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天山1号冰川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分析1号冰川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特征和发展旅游业优,劣势的基础上,着重考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其它生产,生活行为可能对冰川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景观美学质量等产生的负面效应,并进行相应的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由此提出1号冰川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最近出版的《中国冰川水资源》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较完整地总结我国冰川水文和冰川水资源的专著。作者杨针娘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冰川水文研究,在广泛收集我国高山冰川、水文,气象的长期和短期考察实测数据、冰川编目资料和430多个水文、气象台站资料以及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分析,统计计算,将我国冰川发育的降水条件、冰川消融、冰川融水径流、冰川水资源量、冰川融水补给比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规律等做了详细的论述。经过计算,我国冰川总面积达58651km~2,冰川年融水量  相似文献   

3.
新疆的冰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最新冰川编目资料,统计了新疆地区的冰川,共19374条,冰川面积25458.4km~2;分析了分布特征,具有自北而南和自东而西的差异;讨论了新疆冰川的资源意义,其经济价值的大小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4.
冰川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川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冰川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冰川分布偏远、进入性差、旅游活动专业性强等因素制约着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体系。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冰川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从冰川旅游的概念与内涵、冰川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冰川旅游发展效应、气候变化对冰川旅游的影响及应对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评述了国内外冰川旅游在研究时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提出了冰川旅游研究的难点和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提出冰川旅游研究应基于资源学和地理学科特点,以旅游地域的人地关系演化为着眼点,从冰川旅游的资源基础、景观价值评价与适宜性开发、冰川旅游发展模式、目的地管理与社区建设等方面构建研究框架,指导中国冰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暖对新疆降水和径流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13  
柳葳  许有鹏  黄云 《干旱区地理》2005,28(5):597-602
全球气候变暖对新疆气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升温的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区的降水量、冰川储量、地表径流、地下水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全区降水总量增加,冰川物质平衡以负平衡为主,局部地区地表径流量明显增加。对比分析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发现新疆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且尚难判断全区降水量是否有稳定增加的趋势。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计算,对比冰川加速消融和降水量增加对本区地表径流增大的贡献,表明引起局部地区地表径流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冰川加速消融。气候变暖打乱了本地的水平衡,使本地洪水和干旱灾害有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其空间开发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世金  赵井东 《地理研究》2011,30(8):1528-1542
从区位交通、资源环境、基础开发及经济社会四个方面出发,构建了中国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赋值与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冰川区32个地州市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开发策略。结果表明:(1)区位交通潜力较高地区集中于冰川进入性和通达性较好的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州市,以及具有明显地缘优势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玉龙雪山冰川崩塌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龙雪山是亚欧大陆距赤道最近的海洋型冰川分布区。2004-03-12上午,玉龙雪山东坡干河坝山谷上方漾弓江5号冰川区发生一次剧烈的的崩塌,2005年又有小规模的崩塌发生。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这是冰岩体崩塌事件。通过对气象资料的分析发现,区域气候变暖对冰川和永冻带稳定性的干扰是崩塌发生的主要原因,特别因为2003年和2005年为两个极端干热的年份。通过与本区其他冰川的变化对比,说明这次冰川崩塌可能是本区一些小冰川对区域变暖响应的另一种方式。同时发现,这次崩塌在现场留下的堆积物,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极易形成泥石流。  相似文献   

8.
中国冰川编目空间数据库元数据标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冰川编目空间数据库元数据标准参考The Federal Geographic Data Committee′s(FGDC)Content Standards for Digital Geospatial Metadata(FGDC-STD-001-1998)的标准,同时考虑EOS-HDF元数据格式的要求而制定.包括识别信息、数据质量信息、空间数据组织信息、空间参考信息、发布信息和元数据参考信息,共计50个字段.同时还包括数据备份和数据存储2个字段,用于记录数据的存储信息,实现利用元数据管理数据存储路径的功能.在应用方面,全国冰川编目空间数据库元数据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网上查询检索,方便数据建设与数据使用,还可以用来有效地管理数据资源,即实现全国冰川编目数据仓库中雪花模型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50 年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冰川面积状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近年来中国典型区域冰川面积变化遥感监测数据,结合139 个地面站的气温、降水量与28 个探空站的0 ℃层高度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 年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冰川面积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冰川面积从20 世纪60-70 年代的23982 km2减小到21 世纪初的21893 km2,根据冰川分布进行加权计算后冰川面积退缩了10.1%,对时间插补后得到1960 年以来的冰川面积年均变化率为0.3 % a-1。就冰川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言,天山的伊犁河流域、准噶尔内流水系、阿尔泰山的鄂毕河流域、祁连山的河西内流水系等都是冰川退缩程度较高的区域。近50 年中国冰川区夏季地面气温与大气0 ℃层高度均呈上升趋势,而降水量的增幅却相对轻微,增长的降水量不足以抵消升温对冰川的影响,气候变暖是影响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980~2007年喜马拉雅东段洛扎地区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1980年地形图和多年遥感资料,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手工提取了喜马拉雅东段洛扎地区4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对冰川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与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近28年(1980~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对研究区的冰川变化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07年,洛扎地区冰川面积从491.64 km<'2>...  相似文献   

11.
开展中—尼通道沿线冰川/冰湖变化及其相关灾害调查,对减少此类灾害发生、保障该地区安全、维护其在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中—尼通道地形陡峭复杂,现代冰川发育,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物质亏损显著,冰湖扩张明显,冰川相关灾害风险突出,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运用遥感手段结合野外考察对中—尼通道沿线冰川及其相关灾害进行了初步调查,对直接影响干线通道的典型支沟流域上游冰川分布及其变化进行了统计,并初步分析了与冰川冰湖变化相关的灾害危险性。结论如下:中尼通道沿线13个子流域共发育冰川568条,总面积804.71 km~2,平均冰川覆盖率为12.89%,主要集中在海拔5000~6000 m,27年间(1991—2018年)三通道内的冰川平均退缩率达9.93%。共有冰湖74个,呈逐年扩张态势,20年间(1990—2010年)冰湖平均扩张率达86.5%,其中危险冰湖共计2个。三通道内近半个世纪以来共计发生冰川/冰湖相关灾害共计9起,未来有出现(次生)泥石流/滑坡、洪水、冰湖溃决等形式灾害的可能。发生于柯西河、吉隆藏布和甘达基河一些河段的各类灾害会对山区水库和相关水电设施造成重大影响。本研究可为探讨中—尼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冰湖变化的时空特征、冰川相关灾害的引发机制以及可能灾害预估等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2.
1973-2010年阿尔金山冰川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祝合勇  杨太保  田洪阵 《地理研究》2013,32(8):1430-1438
利用1973 年MSS、1999 年ETM+和2010 年TM遥感影像资料,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GIS技术,提取了阿尔金山地区三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同时结合周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1973-2010 年,研究区冰川面积从347.99 km2 减少到293.77 km2,退缩了54.22km2,占1973 年冰川总面积的15.58%,年均退缩速率为0.42%·a-1。近10 年来冰川退缩尤为剧烈,年均退缩速率达到0.58%·a-1;② 研究区东段冰川退缩速率快于中段和西段;③ 冰川规模越小,退缩越明显;④ 研究区东坡冰川的面积退缩率最大,北坡次之,东南坡最小;⑤ 气温升高和降水在波动中变化不大是造成研究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⑥ 通过分形理论对研究区冰川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预计研究区冰川今后的消融速率仍将处于较高状态。  相似文献   

13.
对独库公路冰川泥石流的考察及重点泥石流沟的观测,摸清了9条泥石流沟的分布,泥石流发生概况、危害和形成的水文气象条件。以实测资料分析了公路沿线冰川泥石流运动规律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参与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为融雪水、冰崩和冰川融水,其次是暴雨和冰川融水的叠加所形成的洪水,实测最大容重为2.46g/cm ̄3。  相似文献   

14.
由气候变暖引起的新疆山区冰川灾害事件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开展冰川灾害监测对保障下游居民安全和道路通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的高分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考察资料开展公格尔九别峰北侧冰川跃动灾害监测研究,并分别对房屋受灾、地质滑坡、堰塞湖和冰川移动体积等灾害信息进行调查与评估。研究发现,无人机可实现对灾害信息的精准制图和全面调查分析。由于冰川快速向下滑移造成冰川下部快速抬升,从冰川滑落的冰石碎块造成冰川周边的16处房屋畜舍损毁和3处地质滑坡。抬升的冰川由于碰撞和挤压逐渐碎裂,在低洼的地带形成6个堰塞湖。与2007年地形图相比,九别峰北部冰川跃动区域面积7.27 km2,冰川平均抬升高度32.3 m,并且从上到下逐渐增加,最高处达97.7 m,进而研究区内冰川体积增加2.35×108m3。本次冰川跃动造成的灾害损失相对轻微,然而现阶段冰川仍处于快速跃动的形态,对下游的安全存在潜在的风险。未来仍需进一步开展冰川跃动、冰崩及堰塞湖定点监测和灾害预报预警。  相似文献   

15.
冰雪区局地环流及气候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康兴成 《地理学报》1991,46(4):449-459
本文以西昆仑山崇侧冰帽区为例,根据大量观测资料,讨论了冰川存在对其所在地区气候的影响。得出冰川风是影响冰雪区气候特征的重要因素,是冰-气作用中的一个主要因子。这里的冰川风是一种独成体系的局地环流,它既不同于山谷冰川上出现的冰川风,也不同于山谷风。其强度随着离开冰雪区距离的增长而减弱。在冰雪区前缘地带形成风向、温湿度急剧变化区,使温度梯度从非冰川区到冰川区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筹备研究计划,1956年在外伊犁山的图尤克苏冰川与捷尔斯克伊山的卡拉巴特卡克冰川开始对北天山冰川状况进行了有计划的研究。尔后,包括国际水文十周年年会等部门的计划,也对外伊犁山、昆格山和吉尔吉斯山脉的其它冰川进行了规范化的观测,新资料证明了早先所获结论,即北天山主要冰川作用过程的同步性与方向的一致性。对外伊犁山冰川水文气象测量代表性的估算表明,冰川融解的消融条件、径流形成及其它情况都相类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季风温冰川区近代气候变化与冰川动态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通过对中国季风温冰川区的气候实测资料、冰芯记录、树木年轮指数和冰川进退记载等多种指标的综合分析,较详细地研究了400年以来本区气候与冰川变化。自17~19世纪小冰期的两个寒冷阶段以后,中国季风温冰川分布区气温普遍波动上升,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一致, 大部分冰川正在后退,但降水量变化则比较复杂,达索普冰芯记录证明,本区西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降水量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与气温变化相反,而东部的横断山等地的降水则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与气温变化同步,这主要是不同来源大气环流影响的结果。研究区主要盛行来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此外,其东部还受来源于西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西部受西风环流南支的影响,造成中国季风温冰川区东西部不均匀的降水分布和变化趋势。小冰期以后,我国的季风温冰川对气候变暖反应敏感,绝大部分冰川持续后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退速度加剧, 但后退幅度和规模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18.
分析多种数据和资料,再现海螺沟冰川过去100年来的冰川进退过程,分析发现,冰川末端变化阶段在滞后期的基础上,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变化的阶段相对应。运用水量-物质平衡法恢复海螺沟冰川45年来的物质平衡变化情况,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物质平衡变化与北半球和中国同期(1960~2004年)气温变化表现出显著负相关。20世纪80年代全球加速变暖,海螺沟冰川冰舌段消融速率为7.86 m/a,冰川河径流量年际和季节变化表明流量主要贡献者是冰雪融水。分析表明,全球变暖是冰川后退、持续亏损及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为认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西部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对气候响应,本研究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藏东南帕隆94号冰川为例,结合大西沟与察隅站气象资料,对1980 — 2015年两条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特征及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6 a来乌源1号冰川与帕隆94号冰川物质平衡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累积物质平衡达-17102与-8159 mm w.e.,相当于冰川厚度减薄19与9.01 m,且分别于1996、2004年左右发生突变。同期两条冰川所处区域年均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二者年内气温分配相仿,但降水分配差异较大。初步分析认为气温上升是导致乌源1号冰川与帕隆94号冰川物质亏损的主要原因,冰川区气温和降水变化幅度的差异和地性因子(坡度、冰川面积)的不同使得乌源1号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高于帕隆94号冰川,由于目前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监测时段相对较短,为深入研究中国西部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过程仍需加强对冰川的持续观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MIS对比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赵井东  施雅风  王杰 《地理学报》2011,66(7):867-884
近年来,随着多种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较为突出的是获得了大量与地貌地层关系相符的年代学资料、建立了冰川演化若干典型范例以及进一步确立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MIS) 比较经历了2000 年、2002 年两次立案与改进。笔者基于近年来新测得的年代学数据、已建立的冰川演化序列以及青藏高原隆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等新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中国冰期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比较的2011 年改进方案,包括近百万年冰川变化的15 个特征时段及其对应的时间与中国冰期名称等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