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堑     
一、《气象》1975年第8期和1982年第1期发表了“‘蓝冲’与天气”和“‘青龙卷’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文章初步分析了这一现象与当地天气的关系,并阐述了它的特点和成因。这种天气现象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曾观测到。在福建,人们称之为青龙卷;浙江温州称为蓝冲;广东称为风缆;山西称为海堑。欧美有的国家民间则称之为“太阳吸水”。  相似文献   

2.
我县群众中有“五九雨雪应秋伏”的说法。几年来,我们对这条群众看天经验,通过反复验证和使用,逐步提高了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起初,我们认为这条谚语可能揭示了“五九”雨雪与“秋水”的对应关系,但通过验证,结果并不好。究竟“秋伏”是指的哪一时段呢?经过进一步向群众作调查,才了解到当地群众把“莳梅雨”以后的雨水统称为“秋水”,而对莳梅后期至立秋这段时间就称为“秋伏”。我们过去拿立秋后的雨水与“五九”雨雪量  相似文献   

3.
《气象科技》1977,(2):7-7
一、确定倒春寒天气标准在历年3月下旬到4月中旬这段时间内,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12℃,并连续等于大于4天者;连阴雨日等于大于6天者;有冰雹或雪者。凡符合上述任意两条即称为“倒春寒”天气。二、选取预报因子我们用综合点聚图方法,主要选取季节转换和特殊极值的要素,从本站历年资料中选出10组预报因子。X_1年最高气温与12月最低气温X_29月降水量与12月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4.
广文理 《气象》1976,2(2):16-16
“倒风要下雨”,是我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条看天经验。自1965年8月以来,我们遵照毛主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对“倒风要下雨”这条群众经验先后进行了120次的观测、验证和运用。实践证明,这条群众经验用来预报由睛转雨的转折性天气,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5.
《气象科技》1977,(3):13-16
一、从“三暖一寒”说起“三暖一寒”或“奇暖三日必有一寒”,说的是内蒙地区冷暖交替的天气规律。意思是:暖几天,特别是“奇”暖几天之后,就要变冷。换句话说,一个突出的升温过程是寒潮降温天气的前奏。这条经验在内蒙颇为流行,广大气象人员对此也都有体会。本文围绕着“三暖一寒”列举大量现象,人对大量现象的概括、归纳与可能的解释中提出寒潮天气形成过程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徐玉祥 《气象》1978,4(12):17-17
从广义上讲,“韵律”可以看做相距一定时间间隔的前后两种天气现象或前期多种天气现象与后期某个天气现象之间的联系。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谈两点个人看法。 扶风地区流传着“九九有雪,伏伏有雨”、“行得春风有秋雨”、“初雷120天”、“冬暖春雨少、冬暖春霜迟”等谚语。这些谚语,个人理解其内涵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韵律关系的多样性,以上4条谚语就提示出180天、150天、120天、90天等不同时间间隔的韵律;其二是  相似文献   

7.
《气象科技》1975,(2):28-29
我县地处山区,山高水冷气温低。解放前只种一季中稻,被称为“双季稻禁区”。解放后,特别是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大搞科学种田,成功地种植了双季稻。几年来,双季稻面积  相似文献   

8.
一、县站预报概况陕西省的县站预报工作,五四年就在褒城、铜川气象站有了萌芽,一开始运用群众看天经验制作雷雨短期预报,被称为“观云测天”预报阶段。五八年,中央气象局推广云南镇雄站补充订正预报经验之后,陕西省有36个县站(占47%)开始发布短期雷雨补充订正预报,预报工具为单站要素点聚图和曲线图。五九年至六○年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我们学习毛主席著作,反复实践,不断总结“乌云接落日”这条天气谚语。从多次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乌云接落日”虽然是下雨的征兆,但不是唯一的征兆。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乌云接落日”才会有雨。为了模清“乌云接落日”的降水条件,我们一方面向有看天经验的老农学习,同时认真观察记载天物象的变化,寻找每次“乌云接落日”后下雨、不下雨的有关条件。经过许多个例分析,反复研究,总结了“乌云接落日”下雨的条件是:(一)乌云在下午太阳快落这段时间内(俗称太阳一杆子高左右)从太阳的南北两方同时接日,东方有条状云急速地从东向西移动,云条横贯东西天;  相似文献   

10.
林县小店公社七泉大队气象哨农民气象员张启才同志的看天经验中有一条:“雪前雷雨水偏少”。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在学习群众经验过程中,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雪前雷”与气候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测天谚语是制作天气预报的一条重要线索。在多年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冬暖年要荒”这条谚语客观效果较好。“冬暖”往往导致来年的灾荒。据资料普查,这里所指的年荒,主要是指春、夏旱。 我县地处大山区,水利条件差,干旱经常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我们以“冬暖年要荒”这条谚语为线索,以反映冬暖的物理意义清楚的要素为因子,尽量避免用物理意义不明确的因子,来制作我县的春旱、夏旱预报。其步骤是:  相似文献   

12.
古代神话中说:司雷之神为雷公。《云仙杂记·天鼓》中曰:“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这里把“雷”比作“打天鼓”,把“打鼓”的称为“雷神”,即“雷公”。古代用“雷”造的词也很多,如:“雷叹”、“雷驰”,“雷鸣电转”等等。可见雷电对人类影响之大、已广泛地渗入到人们的言谈、书、信之中。过去认为“雷”、“电”是阴和阳互相冲突的结果。《淮南子》(约在公元前120年)中曰:“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即:阴阳彼此相击是产生雷的原因;阴阳互相渗透是产生闪电的原因。或者说:“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1956—1966年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知,广西二月份低温阴雨的前期中期环流特征;主要表现为500毫巴咸海低压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偶合活动上。尔后将之进行验证,情况基本相符。 一、技术规定 1、AT500毫巴图上,在35—55°N;50-80°E范围内出现一条或一条以上闭合等高线并配有冷中心的低压,称为咸海低压。该低压维持大于或等于两天,作一次过程统计,两个低压间隔小于两天,合为一次过程统计,若间隔大于、等于两大,则作两次过程统计。  相似文献   

14.
看雾知天气     
群众谚语:“十雾九晴”,这一条看天经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完全如此。象春雾往往是“阴雨绵绵无晴天”,冬雾是“雾气满天飞,雨雪后面追”。夏雾就不同了,“雾天不见人,大胆洗衣锦”。秋雾和夏雾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满地大雾盖,当天日头来”。这说明春雾和冬雾常常是雨雪来临的先兆。  相似文献   

15.
20年前的2月7日.那场毁灭文化的烈焰还在神州大地处处生烟,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和地理科学的奠基人和一代宗师竺可桢写完最后一天气象记录.便永远离开了我们。那被称为“触及灵魂”的浩劫,既毁了物质,也毁了精神。经过10多年来两个文明建设,成就喜人,但民  相似文献   

16.
王玉萍 《四川气象》2000,20(1):60-61
从今年开始 ,人们将在台风天气预报中听到“龙王”、“悟空”、“风神”、“海神”、“电母”之类的字眼 ,这是我国与亚太地区十多个国家同步 ,自 2 0 0 0年 1月 1日起在发布台风气象信息时所启用新的热带气旋名字。它为严肃刻板的气象科学技术增添了形象而浪漫的色彩。台风和飓风都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空的强烈气旋涡 ,因发生的地域不同 ,名称各异。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称为“飓风”。让台风有一个亲切的名字是一位美国作家的杰作。 1 941年 ,一篇名叫…  相似文献   

17.
汉江印象     
汉江印象侯华先县城的南边有一座大山,大山的南侧有一条大川,那就是与长江、淮河、黄河井称为古中国“四大名川”的汉江。初识汉江,是在邻县.那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冬日,我乘火车去西安.正当我对沿途枯黄单调的山色有些厌倦而昏昏欲睡时,汉江却突然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软科学”和“硬科学”呢?简单地说,人们把工程技术称为“硬科学”,把现代管理科学称为“软科学”.举个例子说:电子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的,其中计算机的各种设备部件称为“硬件”,程序系统称为“软件”.“硬科学”与“软科学”就是借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相似文献   

19.
气象中使用统计检验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嘉佑 《气象》2005,31(7):3-5
针对目前在气象和气候要素变化分析中,对相关系数和合成分析使用统计检验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评论。认为对相关系数等统计检验,不应该称为“信度检验”,其检验水平也不应该称为“95%置信度”,而应该称为“显性检验”,“显性水平为5%”。  相似文献   

20.
台风树     
从1965年开始,我们向老农学习观云测台风的经验。通过近10年的观测运用,有一些收获和效果,也有一些弄不清的问题,现介绍出来,同大家共同研究。 我地群众中有“台风树”的经验,所谓“台风树”,是指在东方地平线附近,升起单个的“蘑菇状”云体(我们观测是Cu cong或Cb cap),由于垂直发展旺盛,好像一株小树。如下午到傍晚出现这种云,未来3天左右便有一次台风登陆,因此,群众把这种能反映台风活动的云称为“台风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