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广东省1: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为例,从编图设计、资料准备、数据处理、投影变换、数据套合及接边、数据库建立、数据检查及更新几个方面介绍了应用MapGIS平台建立地质图数据库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应MapGIS平DTM模型,采用分别计算上表面或下表面与基准Z平面之间体积的方法,求取体积之差,进行矿山储量评估;与平行断面法储量计算结果对比,DTM模型计算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4.
5.
6.
中国地质环境图系数据库,是中国首套统一结构、统一格式、统一编码的涵盖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5个专业领域的全国性数据库。该套数据库是基于1:1 000 000数据源的地理信息库,以分省1:500 000环境地质调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地区1:50 000地质灾害调查、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二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摸底调查和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首轮地质遗迹调查等数据为基础,集成近20年来水工环地质调查监测数据和最新综合研究成果,根据统一的建库技术要求建立而成。该套数据库具有统一的系统库(符号库、颜色库、图案库、线型库),属性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和要求建立,图件按照统一的图饰图例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共包含163个专业图层,图元数量共337 833个,容量约8.8 GB。该套数据库为实现成果图件的动态管理与更新、构建数字地质环境奠定了基础,可为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提供详细的基础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7.
8.
根据金属矿山地测数据管理业务需求,首先剖析了巷道地质素描图组成要素,设计了基于MapGIS的巷道地质素描图的绘制流程以及绘制系统的组成模块。巷道地质素描图组成要素主要由基本信息、地层信息、构造信息、水文地质信息、刻槽样轨信息与样品化验信息组成。巷道地质素描图绘制系统主要由数据管理、坐标转换、巷道素描图模板自动生成、组成要素绘制、矿岩类型与面状构造、刻槽样轨自动生成、自动注记、巷道综合地质素描图生成等8个模块组成。接着,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分析组成巷道地质素描图空间实体对象及其实体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建立了支持巷道地质素描图自动绘制的逻辑与空间数据模型。最后,基于MapGIS平台及其组件式开发技术,实现了巷道地质素描图绘制系统,绘制了上海宝钢集团梅山铁矿巷道地质素描图,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矿山地质图件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应用的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基础成果数据验收汇总工作中,保证属性数据的填写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专业领域内属性数据之中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的方式检查数据是否存在着逻辑上的错误。在MapGIS 67二次开发环境下利用VC编程语言实现了属性数据逻辑检查程序,该程序基于数据字典技术,通过调用用户已设定的逻辑关系表达式对潜力评价基础数据进行属性逻辑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以报表的形式导出,大大提高了图件的检查验收工作的效率,并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该项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中稀土矿和钨矿的汇总工作。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以海南省东部某典型地区市县级农业地质普查为例,介绍了基于MapGIS的Lable点法样点布置方法。该方法首先将海南省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的26个土地利用小类归并成水田、旱地、果园、其他园地、林地、建设用地、滩涂、交通用地、水面、其他土地共10大类,图斑总数由9932个归并为4257个;然后将归并后的图斑按照面积大小划分为代表性依次降低的A、B、C三个级别;样点布置过程中,A级图斑采用传统500 m×500 m网格化方法布置样点,B级图斑采用基于MapGIS的Lable点法布置样点,C级图斑不布置样点。软件自动布置样点后,经必要的人工调整,在174 km2的工作区共布置1610个采样点,样点密度达9.25个/km2,符合农业地质调查相关规范要求。方法有效性验证显示:与传统单一的333 m×333 m网格化样点布置方法相比,该方法布置的样点在可采性、代表性、准确性、合理性四方面都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形维数和信息熵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熵和分形理论为研究地理学中系统的有序性和复杂结构现象的不稳定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信息熵和分形理论为指导,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对西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分形特征和信息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景观结构趋于简单化,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稳定性逐渐增大;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信息熵总体上呈逐渐下降趋势,即土地利用有序度逐渐上升,而无序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CBERS的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专题信息提取方法研究——以贵州省都匀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 3S”技术为技术背景,以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持,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和美国La ndsat- 7 TM 影像为遥感数据源,探索CBERS数据在喀斯特山区的土地利用遥感解译中最理想的图像处理方法及分类方法,对比研究CBERS和TM 在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分类实验中的各自优势。通过多次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实验与分析,摸索出了利用数学建模解决CBERS在喀斯特山区水体与阴影的混分问题以及建设用地与旱地、水田的混分问题的新方法,并以基于最佳指数波段选择法推算出了431波段为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分类的最佳波段组合。实验证明,中巴资源卫星影像较好地实现喀斯特地区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分类,完全可以替代国外遥感影像TM而运用于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调查中。 相似文献
16.
17.
18.
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体现了其在当前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探析超大城市永久基本农田空间优化过程,明确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流程,构建了永久基本农田补划综合评价模型,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实践探索。结果表明,采用评价模型能够高效地开展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工作并提供科学完备的技术支撑,评价结果可以为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优化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以广州市1992年、2000年、2005年TM、ETM遥感影像资料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处于广州市南部边缘的番禺区近13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番禺区在1992~2005年间建设用地、园地、水域大幅增加,耕地大量减少,林地、未利用地有增有减;各类型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园地、水域大量转移;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逐年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表明番禺区对广州大都市的生产功能、缓冲功能、生态功能的影响力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