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道妫(1901.9.16~1991.2.2)是我国现代著名天文学家,他对我国现代天文学事业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他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我们怀念他,纪念他,更要学习他献身祖国天文事业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紫金山天文台的老管家 1994年紫金山天文台庆祝建台60周年,我应邀参加并在南京《科学大众》7~8月号上发表“紫金山天文台随想曲”长文。在结语中我对4位紫台元老都加上了一顶冠冕,赞颂他们的历史功绩:高鲁是紫台的先驱者,余青松是紫台的建设者,张钰哲是紫台的发展者,  相似文献   

2.
建成于1934年9月的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2月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她坐落于南京市东郊风景如画的紫金山第三峰上,至今已有68年的历史。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始。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天文台站大多从这里诞生、组建和拓展。由于她在中国天文事业建立与发展中作出的特殊  相似文献   

3.
空间天文学发展的现状与展望张和祺今年4月20日至25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了第五次代表大会,约200位科学家济济一堂,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和棋先生在会上作了《空间天文学发展的现状与展望》专题报告。结合本刊...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1月 2 0日 ,是李鉴澄先生九十五华诞。李鉴澄先生是江苏吴江人 ,1 92 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 93 0年赴南京到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当时从国外归来的著名天文学家余青松所长正在创建自行设计的第一座近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在创建紫金山天文台的初期 ,李鉴澄先生从土木建设到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等都亲自参加了工作。当天文台初具规模之后 ,他便利用当时仅有的仪器设备 ,从事天文研究工作。他对 1 60厘米光学望远镜的性能作了观测研究 ,又利用 61厘米反射望远镜、2 0厘米赤道仪、太阳分光仪等仪器对天体进…  相似文献   

5.
明制浑仪和简仪我国古代的测天仪器,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制浑仪和简仪是现存的古代主要测天仪器中最早的两台,又是两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们形体高大而又工艺华美,结构牢固而又灵巧实用,是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这两架珍品现存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原大复制...  相似文献   

6.
全国射电天文数据和图像处理学术讨论会(3)于1993年10月27日至30日在浙江省岱山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27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南京大学天文系和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会议是由中国电子学会射电天文学分会,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联合实验室,中国天文学会射电天文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天文学会支持和组织的,并由射电天文联合实验室VLBI分部主办。这次学术讨论会的学术报告共29篇,涉及VLBI天文学,分子天文学,米波天文学,毫米波天文学,以及…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诞生了很多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制造了一大批天文观测仪器,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就注意到了众多天文现象,并有相当数量古老、丰富的天象记录,这些对日后研究天文学做出了很多宝贵的贡献。可惜能保存下来的古代天文仪器数量较少,现存的古代仪器主要保存在北京古观象台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  相似文献   

8.
《天文学报》2011,(1):92
为了更全面、更及时地传播天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高本刊的时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天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经主办单位中国天文学会、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及承办单位紫金山天文台同意,并经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本刊自2011年1月起变更刊期,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更全面、更及时地传播天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高本刊的时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天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广大科研工作者,经主办单位中国天文学会、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及承办单位紫金山天文台同意,并经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本刊自2011年1月起变更刊期,  相似文献   

10.
简要回顾了我国西南地区天文发展的历史,并对该地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评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简要回顾了我国西南地区天文发展的历史,并对该地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评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高平子(1888~1970),原名高均,字君平,别号在园。1912年,高平子从震旦学院毕业,随即入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及余山天文台学习近代天文学。1924年,高平子和蒋丙然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青岛观象台,这是当时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掌握的外国人建立的天文机构。1928年,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平子被聘为研究员。他还协助建设我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1970年3月,高平子因患冠心病在台北逝  相似文献   

13.
在紫金山天文台建台六十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张和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紫金山天文台在深化改革的大好形势中迎来了建台六十周年的生日。今天有这么多的贵宾和朋友,同我们一起共同庆祝这一喜庆日子,特别是省、市政府的主要党政领导和几...  相似文献   

14.
竞赛试题     
1.中国第一座独立建成的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创建者是 ①张钰哲 ②陈遵妫 ③余青松。2.浑象,又称浑天象,也称天体仪,是古代演示日月星辰周日视运动天象的仪器。现在保存在北京古观象台的浑象是 ①元代郭守敬 ②明代汤若望 ③清代南怀仁设计监制的。3.“天再旦”是古书中记载的一种天象,最早提出这种天象是日出前发生的一次日全食的学者是 ①刘次沅 ②彭瓞钧 ③刘朝阳。4.北京天文台于1995年5月开展的scap科学计划是旨在搜寻 ①类星体 ②超新星 ③小行星的科学活动。5.目前已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是 ①…  相似文献   

15.
黄珹 《天文学进展》2001,19(2):113-120
对应用天文学涉及的领域以及国际上应用天文学的特点作了介绍,分析了我国应用天文学的研究现状,展示了我国在诮天文所依托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应用天文学领域取得的成绩与进展,其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但也指出了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应用天文学的水平尚有差距,最后对我国应用天文发展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陈遵妫先生1901年生于福州,1921年东渡日本留学,1926年学成回国,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同年受聘到观象台参与编历工作,此后一直服务于天文界,勤勤恳恳耕耘六十余载,自称"畴界老牛"。 陈老是我国现代天文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30年代先后参加过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昆明凤凰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前身)的创建,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担任过中国天文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宇宙》杂志总编辑,主持编纂过《天文年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兼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负责人。1955年奉调筹建北京天文馆,并担任馆长职务。陈老有近三十部天文学专著和普及读物问世,代表作有《天文学概论》、《流星论》、《大学天文学》、《恒星图表》、《宇宙壮观》等。他穷毕生精力,收集整理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料,于1985年完成了四卷170万字的宏篇巨著--《中国天文学史》。该书因史料翔实丰富,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陈老一生历经过各种艰难曲折,早年饱经战乱之苦,中年蒙受不白之冤,晚年双目近于失明,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处之,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北京天文馆新馆即将建成之际,我们发表陈老生前撰写的回忆录,一方面对这位北京天文馆的创始人表示缅怀,另一方面希望年轻爱好者从  相似文献   

17.
爱好者之页     
4月21日下午,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现已更名为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兴隆观测基地),为期2天的2001年流星观测研讨会开始了。52名代表来自全国各地,除了北京天文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北京天文馆、青岛观象台、天津科学技术馆等单位派出的专业天文工作者外,大部分是业余的天文爱好者。他们来自北京巡天会、北京天文同好会、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社、清华大学天文学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世界天文学史也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此项工作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可弄清天文学各个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 ,探索人类认识宇宙思维发展的规律 ,研究世界的近现代天文学史 ,总结近代尤其是 2 0世纪以来天文学发展的经验教训 ,吸取各国成功的经验 ,对于我国今后发展天文科学事业更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我国的近代天文学是从西方传入的 ,到 2 0世纪初才开始有近代天文学的萌芽。此后 ,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奠基、创业、发展的历程 ,到 2 0世纪末 ,我们与国际上的差距已大大缩短 ,我国天文学已基本融入国际天文社会…  相似文献   

19.
隆重庆祝紫金山天文台建成五十周年大会于1984年9月1日下午在南京举行.应邀参加这次盛会的有全国各地的天文学专家、学者及各兄弟单位的代表240余人.他们中间大多数是曾在紫台工作过的老一辈天文学家、中年科技骨干,还有各单位及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20.
1引言目前国内各光学天文学实测基地状况不佳,限制着我国天文学发展.在国内找寻一个世界优良水平的天文观测台址是下一步我国天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项先行工作.黄寅亮山认为“我国所处的天文气候大环境,并非世界上最好的。但在国内相对较好的区域里,精心挑选到受局部地形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