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以光山县为例,对模糊聚类方法在土地分类中的应用作了具体探讨.文中论述了土地模糊聚类方法的三个步骤,并在数学处理规范化方面作了初步尝试,最后给予模糊聚类结果以土地类型释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模糊聚类方法的探讨,为土地分类提供新途径,并希望能增强分类的客观性,准确性,文中还试图使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使用,试图用定量方法弥补定性方法之不足.以寻求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土地分类的目的之一是寻求一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土地类型基本单元之间关系的最优分类系统.本文以河南光山县为例,探讨模糊聚类方法在土地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边坡稳定性受诸多随机、模糊和不完整因素影响,其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不确定性问题。云模型则是处理随机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工具,但传统云模型应用于实际边坡评价时,可能面临指标分布形式不符正态分布的要求,为克服此缺陷,在此基于联系数理论和云模型耦合方法,探讨了边坡稳定性非对称联系云评价模型,即基于边坡分类标准求解非对称联系云数字特征和生成联系云,结合指标权重和实测指标计算综合确定度,以判定边坡的稳定性等级。实例应用和与其他方法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应用于边坡稳定性评价是有效可行的,取得了较好效果,且评价结果的转化态势能用确定度统一定量描述,更加符合边坡情况,为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出口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不仅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出口大幅度下降。因而,定量研究出口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变的作用,对理解金融危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投入产出表方法,计算了中国各省市区对欧、美、日的商品出口对各自产业增加值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对欧、美、日出口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4.
市场分割与中国城市出口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出口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城市出口活动强度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表现最为优异。经济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采取的市场分割政策对中国城市出口差异有显著影响。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在企业微观层面使用Heckman选择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① 短期内,国内市场分割程度加剧导致企业因国内市场受限而替代性地进入国际市场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从而通过增加出口企业数量提升城市出口表现;长期来看,市场分割限制了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专业化分工能力,降低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损害城市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机制还受到企业所有制及地理区位的影响。② 市场分割对企业出口行为的扭曲程度依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顺序递增。③ 在中国中部地区,改善省际交通条件有助于缓解国内市场分割对企业出口行为的扭曲作用,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城市经济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坚实保障和前提。只有实现两者的协调,才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是测度两者发展状态的工具,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 示功能。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存在于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其中存 有多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如何建立评价体系,采用什么样 的方法进行评价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也是学术界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对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引入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一套基于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长沙市的实证研究中。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大体吻合。该方法不仅能反映城市发展整体协调状况,而且能模糊辨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模式与演进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陆地表层系统科学是黄秉维先生在钱学森院士倡导建立"地球表层学"的基础上创建的。黄秉维先生精辟地论述了陆地表层系统的研究意义、范围、内容、方法与途径,并亲自撰写了研究计划,同时十分关心科研队伍的组建。黄先生明确指出要开展陆地表层系统分区研究。在黄先生的学术思想指导下,作者对中国陆地表层进行了分区实践。采用地理学的综合与专家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将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划分为9个一级区,然后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模型和模糊聚类方法,对全国344个地区的46个指标进行模糊聚类,建立了二级分区,并对各区的综合状况作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地貌与气候区域分异是控制我国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状况的主导因素,而由人类活动所主导的社会经济因素是控制我国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状况的第二位因素。对9个一级区的陆地表层系统状况定量评价表明:华北区、东南区与华南区的陆地表层系统状况最好,东北区居中,内蒙区、陇陕晋区与西南区较差,西北区与青藏区最差。  相似文献   

7.
市场间邻近性与广东省出口企业的地理集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君洋  朱晟君 《地理研究》2020,39(9):2044-2064
对外贸易是塑造广东省产业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力量,深入地探讨出口贸易与广东省企业集聚的内在联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出口市场与本地市场之间的多维邻近性角度,为广东省的企业集聚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政策参考价值。本文认为,企业的出口市场与本地邻近性越低,企业自身越难以远距离地直接获取关于目的市场的出口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实现出口的成功扩张,其在空间上倾向于集聚分布,以在本地获取相关知识的溢出。基于2000—201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本文对广东省出口企业的外部出口市场格局以及内部空间集聚格局进行了描述,并实证测度了企业的出口市场与广东省在地理、经济、文化、政治和制度五个维度上的邻近性与企业地理集聚水平之间的关系。特别地,本文运用DO方法对企业集聚水平进行定量测度,还原了企业集聚的原始微观形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对于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不足。描述性分析表明,一方面,广东省企业的出口市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扩张一定程度上遵循“邻近性”原则;另一方面,广东省的企业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格局。实证结果表明,当出口至与本地在经济、政治和制度三个维度上邻近性较低的市场时,企业在本地更加集聚。市场间地理和文化邻近性对企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同时,该影响效应在出口市场为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企业样本中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面向地学应用的不确定数据聚类算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确定数据聚类分析已成为空间数据挖掘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在传统划分与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基础上,一系列不确定数据聚类算法相继被提出。虽然这些算法在地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其实际应用的有效性尚缺乏客观的评价。为此,选取当前具有代表性的6种算法进行实验对比分析。首先,设计40组包含预设模式的模拟数据进行测试。进而,采用亚洲气候数据集对6种方法识别气候区的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以Kppen-Geiger气候分类结果为基准对各种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借助准确率和召回率对各种方法的聚类质量定量度量后,发现:1)对于同类型聚类算法,采用相对熵距离的算法聚类质量总体优于采用期望距离和模糊距离函数的算法;2)采用相对熵距离的划分算法聚类质量优于基于密度的算法,其中采用相对熵距离的KMedoids-KL算法的聚类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9.
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分区初探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在简要阐述陆地系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和陆地表层系统分区研究重要意义的此基础上,论述了陆地表层系统分区研究的目与原则,并借鉴黄秉维所提倡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首先以全国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划,生产潜力分区,经济区划等4个全国性区划及温室气体倍增对未来自然地域分异界线及生产潜力分区的影响为基础,采用叠置与专家评判法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划分成9个一级区,然后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模型和模糊聚类方法,对全国344个地区的46个指标进行模糊聚类分区,进而对各区的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地貌与气候区域分异是控制我国陆地表层系统综合评况的主导因素,而由人类活动所主导的社会经济因素是控制我国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状况的第二位因素,对9个一级区的陆地表层系统状况定量评价表明:华北区、东南区与华南区的陆地表层系统状况最好,东北区居中、内蒙区、陇陕晋区与西南区较差;西北区与青藏区最差。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孙才志  王妍 《地理研究》2010,29(2):244-252
辽宁省是我国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瓶颈因素。通过构建产业用水变化的全要素分解模型,测度了1994~2007年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的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用水强度效应,计算了各种效应对用水变化的贡献率,并对各种效应进行了时间分异分析;运用全要素分解模型测度了1994~2007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产业用水变化驱动的三种效应,结合ISODATA聚类模型对各种效应进行空间聚类,进而对各种效应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是由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结构变动的冲击作用和技术进步的动力作用共同决定的。该结论对于正确理解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贾晓朋  吕拉昌 《地理科学》2017,37(8):1145-1150
文化贸易作为人与地多方面、宽视角、深层次结合,是人地关系综合体,地理学视角对其影响因素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中国核心文化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贸易额、主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对中国文化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文化出口贸易受到贸易规模、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国土面积、市场规模等因素影响;贸易规模、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是中国文化贸易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利用联合国贸发数据库中2000—2018年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贸易数据,采用二元和加权2个方法构建世界制造设备和电子元件出口贸易网络,在综合分析ICT贸易网络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采用QAP方法对ICT出口贸易网络进行结构演化解释。结果表明:① 制造设备和电子元件出口贸易的网络密度很高,世界各国(地区)ICT贸易关系密切;② 中国成为制造设备出口贸易网络的核心节点,发达经济体依旧占据主要市场;电子元件出口贸易网络中存在投资带动发展以及“抱团”现象,中国的电子元件在出口贸易网络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③ 多维距离因素能够解释制造设备和电子元件出口贸易网络的结构变化的18%和15%。这一结论为中国ICT产业参与全球贸易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前后基于垂直专业化的中国出口价值份额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志鹏  宋涛 《地理科学》2016,36(8):1148-115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增速放缓,也给中国提升出口贸易的质量效益带来了机会。利用2007年和2010年中国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中国和省域以及国外在中国出口中分享的单位出口价值份额。研究结果发现,金融危机后在中国单位出口中,全国分享的经济收益整体有所提升,进一步从省域格局来看,分享中国单位出口经济收益较高的省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从出口部门来看,全国带有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分享的经济收益在2007~2010年增长最多,而依赖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的低端产品制造分享的经济收益下降最多,沿海出口大省仍然是分享制造业出口价值份额最主要的地区,地理区位依旧是出口贸易最有利的条件之一。尽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加大科技含量,才能促使“中国制造”尽快完成向“中国智造”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时空演化与出口增衰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昕鸣  贺灿飞 《地理科学》2021,41(4):588-597
利用2000-2013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出口数据研究分析中国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地理格局演变.研究发现,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在数量和出口贸易额呈现增长的趋势,出口产品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存在从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由核心城市向周边城市逐渐扩散的特征,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性对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孟德友  马颖忆  王晗  柯文前 《地理科学》2015,35(10):1238-1246
从国家对外经济联系中不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进出口贸易视角,考察中国(① 由于数据限制,本文研究区域为中国大陆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缘经济格局特征与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商品贸易的总体态势是资源产品进口对富含能源国家的高依赖及工业制成品净出口对国际市场的强需求的不均衡特征;空间上则表现出国别、地区和方式较为单一且相对稳定,这可能会导致中国地缘经济与其他国家关联强度有一定的倾向性。集成资源产品进口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多指标显示,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的外向经济是影响中国当前地缘经济格局最主要的因素,而资源产品进口则次于工业制成品的作用,且石油和铁矿的作用高于天然气;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重点经济发达国家与其外围周边国家为重点面域,联合重点能源国家为扩展的“面-点”地缘经济格局,中国进出口贸易地区大致形成了由近及远的多圈层结构,且关联度较低的国家镶嵌其中而表现出破碎化的特征。这一格局昭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地缘局势总体稳定,但受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积极开辟和寻求多元化的地缘经济空间是有效应对对外经济联系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80年代末期以来,国际矿产品市场经历了总体衰退阶段。与此相反,由于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90年代初的中国和21世纪初的印度快速发展,导致世界矿产市场和贸易中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大幅上升。过去几十年来,矿产资源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国际矿产品市场和贸易模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力图筛选出影响中国矿产资源供需的主要因素,并实证分析中国矿产资源贸易及其发展前景的基本特征。作者认为,中国矿产资源的巨大潜力能否成为国际矿产资源贸易的主要驱动力并因此带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依然值得继续观察。无能如何,中国正积极影响着全球矿产资源市场和贸易,这一点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刘君洋  朱晟君 《地理研究》2021,40(12):3302-3313
当前时代,中国的出口企业面临出口市场维度和产品维度的两大风险。前者体现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组织和出口决策的影响,后者体现为高技术品出口对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高要求,其可被纳入GPN 2.0框架中的“监管风险”和“产品风险”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本文指出,面对上述风险,企业会寻求集聚分布,以受益于信息溢出效应和生产率效应,从而实施相应的企业策略以抵御风险。本文基于2008—201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获取企业位置信息,测度企业集聚水平,同时基于非关税壁垒和产品复杂度数据测度企业所面临的监管风险和产品风险。实证结果表明,当企业的出口市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越高、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复杂度越高,企业在本地越集聚,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上述假设。本文尝试融合GPN 2.0和经典的集聚理论,对于风险环境下企业空间重构的模式和机制进行定量测度,并给予全球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机制更为动态且微观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章锦河  刘珍珍  陈静  周晶  李曼 《地理科学》2012,(10):1161-1167
出境旅游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响应。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分析是制定出境旅游政策的基础之一。根据1985~2011年中国出境旅游和国际服务贸易时间序列的相关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系统探讨了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关系。得出结论:①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②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③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短期波动回归长期均衡关系;④出境旅游是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的Granger原因,但不是国际服务贸易进口的Granger原因,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均是出境旅游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稀土对外贸易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美贸易摩擦到“科技冷战”以来,被誉为“高科技命脉”的稀土,日益成为国际博弈的前沿领域。在此背景下,厘清中国稀土进出口贸易流动态势、把握中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中的地位变动,对中国资源安全格局的整体优化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长久维持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中国稀土进出口贸易数据、相关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指标及联合国投票数据,借助相互依存指数、地缘亲和度模型、GIS空间技术以及负二项面板回归等手段,探讨了中国稀土产品对外贸易格局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稀土贸易存在较大波动,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整体呈现“升—降—升”发展态势。② 中国稀土进口市场高度集中且路径依赖增强,出口市场逐步多元且路径依赖减弱。中国主要出口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中、下游产品,进口具有较低附加值的上游矿物类产品。③ 中国在全球稀土贸易相互依存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整体强化。中国与多数友好型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呈现优化态势,但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分歧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呈现恶化态势。④ 国家主体属性、国家间邻近性以及中国的贸易政策、贸易环境等对中国稀土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贸易空间格局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 使用2002 年103 个国家的商品出口贸易数 据,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首位联系分析, 对国际贸易空间格局, 尤其是国际贸易流向与贸易组团 进行了研究。着重指出了国际商品贸易体系中的等级结构和核心国家, 分析了区域性贸易组团形 成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美国和欧盟是第一级贸易中心, 是世界性核心; 中国和日本是第二级中 心, 是世界性贸易核心的候补者; 俄罗斯联邦、韩国、印度、巴西、新加坡、沙特等则为第三级的区 域性贸易核心。贸易组团的组成反映了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中华地区 表现为以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区为核心的双星体系, 香港特区在中国国际贸易中仍起重要的中 转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