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比完成教材的教学更加重要。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是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添加“佐料”,以下试举初中地理第三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人口”的教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的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有利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突破。例如,“世界陆地自然带”一节教材,内容繁杂,难于掌握,教学中我先制作了一些景观道具(画有自然带纬度的面具,各自然带代表植物的面具,各自然带代表动物的面具)做游戏时,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持纬度位置的面具,其他两组分别持代表植物和代表动物的面具,然后做“找家园”的游戏。  相似文献   

3.
孙燕 《地理教学》2010,(1):43-45
当我刚走上初一初二的地理课堂时,两个年级的个别班级常会出现气氛的过活跃,有时候看起来不像是课堂,更像是娱乐场所。学生们常常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一张图片、一段视频笑得合不拢嘴,或情不自禁地与旁边的同学嬉笑着交流。一旦活跃起来了,要想收场难度很大,或者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平静了,其实学生的心思还飘荡在刚才那句话那张图那段视频上。  相似文献   

4.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地理环境整体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何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教师小结: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地理环境;某地理要素改变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孙瑜 《地理教学》2010,(11):21-23
一、课标分析 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建议:搜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相似文献   

7.
张燕妮 《地理教学》2014,(18):11-13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提供学习所需要的支持和补充即支架,使学生能够完成原先凭借自身力量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本文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从创设生活情境-搭建问题支架-借助图片支架-实践反思等四个方面,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由于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区域性和宏观性等特点,因此,地图成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教学,实际上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丰富多样的地理图表,由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和事实等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原理,并进一步认识其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之指导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易敏 《地理教学》2006,(1):41-42
新教材“活动”内容的设置,多数是结合课堂教学过程而设计的,因而“活动”内容必须融人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内容有机地融人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最近安徽省特级教师评选的上课环节中,对人教版的这一节内容,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理解。结果,在教学过程中的举例及案例运用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致使教学目标偏离主题,也使评委很迷茫。我的理解是:有关"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动画播放以下环节:1.主人公学生小记者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XX,是一名地理爱好者,平时喜欢摄影、旅游和探险,空闲时间喜欢搜集一些风景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猜猜是哪里的风景?"(展示城市风光图片)  相似文献   

12.
周东升 《地理教学》2013,(17):19-20
正一、"图像问题情景教法"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构建"图像问题情景教法"的结构模式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灵华 《地理教学》2011,(10):39-42
一、“活动”教法之一:案例比较教学法 1.呈现案例,展现情境首先教师出示“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的阅读材料以及“伦敦简图”、“伦敦人口增长图”、“英格兰的城市带”等图像资料。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后,根据文本与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入英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的教学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长效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引导发现—指导探究—倡导应用”三阶、“创设真境—理解概括—分析综合—论证评析—总结进阶—发展创新”六环、“观察—思考—评论—实践”四步的长效教学模式,设计“土壤的形成”主题教学,着力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追求教学的长效性。  相似文献   

15.
李虎 《地理教学》2008,(12):15-1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出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6.
杜会军 《地理教学》2010,(13):28-29
一、设计思路:《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教材以叙述性课文、活动性课文和图文相结合的形式,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土壤凝结水”问题的探讨——与于庆和同志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极端干旱地区,空气中的水汽压很低,不可能发生大量土壤凝结水。若有凝结水,主要发生在干燥土壤和晴天的晚上。土面盐碱膜有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地温变幅的作用,不利于土壤凝结水的发生。这在极端干旱的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更不例外。笔者认为于庆和同志所谓的“凝结水”,很可能是闭塞空气迂热膨胀排出来的水。因为,现行的地中渗透仪很不完善,其蒸发筒中缺通气管,受闭塞空气的胀缩作用,使筒中潜水位白天降低,晚上升高,即地下室的盛水器中水位白天升高(排出水),晚上降低(马氏瓶供水),由此而产生“回渗水”被误认为是“凝结水”。  相似文献   

18.
雷维运 《地理教学》2013,(7):23-27,19
正美国教育家菲利普(P.J.philip)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有三句名言:"tell me and I forget"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show me and I remeber"演示给我,我会记住;"invole me and I understand"让我参与,我会明白。同时,专家发现,学生采用不同学习方式的有效学习程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读到过的有效学习程度为10%、听到过的有效学习程度为20%、看到过的有效学习程度  相似文献   

19.
梁海斌 《地理教学》2010,(23):24-25
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标解读:①学会运用地图;②学会分析和掌握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中,教师们最感困惑的是,课堂上学生似乎都懂了,可做作业时却又不会;更有甚者,做作业时都对了,可一上考场却又败北下来。为什么?如果把学习分为"知识储存"与"知识提取"两个阶段,相信教师们就不再困惑了。学生上课听懂了,表明他把你讲的知识储存进去了,可是做作业、考试并不是检测他储存进多少知识,而是测评他能够提取出多少知识。一、从"知识储存"向"知识提取"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