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新疆和田县西南峡谷一带的加勒万河谷地区早二叠世地层中首次发现Prostacheoceras cf.Kongaraquense、Artinskia sp.和Agathiceras sp.菊石化石。这3种菊石化石的时代为乌拉尔期,代表了特提斯型菊石组合,与华南的栖霞组相当。其中,Prostacheoceras为特提斯类型的主要属,Artinskia为空谷阶的特征属,Agathiceras则为中石炭世—早二叠世的世界性分布属。此三者同时出现在加勒万河一带加温达坂组中,丰富了加温达坂组的化石资料,对恢复西昆仑地区的古地理和与其他区域生物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2.
甘肃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端,上古生界的沉积层序对探讨该区构造与盆地演化有重要意义。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干泉组的时代和分布尚不明确,限制了沉积层序和构造演化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北山南部独山地区和柳园地区的地层学研究,获得干泉组上段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293.8±4.8 Ma和"石炭系未分"火山岩年龄293.9±2.7 Ma和291.7±2.3 Ma。同位素年龄和古生物数据证明干泉组时限为晚石炭世卡西莫夫期(Kasimovian)—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Sakmarian),在研究区广泛出露。北山南部下石炭统维宪阶—中二叠统卡匹敦阶为基本连续的沉积层序,代表了研究区由小型断陷海盆发育为大型裂谷盆地的演化过程:早石炭世维宪期—早二叠世阿瑟尔期,白山组、石板山组和干泉组下段为一系列分散的断陷海盆中的滨浅海相沉积物;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约294~292 Ma),干泉组上段的火山岩表明盆地演化进入火山活动强烈的裂陷期;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中二叠世卡匹敦期(约286~265 Ma),双堡塘组和菊石滩组组成裂谷盆地沉降期的海侵充填序列。  相似文献   

3.
根据野外露头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西部的石炭系—二叠系沉积演化进行了分析。乌什凹陷西部在石炭纪夹于南天山残留海盆地和柯坪—温宿隆起之间,其地层和沉积与塔里木盆地内部有较大差异。早石炭世早期,本区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积的浅海陆棚环境,以索格当他乌断裂为界,早期的柯坪—温宿隆起控制了该时期的沉积作用。早石炭世晚期,本区首次海侵,早期的柯坪—温宿隆起部分被淹没,并伴随着强烈的构造沉降,形成半深水斜坡环境,沉积了一套以库鲁组和索格当他乌组为代表的近端—远端浊积扇的复理石沉积,并一直持续到晚石炭世早期。晚石炭世晚期,本区又一次规模较大的海侵,柯坪—温宿隆起大部分被淹没,原隆起区为开阔海台地环境,北部和西部边缘发育典型的台地边缘相生物礁,向北延伸可达乌什北的克孜布拉克地区,再向北为礁前斜坡和浅海陆棚环境,并持续到中二叠世早期。中二叠世以后,伴随周缘地区大规模的陆内火山喷发,该区发生大规模海退。晚二叠世末,随着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地块的拼合以及海西期天山造山带的形成,南天山洋消失,结束了海相沉积,进入了陆相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4.
根据野外露头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西部的石炭系—二叠系沉积演化进行了分析。乌什凹陷西部在石炭纪夹于南天山残留海盆地和柯坪—温宿隆起之间,其地层和沉积与塔里木盆地内部有较大差异。早石炭世早期,本区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积的浅海陆棚环境,以索格当他乌断裂为界,早期的柯坪—温宿隆起控制了该时期的沉积作用。早石炭世晚期,本区首次海侵,早期的柯坪—温宿隆起部分被淹没,并伴随着强烈的构造沉降,形成半深水斜坡环境,沉积了一套以库鲁组和索格当他乌组为代表的近端—远端浊积扇的复理石沉积,并一直持续到晚石炭世早期。晚石炭世晚期,本区又一次规模较大的海侵,柯坪—温宿隆起大部分被淹没,原隆起区为开阔海台地环境,北部和西部边缘发育典型的台地边缘相生物礁,向北延伸可达乌什北的克孜布拉克地区,再向北为礁前斜坡和浅海陆棚环境,并持续到中二叠世早期。中二叠世以后,伴随周缘地区大规模的陆内火山喷发,该区发生大规模海退。晚二叠世末,随着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地块的拼合以及海西期天山造山带的形成,南天山洋消失,结束了海相沉积,进入了陆相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疆柯坪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康克林组和巴立克立克组腕足动物化石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46属82种,根据垂向分布将腕足动物群划分为5个组合,其中康克林组自下而上划分为Avonia-Dictyoclostus组合,Schizophoria-Brachythyrina组合,Orthotetina-Chonetes组合和Compressoproductus-Enteletes组合;巴立克立克组划分为Plicatifera-Liraplecta组合。区域对比表明,研究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生物古地理区属于特提斯大区,混有少量北方大区冷水型分子,早二叠世混生的冷水型分子较晚石炭世明显增加。从Orthotetina-Chonetes组合开始,明显出现早二叠世分子。腕足动物的演化阶段特征表明,腕足动物群对石炭系-二叠系界线的响应明显滞后于牙形刺和类等生物门类,即明显变化发生在康克林组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西部北山地区甜水井-青山一带双堡塘组时代讨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神螺滩双堡塘组生物地层的研究、对比,神螺滩双堡塘组中所产菊石Uraloceras是北山地区双堡塘组的特征分子,广泛分布于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上石炭统—下、中二叠统;腕足Neospirifer ravana,Schizodus subquadratus,S.cf.elongatas,Parallelodon olseni,Pseudomonotis mongoliensis,Streblochondria?sp.,Palaeolima sp.,Myalinella cf.falcata等均见于内蒙古中部的早、中二叠世哲斯组。神螺滩双堡塘组的化石中没有发现典型的晚二叠世的特征分子。这一化石组合面貌显示神螺滩双堡塘组的时代应为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而不是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7.
西藏仲巴早二叠世巨日浦组菊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怀斌 《地质论评》1989,35(4):324-332
西藏仲巴地区,下二叠统巨日浦组上段,以环叶菊石(Cyclolobus)为代表的菊石动物群,是我国继在西藏阿里地区(Diener,C.,1903)发现之后,又一新的发现。经研究包括3属3种,1个未定种(含新种1个)。即:Medlicottia sp., Propinacoceras cf. beyrichi Gemmellaro. Cyclolobus kraffti Diener, C. zhongbaensis Sheng(sp. nov.),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环叶菊石(Cyclolobus)是环叶菊石科(Cyclolobidae)中进化最高阶段的代表,是早二叠世晚期的菊石带化石之一,和帝汶菊石(Timorltes)相当,但多见于印度洋沿岸,归于印度太平洋区(东特提斯区)。巨日浦组菊石的发现,对国内外地层对比及板块构造理论探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措勤地区在泥盆纪浅海碳酸盐台地的背景基础上,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发育了一套陆源碎屑为主的海相沉积,古地理呈北部以陆棚海为主、南部发育斜坡-深海相的特征。早石炭世永珠组陆棚浅海限于北部的甲龙到阿布勒一带,其南侧至格嘎一措勤一线发育较宽的斜坡相沉积,晚石炭世时发生海侵,并随着冰期气候的盛行在边缘斜坡海环境内沉积了多套冰海砾岩,随着冰期气候的结束和海退,早二叠世昂杰组陆棚海沉积范围向南扩展到格嘎-达雄南部,陆棚海地边缘发育了生物礁或生物滩。古地理演化反映了研究区在早石炭世受南北向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形成了不同于泥盆纪碳酸盐台地的陆棚海—斜坡—深海盆地的古地理格局,晚石炭世拉张达到鼎盛,其后的早二叠世主要发育了稳定陆棚海沉积。  相似文献   

9.
关于藏北改则地区夏岗江植物群及其地层时代的修订意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藏北改则县夏岗江雪山地区的夏岗江植物群及其所在的坚扎弄组曾存在着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2种不同的时代意见。2002年,敌布错组发现后,古植物学家认为敌布错组和坚扎弄组的植物化石面貌相同或相似,同属于夏岗江植物群。由于敌布错组被认为不整合覆盖在中二叠世下拉组之上,因此,地质学家认为敌布错组、坚扎弄组及其所含的夏岗江植物群的时代为晚二叠世。然而,最近敌布错组之下的所谓的下拉组中发现了早三叠世—晚三叠世的牙形石,同时在坚扎弄组和敌布错组中发现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孢粉化石,因此,夏岗江植物群及其所在地层的时代不是原来认为的晚二叠世,而是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8年在大蒜沟组首次发现的Neuropteris、Pecopteris、Cordaites等晚石炭——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整合接触关系,证明开山屯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为连续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大蒜沟组华夏植物群的发现,结合开山屯地区晚二叠世华夏植物群的存在,表明该区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华夏植物就已开始分化、繁衍,成为华夏植物群东北亚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皖南地区二叠纪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 ,根据皖南地区二叠系钻孔、测井和露头剖面等资料 ,详细研究了该区二叠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 ,划分了沉积层序和沉积体系域 ,探讨了界面性质、层序类型及层序特征。本区二叠系可划分出 2个 级和 4个 级层序。2个 级层序的时限分别对应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 ,这与中国南方二叠纪构造旋回盆地变更时限相一致。 4个 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栖霞阶、茅口阶、龙潭阶和长兴阶。栖霞阶和龙潭阶为 类沉积层序 ,其层序底界为类型 界线不整合 ;茅口阶和长兴阶为 类层序 ,其底界为类型 界线不整合。区内低水位体系域不发育 ,沉积层序基本上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二叠纪存在四次三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和二次二级海平面变化周期 ,后者可能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有关。早二叠世早期的海侵及晚期的海退可能代表大区域性的海平面升降。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分布广泛,主要有以山西组、太原组和龙潭组为代表的形成于滨浅海环境的含煤建造型和以孤峰组、大隆组为代表的含硅质建造型。本文通过大量页岩气富集评价参数资料对比和综合评价,得出两种层系富有机质页岩具有“有机质含量高、热演化适中、含气量高、孔隙度高”等特点,可与四川盆地已经开发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参数相媲美。按照页岩气形成富集成藏“岩相控碳、成岩控烃、构造控藏”的三大主控因素,综合评价和优选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沁水盆地、南华北盆地、开江-梁平裂陷槽、城口-鄂西裂陷槽、皖江裂陷槽及湘中、川南-黔西等页岩气勘查远景区,期待对我国二叠系海陆交互相页岩气勘查开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就乐平组的穿时论东吴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诸宝森 《地质科学》1988,(2):137-146
目前普遍认为我国南方上、下二叠统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并以此代表东吴运动。本文从江西乐平组垂向与横向岩性、岩相变化的资料出发,提出不主张使用“东吴运动”这一专名。所谓“东吴运动”实际上是一次升降运动,规模很有限。时间从茅口期开始一直延续至龙潭期末,大约占有1500万年之久,其中包括了三次次一级的升降。乐平组及其各亚组均有明显的穿时现象。上下二叠统之间总体说来为连续沉积,并不存在平行不整合。  相似文献   

14.
东昆仑山脉西段二叠纪生物礁由早二叠世、中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三个层位组成,早二叠世的礁和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填补了我国二叠纪礁的空白。早二叠世礁的时代相当于阿赛尔-萨克马尔-阿丁斯克期,主要表现为海绵礁、苔藓虫礁和Shamovella(Tubiphytes)-古石孔藻礁。但缺失由Palaeoaplysina组成的礁。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表现为海绵-苔藓虫礁、Shamovella-苔藓虫礁和叶状藻礁。中二叠世茅口期的礁与栖霞期的礁类型基本一致。阿尔格山礁是塔吉克斯坦-喀拉昆仑地体的一个部分,该地体位于南纬30°以北的东特提斯海内。此处的二叠纪礁由各种生物组成,包括珊瑚海绵、苔藓虫、Shamovella.古石孔藻、棘皮类、有孔虫、叶状藻、粗枝藻以及腹足类等,推测该礁形成于温暖和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暖水内,而非冷水礁。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东昆仑山阿其克库勒地区下二叠统下部碧云山组,上部喀尔瓦组,两组均含珊瑚、(竹蜓)及腕足化石.对其中的四射珊瑚化石进行了描述.研究结果,该区早二叠世的珊瑚动物群属暖水型的Iranophyllum动物群.推测碧云山组相当栖霞组,喀尔瓦组相当茅口组.  相似文献   

16.
湖南桑植县仁村坪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连续,菊石动物化石丰富.根据该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至下三叠统大冶组底部菊石动物群的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菊石带:Araxoceras-Konglingites-Sanyangites带、Sinoceltites带、Pseudotirolites-Rotodiscoceras带和Hypophiceras-Ophiceras-Lytophiceras带.通过对该剖面菊石和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其与华南其他剖面的对比可知,Araxoceras-Konglingites-Sanyangites带与牙形石Neospathodus orientalis带同期,为吴家坪期晚期;Sinoceltites带与牙形石N.subcarinata-N.wangi带同期,为长兴期晚期;Pseudotirolites-Rotodiscoceras带与牙形石N.postwangi-N.changxingensis带和N.xiangsiensis-N.changxingensis带同期,为长兴期晚期;Hypophiceras-Ophiceras-Lytophiceras带与H.parvus、I.isarcica-I.staesche和N.planata 3个牙形石带同期,相当于印度期早期.根据仁村坪剖面菊石Hypophiceras-Ophiceras-Lytophiceras带底界的出现位置,将该剖面的二叠-三叠系界线确定在第27a层的中部.  相似文献   

17.
金若谷 《沉积学报》1987,5(4):78-89
本文从沉积序列、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和生物共生组合以及古地理位置等探讨了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晚期的沉积相和沉积模式。提出了晚二叠世晚期沉积模式为缓坡型生物浅滩边缘沉积较深水碳酸盐-硅质岩边缘海槽环境。晚二叠世晚期(长兴期)由于华力西运动的波及和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系的活动,海侵继续扩大,导致了碳酸盐台地发生破裂分化,出现了岩相和生物相分异明显,深沟纵横交错的古地理格局。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晚期属边缘海槽沉积。  相似文献   

18.
塔西北柯坪剪切挤压构造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塔里木西北的柯坪地区存在着再变形的逆冲岩席。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界断层-阿合奇断层为一巨型左行走滑断层。它在新生代的总走滑量达304km,具有与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界阿尔金断层相同量级的走滑量。阿合奇断层与阿尔金断层造成了阿合奇-西昆仑-西南塔里木-阿尔金断层剪切挤压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19.
海泡石(sepiolite)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门新兴矿种,是当今世界上用途很广的非金属矿物原料之一。在石油、油脂、酿造、轻工、化工、医药、国防、农牧业、环保、橡胶、涂料以及深井钻探泥浆等方面都有应用,就目前所知,其用途广达130余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用途还将不断地扩大。由于海泡石具有特殊的晶体结构、较好的纤维性质、较高的负电动电位、低的比磁化率,以及一定的耐酸碱腐蚀性、过滤性、阳离子交换性及吸附性等,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已越来越重视该矿物的找矿、开发和应用。我国在海泡石的找矿方面已有较大的进展,已找到海泡石矿床(点)五十余处,其中大型矿床六个,分布在江西、湖南、陕西等省。与四川邻近的陕西宁强、湖南石门陈家湾等都是大  相似文献   

20.
新疆吾拉斯台一带下二叠统乌郎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郎组火山岩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Ⅰ级)伊犁-伊塞克湖微板块(Ⅱ级)阿吾拉勒晚古生代裂谷系(Ⅲ级)中,为一套陆相的火山岩和碎屑岩组合.吾拉斯台一带火山活动较强,火山堆积厚度巨大,区内厚近4000 m,属乌郎组中上部层位.火山岩主要由偏碱性的基性和酸性岩组成,总体以双峰式火山岩为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所反映的构造环境为板内玄武岩和大陆裂谷玄武岩,这与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相吻合.顶部层位的粗面玄武岩207Pb/206Pb同位素年龄为285±30 Ma,时代为早二叠世.由此推断,阿吾拉勒晚古生代裂谷系火山活动在早二叠世时即将结束,之后晚二叠世接受陆相磨拉石堆积,进入稳定陆内盆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