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十分发育,且古岩溶典型发育区差异性明显。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研究成果基础上,划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类型,分析古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塔北、塔中和塔西南岩溶发育区的古岩溶储层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具有期次多、类型丰富等特征,储层可以划分为潜山型和内幕型,并细分为潜山岩溶、顺层岩溶、层间岩溶、同生岩溶、埋藏岩溶及复合型岩溶。(2)岩溶储层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构造因素和沉积因素,其中构造因素主要体现为构造活动、古地貌格局及断裂等,沉积因素主要体现为沉积相、岩性及其组合。(3)塔北、塔中和塔西南岩溶发育区奥陶系的岩溶储层发育的规模、类型及油气富集特征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塔北地区以潜山型(风化壳)岩溶和层间岩溶为主,其次为埋藏岩溶,岩溶规模最大;塔中地区以埋藏岩溶为主,潜山岩溶、同生岩溶及层间岩溶也较为发育,岩溶规模较大;塔西南地区岩溶储层整体欠发育,以层间岩溶为主,岩溶规模较小。构造因素和沉积因素的差异是控制塔里木盆地古岩溶差异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沉积学、地震学、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塔河油田12区发育了海西早期岩溶作用,表现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与下
石炭统巴楚组不整合接触、溶塌角砾岩与暗河沉积的存在以及溶洞充填物Sr/Ba值存在的差异特征等识别标志,该期岩溶地貌可
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Ⅰ及Ⅱ级斜坡和岩溶盆地4类地貌单元,研究区主要处于岩溶Ⅱ级斜坡区。由于海西早期运动具有脉动式
抬升的特点,因而发育了3套岩溶旋回,研究区主要发育第Ⅱ和第Ⅲ套洞穴层;该期岩溶平面上发育在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尖灭线
以北的地区,纵向上发育在中下奥陶统质地较纯的碳酸盐岩中,古地貌和断裂对该期岩溶具有根本的控制作用,同时岩溶作用所
形成的裂缝和溶蚀孔洞是影响储层储渗性能的关键;最后综合上述成果建立了海西早期岩溶发育模式,并将其发展进程划分为快
速抬升剥蚀阶段、三幕抬升岩溶发育阶段及下降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广西古岩溶期序及各期古岩溶发育特征。以构造运动名称命名,将广西古岩溶划分为:郁南—广西、柳江、黔桂、东吴、苏皖、印支等六个古岩溶期。它门的共同特点是:都保留有完好的古剥蚀面;剥蚀面上岩溶现象明显;其上沉积有剥蚀期的典型堆积物,诸如铝土岩(矿)、砾岩或砂砾岩等。其主要不同点是:剥蚀面下古岩溶发育强度和古溶洞层厚度有差异;溶洞充填物不同:剥蚀面的起伏高度相差较大,除印支期古剥蚀面起伏较大具古潜山性质外,其余各期古剥蚀面起伏都较小。古地形多属波状平原性质。  相似文献   

4.
桂西北上二叠统及下三叠统古岩溶不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描述了桂西北乐业、天峨等地区发现于上二叠统顶部、下三叠统顶部的 2个古岩溶不整合面 ,及其暴露、沉积间断特征 ,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时代。通过这 2个I型层序界面的确认 ,讨论了其与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环境及盆地分析、断裂的发育及与微粒型金矿的关系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及岩溶储层发育规律,基于地震、钻井、岩心、薄片分析,采用“残厚与地层古构造趋势面结合”方法对古地貌、古水系进行恢复刻画,划分为3种二级地貌类型,6种三级地貌类型和若干微地貌形态。在岩石化学特征及储层物性研究基础上结合古岩溶缝洞充填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特征,对古岩溶发育及充填期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后期溶蚀孔、溶洞和溶蚀裂缝是该区主要储集空间;充填方解石δ13C和δ18O值变化范围较大,δ13CPDB值为-4.17‰~1.59‰,平均值为-1.05‰;δ18OPDB值为-15.71‰~-5.17‰,平均值为-11.15‰。并划分为海相沉积充填环境、大气淡水充填环境、浅埋藏沉积充填环境和深部埋藏高温环境4种不同的古岩溶作用期次。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2区奥陶系储层为一间房组碳酸盐岩礁滩相地层,结合储层岩心、岩石薄片、测井分析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构造-沉积特征研究,通过井震结合,应用填平补齐法,恢复了该区及周缘奥陶系顶面海西早期岩溶古地貌,并划分为4个亚地貌单元,分析了奥陶系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了储层岩溶作用期次,得出海西早期的溶蚀-岩溶-构造破裂是储层改造的主要作用机制;通过现今钻井缝洞单元分布,结合海西早期岩溶古地貌、古水系及断裂控制,提出了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得出环T443、TK220、T207井附近泄水洼凼北部区域是岩溶储层发育最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桂林岩溶盆地内第四纪粘土砾石层调查研究,认为:①粘土砾石层成因不属冰川沉积或湖相沉积,而是山地河流相沉积和再沉积产物。前者时化属中更新世,后者成因复杂,已发现坡积相、洪积相,时代属晚更新世;②漓江溯源侵蚀过程中发生多次袭夺;③岩溶盆地的发育与漓江袭夺控制和影响粘土砾石层的沉积和再沉积。  相似文献   

8.
研究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宏观地震断裂识别、微观裂缝测井解释,以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温和埋藏史和孔隙度演化史.结果表明:沙雅隆起奥陶系岩溶类型从微观角度分为同生期岩溶、潜山岩溶(渗流期岩溶和潜流期岩溶)、浅埋藏岩溶及深埋藏岩溶.断裂对岩溶储层的发育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断裂为岩溶作用提供渗滤通道,同时断裂带是裂缝与岩溶...  相似文献   

9.
根据已取得的地质成果,应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贵州遵义铝土矿(带)成矿条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铝土矿的形成,是在古生代碳酸盐岩所形成的古岩溶基底上,于有利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等先决条件下,以白云岩和页岩为成矿原岩风化剥蚀的残坡积物,经钙红土化、红土化的成矿作用,脱硅去铁、脱钙去镁、脱钾富铝后,成为红土型铝土矿;随着早石炭世海侵的到来,不断发生水解作用,同时经水体短距离搬运再沉积在古岩溶坑洼内,形成三水型铝土矿;尔后盖层加厚,增温脱水,进而形成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床。矿床成因类型属古风化壳型岩溶坑洼异地沉积一水硬铝石铝土矿床;其成矿时代归属早石炭世大塘期旧司时。   相似文献   

10.
和田河气田、玉北1井油藏的发现证实了和田古隆起作为塔里木盆地三大古隆起之一有着广阔的勘探前景,但研究程度较低。基于地震、钻井、岩心、薄片等资料综合分析,对麦盖提斜坡群古三维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地貌、古水系及岩溶储层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古岩溶缝洞系统充填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特征,对古岩溶储层发育及充填期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后期溶蚀孔、溶洞和溶蚀裂缝是该区主要储集空间;充填方解石δ13C和δ18O的变化范围较大,δ13CPDB为-10.22‰~3.06‰,平均值为-0.89‰,δ18OPDB为-15.53‰~-6.21‰,平均值为-9.72‰;可划分为古风化壳裸露岩溶期、埋藏岩溶期和较晚岩溶作用期3期不同的古岩溶作用期次。   相似文献   

11.
岩溶作用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溶蚀作用,包括水的机械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岩溶作用不但可以形成各种地表、地下岩溶形态和沉积堆积建造,同时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还能聚积有用矿物形成矿床。因为岩溶成矿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并具有独特的环境特征。文章主要从构造的控矿性、可溶岩的含矿性、岩溶水的物化性状、热力学条件及聚矿空间的性质等,探讨广西中生代古岩溶的成矿环境,分析各种环境在岩溶成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发育碳酸盐岩储层, 是普光气田天然气的主要产出层位。在飞仙关组四段的划分中, 前人研究对飞一段与飞二段间是否存在不整合面这一问题有较大争议。对普光地区现有的4口钻井开展了岩心观察, 在飞一-飞二段中部发现了岩溶角砾段, 且在该段上下发现了一定的岩性分界面。飞一段底部为细晶白云岩, 而飞一段顶部至飞二段开始发育鲕粒及模铸孔。采取PG104-1井岩心样品并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试, 其碳同位素值普遍正偏, 而氧同位素值均大于-5‰, 指示相关流体为大气淡水流体, 说明岩溶角砾段底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暴露, 沉积间断发育。综合界面上下出现的碳氧同位素差异, 模铸孔的出现及消失以及测井曲线的变化等因素, 认为飞一段与飞二段的界限可以由因准同生岩溶而发育的岩溶角砾段划分并表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1-2(Ma51-2)亚段岩溶作用与储层孔隙演化规律,采用岩心观察、铸
体薄片及扫描电镜、能谱等测试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Ma51-2亚段碳酸盐岩经历了3期古岩溶作用:(准)同生
期岩溶、表生期岩溶和埋藏期岩溶。受加里东中、晚期—早海西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碳酸盐岩储层先后经历了准同生期成岩、表生
期成岩、浅埋藏成岩、中-深埋藏成岩阶段,相应地,孔隙演化经历了原生孔隙形成—缩减期、缝洞发育期、缝洞缩减充填期和裂
缝、埋藏溶蚀—充填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试论靖西岩溶堆积型铝土矿矿床成因及其控矿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西岩溶堆积型铝土矿是原生沉积铝土矿在强烈的岩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次生沉积改造矿床,主要赋存于岩溶洼地的红土层中,具有矿床规模大、矿石质量优等特点。矿床成因与岩溶作用、红土化作用息息相关,成矿受矿源层、地层岩性、构造、气候、地貌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储层、确定奥陶世沉积环境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古城地区中下奥陶统岩石学、地震与测井特征,并对5口井岩心及井壁取心进行碳、氧同位素实验。结果表明:古城地区鹰山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SQ1沉积时期发育弱镶边结构的半局限—开阔台地沉积,顶部层序界面SB2为平行不整合面,下部经历早成岩期岩溶作用,是研究区储层规模化发育的主控因素;SQ2沉积时期受到快速海侵,由半局限台地转变为开阔台地沉积,层序界面SB3的暴露规模与强度小于SB2的,对区域性储层发育控制能力较弱;层序SQ1及SQ2的分界在岩石地层单位上大致与鹰山组三段白云岩及鹰山组二段灰岩的分界对应,界面附近表现显著的碳同位素负漂移。在三级层序划分基础上,在SQ1内部识别8~9个四级层序,在SQ2内部识别4~6个四级层序,其中海侵体系域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良好的加积型叠置样式,高位体系域表现为向上变浅的加积—进积型叠置样式;四级层序界面对储层的控制作用有限,主要发育准同生期岩溶作用,与古地貌较高部位叠合在小范围内并形成孤立透镜状储层。古城地区奥陶系受加里东运动影响较小,不发育隆起显著的风化壳型岩溶。有利沉积相带与三、四级层序界面叠合区是区域性优质储层的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含水层连续沉积厚度大、分布面积广, 其中储存着丰富的岩溶地下水资源,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国家战略性水资源。结合对北方岩溶水的调查研究经历, 就岩溶水系统及水文地质条件、环境问题发展演化趋势与成因、岩溶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修复以及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等方面的进展与不足, 做初步的总结, 致以中国地质大学建校70周年、《地质科技通报》创刊40周年的贺礼, 并为广大北方岩溶水水文地质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塔河油田T738井区位于上奥陶统浅覆盖区,发育大型岩溶缝洞型储层。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岩心资料、成像测井资料、钻井资料,并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该区储层的沉积特征和岩溶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储层发育的主要岩溶阶段及主控因素,并建立了岩溶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岩溶储层主要发育在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上部,储集空间主要有溶蚀孔洞、裂缝和大型洞穴,具有层状分布特征;加里东Ⅰ幕形成的溶蚀孔洞和裂缝以及颗粒灰岩中保留的原生孔隙整体规模较小;在岩溶水补给条件充足、先期裂缝和溶蚀孔洞提供优势运移路径以及以深切沟谷和断裂为排泄通道的水文地质背景下,形成了顺层岩溶发育模式,为下一步储层预测和勘探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聚龙山向斜三叠系含水层经历了多期次岩溶综合作用, 其岩溶发育演化规律对于深入认识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分析地下水流场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历史比较法, 结合研究区三叠系含水层水化学、同位素、钻孔等资料, 对聚龙山向斜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进行了探讨, 进而恢复了地下水流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震旦纪-中三叠世, 研究区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垂向上的升降, 沉积的海相地层为岩溶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不具备岩溶发育条件, 主要在二叠系茅口组和三叠系嘉陵江组顶面形成古岩溶作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聚龙山向斜以缓慢隆升为主, 在荆当凹陷的湖盆中相继沉积陆源碎屑, 由于广泛覆盖在碳酸盐岩之上的三叠系巴东组碎屑岩刚接受剥蚀, 导致该时期主要表现为位于水下的埋藏型岩溶。中侏罗世-早白垩世, 燕山运动产生的挤压应力促使研究区形成EW-NW向褶皱、断裂及裂隙, 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平面分布格局。部分碳酸盐岩裸露, 岩溶开始发育, 这时期地表水和地下水向荆当凹陷汇集。晚白垩世-古近纪, 随着江汉断陷盆地形成, 盖层巴东组碎屑岩剥蚀线逐渐向南退却, 岩溶发育进一步加强, 产生的老岩溶水系和部分地下水向最低基准面江陵断陷排泄。新近纪以来, 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快速抬升使岩溶不断向深部发育, 形成五级岩溶台面和多级地下水流系统, 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排泄至长江。地下水流场具有山区到凹陷-断陷盆地-长江的多级次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禄新岩溶孤岭平原位于广西山字型构造盾地的东南缘。出露地层主要为上泥盆统及石炭系碳酸盐岩。断裂、裂隙发育。岩溶作用可划分为燕山晚期古岩溶和喜马拉雅期近代岩溶两个阶段。弧峰平原形成于喜马拉雅期,与新构造运动和以侧蚀为主的流水岩溶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简介了岩溶型矿床概念和广西岩溶型矿床研究现状之后,着重论述了广西岩溶型矿床类型的划分及其特征,共分为"岩溶矿床"、"与岩溶有关的矿床"两大类和沉积、堆积、淋积、充填交代型与洼地沉积、洼地洞穴堆积、洞穴储集型等七个亚类,并分述了各亚类矿床的特征,涉及矿种有铁、锰、铝、铅锌、锡、金、磷、滑石、重晶石、水晶、粘土和油气等矿产;还探讨了广西地史中岩溶发育不同阶段的成矿作用特征,指出:晚古生代阶段发育以与岩溶有关的矿床为主,中生代阶段以充填交代型岩溶矿床为主,而在新生代阶段则以沉积、堆积、淋积型岩溶矿床为主,并认为必须以岩溶成矿观点、以岩性、构造等诸因素为条件,可解释岩溶型矿床的成矿过程和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