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事件旅游对新疆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事件旅游给区域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正确分析和评价事件旅游的影响,有利于发现事件旅游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使用1986-2007年的新疆旅游统计数据,利用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分析旅游危机事件和旅游节庆事件对新疆旅游业的影响,并建立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4条本底趋势线。研究结果显示:入境旅游对事件影响比较敏感,容易形成明显的"凸形峰"和"凹形谷",且持续时间长;新疆国内旅游受各类事件影响的程度较小,影响持续时间短;相对而言,事件对于新疆入境旅游的影响比国内旅游影响时间更长,影响程度更深。旅游本底趋势线虽属描述性模型,但在事件效应定量评估方面是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刘长生  董瑞甜  简玉峰 《地理科学》2020,40(12):2073-2084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理论分析模型,建立旅游业发展产业协同与荷兰病效应的评价指标,利用Theil指数及嵌套分解分析其时空差异的演变格局。以“胡焕庸线”为地理区域边界、以优秀旅游城市为关键节点,基于2000—2017年中国60个优秀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显示:旅游业发展对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协同与荷兰病效应同时显著存在,总体上分别表现为荷兰病效应、较差的产业协同效应、较强的产业协同效应;时空演变的总体差异显著,呈现出“平稳递增?快速递减?平稳递减”的变化规律;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空间差异显著,不能有效突破“胡焕庸线”锁定的旅游经济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3.
构建广西特色旅游业的优势与对策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革宗 《热带地理》1999,19(3):230-234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旅游业发展迅速,进入90 年代,增长速度减缓,呈现波浪式前进的趋势。目前广西正对旅游发展战略进行调整,积极构建广西特色旅游业。构建广西特色旅游业拥有很多优势:广西区位条件良好,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并已拥有比较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今后在构建广西特色旅游业中,急需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把旅游业作为广西一项支柱产业来看待;注意发挥广西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建设布局合理的旅游产业格局,使广西规划中的4 个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功能相互补充,结构层次相互协调;积极参加全国旅游网络的协作,力争今后有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区位分析--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58  
王瑛  王铮 《地理学报》2000,55(3):346-353
通过对云南省旅游地分布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分析,提出新的适合于解释旅游业的区位理论,其关键是区位的旅游轩边际效用分析模型。研究发现旅游地分布存在一种类似杜能环的旅游业区位结构,以旅游集散地为中心,由内向外,依次为“历史古迹带”、“奇异风景带”、“旅游业滞带”和“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带”的四条环带状分布。这种结构是廖什理论不能解释的,需要应用边际效用模型。  相似文献   

5.
厦门市境外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及开拓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的旅游业起步较晚,但近十几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厦门市第八次党代会已正式提出,要把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使厦门成为我国东南区域商务、金融、储运、旅游中心。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构建旅游中心,就必需大力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境外旅游业。随着各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竞争日趋剧烈,“客源就财源”已成为共识,等客上门的时代已经结束。因此要真正把厦门市的境外旅游业搞上去,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分析厦门市境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和特点,明确开拓…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08,(2):F0003-F0003,27
日前在英国伦敦开幕的世界旅游交易会发布了《2007年全球旅游趋势报告》,详细预测了未来5年内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论国土资源与旅游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风景名胜为代表的旅游资源是特殊的国土资源,它只占国土资源总量的极小部分而弥足珍贵。现时这些资源面临着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利用”,以致不少地方名胜破坏,风景失色,笔者认为有必要搞清国土资源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即:风景名胜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是相关而性质不同的两回事,有些地区旅游业对国土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必须制止,旅游业自身的出路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8,(2):F0003-F0003
日前在英国伦敦开幕的世界旅游交易会发布了《2007年全球旅游趋势报告》,详细预测了未来5年内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因子分析的广西旅游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福巍  黄荣娟 《热带地理》2012,32(6):670-675
引入因子分析法,围绕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两大因素,选取了2010年广西统计年鉴中反映旅游业发展水平的11个主要旅游经济指标,运用SPSS软件对这些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广西14个地级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排名,并结合各地级城市GDP的排名情况,验证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旅游区划的定位决策。广西旅游区划的因子分析显示:以桂林市为“旅游龙头”的提法不全面;以南宁、桂林、梧州、北海为四大“旅游集散地”的提法中,梧州不符合实际;“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提法中,“红水河流域”不符合实际;“两条旅游发展带、七大旅游发展区”的划分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基于“旅游业-GDP”维度的广西旅游区划分析显示,14个地级城市可以分为4类:旅游业和GDP均发展较好的城市,包括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和百色市;旅游业发展较好而经济较落后的城市,包括河池市和北海市;旅游业和GDP发展均较为落后的城市,包括贺州市、防城港市、崇左市、来宾市和钦州市;旅游业发展较落后而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包括贵港市、梧州市和玉林市。桂林市和南宁市作为广西旅游业最发达的两个城市,应根据市场定位的不同形成“南北旅游双引擎”,旨在引领和带动全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而GDP与旅游业存在正向关系的广西旅游区划应该是有重点、分层次地合理布局才能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8—2019年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面板数据,借助旅游消费剥离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以及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8—2019年,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但空间分布不均,大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并且有向中、西部扩张的趋势。(2)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存在较强空间正自相关性,且在局部空间上的集聚性强于异质性,“热点”区域(H-H类型)主要邻近东部沿海地区,“冷点”区域(L-L类型)则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3)根据回归结果,仅产业结构体现出了正向影响,而经济发展程度、科技创新以及市场规模均呈现了负面影响。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我国旅游业碳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本底线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客流量预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多种调查资料和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引致下的旅游客流量变化及客源结构进行细致的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奥运庆典引致下,未来3年北京市入境旅游进入一个超常增长期,客流量统计线将掀起一个"凸形峰",2007~2009年入境客流量分别达到433.6万、517.2万和465.3万人次,较起本底趋势线净增长8%、25%和10%;(2)国内旅游也将进入一个超常增长期,2007~2009年国内客流量分别达到14410万、17384万和16285万人次,较本底趋势线净增长4%、20%和8%。入境旅游的相对贡献率高于国内旅游;(3)奥运庆典引致下的北京市国际/国内客流量超常增长是一个具有特定周期的事件旅游,可划分为"奥前"、"奥中"和"奥后"三个阶段,本文依据客流量年内变化和奥运庆典生命周期,给出了2007~2009年3年各月客流量的预测值;(4)奥运盛典及其设施与活动像"磁场"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结合近年来主要客源市场调查资料,给出了国际国内客源地客流量预测值。  相似文献   

12.
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根年  薛刚 《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
将旅游地的成长看成是有生命的自组织过程,以1980-2005年统计数据,着眼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客源结构、人均消费及旅游收入的变化过程分析,从新角度探讨了旅游地的成长与结构变化的关系,丰富了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认识。结果发现,秦俑馆入境旅游呈“扇贝型”增长,国内旅游为“主循环-再循环型”周期波动,入境游客在总游客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人均旅游消费额不断提升,致使旅游经济收入摆脱了客流量生命周期的影响而得益延长,为我国国际名牌旅游产品从外延性客流量增长走向内涵型旅游收入增长提供了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本底趋势线的秦俑馆旅游危机后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根年  于立新 《地理科学》2008,28(1):107-112
分析了相邻年比较法在旅游危机评价中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本底趋势线的旅游危机后影响评价方法。以陕西秦始皇兵马俑1980~2005年统计数据,建立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客流总量和旅游收入4条本底趋势线,对1989年北京6.4风波、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SARS瘟疫三个突发事件旅游危机在本景区的响应进行后评价研究,揭示了秦兵马俑景区在三次危机中所造成的客流量损失、旅游收入损失及冲击时间表,为突发事件旅游危机的后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清源  李磊  陆林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213-1225
随着当代社会表现出日益凸显的流动性特征,旅游流在旅游地域系统的要素关联和空间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旅游体验会对旅游者的空间行为造成影响,产生游中和游后差异性的旅游流网络,为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黄山市为研究案例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游中和游后的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在旅游流网络结构方面,游中和游后的旅游流网络均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游后的旅游流空间网络规模及范围较游中发生了显著变化,旅游者倾向于对更大空间范围内的邻近节点进行组合游览;(2)在旅游流节点功能方面,核心节点在游中和游后均发挥重要的辐射和集聚功能,游后旅游流节点功能整体提高,部分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节点成为游后旅游流网络的关键节点;(3)在空间组织重组和优化方面,进一步增强区域内部核心旅游节点的旅游流集散功能,并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形成空间组织的良性互动与合作,是未来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发展和调整的总体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相关结论展开讨论,并分别从空间格局、线路组织和交通体系三个方面,对黄山市旅游网络结构合理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入境美国旅游流的地域对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游客入境美国旅游是北美最大的国际旅游流。依据2006~2007年的有关统计资料,采用游客到访率、市场占有率和二维矩阵模型等,分析了加拿大10个省到美国22个州旅游流的0-D对接关系。结果发现:加拿大游客入境美国旅游,多以北部边界、五大湖区,沿环美高速铁路分东西两线流向美国南部;从加拿大各省到美国各州旅游流,遵循以"三择原理"为特征的0-D对接关系。其中,东部各省游客主要分布在五大湖区和东部沿海,中部各省游客分布在相邻的边界各州,西部各省游客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沿海,受趋"阳光性"影响沿环美高铁可抵达南部的佛罗里达。加拿大各省游客在美国各州的分布,主要受距离衰减原理、沿高铁和航空线分布、以及顶极旅游资源吸引的控制。这个研究拓展了旅游流0-D对接中的多源对多汇,为我国沿边省区与周边国家开展跨国旅游合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认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汪芳  黄晓辉  俞曦 《地理学报》2009,64(10):1267-1277
体现旅游地地方特征的元素是各种类型旅游体验设计的源泉,引导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进行体验认知.形成游客的综合体验感.地方感包含了地方的客观特征和人们的主观认知两方面,而旅游地地方感的认知由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两方面构成:其中地方认同主要来源于游客对地方独特性的感官、情感,以及对地方原真性的思考体验:地方依赖则主要来源于游客对地方依赖性的功能要素的体验.本文归纳旅游地地方感的构成要素,构建了由3大部分、11个因子构成的游客地方感认知测量的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对游客的地方感认知进行定量调查.基于调查数据统计得到所有因子的评价得分,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所有凶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归纳得到游客地方感认知的规律,以便为旅游地开发、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旅行社作为联结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重要纽带,其营销行为不仅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旅游目的地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旅游地产品乃至旅游地的前途命运:旅行社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营销行为以及规避“外部经济”的产品开发行为可直接导致旅游产品的大众化趋势,继而加速旅游地的发展、成熟乃至衰退过程;旅行社特殊的业务功能和行业地位,使其自身拥有旅游开发与促销的影响优势,对旅游市场和旅游目的地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诱导力。以滇西北旅游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遵循协作共生原则,实施“联合营销”举措是谋求旅游地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GPS数据的自驾车游客时空行为研究——以西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出行与游玩日益模糊化的背景下,利用GPS轨迹挖掘自驾车游客在大尺度范围内移动的空间行为特征和时间制约因素,对于规划设计旅游路线及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自驾车旅游热点区域--西藏自治区,通过Python挖掘六只脚平台6748条“脚印”数据以及924 条轨迹信息,结合OSM路网数据以及旅游景点POI数据,以季节强度指数、多环缓冲区、核密度等方法探讨自驾车游客的时空行为特征。研究发现:(1)游客兴趣点主要沿西藏南部交通路网分布,国道周边的自然景观对自驾车游客具有明显吸引力;(2)游客兴趣点数随着与景点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幂函数式递减,自驾车游客围绕旅游景点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但游客兴趣点与景点的空间距离较大,沿途景观成为游客重点关注的旅游吸引物;(3)在年内,受西藏季节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游客出行以夏秋季节为主,主要分布在商业相对发达且旅游业态较多的拉萨和林芝市区。不同季节的自驾车速度存在显著差异,速度高低关系为秋季>夏季>春、冬季;(4)在日内,在进食、睡眠等生理节律及娱乐需求的约束下,游客会在停车场、服务站、景色优美的路段、景点等地方停留游憩,旅游活动的整体节奏是移动和静止的结合,且大部分时间处于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沙漠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文化、思维模式和研究进程的差异使国内外沙漠旅游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存在显著差别.从几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沙漠旅游研究成果:(1)研究视角上,国内学者主要从生态环境角度、经济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沙漠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研究、旅游市场需求、环境承载力等焦点问题.国外学者研究视角比较广泛,使用地貌学和考古学分...  相似文献   

20.
基于网络文本的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者偏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吴宝清  吴晋峰  刘佳  吴玉娟 《中国沙漠》2015,35(4):1041-1047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号称世界上最美的沙漠。本文基于网络游记文本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者偏好特点。结果表明:(1)旅游者对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和旅游活动方式的偏好既丰富多样,又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词汇频率分布拟合曲线服从幂律分布,基本符合二八规律。(2)旅游者偏好的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吸引物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并以自然景观为主。(3)旅游者偏好的巴丹吉林沙漠旅游活动以徒步、越野、探险等三大类活动为主。(4)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者偏好自助旅游活动方式。(5)旅游者对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的情感体验不仅丰富多样,而且以美好震撼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