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地介绍了相对于短波正常时号而言的异常时号的特征和出现规律,及其对定时精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在距离BPM台几十到几百公里处收测到异常时号的统计概率,分析武汉BPM时号群时延数字实时显示系统测量结果和HF多普勒图、频高图以及用斜向返回探测天线接收BPM时号试验,揭示了短波时号异常现象的传播机理:地面后向、侧向散射二次回波经电离层跳距聚焦形成异常时号。同时,对促成BPM异常时号如此之多的特殊成因也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统计分析了1982年—1983年在距 BPM 短波时号台660公里的武汉收录 BPM 时号的资料,表明短波时号异常现象给短波授时带来的不利影响;在 UT13~h,出现传播时延比正常时延大4.80±0.98毫秒的概率为25.9%,同时表明该现象的出现与电离层的季节性变化,昼夜变化以及太阳活动周的变化相关。[1]参考陈洪卿:“短波时号异常现象的初步研究”《科学通讯报》第27卷1982年14期。 相似文献
3.
陕西天文台BPM短波授时台搬迁后 ,其时频控制与监测工作从原BPM发播钟房转为由监控室监控钟房承担。介绍了新的控制系统原理与方法 ,并对发播的BPM时号精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5.
BPM短波时码授时发播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时频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提高BPM短波授时发播系统的服务能力,扩展短波授时服务领域的用户面,在原有的BPM短波授时发播程序中增加短波时码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介绍了BPM时码授时发播的总体设计方案、BPM时码的格式以及解码流程等. 相似文献
6.
陕西天台BPM短波授时台搬迁后,其时频控制与监测工作从原BPM发播钟房转为由监控室监控房承担。介绍了新的控制系统原理与方法,并对发播的BPM时号精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胡锦伦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89,(10):249-254
根据2.25年内(从1985年10月到1987年12月)的原子时数据。本对综合原子时(JATC)和各国原子时的长期频率稳定度进行了比较,在取样时间为60天和100天时,TA(JATC)的频率稳定度分别为4.0×10^-14和4.4×10^-14,UTC(JATC)的频率稳定度分别为7.5×10^-14和8.0×10^-14。另外,本对综合原子时的频率准确度了估计,TA(JATC)和UTC(JATC)的结果分别为2×10^-13(3σ)和3×10^-13(3σ)。在这段时间内,实行UTC(JATC)与国际UTC同步在±2.5微秒内,这些结果表明,综合原子时的水平进入了先进行列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中讨论了收時系统遲滯差的來源及其影響。并在適应一般的設備條件下,提出一精簡單而比较精确的测定方法。對於这種方法的試驗結果,我們作了详尽的比较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11.
守时型原子钟主要包括氢原子钟和铯原子钟,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守时原子钟计算时间尺度相关性能,本文开展全氢钟及氢铯联合时间尺度研究。首先依据国际权度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BIPM)发布的d公报将氢原子钟进行分类,针对分类结果分别运用原子时尺度理论方法计算全氢钟时间尺度,并给出分析结果。随后计算全铯钟时间尺度,并分析探究两种不同的氢铯联合钟组时间尺度。结果表明,基于频率漂移量较小的氢钟组形成的时间尺度波动范围小,且稳定度优于频率漂移量较大的氢钟组形成的时间尺度。氢铯联合形成的时间尺度稳定度优于全铯钟时间尺度,不同的氢铯联合钟组计算得到的时间尺度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天体测量研究室中星仪组 《天文研究与技术》1980,(2)
本中星仪(Zeiss No.20618)是1975年4月从北京天文台调来的。仪器到达后,即与Ⅱ型光电等高仪安装于同一临时观测室里进行校准与维护,同时开始进行光电改装试验。由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77年底光电改装基本结束,以后断断续续地边观测边调试,至79年4月下旬中星仪用于其他课题的试验而停观测为止,共观测 相似文献
14.
星际航行时代的来临,使天文科学正经历着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太阳物理所受的影响尤为显著.在这方面已有不少专书和调研报告,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最新的成就.一、绪论1.空间太阳观测的意义(1)高空观测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地球大气的桎梏,免除臭氧、水蒸汽等对天体紫外和红外辐射的吸收,扩展观测波段.一般可认为在200 相似文献
15.
16.
17.
由单脉冲星定义的脉冲星时受几种噪声源的影响,为削弱这些影响得到一种更稳定的时间尺度,采取将多颗脉冲星定义的单脉冲星时进行综合的分析方法得到综合脉冲星时.用两种方法:经典加权算法和小波分解算法,对PSRB1855 09和PSR B1937 21两颗脉冲星进行综合计算并做出比较,经典加权算法无法兼顾脉冲星不同频率上的稳定度,而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对PSR B1855 09和PSR B1937 21两颗脉冲星进行综合,能够有效抑制不同频率上噪声的影响,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BPM短波授时台,从一九八一年七月一日起,正式承担我国标准时间、标准频率的发播工作;上海天文台控制的BPV时号同时停止发播。地处我国中部的陕西天文台BPM短波授时台(天线座标:经度[λ]为109°31′E纬度[φ]为35°00′N),整个系统由时间频率基准(包括世界时和原子时)、短波发射和接收监测三部分组成,采用5、10、15兆赫三种频率交替,连继24小时发播协调时UTC和世界时UT1时号。 BPM短波授时台建成后,经长时间的试播考验,并通过实际使用和多次测试,取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BPM短波授时信号模拟器的主要功能和工作原理,阐述了该模拟器的系统组成、输入输出及软件流程。该模拟器以GPS信号作为时间源,以10 MHz的高稳定恒温晶振作为守时频率源,并在程序控制下产生载频与调制信号,放大输出6路BPM短波模拟信号。测试结果表明,该模拟器的功能与技术指标符合BPM短波授时信号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胡锦伦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3,(14):281-293
根据国际计量局(BIPM)时间部和国内外一些实验室(USNO,CRL,TAO,CSAO,SO)的时间公报上公布的GPS时间比对数据,我们用三种方法(单站、飞越、共视)对GPS时间比对的时间测量精度和频度测量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如上一些结果。1、最近三年(1989-1991)的GPS时间比对精度的平均值(数据取样时间为1天,按月单星计算结果后再多星结果平均,然后每年12个月平均)从40-60ns提高到20-30ns。2、在实验室设备(接收机和钟)性能优良的条件下,1991年的GPS时间比对精度的结果是很好的:(1)单站法的结果为12.6-44.0ns,平均值为21.6ns;(2)飞越法的结果为14.4-33.8ns,平均值为18.5ns。(3)共视法的结果为7.7-25.4ns,平均值为13.5ns。3、取样时间为1天和10天的GPS时间比对的频率测量精度分别为1-3×10^-13和3-8×10^-14。在频率稳定度模型中,取样时间为1-4天时的贡献主要是调频白噪声,取样时间为5-10天时的贡献主要是调频闪变噪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