此将毛乌素沙漠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4个阶段:约10.0 ka BP以前,以风沙环境为主,干燥寒冷、风力较大;10.0-7.5 ka BP,总体环境较之前好转,风沙活动减弱,局部区域发育古土壤;7.5-3.0 ka BP,气候以暖湿为主,古土壤普遍发育,风沙活动较弱;约3.0 ka BP至今,气候趋于干冷,风沙活动强烈,但期间也存在暖湿波动。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15ka以来气候变化及沙漠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三道沟剖面进行沉积学分析,结合常规14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并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将毛乌素沙地15ka以来的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15ka以前,处于末次冰期极盛期的后期,冬季风活动强烈,气候干冷、风蚀强烈,沙漠处于活化扩张阶段;15~6.33kaBP,气候逐渐回暖,风力减弱,但沙丘仍处于活化状态,期间可能有气候的暖湿波动;6.33~3.5kaBP,夏季风活动较强,冬季风活动较弱,气候总体温暖湿润,沙丘固定、沙漠退缩,其中又存在一些干冷波动,5kaBP前后气候曾发生突变;3.5kaBP以来,冬季风活动又逐渐增强,夏季风活动减弱,气候寒冷干燥,风沙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