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油藏解剖及油气成藏条件空间匹配关系,研究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油气藏类型及特征、油气成藏模式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油气藏类型主要有反向断层遮挡、不整合面遮挡、小型背斜、岩性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和古潜山等6种.油气成藏具有反向断裂翘倾隆起复合圈闭、洼中隆复合圈闭、洼槽岩性圈闭、古隆起基岩潜山圈闭、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2.
断层是珠一坳陷油气成藏重要的控制因素。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出发,通过认识断层核及破碎带特征和差异性,进而分析断层输导与封闭的机制。综合分析表明:①断移期与过渡期断层输导油气的机制有所不同,断移期主要沿滑动面和伴生缝以“地震泵”形式垂向输导,侧向分流受控于断层末端未被断穿的厚层泥岩;过渡期主要沿破碎带中的诱导裂缝以浮力流或渗流的方式垂向输导,侧向分流在多套泥岩的遮挡下均会产生分流。②断层封闭又分为垂向封闭和侧向封闭。垂向封闭首先取决于泥岩塑性变形的连续性,珠一坳陷新近系断层错断泥岩的SSF值为5,当SSF值小于5时,泥岩连续垂向封闭;当SSF值大于5时,只有当断层核及破碎带中的通道均无法连通时,垂向才封闭。侧向封闭包括对接封闭和断层岩封闭2种形式,对接封闭依赖于泥岩的塑性变形;断层岩封闭取决于断层岩的岩性、厚度及物性。在断裂带内部结构和断裂控藏机制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了珠一坳陷4种(Ⅰ~Ⅳ)断裂控藏的模式,分别为上盘输导上盘成藏型、下盘输导下盘成藏型、侧向遮挡成藏型与组合控藏型,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详细解析。综合认为,Ⅰ型为珠一坳陷最有利的成藏类型,Ⅲ型和Ⅳ型其次,Ⅱ型发现较少。   相似文献   

3.
根据三维地震、录井、测井、圈闭要素等资料,通过断裂体系发育与演化,以及构造控制下的沉积相类型及展布差异、圈闭类型及分布差异分析,研究走滑与伸展构造叠合区特征,并对BZ25-1/1S油田油气深浅成藏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伸展断裂体系控制研究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走滑作用形成的压扭应力改造研究区构造格局;伸展构造控制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并与断层相匹配,控制研究区深浅成藏的输导及储盖条件;伸展作用控制浅部构造圈闭的形成,走滑作用控制深部构造圈闭的形成,两者结合为深浅成藏差异性提供圈闭条件;伸展断层上盘易于浅部运聚成藏,下盘易于深部层位成藏。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成藏特征,并探讨了烃源岩、沉积、储层、构造等成藏主控因素,为寻找该区油气勘探有利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类型为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岩性圈闭油藏主要受沉积因素控制,构造圈闭油藏主要受断层圈闭和构造因素控制;延安组烃源岩主要为炭质泥岩及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侏罗系成藏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侏罗系延9、延8及延7沉积期间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是重要的储集层,河流边滩微相砂体及河道心滩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侏罗系延安组储层物性越好,含油性越好;侏罗系延安组构造复杂多样,断层和穹窿及小型鼻状隆起等微构造十分发育。综合分析认为,主砂体与有利构造叠合部位形成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侏罗系石油勘探重点应在穹窿、鼻隆等构造高点部位与主河道叠合区。  相似文献   

5.
太东斜坡区为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向三肇凹陷倾没的单倾斜坡.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研究葡萄花油层油藏类型和油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斜坡区油平面受4条近南北向"断层带"分割,具有东西分带特征,且受源外油源供给不足和油东西向运移影响,自东向西单一"断阶带"含油性逐级变差;油垂向分布受沉积演化和优势输导通道控制表现为"双峰"特征,主要分布在葡萄花油层中部;油藏类型主要为东南倾斜坡背景下的近南北向断层与北西向河道砂体匹配形成的断层—岩性油藏.在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单一圈闭内断层与单砂体匹配样式,提出源外斜坡区油聚集机制受构造部位、优质储层、断层封闭性和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控制,即单一"断阶带"高点控制油气聚集部位;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控席状砂构成油气优质储层;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油气垂向富集高度和平面"互补"特征;断层与单砂体匹配样式决定油气富集层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断—砂配置在油气成藏中作用,在断裂带内部结构和输导、封闭油气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断—砂空间组合和实例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类型断—砂配置输导油气特征及成藏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按照断裂和砂体位置关系可将断—砂配置分为砂体位于断裂上盘和砂体位于断裂下盘2种类型,砂体位于断裂上盘又可细分为砂体与水平面夹角大于0°、等于0°和小于0°共3种类型;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有利于油气输导的断—砂配置类型不同,当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时,只有砂体位于断裂上盘,且砂体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大于0°的断—砂配置有利于油气从断裂向砂体中侧向分流输导运移.并且可在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断背斜、断块、断层遮挡圈闭)上形成油气藏;当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时,顺向断裂与砂体的配置有利于油气从砂体向断裂中输导运移,而反向断裂与砂体的配置有利于油气聚集形成断背斜、断块和断层遮挡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表明岩浆侵入作用能够形成侵入岩—外变质带油气储层.以高邮凹陷北斜坡地区阜宁组为研究层位,根据岩心、薄片、分析测试等资料,重点研究了高邮凹陷北斜坡地区辉绿岩及其接触带的储层发育特征,并从烃源岩和成藏条件分析了研究区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讨论了岩浆侵入活动对油气成藏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辉绿岩及其外变质带(接触带泥岩和砂岩)均可作为储层,辉绿岩储集空间包括原始气孔、冷凝裂缝、溶蚀孔隙、微孔、收缩微缝及构造裂缝;接触带泥岩储集空间包括构造裂缝、热液微裂缝、收缩缝、解理缝、晶间微孔和微溶孔;接触带砂岩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超大孔及微溶孔.辉绿岩
和接触带泥岩整体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发育的裂缝系统是储层性能改善的重要因素.相对于未受辉绿岩影响的正常储层而言,接触带砂岩的储集性能变差.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气藏分布特征等证据表明辉绿岩侵入降低了烃源岩生烃门限,加速了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为辉绿岩及变质带储层提供了油气来源.研究区有利成藏条件主要包括:近距离油源供给、辉绿岩侵入形成运移通道、油气运移与圈闭形成良好时空配置、较大规模的辉绿
岩及变质带和良好的封闭遮挡条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渤海东部凸起区与斜坡区探井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油气横向与垂向运移条件的控藏 作 用。分 析 表 明,渤 海东部凸起区与斜坡区属于输导脊-运移断层-目标圈闭的成藏模式,潜山不整合面输导脊与运移断层的配置、运移断层与区域盖层的配置是控制油气成藏层位及油气丰度的主要因素。输导脊-断层的配置样式与较小的深层断接厚度是浅层成藏的关键,凸起区深层断接厚度大于450m 时,潜山是主要含油层系,反之潜山与新近系为含油层系,且断接厚度越大,新近系成藏概率越大;斜坡区东营组泥岩断接厚度普遍大于700m,潜山为主要含油层系。上述研究结果与已钻井吻合程度较高,对“他源型”区域勘探目的层系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油气勘探实践中,传统油气地质理论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油气勘探向非常规油气资源转变,传统油气地质理论与认识遇到了诸多问题与挑战,已不能有效指导非常规油气勘探。从非常规油气成藏条件来看,"源"不只是生成油气的岩石,而且是勘探的储集层和目的层;致密岩层也可以成为有效储层;非常规油气的封闭机制与常规油气不同;连续和准连续成藏不需传统圈闭条件;滞留和短距离运移均可成藏;保存条件的评价方法也与常规油气不同。从油气成藏机制而言,非浮力也可成藏,且是以大面积、连片富集成藏为主;从赋存状态而言,油气除呈游离态赋存外,还可以呈吸附态、溶解态等方式赋存;从富集分布模式而言,油气除在圈闭和高点富集成藏外,盆地的洼陷、斜坡均可富集成藏并达到满凹含油。世界上非常规油气资源是常规油气资源的4倍以上,展示出巨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复杂断块区较其他地区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尤其在滚动开发阶段,有效评价成藏潜力、筛选下步开发目标是开发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目前,南堡凹陷4 2区处于滚动开发阶段初期,面临储量和产量不足的困境。为了发现油气藏,打开滚动开发局面,以南堡4 2区新近系河流相为例,通过分析油气藏分布特征,深层次剖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有利成藏条件。研究表明:①纵向上,油气藏分布层系广、分布零散,横向上,油气藏形状不规则;内部油气层呈“簇状”发育,油气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井间连续性差;②工区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3类油气藏,油气成藏主要受到断层封闭性和河道边界的控制,油气成藏存在“拦河坝”成藏和“上倾孤立砂体”成藏2种成藏模式;③泥岩背景中的薄层砂体集中段、有利断层封闭段、被断层截断河道的高部位是油气成藏的3个有利地质条件。该研究成果为南堡4 2区下步滚动潜力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对其他同类型复杂断块区的滚动潜力评价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西凸起南部地层超覆在斜坡带之上,形成大型地层超覆圈闭,其上倾方向靠近物源供给区,砂体极为发育,所以泥质盖层的展布及其封烃能力演化特征成为制约该区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结合岩性特征和测井响应对其盖层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刻画了目的层段盖层类型的展布特征,表明了超覆地层上倾方向泥质盖层与下伏储层的空间配置关系,并基于影响封烃能力的主控因素分析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泥质盖层的演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计算。研究表明:①斜坡带目的层段泥岩盖层连续展布,能够对下伏砂体形成有效遮挡,储盖组合良好,在砂体分布的构造高部位和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上盖层类型较好,封烃能力较强;②目的层段泥岩盖层以物性封闭为主,东营组沉积期封烃能力的演化受地层温度和压实作用双重因素的影响,自10 Ma(明化镇组沉积期)至今最终在压实作用的影响下形成有效的封闭。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石臼坨凸起西南缘烃源岩展布、储层分布、油气成藏规律等不明确问题,采用断层活动速率法,研究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至现今断层的活动性,探讨不同级别断层活动性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结果表明:沙三段至现今,边界断层活动呈强—弱—最强—强—弱—弱—弱—强的特征。沙三段至东营组二段(东二段)边界断层活动强,是烃源岩和近源三角洲储层发育期,储层和烃源岩厚度大,储层范围小;东一段至现今边界断层活动弱,为河流相和浅水三角洲储层发育期。古近系断层活动强的位置发育断层—岩性圈闭;断层活动弱的位置发育岩性圈闭。新近系受明化镇组上段至现今断层活动的影响,发育断层—地层圈闭。东营组末期烃源岩成熟且油气开始运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断层活动弱,油气向古近系近源三角洲储层中运移并保存。明化镇组上段至现今断层活动增强,古近系的油气藏遭受破坏,油气向新近系的有利圈闭聚集成藏。当明化镇组上段至现今的断层活动速率小于25m/Ma时,利于该区油气在古近系聚集成藏;反之,利于在新近系成藏。长期活动和晚期活动的次生断层主要控制油气向浅层运移和成藏。  相似文献   

13.
歧口凹陷在经历了复杂的基底断裂改造后形成了大量的潜山构造,而大港探区历年的潜山勘探均以高位序潜山为主,埋深较大的中、低位序潜山由于上覆巨厚的中生界和古生界,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但勘探成效却十分显著,部分潜山井获高产。以歧口凹陷埕海潜山为例开展了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该区油气源充足,供烃条件优越,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发育,构造圈闭数量多,且形成时间与排烃期有效匹配,断层与不整合面构成良好的油气输导系统,表明歧口凹陷石炭系-二叠系覆盖区中、低位序潜山成藏条件十分有利。基于该区成藏条件和勘探实践分析,进一步总结出潜山多期构造活动背景、缝洞型储层发育程度以及烃源岩条件是埕海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直接影响潜山油气分布和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 小型复杂断块圈闭已成为当前凸起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为了明确辽西凸起断块圈闭油气差异富集的原因, 利用三维地震、测录井、薄片等数据资料, 通过三维流线定量模拟的方法, 分析凸起斜坡区潜山顶面风化壳特征, 建立"壳-断"耦合油气运移模式, 刻画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路径, 从而明确风化壳运移对凸起断块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潜山历经多期构造运动, 且潜山岩性主要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太古界花岗岩, 岩性性质较脆, 易被风化剥蚀, 风化壳溶蚀孔隙及构造裂缝普遍发育, 且分布稳定, 形成斜坡区油气侧向长距离运移的主要通道; ②斜坡中带受反向断层控制形成断隆构造, 油气沿风化壳的运移受斜坡断隆带遮挡, 形成"壳-断"耦合油气运移模式, 断隆带断距大小控制风化壳油气侧向运移能力; ③利用三维流线定量模拟的方法, 刻画出研究区四级油气优势运移通道, 明确不同级别油气运移通道对凸起断块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该研究成果有效指导辽西凸起油气勘探实践, 并填补了富油凹陷成熟凸起区油气成藏认识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吴静 《地质科技通报》2022,41(4):117-124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北部隆起区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 历经20多年反复探索一直未获得商业发现。近年来, 恩平凹陷北部新近系油气勘探接连取得重大突破, 逐渐成为勘探的热点地区。勘探实践表明远源富集成藏是恩平凹陷北部隆起区新近系油气成藏的重要特征。首先, 侧向断开控洼边界且深入洼陷内部的长期活动断裂体系是恩平北带油气能够大规模向北运移的关键因素; 这类断裂早期控制陡坡带文昌组物源供给, 晚期继承性活动切穿文昌组仓储砂体及烃源岩, 使文昌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油源断裂垂向调节至中浅层新近系储层中; 其次, 油气经过侧向穿断面运移后, 能继续沿断层对盘的构造脊往高部位汇聚, 使油气能够向北远距离运移并富集成藏。油源断裂、仓储砂体与构造脊的耦合是恩平凹陷北部隆起区远源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 同时暗示深层文昌组仓储砂体的巨大勘探潜力。恩平凹陷北部隆起区具备油气远源富集成藏的条件, 在目前已获突破的区域继续向北仍发育较多构造圈闭, 为新近系油气勘探的潜力区带。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断裂和不整合面配合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断裂和不整合面内部结构及输导油气特征基础上,采用断裂与沿不整合运移油气之间关系分析的方法,分析断裂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油气的聚集作用.结果表明:输导断裂对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油气的输导作用主要表现:改变运移路径和同层或跨层侧向连接输导作用.封闭断裂对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油气的聚集作用主要表现:形成断层遮挡型油气藏和反向断裂较顺向断裂更易形成油气藏.该研究为断裂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聚集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最大的富烃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东北部获得了多个商业性轻质油气藏,勘探前景良好,但对其原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探讨白云凹陷东北部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了原油的输导体系及其运移和聚集特征,建立了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原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顺源型油源断裂和向源型油源断裂都具有良好的输导性能,由物性较好的珠江组下段砂体组成的构造脊1和2为原油侧向运移的优势路径;原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控制的翘倾半背斜圈闭中,具有"内气外油"的差异聚集特征;原油成藏具有"断-脊输导、断-盖控聚、差异聚集"的特征。白云凹陷东北部展现了以断裂为依托,沿构造脊找油的良好勘探方向,对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Melut盆地为非洲内陆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其北部具有下白垩统生油、古近系聚集成藏的远源成藏特征,明确盆地远源油藏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是提高远源油藏勘探成功率、寻找新的勘探领域的关键。基于区域石油地质条件与油藏解剖,开展了Melut盆地北部远源油藏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源内Yabus组远源断层-岩性复合油藏及源外Yabus组远源断块油藏两大潜力勘探领域。研究表明:Melut盆地北部古近系Yabus组发育源内和源外2种类型的远源油藏,二者具有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与成藏模式。源内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取决于3个地质条件的耦合,即"两强一弱"的3期裂陷作用为古近纪Yabus组-Adar组远源储盖组合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富油凹陷的发育为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油源基础;多期裂陷作用为Yabus组远源圈闭的油气充注提供了垂向通道条件。源内远源油藏主要通过油源断裂的垂向充注成藏,油源断裂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油源断裂的识别及控圈断层的侧向封堵性评价是源内远源断块圈闭评价的重点。源外远源油藏主要通过富油凹陷的侧向运移充注成藏,由富砂地层与断块、古隆起形成的输导脊控制源外远源圈闭的成藏,输导脊的识别与圈闭充注油气程度研究是源外远源圈闭评价的重点。研究成果指导了Melut盆地远源油藏的勘探部署与深化勘探,对其他含油气盆地成熟探区远源油藏的勘探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脆—韧性构造域泥岩涂抹的连续性影响油气的跨断层运移,在相似岩性和应力条件下,黏土层厚度和断距是泥岩涂抹连续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野外勘测或地震勘探中,仅可观察到形成的断层,难以直接观察到断层的形成演化过程。为恢复泥岩涂抹及其断层的形成演化过程,开展无黏土层对照实验和不同黏土层厚度泥岩涂抹实验,运用PIV(粒子图像测速)等方法,评价泥岩涂抹的连续性。结果表明:对照实验中,最先形成初期逆断层和初期正断层,随后形成先导断层,最终断层传播至顶板和基底连线方向;泥岩涂抹实验中,先形成两条较陡的先导断层,再向沿顶板断层和基底断层连线方向传播;黏土层最先经受轻微旋转,随后断距增大但未错断,可作为盖层封闭油气,最终受剪切作用影响而在断层带中形成连续的泥岩涂抹。黏土层厚度越大,断距越小,形成的泥岩涂抹连续性越好,泥岩涂抹因数与最小涂抹厚度之间呈反比例关系。该结果可为脆—韧性构造域泥岩涂抹连续性及封闭性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辽河滩海地区东部构造演化与潜山带内幕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郯庐断裂带在前古近纪及新生代分别发生左旋走滑和右旋走滑运动,造成辽河滩海地区东部的构造演化过程相对复杂。利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构造分析和储层预测等方法,分析辽河滩海地区东部构造演化过程及潜山油气运聚。结果表明:前古近纪时期NE向左旋走滑的燕南、燕东断层,以及EW向的中—古生代断层形成燕南潜山带的内幕形态,潜山带北部内幕圈闭奥陶系储层厚度大、裂缝发育程度高;始新世时期东部凹陷沉积研究区烃源岩地层;渐新世时期燕南断层右行走滑影响潜山带的平面及纵向形态,并开启油气往潜山内幕圈闭运移的通道。该研究为下辽河—辽东湾地区的潜山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