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地下水动态是认识地下水资源的有效手段。根据1956-2013年济南岩溶泉域大气降水及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法研究了58个水文年泉水位对大气降水的响应,可以看出:(1)大气降水和泉水位呈现出多尺度的变化特征,长时间尺度上两者的变化周期基本相同,变化周期为16年和12年,说明大气降水对泉水位有直接影响;(2)在1956—2013年,济南泉域地下水水位具有0.65 m·(10a)-1的年际显著下降趋势,但降水具有12.65 mm·(10a)-1的不显著上升趋势,说明在人为因素影响下泉水动态的影响因素的权重发生了变化;(3)大气降水在1999年发生突变,1999年之后年降水为增加趋势;而地下水水位突变年份为1967年,1967年以后水位持续降低,2004年以后水位快速上升,泉水位未来趋势应与降水保持一致,呈上升趋势,说明大气降水并非泉水动态的唯一影响因素;(4)通过建立不同时段的多元回归模型,表明近58年来地下水水位的主要影响因素由大气降水到人工开采之间的转换,同时验证了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法研究地下水动态的适宜性和可靠性,也为济南市的保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宝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2)
在广大平原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探明降雨对地下水补给的机制,对于正确理解补给过程,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以及推求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量都有重要意义。雨水从浸润地表到向土中入渗,直到最后引起地下水位的抬升,每个过 相似文献
3.
探明降雨对地下水补给的机制,对于正确理解补给过程,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以及推求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量都有重要意义。降雨补给的动态过程,不仪是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更主要的还在干土壤水势的变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循环系统有明显的影响,开展地下水位埋深动态与影响因素研究很有必要.而数据方差值是用于表示数据组或集群数据与期望值的偏差,将地下水位埋深直接使用埋深方差表达具有显著价值型.基于Mann-Kendall法对地下水埋深方差进行计算和数据分析,可发现地下水位埋深的动态变化,并进一步通过灰色关...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采用较新的统计资料,对济南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开采潜力,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了分析论证,针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提出了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8.
9.
10.
TRMM卫星降雨雷达观测的南海降雨空间结构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热带降雨计划卫星(TRMM)获得的雷达降雨资料,对南海及其周边区域(简称南海地区)降雨的空间分布和季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地区的降雨在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同时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除了副高活动、季风潮、冬季冷涌和热带低压活动等天气过程,南海周边广泛分布的山地地形对该地区的降雨分布也产生强烈影响,降雨呈现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的分布特征?与CAMP和台站资料相比,PR观测具有更丰富的空间结构,能够更好地体现降雨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征、反映高大的山地地形对降雨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淮北平原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文地质参数对地下水资源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影响浅层地下水水量、水质的重要参数。它对研究区域水量转化和水量平衡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受降雨量、土壤类型、植被、地下水埋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判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存在很大困难。如果没有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降雨量和地下水埋深的影响,所推求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就会存在较大误差。结合安徽省淮北平原区五道沟水文实验站观测的降雨量、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水位资料,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推求了不同降雨量等级的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根据统计学理论研究了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与地下水埋深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检验。研究表明,在控制地下水埋深的条件下,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符合指数分布;在地下水位自由变动的条件下符合伽玛分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包气带和饱水带连系在一起的物理模型,通过中子水分仪对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过程的测定,研究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 中子水分仪是研究土壤水分运动的理想仪器。据测定,试验系统所提供的起始土壤水分的垂向分布,是由饱水带,支持毛管水带、田间持水量带和表层缺水带等四个区段构成的。此种模型在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平原地区具有普遍意义。 试验结果表明,降雨的初渗主要发生在表层缺水带。在此范围内,即使降雨强度不变,含水率也在逐步增加,直至超过田间持水率。稳渗则发生在处于田间持水量状态的区段,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说明入渗水流是以锋面运动的形式均匀缓慢地向下移动的。当入渗锋面到达支持毛管水带之后,不待完成全区段的土壤含水率增加过程,就发生了地下水位抬升和水平流动。可见,入渗锋面到达支持毛管水带上缘之时就是降雨入渗直接补给地下水的开始。次降雨量降了产生地表径流和补充不足田间持水量的亏缺部分外,其余入渗水量都将成为地下水的补给量。所以,产生入渗补给的首要条件是降雨量必须大于土层缺水量。实际补给量的多少,则与土壤前期含水量、地下水埋藏深度、降雨特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用中子水分仪研究降雨补给地下水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包气带和饱水带连系在一起的物理模型,通过中子水分仪对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过程的测定,研究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 中子水分仪是研究土壤水分运动的理想仪器。据测定,试验系统所提供的起始土壤水分的垂向分布,是由饱水带,支持毛管水带、田间持水量带和表层缺水带等四个区段构成的。此种模型在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平原地区具有普遍意义。 试验结果表明,降雨的初渗主要发生在表层缺水带。在此范围内,即使降雨强度不变,含水率也在逐步增加,直至超过田间持水率。稳渗则发生在处于田间持水量状态的区段,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说明入渗水流是以锋面运动的形式均匀缓慢地向下移动的。当入渗锋面到达支持毛管水带之后,不待完成全区段的土壤含水率增加过程,就发生了地下水位抬升和水平流动。可见,入渗锋面到达支持毛管水带上缘之时就是降雨入渗直接补给地下水的开始。次降雨量降了产生地表径流和补充不足田间持水量的亏缺部分外,其余入渗水量都将成为地下水的补给量。所以,产生入渗补给的首要条件是降雨量必须大于土层缺水量。实际补给量的多少,则与土壤前期含水量、地下水埋藏深度、降雨特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亚马逊流域降雨径流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全球降雨气候中心(GPCC)和全球径流数据中心(GRDC)的降雨径流资料,选择亚马逊流域16个测站,利用三次样条、Mann-Kendall法、Yamamoto检验、最大熵谱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各子流域的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的趋势性、周期性、突变性,并对降水、径流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随时间变化呈增加趋势;其降雨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年降水倾向率有明显空间差异,近50年,流域上、下游径流增加,中游径流减少,整体则有微弱增长。 相似文献
16.
利用热带降雨计划卫星(TRMM)获得的雷达降雨资料,对南海及其周边区域(简称南海地区)降雨的空间分布和季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地区的降雨在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同时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除了副高活动、季风潮、冬季冷涌和热带低压活动等天气过程,南海周边广泛分布的山地地形对该地区的降雨分布也产生强烈影响,降雨呈现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的分布特征。与CAMP和台站资料相比,PR观测具有更丰富的空间结构,能够更好地体现降雨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征、反映高大的山地地形对降雨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与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环境变化研究是当前国际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地下水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受体和信息载体。地下水及其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指标,诸如地下水水位、宏量组分、微量组分、同位素、惰性气体等可以用作不同时间尺度上环境变化的指示剂。从地下水及其沉积物中识别和提取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信息,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预警功能是地下水科学向环境科学延伸的重要方向;而随着全球淡水资源紧缺形势不断恶化,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成为水文地质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