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在海洋飞溅带的腐蚀与防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所说的钢铁结构在海洋环境中腐蚀严重,只是一个总概念。因为海洋环境共有海洋大气带、海洋飞溅带、海水潮差带、海水全浸带和海泥带5个区带。而钢铁的腐蚀行为在各带中有很大差异(如图1所示)。图中数据为第一作者及侯文泰在湛江麻斜岛海区中暴露试验2a所得。可见海洋飞溅带才是钢铁构件在海洋环境中受到腐蚀最为严重的区带。目前,人们对解决海洋环境中其他各区带的腐蚀问题,都已经有许多成功的方法和国际标准。但对海洋飞溅带的防护问题却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国内外尚无飞溅带腐蚀试验和防护的标准,也未有一套完整的、成熟可靠…  相似文献   

2.
合金元素对低合金钢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钢铁在海洋环境中的耐蚀性很早就有人研究,但钢的耐腐蚀性能与合金元素关系的报道则较少。1951年,美国首先研制了Ni-Cu-P系耐海水钢,结果表明,海洋用钢的耐腐蚀性能与合金元素之间的关系随海洋环境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侯保荣、张经磊,1980);相同的合金元素对钢铁在浪花飞溅区和海水全浸区耐腐蚀性能的效果亦明显不同;对于从海底泥土中开始,穿过海水全浸区、潮差区、浪花飞溅区一直到海洋大气区的垂直海洋构造物(例如海上采油平台,钢柱码头等)来说,其合金元素的影响效果也完全不同(門智、渡辺常安,1976;侯保荣,1981)。有人还提出,某种合金元素能够提高钢材在浪花飞溅区的耐腐蚀性能,但对海水全浸区的作用不明显,甚至使腐蚀速度加快(内藤浩光等,1975)。 为了研究合金元素与钢材腐蚀性能的关系,作者使用了含各种不同合金元素的50余种钢材,用电连接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将每种试片分别挂于海洋大气区、浪花飞溅区、潮差区和海水全浸区,分别进行90天至2年的试验。本文仅对其中实验条件完全相同的18种低合金钢材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按照爆炸复合材料的应用条件,将铝-铝-钢投放在青岛、舟山和厦门3个海域的潮差和飞溅区,暴露1a后研究了材料的腐蚀和力学性能。复合材料的腐蚀为电偶腐蚀,在铝-钢之间形成腐蚀沟槽。但是,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已有200余座石油平台屹立海上,大量船舶及海底输油管线、在建的多座大型跨海大桥和海运码头,都存在海洋腐蚀问题。海洋浪花飞溅区是海洋环境中的一个强腐蚀区,钢桩表面在干湿交替过程中,其  相似文献   

5.
钢在海水中的腐蚀产物相组成研究报道较少。马如璋等(1981,1982)对低合金钢在海水中的腐蚀锈层进行了研究,他们所采用的穆斯堡尔谱等方法,很适宜研究钢的腐蚀产物(Simmons,1976; Vertes,1989)。目前,由于石油工业的发展,大量的石油平台、栈桥及钢柱码头不断涌现,这些构造物的钢桩一般是从大气区经过飞溅区、潮差区和海水全浸区插入海泥区,大量研究表明,在海水、海泥跃变区钢铁腐蚀严重,作者采用穆斯堡尔谱对A3钢在室内模拟和实海锈层相的组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探讨在不同腐蚀环境中钢铁的腐蚀产物和腐蚀机理,为钢铁的防腐和耐海洋腐蚀钢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海洋沉积物俗称海底土,海洋沉积物腐蚀学系海洋腐蚀科学中的新学科;一些资料表明,钢在海底土中的腐蚀程度要比在海水区、潮差区、飞溅区低(友野理平,1976;岡本刚,1977),这些资料(Schumacher,1979)是通过近海钢结构的观察和采用打入浅海中的试验钢桩取得的,但由于宏观电池的作用,它们不能反映单独埋在海土中钢的腐蚀情况。实际海士中的腐蚀是相当复杂的,由于这项研究难度高,耗资大,因而至今报道很少(Schmidt,198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底工程设计急需海底土的腐蚀资料,作者在确保海土结构不变的前题下,首创了“移植埋片法(MD)”,对3种海洋用钢在海土中的腐蚀电位和极化阻力进行了海上测量,为海洋沉积物腐蚀学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对海底钢铁工程的防腐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海洋钢结构浪溅区、潮差区防腐蚀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研究腐蚀角度来看,钢桩式构筑物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一般被划分为五个区带,即海洋大气区、浪花飞溅区、潮差区、海水全浸区和海底泥土区。为减轻其腐蚀,必须对不同部位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在海洋大气区和海水全浸区目前所采用的保护方法,可得到满意的保护效果。潮差区平均中潮位以下的部位,可以得到同全浸区基本相同的阴极保护效果,不须采取其他特殊的防腐蚀措施。而浪花飞溅区和潮差区平均中潮位以上部位腐蚀最为严重,采取防腐蚀措施也比较困难。为此,不少学者特别对浪溅区、潮差区的防腐蚀方法  相似文献   

8.
钢材在潮差区和全浸区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水是一种含有大量盐类的强电解质溶液,它对海洋环境中的钢铁腐蚀极为严重。人们一般把海洋腐蚀环境划分为五个区带:1.海洋大气区;2.浪花飞溅区;3.潮差区;4.海水全浸区;5.海底泥土区等。从而针对不同的腐蚀环境选择具有不同耐蚀性能的材料;根据腐蚀严重性的不同,分别采取适合于各区带的防腐蚀措施以延长海洋钢铁设施的使用寿命。当前国内在筛选耐蚀性海洋用钢材时,有的采用分别挂片的方法,即把试验钢种的小试片分别悬挂于大气区、潮差区和全浸区。实验结果是  相似文献   

9.
水下涂料对码头钢桩潮差带的现场维护,在国外已有十几年历史,由于它独特的优越性而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由于水下钢结构在我国应用较晚,所以水下涂料及其施工工艺的研究在近几年才开始。虽然目前一批有希望的涂料正在研制之中,但尚无一种国产水下涂料可以有把握地  相似文献   

10.
侯保荣 《海洋科学》2020,44(7):179-193
作者回顾了近50年的科研工作生涯,特别是对海洋浪花飞溅区构筑物腐蚀防护的研究,以及我国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的重要事件,总结了相关工程经验。同时,对浪花飞溅腐蚀防护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岩心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渤中西环Bz3区的古沟谷和坡折带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坡折带类型在基准面旋回变化中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并对有利的储集相带和区带进行了初步预测.研究表明,BZ3区存在U、V、W三种类型的沟谷和高位、低位、挠曲3种类型的坡折带,发育于Ⅰ台阶上的三角洲前缘相和Ⅱ...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沿海多次野外实地考查以及文献报道,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藻属海藻资源的物种构成和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藻属种数在我国海域的水平分布呈现出北少南多的趋势,黄、东海仅17种,南海达到124种、占世界马尾藻总数的36.47%.其中,黄海西区、东海西区、南海北区和南海南区种数及小区单一分布种类数分别为10、13、82和61种及2、3、52和42种.我国特有种类为64种、占世界尾藻总数的18.82%.在我国沿海马尾藻的垂直分布特征为:高潮带2种,低潮带91种,潮下带78种.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湾铁山港码头建设期间,邻近区域红树林带植株出现受损死亡现象。本研究构建基于遥感增强包含红树林潮间带的海湾水沙嵌套模型,评估码头建设对红树林带潮流、泥沙输移及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湾水沙嵌套模型可充分利用南海海流模拟信息,且精细化模拟了工程建设附近海域泥沙输移规律。采用全球地表水覆盖几率遥感反演数据与当地潮位的信息融合技术,为红树林带水沙模拟提供了可靠地形信息。码头建设主要影响红树林带南部潮流,涨急时流速减小,落急时部分潮沟通道流速增大。当进港方案更改为过水钢栈桥,红树林带东南部流速略有增加。码头施工期,红树林带69%~72%范围的悬浮泥沙浓度增量介于20~50 mg/L之间。码头建设前,红树林带泥沙平均冲淤量为0.27 cm/a;进港方案分别为不过水通道和过水钢栈桥,码头建设后红树林带淤积量增加的面积占比分别为96.6%和89.3%,平均冲淤量分别为0.45 cm/a和0.36 cm/a。过水钢栈桥替换不过水通道,红树林带冲淤增量下降了50.0%。研究结论可为潮间带水沙环境模拟和红树林带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振山  米军  方向利 《海洋工程》2011,29(3):112-116
过渡段是联接导管架钢桩与组块的结构部件,又作为调节导管架钢桩和组块误差的结构,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出一种新方法利用全站仪与CAD结合的方式确定钢桩实际跨距,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误差小等优点.详细叙述了导管架标高的确定,理论切割线的确定,及根据组块尺寸确定钢桩实际切割位置,并描述过渡段正确安装过程.所述方法成功应用于BZ29-4钻井帽和SZ36-1EDP组块海上安装.  相似文献   

15.
两种石斑鱼及其杂种子代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在分类上存在混淆的点带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在形态学基础上,运用mtDNA Cytb基因扩增序列分析、RAPD、AFLP等分子标记技术对两种石斑鱼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的分化已达到种间水平,mtDNACytb基因序列相似度为94.4%,AFLP扩增片段的遗传相似率为0.7539;(2)两种石斑鱼存在杂交现象,RAPD、AFLP的扩增谱图中均获得亲本与子代的特异性条带,父本对杂交子代的遗传影响略大于母本;(3)AFLP标记在点带和斜带石斑鱼及其杂交子代中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可用于构建两种石斑鱼的遗传连锁图谱.研究结果将对两种石斑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及人工繁育的可续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洋环境中平台钢腐蚀速率的三层BP 神经网络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三层BP神经网络预测海洋环境因素对材料的腐蚀速率的影响。结合实测的pH值、温度、溶解氧、盐度、生物附着等影响因素,分析了上述环境因素对平台钢腐蚀的影响,建立环境因素与腐蚀速率之间的映射关系,预测了平台钢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速率。结果表明,全浸区腐蚀速率预测误差为6.95%,潮差带腐蚀速率预测误差为4.2%,预测精度较高。说明利用三层BP神经网络预测钢在海水中腐蚀速率技术可行,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南海深海盆地硅藻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开发  蒋辉  冯文科 《海洋学报》1985,7(5):590-597
南海深海盆地硅藻以热带、亚热带远洋性种类为主,伴有少量近岸种和北方种,依据柱状剖面硅藻种类百分含量的变化,自上而下划分出六个硅藻带,奇数带基本上为热带-南亚热带硅藻植物群,而偶数带则为亚热带硅藻植物群,反映了该区古温度及古地理条件变化,其中Ⅰ带相当于全新世,其余各带均属更新世.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镆铘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冬、春、夏、秋4个季度月,对位于山东荣成的镆铘岛潮间带的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根据所获得的样品,对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92种,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11科22种,软体动物17科28种,甲壳动物18科33种,棘皮动物2科2种,扁形动物1种,腔肠动物2种,鱼类3种;平均栖息密度为329.67个/m2,软体动物贡献最大,其次为甲壳动物;平均生物量为81.74 g/m2,软体动物贡献最大,其次为多毛类环节动物.镆铘岛潮间带多样性指数H'垂直变化规律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季节变化规律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  相似文献   

19.
海洋构筑物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是相当严重的。从腐蚀的角度,一般都把钢铁设施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分为5个区带[1~5]。即海洋大气区、浪花飞溅区、海水潮差区、海水全浸区、海底泥土区、钢铁设施在各区带的腐蚀情况也不相同。根据各区带腐蚀的轻重情况,分别采取适合于各区带的防蚀措施,以延长海洋设施的使用寿命,这就需要外海的长尺挂样试验。外海的长尺挂样试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量大,不便于随时观察和测试,周期较长。由于狂风暴雨的袭击,试样很容易丢失,试样一丢失,工作也就前功尽弃。根据以上的种种情况,作者精心…  相似文献   

20.
李晓敏  张杰  马毅  吴培强 《海洋通报》2011,30(4):447-450
基于SPOT-5假彩色合成影像,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对粤西海岛海岸带地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了地物的遥感影像特征,建立了耕地、园地、林地、居民地及工矿仓储用地、水域和滩涂6类典型地物的遥感解译标志.采用典型样区与样点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该解译标志提取的结果进行了踏勘验证,经检验,解译精度在90%以上.粤西海岛海岸带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