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东太湖水环境质量调查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1年2月-1994年10月对太湖的水质监测,分析了东太湖水质现状、变化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保护水质的对策。适当网围养鱼对东太湖水质影响不大,相反可延缓东太湖的沼泽和富营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太湖围湖利用与网围养殖的遥感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湖的生态环境一直倍受关注。本文采用遥感方法,结合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利用GIS技术,对太湖1988~2003年期间的围湖利用面积和东太湖1990~2003年期间网围养殖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3年期间,太湖围湖利用面积8.3258km2;1990~2003年期间,东太湖网围养殖的面积增加94.0129km2,2003年网围养殖面积达106.4702km2,已占东太湖水面面积79.3%。对大规模围湖利用和过度网围养殖引起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当前太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东太湖茭草区网围养鱼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东太湖茭草区资源及环境特点,开展网围养鱼模式试验,结果表明:(1)经济效益明显,产投比1.2—1.5;(2)有良好生态效应,防治湖泊沼泽化和茭草区水质恶化;(3)社会效益显著,解决湖区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居民吃鱼难的问题;(4)利于湖泊资源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太湖渔业产量和结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太湖渔业和水环境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1952~2006年太湖渔业产量、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52~2006年太湖渔业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捕捞渔获物组成中,小型鱼类湖鲚为优势种,产量占渔获物比例从1952年的640.5t和15.8%增加至2006年的21130t和60.2%;而银鱼、鮊鱼、鲢鳙等其他鱼类在渔获物中比例大幅度下降,2006年渔获物组成远不及1952年合理.结果表明,太湖的逐渐富营养化、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和过高的捕捞强度,以及太湖受改变的水力学特点等导致了这一变化.1991~2006年东太湖养殖渔业尤其是网围养蟹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后的大量投饵及不合理的水生植被利用方式给东太湖水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东太湖水体现处于富营养状态.因此,需要控制太湖渔业捕捞强度、调整鱼种放流结构、加强鱼类资源繁殖保护,改善养殖渔业方式以及加强对湖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以使太湖渔业与水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太湖不同水域浮游生物周年变化及鲢、鳙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 年2~11 月对东太湖不同水域浮游生物组成、数量、水质情况及水生植物密度进行了调查, 并对9 月份太湖鲢、鳙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为保护区>余山>老鼠山>漫山岛。水体浮游生物数量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为漫山岛>老鼠山>余山>保护区。浮游植物总数量与蓝藻总数量、浮游动物总数量、富营养化因子呈正相关, 与水生植物密度呈负相关。9 月份太湖鲢、鳙的肠内含物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分别占食物数量的89.1%、70.6%和10.9%、29.4%,其中蓝藻分别占74.5%、56%, 枝角类和轮虫分别占3.7%、13.4%和1.5%、11.5%; 鲢、鳙对蓝藻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1.42 和1.07, 对轮虫和原生动物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0.13、1.27 和1.30、0.40。本研究结果对揭示影响太湖浮游生物周年变化的环境因素以及通过鲢、鳙控制蓝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太湖风生流套网格模式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加虎  黄群 《海洋与湖沼》1997,28(4):426-432
根据1984年8月水位、1993年9月湖流资料,通过建立太湖风生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值嵌套技术,设计太湖风生流套风格模式,对不同风情下的东太湖风生流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湖区风场了东太湖风生流的流型及流向,对峙方位风场形成的风生流流向几乎相反,稳定风生流流态表现为湖中若干环流区和沿岸流的有机结合风场作用初期,风生流流各与湖区风向近乎一致。偏NW风向作用,西太湖湖水流水流入东太湖,并在东太湖  相似文献   

7.
生物标志化合物对东、西太湖不同湖泊类型的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角度,对东、西太湖沉积物中饱和烃组分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形式,主峰碳位置、L/H等指标对比,对照西太湖中的主要水生植物蓝藻和东太湖中的主要水生植物的饱和烃的组成特征,同时结合常规指标C/N的分析结果,对东、西太湖湖泊类型进行判识-西太湖为藻型湖泊,东太湖为草型湖泊。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促进海域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建立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江苏13个县级行政区的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及其监测预警情况,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禀赋、开发利用强度、发展潜力和区域约束4个一级指标以及10个二级指标;江苏13个县级行政区的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为-0.46~9.63,呈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中部辐射沙洲区的大丰区、东台市和如东县围填海用海承载条件良好,北部连云港市辖区以及南部南通市的通州区和启东市围填海用海承载条件较差;未来应建立围填海用海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严格实行围填海管控制度、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以及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协同监督。  相似文献   

9.
太湖水体有机污染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1987-1988年有关研究资料,分析太湖COD,BOD5和TON的时空变化及其与TOC的关系,研究COD出入湖量和水文气象因子对湖体COD的影响。结果表明,COD是太湖有机污染的重要指标;在不同时期和湖区,其含量差异明显,丰水期低,枯水期高。各湖区污染排列为:五里湖>梅梁湖>湖心区>东太湖。进入太湖有机物量的增减,是COD在湖体中消长的主导因素,但水位和温度等条件因子对有机污染程度亦有重要曩  相似文献   

10.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侧,面积2425平方公里,湖泊长度为68公里,平均宽度为35.7公里,平均水深2.12米。湖周地势平坦,仅西南部为浅山区。湖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980年9月8日20时—13日08时,对太湖进行了气象考察,历时近五天。在此时段中,太湖受台风外围流场和L型高压影响,观测布点见图1,其中1号点设在大浦口外约1公里处,10日午后移至焦山岛附近;2号点在湖心平台山附近;3号点位于油车港外约1公里的东太湖面上;14  相似文献   

11.
Pen shell is one of the largest marine bivalves inhabiting shallow subtidal soft bottoms in the west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s. In Korea, the comb pen shell Atrina pectinata fisheries has been established on the south and west coasts. Recently, a pen shell population has been discovered from a subtidal sand flat (25–30 m depth) in Ulleungdo Island located in the East Sea of Korea, suggesting a potential shellfish resource in this area.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first surveye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ize of the unique pen shell using SCUBA, and identified the pen shell to species level using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 gene (COI) sequence. An underwater survey carried out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13 revealed that populations of pen shell patched on subtidal sand flat at a depth of 20–25 m. Grain siz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and particles accounted for 99% of the 600 × 700 m sand flat. The underwater survey also indicated that density of the pen shell ranged between 6–19 ind/m2, with a mean of 11 ind/m2. Shell height (i.e. longest axis of the shell) of the pen shell on the sand flat varied between 17.2 cm to 28.8 cm, with a mean of 25.1 cm, and the age was estimated to range between 1.5–7.5 yrs, with a mean of 5 yr. COI DNA sequence obtained from the pen shell in this study showed 98.9–99.2% similarity to Atrina pectinata (Linnaeus 1767) reported from Japan. In the cluster analysis, the COI DNA sequence of the pen shells from Ulleungdo Island was grouped with A. pectinata reported from Japan and China, indicating that the pen shell discovered in this study was A. pectinata, commonly distributed on the west and south coasts of Korea.  相似文献   

12.
通过无裂栉江珧Atrinapectinata 4种类型 (青口 ,黄口 ,棘螺 ,沙螺 )的外壳测量、解剖观察 ,对其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对有关参数进行了显著性检验 ( t检验 )。结果表明 ,这 4种类型的贝壳形态和后闭壳肌的相对大小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沙螺与青口及黄口间的差异极为显著 ,棘螺的壳形及闭壳肌的大小变化幅度最大。由此提出 ,应对无裂栉江珧现定种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ENSO预报模式及其改进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维宏 《海洋预报》1996,13(3):1-12
近年来,为预报ENSO事件已研制出多种方法、包括海气耦合动力学模式,统计模式,物理海洋/统计大气模式等。其中耦合动力学模式的范围从简单的浅水模式到复杂的大气环流模式。在1980-1992年的这一时段内,一些动力学攻统计模式预报ENSO指数提前6-12个月的水平已超过了持续性预报。  相似文献   

14.
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进行了4次调查采样。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7种(不包括原生动物),以轮虫种类为主(42种),其丰度与生物量均占据较大优势。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夏季最高(4412ind./L),冬季最低(831ind./L)。季节间的物种更替率大于59%,但优势种种类的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共8种,均为轮虫,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uns calyciflorus)、针簇多枝轮虫(Polyarthra trigla Ehrenberg)是四个季节均出现的优势种,P.trigla Ehrenberg的优势度与出现频率均是各个季节的最大值,各季节这两种优势种的丰度和在总丰度的占比均超过59.13%。依据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评价长湖水体处于中度污染,肥度指数评价长湖处于富营养状态。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冗余分析的结果显示:水温是影响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关键因子;浮游植物表征含量chl a也是影响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总氮、总磷通过影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间接地影响浮游动物的组成;能耐受较高p H的B.calyciflorus在长湖碱性水体中有较好的适应性;夏季马洪台区较低的溶解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区域轮虫的生长,总悬浮物通过降低溶解氧对浮游动物产生间接作用;化学需氧量对P.trigla Ehrenberg、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等耐污种的影响较大,并对浮游动物的丰度产生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南小海表层沉积环境及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8年在海南小海采集的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其进行了TP、TN、TOC、石油类和Hg、Cd、Cu、Pb、Zn、Cr、As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该区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呈中部高沿岸带低的特征,这可能是由于沿岸带初级生产力高于小海中部,所消耗的磷营养盐较多的缘故;TOC和TN的含量则表现为与TP含量分布相反的特征,即沿岸带高而中部低,这可能是由于沿岸带人为活动对小海沿岸碳、氮元素含量的影响较大的缘故。Hg、Cd、Cu、Pb、Zn、Cr和As 7种重金属元素均表现出在小海中部附近海域和北坡镇沿岸带出现高值,而在小海北边入口处和梅开-英豪沿岸带出现低值的分布特征,这可能与在北坡镇附近的工业区排水时向该海域输入了含有这些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物所致,而其它区域则受工业排污影响较小,也可能与入海口的潮汐水动力的稀释作用有关。(2)研究区综合污染指数(ISQJ)、潜在生态危害污染指数(ERI)的最大值分别为2.283和240.0,平均值也较高,分别达1.494和151.0,各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ri)大小顺序为:Hg>Cd>Pb>As>Cu>Cr>Zn,反映出研究区将达到中等污染程度的现状,而某些海域的污染程度已达到重污染水平,研究区受Hg和Cd元素污染较为严重。由此可见,小海的沉积环境已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未来该海域应该重视重金属Hg和Cd元素的污染治理,以避免小海沉积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初步讨论了区内活动断裂的时空展布及一般特征,NNE—NE向继承性活动断裂是渤海海域及沿海大陆的主导构造,北黄海断裂活动与渤海相似,南黄海则以NEE向为主,苏北陆地及其近海兼有NNE—NE和NW向。资料表明,断裂的水平运动量大于垂直运动量,从各自的沉积厚度所估算的沉积速率说明早、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强度是很近似的,因而华北和渤海区由走滑正断层反映的水平运动和差异升降运动仍处于十分活跃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SERR-1D is a 4th-order finite volume 1D Boussinesq model including wave breaking energy dissipation through extra diffusive-like terms. This model has been primarily conceived to compute wave propagation in coastal areas and has been validated for breaking and non-breaking waves propagating over uneven bathymetries (Cienfuegos et al., 2005, 2006a, b, 2007). The present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ability of SERR-1D to simulate challenging fluvial hydraulic applications such as sudden gate operation in open channels generating short waves, dam-break flows and a steady hydraulic jump over a bump.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bsorbing-generating boundary condition implemented in SERR-1D is first analysed in the context of fluvial applications where relatively short waves must be evacuated from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without producing spurious reflection. Next, by comparing numerical results to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dam-break test cases we show that the model is able to reproduce the overall features of these flows, but that additional care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and front speed in order to accurately represent bore dynamics.  相似文献   

18.
西沙海槽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西沙海槽区50个表层沉积物的常微量元素进行了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特征研究。西沙海槽区表层沉积物具有SiO2、TiO2含量低和CaO含量高的特征;除了MnO外,各组分的变异系数均较小,元素的分布差异较小,元素分异不明显。常量组分对比表明研究区兼具浅海及深海沉积的特点,为由浅海向深海过渡的半深海沉积环境。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从槽坡至槽底富集因子变化不大,略呈增加趋势,Cu、Co、Ni、Pb、Zn、Ba、Mn的富集因子都大于1,表明这些元素除了陆源之外还有其他的来源。海槽区沉积物的化学组分及其来源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包括陆源组分、生物源、火山碎屑等,但陆源碎屑和黏土组分以及碳酸盐型的生物碎屑组分是控制研究区沉积物化学成分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湘江尾闾河槽演变和整治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8—1990年对湘江尾闾河槽进行实地考察所采集的河床底质和浅钻资料,及在艑山、岳阳、城陵矶三个测流断面所取得的水文、泥沙数据,从水动力条件和地质地貌及沉积相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河槽呈缓慢右移,右汊冲深,左汊淤浅,河宽逐渐缩窄的趋势。整治应以挖槽疏浚为主,浚深右汊中部河段,适当采取丁坝、潜坝、炸礁工程。引流归槽,以挖制河势,稳定航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