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碱质FeO-MgO,K_2O—Na_2O-CaO和标准矿物分子的Q-Ab-Or图上,对太古代岩石中的主要元素和痕量元素丰度进行了比较。也对K与Rb、Sr、Ba的比值和U以及U和Th的比值进行了对比。苏联地盾的分异程度要比加拿大地盾强些,而火成杂岩一般要比与其相伴生的基底岩层分异得好些。对同一地质单元而言,Fe/Mg成分的平均比值变化大,绿岩的平均值也有较大的变化范围。麻粒岩相的镁含量要高于平均值,而阿米特索克(Amitsoq)片麻岩和卡普瓦尔年轻花岗岩侵入体则明显地富铁。据主要元素和痕量元素的含量,老片麻杂岩包括云英闪长岩在成分上是介于北大西洋陆核的麻粒岩和闪岩相之间的平均值,因此也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它相当于北大西洋麻粒岩相的高层位产物,还是它的分异岩相。K/U比值大部分都大于10000,但是斯科灵(Scour-ian)和阿米特索克片麻岩例外。Th/U比值变化范围大,但是一般说来要高于推测的地壳平均值。绿岩带和一些片麻杂岩的痕量元素的某些特征可与高热梯度的存在和在40公里深处含有一角闪石层的富钾水的地幔最上部进行尝试性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构造岩浆判别的地球化学方法及其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昌年 《地质科技情报》1992,11(3):73-78,84
本文概述了构造岩浆判别的地球化学原理和制图的基本原则,综述了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强调在判别时应紧密结合地质实际,并注重数据的精度、有效判别元素的选择和构造环境的双重性,这种方法适用于元古代火山岩的判别,认为利用多重元素的丰度比值蛛网图和岩石特征类型的专家系统来进行构造岩浆判别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温泉岩浆混合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秦岭温泉岩体是壳、幔岩浆混合的产物。寄主岩石(酸性端元)属铝过饱和钙碱性系列,贫CaO富FeOtotal,ANKC值大于1.1,NK/A均小于0.9,富Mo、Sn、Bi、W等高温热液成矿元素及Co、Nj、Cr等亲铁元素,LREE/HREE为10~15。基性端元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及基性岩墙,富Na2O、K2O2而贫FeOtotal,异常富集轻稀土和Ba、Rb、Sr、Zr、Th、Hf、N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贫Co、Ni、Cr等亲铁元素,LREE/HREE为9.98~13,5,异常富轻稀土。由2端元岩浆混合形成的岩浆混合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介于2端元间,并有显著的过渡特征和依从关系,反映了重要的岩浆混合信息。  相似文献   

4.
构造与地球化学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本会召开的“构造地球化学座谈会”上,涂光炽、陈国达、杨开庆、黎彤等同志作了重要学术报告。本刊特请吴学益同志整理摘要,按在会上报告的顺序刊载于下。张文佑同志虽未能到会,也提交了相应的论文(摘要)一并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山西太古代——中生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建平 《现代地质》1991,5(4):355-365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与力学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山西太古代至中生代五次主要构造运动的形变特征、主应力方向及分布规律。中太古代晚期(阜平运动)以SSW向挤压为主;晚太古代末期(五台运动)、早元古代末期(吕粱运动)和侏罗纪(燕山运动)受SE—SEE向挤压;白垩纪(四川运动)以SSW向挤压为特征。五次构造运动的最大主压应力均呈近水平方向。  相似文献   

6.
西准噶尔夏尔莆岩体岩浆混合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尔莆岩体是西准噶尔地区典型的岩浆混合花岗岩体之一,由寄主岩石、微细粒镁铁质包体、中基性岩墙群3部分组成.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双扩散和相关度是判别岩浆化学混合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寄主岩石和中基性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具不同的演化特征.微细粒镁铁质包体与寄主岩石之间存在强烈的元素双扩散作用,与中基性岩墙又存在亲缘性,地球化学特征具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初步认为夏尔莆岩体是以寄主岩石为代表的地壳岩浆和以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和中基性岩墙代表的地幔岩浆之间混合的产物.地球化学显示的岩浆混合信息印证了岩相学揭示的岩浆混合成因,为解决该岩体久存的成因分歧从地球化学角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太古代含紫苏辉石的麻粒岩呈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的小块普遍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的威特地带(60000平方公里)。该地区现在主要由黑云母或角闪石片麻岩组成,并被26亿年的颗粒很粗的灰白色花岗岩丘侵入。有些麻粒岩是太古代的沉积物、火山岩(镁铁质和硅质)和高镁的超镁铁质岩石,而有些大的区域看来是较老的太古代基底,现在变成了象印度的硅质紫苏花岗岩的深色脂状岩石。虽然有些镁铁质麻粒岩线理很发育,有些硅质麻粒岩发育着很好的扁平石英颗粒,但大多数麻粒岩线状构造不清楚,显出受过热变质作用而不是强烈变形的外貌。堇青石、夕线石、尖晶石和橄榄石在相应成分的岩石中常见,但没有见到兰晶石和高压的单斜辉石一石榴石组合。经Rb—Sr法测定为元古代的线状麻粒岩带,三面环绕着威特地带的太古代地块,并与东部的绿岩相邻。被一条宽阔的糜棱岩带和强烈的布格重力异常带与太占界分开的弗雷塞地块(8000平方公里)主要由无水镁铁质麻粒岩组成,它们的生成压力比威特地带的太古代麻粒岩要高。镁铁质麻粒岩是克拉通内带在1338百万年(Rb—Sr)时受到变质的大陆拉斑玄武岩型基性熔岩和小侵入体。在马斯格雷夫地区,硅质和镁铁质麻粒岩是在大约1380百万年时形成的,有无水和有水型两种,变质范围从低级到中级麻粒岩相。这些麻粒岩被大约1130百万年的大的“岩浆型”紫苏花岗岩质石英二长岩体侵入。较老的硅质和镁铁质麻粒岩(1860百万年)见于阿鲁塔(Aruuta)地块的斯创韦斯地区以及报导过有第二期麻粒岩(时间大约在1470百万年)的地区内。阿鲁塔地块内还没有发现太古代基底。麻粒岩形成于深成火成岩和沉积岩的迭瓦式逆断层部位。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研究揭示了弗雷塞地区的镁铁质麻粒岩和大陆拉斑玄武岩非常近似,而马斯格雷夫和斯创韦斯地区的麻粒岩都有岛弧或大洋型拉斑玄武岩的特征。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时,元素的活动性受热梯度和流体梯度的严格控制。在弗雷塞地区沿100公里长的横越路线内,温度近于不变总压力大为增加,干镁铁质麻粒岩中没有产生显著的元素活动。并且,U和Th的值与变质程度无关。在麻粒岩角闪石和黑云母常见的马斯格雷夫地区,Th、U、Rb、Ni和Co随着总压力和温度的增加而减少,而Ba、Sr、稀上元素、Na、Ca和P富集。变化小于20%的元素有Si、Al、Ca、K、Zn、Cr、Y、Nb、Fe~(3 )、Fe~(2 )、Mg、Ti、Zr、V和Pb。在氟曾很活跃的紫苏花岗罟大侵入体接触变质带中,U、Th和Rb有明显的增加,但Zr和Ti减少,一般认为后二种元素是不活泼元素。上述三个地区的硅质麻粒岩,随着变质程度增高其中U、Th和Rb减少,并且K/Rb比值增加。这如在其它几个太古代地盾区见到的一样。由于流体分压、温度、复杂的复变质作用和许多地区不同构造背景的各种影响,在太古代和元古代麻粒岩之间,迄今还没有看出显著的化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崤山地区太古代变质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振山  梁天佑 《河南地质》1997,15(4):278-282
崤山地区原“太华群”由15%的变质表壳岩和85%的变质花岗岩组成。变质花岗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通过对变质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崤山地区太古代变质花岗岩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TTG岩系类似。根据野外接触关系和一组锆石Pb-Pb蒸发年龄,确定其成岩时代为太古代。  相似文献   

9.
10.
11.
桦甸太古代变质层状侵入体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桦甸深变质层状岩体经历了中—深度变质作用和强烈的挤压变形。它可分为角闪岩、辉长岩、浅色辉长岩、斜长岩、(花岗)闪长岩等分异岩层。随着分异层序的变化,MgO、FeO~*、Ni等依次增高,而SiO_2、Na_2O、K_2O等依次降低。它们具有相似的、轻重REE较为分离的分布型式,(Sm/Yb)N约4—5,Eu/Eu~*约0.9—1.3,YbN约0.8.REE和Zr、V、Y、Cr等的地化特点显示它们是一个古老层状辉长岩体的残片和岩浆分异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太古代变质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明国 《地质科学》1991,(3):222-230
本文把太古代变质玄武岩分成绿岩带变质玄武岩和高级区变质玄武岩。在地球化学上,这两类玄武岩分别与岛弧-弧后盆地玄武岩和大洋中脊-弧后盆地玄武岩相似。推测它们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与现代岛弧-弧后盆地和大洋中脊-弧后盆地有一定相似之处,尽管太古代放射生热比现代高2—4倍。  相似文献   

13.
Guoxi.  C Huanz.  L 《地学前缘》1996,3(3):19-38
就剪切带金矿床的成矿热液流体的组成,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而言,很难对成矿流体的来源下明确结论。成矿流体有四种可能来源,变质的,岩浆的,地幔排气的,下地壳麻粒岩化和深循环地下水的来源。前三种来源有地球化学证据,因而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第四种来源因为它与剪切带流体为低盐度,高压力这一特征相矛盾而尚未被大多数科学工作得所接受。同一矿床或同一地区的成矿流体的同位素均一化提供的证据说明均一发生在成矿流  相似文献   

14.
硅酸盐熔体结构与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述了硅酸盐熔体结构和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基本特征,计算了玄武岩中基质和液态不混溶共轭熔体对的NBO/T值,发现三者具有不同的熔体结构,据此总结出硅酸盐熔体结构与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利用硅酸盐熔体结构解释了组分对岩浆液态不溶混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秦岭温泉花岗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地球化学信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西秦岭温泉岩体是壳、幔岩浆混合的产物。寄主岩石属铝过饱和钙碱性系列,贫CaO富FeOtot,ANKC值大于1.1,NK/A值均小于0.9,富Mo、Sn、Bi、W等高温热液成矿元素及Co、Ni、Cr等亲铁元素,LREE/HREE为10~15。基性端元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及基性岩墙,富Na2O、K2O,而贫FeOtot,异常富集轻稀土和Ba、Rh、Sr、Zr、Th、Hf、N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贫Co、Ni、Cr等亲铁元素,IREE/HREE为9.98~13.5,异常富轻稀土。由两端元岩浆混合形成的岩浆混合暗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介于两端元间,并有显的过渡特征、双扩散性、均一化和依从关系,反映了重要的岩浆混合信息。  相似文献   

16.
长英质岩浆中液态不混溶与成矿作用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本文的实验研究表明:1250℃(105Pa)条件下呈均一状态的花岗岩-KBF4-Na2MoO4体系,在1000℃条件下发生液态不混溶形成三种熔体:相对偏酸性的液滴、相对偏基性的熔体和成矿熔体。成矿熔体中富含CaO、MgO和MoO2组分。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硅酸盐熔体结构以[SiO4]基团为主,而成矿熔体结构中存在Ca—F、Ca—O—Mo、H—O—H以及X─OH(X=阳离子)基团,说明H2O和F富集在成矿熔体中。液态不混溶作用产生的三种不混溶熔体的结构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结构单元中桥氧数目的变化,相对偏酸性的A类小球体的结构单元中桥氧数最高,基底玻璃熔体中桥氧数则相对较少,而成矿熔体中不存在桥氧。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长英质岩浆中的液态不混溶可直接导致成矿熔体的形成。这意味着长英质岩浆中的液态不混溶可直接导致斑岩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色达构造岩浆带中段,北西起自色达县甲修,南东至炉霍县阿色茶托,长约52.2km,宽约23km,面积1207.5km~2。该段已发现多处金矿产地,虽然砂金相当丰富,但岩金规模都较小,因此,该区岩金的找矿前景如何,是最近几年来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将以金地球化学为基础,对成矿可能性,成矿规律及成矿背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岩浆流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焰新  沈照理 《地球科学》1993,18(4):504-506
  相似文献   

19.
张广宁 《地质与勘探》2015,51(4):599-609
滇西马厂箐铜矿区含矿斑岩体中的暗色包体与其寄主富碱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的特征。寄主花岗斑岩Si O2含量为65.10%~70.60%,Al2O3为14.65%~17.55%,Mg O为0.80%~1.70%,Ca O为0.43%~1.92%,Na2O+K2O为8.25%~12.23%。受混染包体Si O2为62.50%~77.30%,Al2O3为10.00%~15.70%,Mg O为0.75%~3.82%,Ca O为0.86%~2.15%,Na2O+K2O为7.68%~10.22%。二者稀土配分曲线都是典型的右倾型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寄主岩具有高Sr(392.00×10-6~919.00×10-6)、低Y(10.10×10-6~17.10×10-6)、低Yb(1.00×10-6~1.40×10-6),高Sr/Y(33.24×10-6~104.43×10-6)、高(La/Yb)N(36.08×10-6~89.09×10-6)特点;暗色包体也具有高Sr(314.00×10-6~652.00×10-6),低Y(7.20×10-6~15.10×10-6)、低Yb(0.60×10-6~1.50×10-6)特征。通过对混染MME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前人对未混染或弱混染包体的研究资料,提出马厂箐复式岩体和其中的MME可能与该地区地幔玄武岩的底侵作用有关,而这种玄武岩底侵导致的不同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马厂箐铜矿的部分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20.
<正>红格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宋谢炎等,2005),赋存了我国最大的钒钛磁铁矿矿床。红格岩体由超镁铁质岩和辉长岩两部分组成,明显不同于攀西地区同样赋存有超大型钒钛磁铁矿床,以辉长岩为主的攀枝花、白马、太和岩体(胡素芳等,2001)。长期以来,有关该矿床的成因存在不同的认识,尽管观察到有大量贯入式铁矿的分布(胡建中,1983),但红格岩体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