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江波  吴绍洪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13,32(12):2179-2188
地理格局尺度依赖性的客观存在,要求在连续尺度序列上对区域植被覆盖空间变异性进行考察,以真实反映植被覆盖空间特征。以贵州喀斯特高原为例,借助地统计学和GIS 软件,揭示了研究区NDVI的空间变异特征,并进行了空间变异与空间尺度的耦合研究。结论如下:① NDVI空间变异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尺度依存性,空间尺度的粗粒化对NDVI的平滑作用非常显著,但两种重采样方法对原始数据的粗粒化作用机制不同;② 基于不同遥感数据源获得的NDVI数据之间空间格局差异明显,而且传统统计结果与地统计学结果明显不同,说明空间信息对数据间的差异性统计影响显著;③ NDVI空间变异性呈现显著的各向异性,并表现出对遥感数据源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用传统统计学方法模拟和解释土地利用变化的前提条件是研究分析的数据在统计上必须独立且均匀分布。但是空间数据相互之间通常具有依赖性 (即空间自相关),某一变量的值随着测定距离的缩小而变得更相似或更为不同。由于经典线性回归方法未能抓住数据的空间自相关特征,而空间自相关包含一些有用的信息,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利用Moran的I系数自相关图来描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自相关,并且建立了不仅考虑回归而且又考虑空间自相关的混合回归-空间自相关回归模型 (即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得到:①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中不但自变量之间而且因变量之间存在空间正自相关,这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空间自相关很强;② Moran的I系数随着尺度的变粗而减小,这是由于数据平均时的滤波特性和Moran的I系数对距离的非线性特征造成的;③ 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残差也表现出正相关,这表明标准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未能考虑土地利用数据所存在的空间依赖性;④ 混合回归-空间自相关回归模型 (即空间滞后模型) 的残差未存在空间自相关,并且有更好的拟合度;⑤ 相对于经典线性回归模型,混合回归-空间自相关回归模型 (即空间滞后模型) 对于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数据来说有着统计上的合理性,而经典线性回归模型未能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云  周忠学  郭钟哲 《地理研究》2014,33(6):1097-1105
利用西安市土地利用解译图及社会经济数据,在界定都市农业景观的前提下,分析西安市都市农业景观破碎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都市农业景观破碎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1999-2011 年,西安市都市农业景观的斑块密度、分离度指数增加,都市农业景观呈破碎化趋势;② 都市农业景观分离度与都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及各项价值均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破碎化过程中废物处理及土壤形成价值减少量最大,同时食物生产价值减少率最大,减少了12.73%,娱乐文化减少的价值量及减少率最小,为1.93%;③ 耕地、林地、水域呈景观破碎化趋势,而园地聚集度上升,同时耕地、林地、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园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  相似文献   

4.
以典型民族旅游地黔东南州为研究对象,利用三角图法分析了区域旅游景观特征,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旅游景观的认知倾向,并选用条件价值法测算了旅游景观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显示:黔东南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自然景观类型,生态环境良好;以自然景观和民族特色为主的自然人文资源特点,与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利益相关方的共同认可;2006年全州旅游景观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8.87亿元,其中占64.06%的存在价值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峡谷区域水电开发景观影响评价——以怒江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景观影响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简要 阐述水电开发的景观影响评价的相关概念及意义之后,首先阐述了峡谷区域水电开发的景观影 响及评价方法,然后以怒江为例, 具体探讨了峡谷区域水电开发景观影响评价的过程与结果。通 过设计一系列景观测度参数,包括可视域损失、大坝视觉影响范围、高差损失、景点改变、峡谷急 流损失等, 并利用GIS 进行模拟,基于计算结果对水电建设对峡谷整体和局部景观影响以及坝址 各段建库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最后指出, 在怒江这样的急流高山峡谷上建坝应该慎而又慎, 其决 策应参考包含景观影响评价在内的环境影响评价, 并应逐步完善此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6.
以2个时期的遥感图像所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基于GIS工具,选用斑块密度、廊道密度、斑块破碎度、分离度和斑块面积变异系数5个指标对金塔绿洲的破碎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00年,金塔绿洲总体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轻微地降低。(2)从景观类型上看,基质的破碎化程度增强;水浇地面积增大,趋于集中分布,破碎化程度降低;城镇用地破碎度增加,分离度减小。这些变化与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的程度和方式有关,体现了荒漠基质受人类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典型农业型绿洲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区域多中心管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分析区域多中心管治的产生背景。城市区域的兴起以及“集中式”与“分散式”总结出3方面内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多中心管治的弊端,界定和阐述了区域多中心管治的内涵,主张各城市之间开展合作,在合作的前提下,维持竞争,目标是提高城市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并进一步提出通过实行行政区划调整、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政府职能分工、坚持协调发展、强制与控制并用的途径来构建区域多中心管治。最后,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状况及驱动因子.基于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幅度、年均变化率与相对变化率5个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3年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和林地的变化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明显增加,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2)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呈增长趋势.(3)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园地的区域变化差异较大,牧草地区域变化差异较小;贵州省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东部地区显著.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吴国玺  喻铮铮  刘良云 《地理研究》2011,30(7):1227-1236
以1979年和2005年的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在对其进行几何订正、大气和地形辐射校正的基础上,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对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植被覆盖进行了动态遥感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植被覆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边界矢量文件和DEM数据,利用GIS技术和生态景观指标分析方法,定量分...  相似文献   

10.
经济区划是区域经济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传统聚类方法进行的经济区划不能兼顾区划单元的属性特征与空间邻接性。运用基于尺度空间理论的空间聚类方法、综合区划单元的属性特征与空间邻接性,对江西省县域单元经济区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可划分为五类经济区,分别是昌九经济区、赣东北经济区、赣西北经济区、赣中南经济区和赣南经济区,区划结果与江西省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
探究山区旅游型小城镇的空间演变,对其空间保护及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镇远古镇为案例地,运用空间句法分析山区旅游型小城镇的空间特征与人类行为关系。从古城空间格局、旅游用地结构变化及古城内部区域特征探讨其整体空间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镇远古城空间呈现向西南和西北方向的放射状变化趋势,其扩展路径同时受到河流水系和山体等自然环境的影响。(2)镇远古城内人口逐步向外围疏散,游客不易识别商服用地空间;文物古迹用地的全局空间可达性不断增强,但其局部空间可达性减弱;居住用地便捷区域在拓扑距离较大时向全局集成度更高的交通干道转移,拓扑距离较小时则向区域内部局部集成度更高的区域转移,中等拓扑距离时居住中心向重要交通节点区域转移。(3)府城街道密度提升,但集成度提升不明显,智能度降低,这有助于传统街巷的保护,但不利于游客体验;卫城的交通和旅游资源优势使其集成度和智能度均有所提升,空间便捷程度较高,游客感知较好。本研究可为山区旅游型小城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景观生态质量评价研究——以吴江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从土地生态学的角度探讨景观生态质量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景观生态质量(LsEQ)是景观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稳定性的能力,因此,景观生态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稳定性取决于景观生态系统的自身稳定程度与外部生态学干扰程度的对比。以吴江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吴江市景观生态质量等级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态势,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表明该评价方法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贡璐  吕光辉 《中国沙漠》2009,29(5):982-988
尝试将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应用到热岛效应研究中,以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典型研究区,基于1987—2005年间景观变化开展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分析。在地表温度反演和景观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划分温度景观类型,计算景观指数,构建温度景观评价体系\.结果显示,近20 a来,研究区温度景观的多样性指数由1.0395持续增加至1.2834,破碎度指数由0.1092先增至0.1834,后减到0.1616,聚集度指数也由58.9862持续降至48.9043,反映了温度景观的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在增加,斑块呈现密集格局。在城区内部,各类城乡建设用地温度景观在1987年至1999年呈现高度破碎,到2005年部分碎片聚合,特高温城乡建设用地在此过程中变化尤为显著,热中心由热碎片形成了热团块,趋于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6年、1989年、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运用GIS和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对玛纳斯河流域近30 a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破碎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在过去30 a间发生了普遍的变化。耕地、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而草地、林地、水域、盐碱地不断减少。耕地主要是在草地上开垦出来的。②绿洲内部的耕地趋于集聚状态,破碎性降低,而绿洲边缘的耕地,破碎性增强。草地面积大减,破碎性增强,退化严重。沙地、水域破碎性也不断增强,林地、未利用土地的破碎化于1989年增强,2005年减缓。③驱动力分析表明,流域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口的快速增长、政策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环境变化如干旱等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区域旅游开发定位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营销宵的定位理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为例证,对区域旅游开发中的产业、产品、市场和形象四大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区域旅游开发应该注重并利用产业政策的积极性、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市场空间的拓展性,感知形象的鲜明性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晓芳  周永章 《热带地理》2008,28(3):212-217
以喀斯特面积分布最广的贵州省为研究区域,从城市空间形态、主导功能、驱动力、伸展轴等空间发展要素出发,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进行研究,将贵州省喀斯特山地城市的空间结构分为5种模式:组团模式、绿心环状模式、带状城市、团状模式和串珠状放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从喀斯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出发,探讨喀斯特石漠化评价的具体内容,指出喀斯特石漠化评价应从现状、危险性以及发展速率3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选取所依据的原则,探讨了指标体系适用的时、空尺度范围;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喀斯特石漠化不同等级指标量化界线确定的生态基准,初步建立了石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王仰麟  杨新军 《地理研究》1998,17(4):383-388
新兴的景观生态学正在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运用景观空间异质性理论,结合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开发区域的旅游景观进行生态分类和区划,是将景观生态理论应用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个新尝试。文中以云南安宁市为例,在景观类型的基础分析和景观生态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旅游生态区划分。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进行景观类型和景观生态区的划分,同时考虑人类旅游活动对环境生态所带来的影响,并确定区域旅游的重点开发带(面)。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研究尺度的选择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选取聚集分散指数、斑块类型指数、形状指数三种类型指数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同时引入层次分析法,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效应及其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效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景观破碎程度增大,景观分布越来越分散,景观异质性减小,斑块之间连接度越来越弱。在此基础上,建立最佳尺度选择模型,并基于分型理论对最佳尺度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的最佳空间尺度为60 m。  相似文献   

20.
纪元  关文川  岳隽 《热带地理》2023,(7):1259-1274
基于城际铁路规划建设不同阶段进行场景划分,利用空间公平效率相关模型,选取加权平均出行时间、经济潜力指数、变异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对无城际铁路、现状城际铁路及规划城际铁路场景下深莞惠区域空间公平效率变化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探讨基于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实现区域空间公平效率兼顾的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深莞惠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有效促进可达性整体提升,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提升幅度远高于非沿线地区;2)深莞惠区域核心增长极地位持续增强,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大幅提升深圳的经济辐射能力,但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也不断加剧;3)深莞惠区域空间公平性格局在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影响下呈现中西部高、两翼低的特征,东莞西部沿海地区及惠州东北部地区获益较少;4)城际铁路规划建设促使深莞惠区域形成更为均衡的经济联系格局,临深地区空间公平性改善幅度较大。深莞惠区域在提升交通网络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当兼顾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推动深莞惠空间结构持续优化、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