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州湾的浮游藻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浮游藻是水域有机物的生产者,作为食物链的基础环节,通常以它的种类及细胞数量来估价海洋水产资源的贫富,又因浮游藻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不同种类对海洋环境适应能力不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往往以此作为某些海洋环境因子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东海浮游甲藻类的分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林金美 《海洋学报》1994,16(2):110-115
报道了东海(28°~32°N,127°E以西)浮游甲藻类122种,分隶于13科17属.其中高温高盐种占82.8%,广温广盐种占15.6%,低盐近岸种占1.6%.东海浮游甲藻细胞总量的季节分布,以夏初6月为最高峰,冬季1月为最低谷期,并对其生态特性以及与水文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描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浮游藻类生态现象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胶州湾位于北纬35°55′~36°18′,东经120°04′~120°23′,面积为390km2,平均水深为7m ,是一个半封闭型海湾,良好的自然条件,滋润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胶州湾浮游植物已鉴定的种类约175种,近年初级生产力(以C计)平均为503mg/(m2·d),浮游动物生物量约100mg/m3,已鉴定种类为110种,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73.6g/m2,栖息度为203.6个/m2,产量最高的经济底栖动物是菲律宾蛤仔[1]。此外,胶州湾是多种经济鱼、虾、蟹类的繁殖、发育和索饵场所,也是对虾、扇贝、海带等经济物种的养殖基地。胶州湾周围为青岛、胶州、胶南等城市所环抱,形成了高度…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甲藻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甲藻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浮游甲藻类共发现80种,分隶于10科12属,其中高温高盐种占83%,广温广盐种15%,低盐近岸种占2%。主要优势种为:Dinophysis Caudata, Ceratium, furca, Cer. fusus, Cer. deflexum, Cer. massiliense, Cer. trichoceros, Cer. breve, Cer. tripos, peridinium depressum, Per. oceanicum, Pyrocystis, fusiformis, Pyr. pseudonoctiluca and Noctiluca scintillans.本海域甲藻总量的季节分布为5月出现主高峰,8月为次高峰,2月是最低谷期。甲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水温、盐度、海流和季风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胶州湾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系统分析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1981年以来,胶州湾浮游植物总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空间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胶州湾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发生改变,洛氏角毛藻、密联角毛藻、波状石鼓藻、叉角藻与梭角藻等成为近5年来新的优势种。胶州湾浮游植物优势类群数...  相似文献   

6.
2009年夏季胶州湾同步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根据2009年8月17日14:00胶州湾21个大面站的同步调查资料,研究了夏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35属65种,平均细胞丰度为77.2cell/m L,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夏季胶州湾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垂直分布趋势为从表层至底层细胞丰度明显降低。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胶州湾西北部和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更加稳定。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盐度呈负相关,与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女姑山水域夏季赤潮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 1998年 5~ 8月夏季赤潮高发期间 ,胶州湾女姑山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种群组成特征和演替变化对赤潮的发生和种群变动特点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女姑山水域的浮游植物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硅藻在细胞和物种丰度上都占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在调查期间出现明显的演替现象 ,水温的升高和营养条件的变化是引起物种演替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夏季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从 5月份 6.3× 10 5个cell/m3 增至 8月份的 6.7× 10 6个cell/m3 ;其中 ,由于赤潮的爆发 ,细胞丰度的最高峰出现在 7月份 ,为 1.5× 10 7个 /m3 。在赤潮爆发期间 ,赤潮原因种高齿状藻和中肋骨条藻发生了明显的演替现象 ,不同细胞大小的优势种和营养条件的变化是发生物种演替的主要原因。叶绿素a的浓度和细胞丰度的变化共同反映了赤潮发生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8.
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85年2月至1986年2月对西湖浮游藻类所作的周年调查资料,就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研究。在20个测站260余号样品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92属229种、变种和变型。优势种类为水华束丝藻、螺纽鞘丝藻、大螺旋藻、铜绿微囊藻、弯曲尖头藻、微小平裂藻、球胞鱼腥藻、克罗脆杆藻、连结脆杆藻和颗粒直链藻。西湖浮游藻类年均值为614×10~5个/升,并且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绿藻、硅藻次之。浮游藻类密度与透明度的(?)变化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青岛近海微型、超微型浮游藻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陈怀清  钱树本 《海洋学报》1992,14(3):105-113
本文对青岛近岸水域微型和超微型游游藻进行了周年(1989年5月-1990年4月)的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月份里,微型浮游藻(3-20μm)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最大;大型浮游藻(大于20μm)次之;超微型浮游藻(0.2-3μm)的贡献最小。反映了青岛近岸水域浮游藻群落的温带近岸区系性质。微型和超微型浮游藻组成分析结果指出,青岛近岸水域以叶绿素细胞为主,PE细胞居次要地位;群落的类群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季节(5月、8月、11月、2月)对微型和超微型浮游藻进行的昼夜连续视察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变化特征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对环境因子的影响分析表明,青岛近岸水域营养盐含量在年周期内都能满足微型和超微型浮游藻的正常生长所需,不成为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桡足类幼虫和浮游生纤毛虫的丰度与生物量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张武昌  王荣 《海洋与湖沼》2001,32(3):280-287
1997年9月,12月,1998年2月,4月,8月,11月以及1999年2月和5大以胶州湾采集桡足类幼虫和浮游生纤毛虫的样品,样品用Lugol‘s试剂固定(最后浓度1%),用显微镜计数桡足类幼虫和浮游生纤毛虫的丰度,并计算总生物量(表层生物量和水体生物量)。桡足类幼虫,无壳纤毛虫和砂壳纤毛虫的最大丰度分别为850ind/L(1998年8月),21300ind/L(1998年8月)和172ind/L(1999年5),表层的总丰度为10-22630ind/L,平均分布湾内比湾外多,表层纤毛虫和桡足类幼虫的总生物量为0.10-380.27ugC/L,水体的生物量为0.20-1426.02mgC/m^2.  相似文献   

11.
2011年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于2011年1-12月对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调查,获得了同步的温盐和营养盐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108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34属93种,甲藻门6属14种,金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两大类组成,其中硅藻占绝对优势,全年甲藻/硅藻比均小于0.08。优势种共有35种,夏、冬季优势种交替明显,全年几乎均出现的种类为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态类型主要以广布种、广温近岸种、温带近岸种为主,也出现了少数暖水种和外洋种。浮游植物丰度分别在2月、4月和7月份达到峰值,其中4月全年最高,为591×106cell/m3,2月是次高峰,数量为468×106cell/m3,7月为172×106cell/m3,秋季浮游植物丰度相对较低。本研究结果与胶州湾浮游植物典型双峰型变化不同。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4,秋、冬季节较高,春、夏季节偏低,水平分布上呈现湾外 > 湾口 > 湾内的趋势,均匀度平均值为0.26,分布趋势与多样性指数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湾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湾口和湾内更为稳定,温度、硅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和磷酸盐对浮游植物丰度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夏季异养浮游细菌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夏季对胶州湾异养浮游细菌在一个潮周期内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异养浮游细菌数量的垂直分布特征是表层大于底层,表层平均8.99×109个/L,底层平均5.23×109个/L。胶州湾水体异养浮游细菌日变化幅度在表层水体较为明显,底层相对较小,但其变化规律均为最高值在小潮期而最低值出现在大潮期。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有机物及水温和日光中的紫外辐射是影响胶州湾异养浮游细菌昼夜变化的主要因素,水交换是影响其日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孙军  刘东艳 《海洋学报》2004,26(5):139-149
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间对胶州湾北部水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6个航次的调查,在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Q生物多样性统计指数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夏秋季的Q统计指数较冬春季为高.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Q统计指数的结果与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等其他常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比较表明,Q统计指数的分辨率高,有较好的生物学解释,同时避免了对优势种和稀有种的过高估计,是海洋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的一种较理想指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目前生态动力学模型的总结和综合,以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循环为主线,建立了适用于海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的多变量的营养盐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溶解有机态营养盐和生物碎屑5个模块,涉及溶解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生物碎屑7个状态变量.分别利用1999年秋季和2000年夏季胶州湾围隔生态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和验证工作,成功地模拟了富加营养盐条件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生物化学迁移-转化过程,并确定了20余个参数的量值.  相似文献   

15.
地物的光谱反射率,是遥感图象分析的基础和依据。同样,藻类的光谱反射率R_∞,是遥感海洋叶绿素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影响海洋光谱特性的重要因素。 在海面上,用野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某种藻类、某种浓度的光谱反射率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海上测定受到气象、海况、太阳高度、船舶颠簸、仪器使用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数据分布离散,工作条件差。在实验室测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     
胶州湾在黄海中部西北岸。固古时属胶州,故得名。胶州湾地处北纬35°58′~36°18′,东经120°04′~120°23′。古时曹称动海、少海、南海,《明史》中称麻湾。胶州湾湾口向东,南起海西半岛北端脚子石嘴,北至青岛港南岸的团岛嘴,岸线曲抑,长163公里,口宽3公里;湾内东西宽约28公里,南北长约  相似文献   

17.
近万年来冲绳海槽北部浮游藻类沉积率反映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冲绳海槽北部B-3GC柱状样的84份样品做了浮游藻类(绝大多数是沟鞭藻孢囊)沉积率分析。冲绳海槽约6790a以前的全新世早期和3620-2390aB.P.两个阶段的沟鞭藻孢囊沉积率较高,特别是在全新世早期,孢囊沉积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沟鞭藻孢囊沉积率的变化反映了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其趋势与黑潮影响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在黑潮影响甚微的全新世早期,表层海水富营养且高生产力,约6790aB.P.起黑潮影响强度明显加大,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幅度下降,只是在3620-2390aB.P.期间因黑潮影响强度减弱而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有小幅度上升。黑潮对于冲绳槽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的营养,不公亩在为其本身低营养、低生产力的特性,也由于其对来自我国大陆一侧陆源输入物的阻隔作用。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沉积率在剖面下段高于Spiniferites spp.,上段则呈相反的情况,Spiniferites spp沉积率较高,变化的转折点(约6790aB.P.)与黑潮对冲绳海槽影响强度出现骤然变化的时间吻合。所以,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沉积率高实际上指示了偏低的表层水温,约6790aB.P.冲绳海槽北部表导水温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养殖对江苏海州湾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于江苏省海州湾条斑紫菜养殖及非养殖海区各设置4个采样位点,采集表层海水,提取海水中浮游藻类的总DNA,PCR扩增浮游藻类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氧化酶大亚基(rbc L)基因片段,构建了养殖及非养殖海区rbc L片段质粒文库。在文库中随机选择50个阳性克隆并测序。经比对分析,在条斑紫菜非养殖区发现8种海洋微藻,隐鞭藻占总克隆数22%,海链藻和骨条藻分别占6%和2%;养殖海区发现10种微藻,其中异丝藻占总克隆数22%,优势度明显,仅3种微藻为二海区共有(骨条藻、隐鞭藻及小球藻),表明紫菜养殖及非养殖区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差异显著。条斑紫菜非养殖区及养殖区的浮游藻类香农指数均值分别为3.273和3.654,均匀度指数均值分别为1.090和1.040,显示养殖区浮游藻类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而群落的成熟度与稳定性非养殖区高。研究证实,表层海水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组成是动态的,条斑紫菜的养殖行为形成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方涛  冯志华  高磊 《海洋科学》2012,36(11):14-18
2007年11月于长江口邻近海域通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往培养水体添加不同量的磷酸盐(或硝酸盐)进行现场培养实验,对培养过程中叶绿素a质量浓度变化以及比生长速率与氮磷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光照下叶绿素 a 没有增加趋势,其他光照下浮游藻类生长有着很长的平台期,且100%光照下叶绿素a终浓度可以为80%、60%、40%、20%光照下的1.5倍、2倍、4倍、15倍;相同光照下,叶绿素 a 质量浓度在不同营养盐水平之间差异不明显,浮游藻类生长主要受光照的限制,而不是营养盐;培养介质中磷酸盐和硝酸盐浓度与浮游藻类比生长速率之间有一个临界点,当氮磷浓度超过阈值时,浮游藻类比生长速率会减小,其中磷酸盐的阈值浓度约为1~2μmol/L,硝酸盐阈值约为20~25μmol/L.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