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胎体配方预合金化近年来已成为有关孕镶金刚石钻头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根据相同的热压富铁基含金刚石钻头胎体配方,通过改变CSB-2预合金的加量和烧结温度,制作试样进行摩擦磨损测试,并对抗弯强度测试后的试样进行SEM分析和EDS能谱测试。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4种烧结温度条件下,胎体磨损量均随着CSB-2加量的增大而减小,且相同CSB-2加量条件下,胎体磨损量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SEM分析表明,添加CSB-2预合金可使胎体组织细化,孔隙数减少;高温烧结(980℃以上)时,铁基胎体对金刚石具有热腐蚀作用,随着胎体配方中CSB-2预合金含量的增加,金刚石的热腐蚀程度逐渐减缓。EDS能谱测试表明,胎体配方的预合金化可增大胎体金属对金刚石的润湿性,提高胎体对金刚石的包镶强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热压孕镶人造金刚石钻头的生产实践,逐步认识到作为胎体材料的金属粉料的氧化对钻头性能有严重影响.因此,研究金属粉料的氧化影响.退火还原工艺、防氧化措施等对提高钻头的质量甚为重要.一热压孕镶金刚石钻头对胎体性能的要求及影响胎体性能的主要因素热压钻头的烧结属于有液相存在的热压烧结过程.所用材料为多种金属粉末,分别作为骨架成分和粘结成分,经热压烧结成胎体,用来破碎岩石的金刚石为胎体所包镶.所以胎体的性能是决定钻头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莫时雄 《矿产与地质》2001,15(4):261-263
对于烧结金刚石工具,一般采用温度不超过900℃,时间为5分钟之内,且在非真空条件下的烧结工艺下,因而要想实现以液相为前题的胎体对金刚石的良好润湿是不大可能的。加入强碳化物元素来实现胎体与金刚石的化学键接也是不现实的,本文提出采用金刚石的表面化技术可望是实现胎体对金刚石的化学“包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1975年我们学习上海砂轮厂中频热压人造金刚石钻头的经验,于1976年在湖北探矿厂试制第一批人造金刚石钻头,由于胎体不耐磨,钻头寿命短.在试制第二批钻头时,我认为980℃烧结温度过高,会降低人造金刚石强度,提出降低烧结温度的试验.5、7、9号钻头烧结温度仍用980℃,6号钻头用950℃,烧结后测定胎体硬度,5号钻头HRC40,7号钻头HRC3,9号  相似文献   

5.
为减小孕镶金刚石切削工具的烧结温度对单晶金刚石性能的影响和改善切削工具胎体性能,降低烧结温度和优选胎体配方材料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在切削工具的胎体中加入适量纳米镍粉,通过对制备试样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测试及微观特征分析,综合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于WC基胎体,含有纳米镍粉的胎体较不含纳米镍粉的胎体HRC提高11.9%,抗弯强度提高18.4%,耐磨性提高44.5%;对于Fe基胎体,含有纳米镍粉的胎体较不含纳米镍粉的胎体HRC提高19.5%,抗弯强度提高0.2%,耐磨性提高33.3%。既减小了温度对金刚石的影响,又提高了切削工具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钻进坚硬岩层的工作效率,将孕镶金刚石钻头胎体结构设计为栅格状,分析了栅格状孕镶金刚石钻头钻进岩层时的碎岩方式,并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Inconel 718和CoCrMo试样,通过分析不同烧结温度对两种胎体试样的硬度、耐磨性及抗弯强度的影响,确定了两种材料的最优烧结参数,并对其在该烧结温度下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Inconel 718和CoCrMo均具有较好的抗弯强度,满足钻进坚硬岩层对胎体抗弯强度的要求。Inconel 718的硬度比传统WC基胎体材料小,试样磨损量较大,适合用于地质灾害应急勘查等要求钻进速度快的极端情况;CoCrMo的硬度及耐磨性与传统WC基胎体接近,适合作为孕镶金刚石钻头的胎体材料。   相似文献   

7.
齐艳华  刘宝昌 《世界地质》2005,24(1):97-101
为降低孕镶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烧结温度,采用脉冲电流烧结法,对纳米Cu粉末、纳米WC-12%Co粉末及常规的63^#配方胎体进行了烧结实验。结果表明,纳米Cu粉在700℃可实现致密化,纳米WC-12%Co粉末、63^#配方胎体可分别在1100℃、850℃实现致密化,均大大低于常规烧结方法的烧结温度,还起到保护金刚石、降低能耗、增加石墨模具寿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镀膜金刚石工具中以Fe代Co的胎体配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隆臣  杨凯华 《地质与勘探》1998,34(5):33-36,51
从分析锯切对金刚石圆锯片胎体性能的要求出发,根据金属材料学的基本理论,确定了提高胎体机械性能的微量元素之后,试验研究了胎体主要成分WC、Fe/Ni、663-Cu;烧结工艺参数中的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等5个因素对胎体综合指标的影响,所研制的胎体配方达到了锯切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刘全心  方小红  刘青 《探矿工程》2013,40(12):54-57
采用热压烧结方法制备5种不同胎体硬度和唇面形状的金刚石钻头,试验于工程勘探中,与常用的电镀金刚石钻头比较,分析其钻进时效情况。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设计,热压烧结钻头同样适用于工程勘探领域,其钻进时效与现行电镀钻头的钻进时效相当,甚至更高;对于微风化灰岩地层,热压烧结钻头的胎体硬度越低,其钻进时效越高,胎体硬度越高,其钻进时效越低;异形齿设计比平齿设计的热压烧结钻头的唇面更易出刃,其钻进时效较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不同稀土La添加量对铁基胎体烧结性能的影响,指出在本试验使用预合金粉末和烧结条件下,当La添加量为0.1%时,胎体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此外,适量的稀土La加入铁基胎体粉末后可以改善粉末分布的均匀性,提高金属胎体对金刚石的包镶能力。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表镶还是孕镶式金刚石钻头或扩孔器,除了金刚石品级、粒度、浓度、钻头唇面形状、水路设计和镶嵌烧结质量外,其胎体成分和性能对钻头和扩孔器的使用效果影影甚大。由于钻进所遇的岩层性质多种多样,钻头和扩孔器胎体就要求与之相适应,也要多种多样。下列是日本利根钻探公司有关金刚石钻头和扩孔器胎体的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五年底,我们到上海学习上海砂轮厂中频热压人造金刚石钻头的经验,于一九七六年在湖北探矿厂开始试制第一批人造金刚石钻头,到第一地质大队试验,由于胎体不耐磨,钻头寿命短。在试制第二批(四个)人造金刚石钻头时,我认为980℃烧结温度过高,会降低人造金刚石强度,我提出要降低烧结温度到950℃,就议定用两种烧结温度,五、七、九号钻头烧结温度仍用980℃,六号钻头改用950℃。烧结后测定胎体硬度,五号钻头HRC40;七号钻头HRC34;九号钻头HRC33;六号钻头HRC30。根据上海砂轮厂的经验采用63号配方的胎  相似文献   

13.
当前,钻探用的金刚石表(孕)镶松装烧结钻头,其胎体通常是以WC(W2C)-Co(Ni)粉为骨料,以其他金属合金为浸渍剂的合金。金刚石表镶钻头松装烧结胎体组织,由巢状(WC+W2C)和网状浸渍合金组成。   相似文献   

14.
人造金刚石烧结孕镶钻头的寿命及效率,主要取决于人造金刚石的性能及胎体的组织、性能。当然,钻进工艺和操作技术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胎体耐磨性(胎体硬度)是金刚石钻头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它直接影响钻头、钻进规程参数的选择和钻探工程技术指标的提高。目前,现场所用钻头实际胎体硬度低于出厂钻头的标称硬度,而钻探施工一般按胎体标称硬度进行安排生产,所以会对钻探效率和进尺的提高带来误导和负面影响。为了提高钻头胎体硬度,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改进钻头烧结工艺,提高胎体材料中碳化钨的比例和增加混料时间。在改进钻头烧结工艺中,建议讨论研究俄罗斯冷压烧结技术,其烧结压力可以达到70~100 MPa,远远高于我国热压烧结的压力,这将有利于胎体耐磨性的提高和钻探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从研究粘结金属在液态时与骨架材料和石墨(代替金刚石)的相互作用规律人手,对加入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几种铜基系列粘结材料做一系列实验,从中选择对金刚石润湿性好,附着功大的一种制成预合金化粉末粘结剂,同时采用金刚石表面离子化和改进烧结工艺,提高和改善胎体性能.本文以大量的实验资料对提高胎体金属与金刚石的粘结性能作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主要阐述了石材加工用金刚石工具的磨料、胎体配方的选择原则,锯齿烧结及其与基体的焊接工艺,以及研制成品的实际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金刚石钻头热压工艺是个有液相粘结金属参预的烧结过程。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可以看出,胎体中的粘结金属成分是影响胎体物理机械性质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所以,研制新型粘结金属、提高粘结强度和改善胎体性能是发展金刚石钻进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降低金刚石钻头烧结温度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相图上分析了制取预合金胎体粉末以降低钻头烧结温度的可行性,并结合生产实践介绍了2种预合金粉末的制备方法,从而把制造金刚石钻头的烧结温度降低到900℃。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粉末冶金法制备短碳纤维增强金刚石钻头铁基胎体材料,通过分析不同碳纤维添加量对胎体烧结性能的影响,得出在本实验制备条件下,短碳纤维对铁基胎体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该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造更加优良短碳纤维增强铁基胎体材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