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宁省四合屯-上园地区珍稀化石沉积层的产出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5万区域地质调查表明,四合屯—上园地区的珍稀化石沉积层为同一时期的陆相湖泊沉积物,相当于义县组的中部层位。该湖泊早期发育在李八郎沟—四合屯—黄半吉沟一带,中晚期沉积中心向东北部迁移,水体面积逐渐扩大,最终到达上园一带。在湖泊的扩展及演化过程中,常伴随有火山活动,在四合屯一带就发现了湖相枕状熔岩。珍稀化石沉积层之下发育四套旋回性非常明显的爆发—沉积相、爆发相和溢流相的基性—中基性火山岩石组合。在沉积层的上部,出现一套酸性的火山爆发物。该沉积层形成之后,区内出现一期广泛的基性火山岩活动。在不同地域,火山—沉积岩石组合有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受制于古地貌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早白垩世早期鸟类集群死亡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规模系统挖掘,在对四合屯7个含鸟层进行澄清的基础上,以四合屯剖面为主,黄半吉沟剖面为辅,分别在含鸟层的底板、含鸟层、含鸟层顶板,不含鸟沉积层及含鸟层底部的火山岩系统取样,进行多项相关元素分析。应用元素地球化学理论,根据其环境地球化学场特征,结合相关地质资料,重点对鸟类集群死亡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包括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铅(Pb)的卤化物盐(PbBr2、PbBrCl、Pb(OH)Br、(PbO)2PbBr2)及汞(Hg)蒸汽等有毒气体是导致鸟类集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含鸟化石密集的原因是由于火山口在四合屯附近。 相似文献
3.
在修建四合屯封闭地质长廊所进行的大规模系统挖掘过程中,对主要含化石层位进行了精确划分与对比。重点对鸟化石层进行了清理,查明了8个珍稀化石层位,即7个含鸟化石层(包括2个鸟与恐龙化石共存层)和1个恐龙化石层。确定了含鸟化石层位与实地挖掘剖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系统剖面连续测年的角度,利用K-Ar年代学方法并结合前人工作,确定了辽西四合屯剖面的六个火山活动期和含古生物化石的湖相沉积地层的顶底时间界限。六期火山活动分别为133.6~133.1Ma、129.3.129.2Ma、.126.1Ma、125.1.124.2Ma、-122Ma和~113Ma。其中第四期活动最为强烈。侵入含古生物化石的湖相沉积层的火山岩的年龄为124.4Ma,其上覆火山岩年龄为124.2Ma,下伏火山岩的年龄为124.6~125.1Ma,因此,该湖相沉积地层的持续时间应为大约1Ma。 相似文献
5.
6.
拉萨地区叶巴组的特征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萨地区广泛分布的火山岩,通过1:5万区调工作对比研究,澄清了其岩石组合,即以流纹岩,英安岩为主的中酸性浅海滨岸相山火岩夹沉积岩,区域横向变化明显,以甲马一带为中心,向东西两侧火山岩减少,沉积岩增多,其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巴柔-巴通期,物质来源于地壳较深部位,从而为拉萨地区的构造格局及盆地演化分析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辽宁省四合屯下白垩统义县组三个半恐龙足迹,归入似鹬龙足迹(亦译为跷脚龙足迹)一未定种(Grallator isp.)。这是义县组恐龙足迹化石的首次描述。该行迹至少由3个造迹者所造。从足迹推断恐龙体长1.51m,属于义县组兽脚类恐龙较为普遍的体长范围。重建了尾羽鸟(Caudipteryx)和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的足部,前者的足迹轮廓与似鹬龙足迹未定种的吻合度超过后者。根据化石记录,似鹬龙足迹类型可能广泛存在于义县组的各种中小型兽脚类(驰龙类与伤齿龙类除外)中。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辽宁省四合屯下白垩统义县组三个半恐龙足迹,归入似鹬龙足迹(亦译为跷脚龙足迹)一未定种(Grallator isp.)。这是义县组恐龙足迹化石的首次描述。该行迹至少由3个造迹者所造。从足迹推断恐龙体长1.51m,属于义县组兽脚类恐龙较为普遍的体长范围。重建了尾羽鸟(Caudipteryx)和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的足部,前者的足迹轮廓与似鹬龙足迹未定种的吻合度超过后者。根据化石记录,似鹬龙足迹类型可能广泛存在于义县组的各种中小型兽脚类(驰龙类与伤齿龙类除外)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