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际地震作用下,高层,特别是高宽比较大的高层结构中,由于倾覆力矩的作用、柱子、特别是外边柱所受轴力的变化将不可忽略。轴向变形与双轴弯曲的耦合作用,将是柱子塑性变形的显著特征。基于材料本构关系的“纤维模型”,能较精确地反映轴向变形,双轴弯曲三者之间的耦合作用。一组钢筋混凝土柱子双轴压弯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证明了“纤维模型”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板采用四结点分层板弯曲单元,对柱采用八结六面体等参单元,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有限元非线性计算模型,编制了反复荷载下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程序。文中介绍了作者进行的板柱节点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用试验数据合流验证了所建立的有限元程序的可靠性。文反柱中节点和边节 竖向剪力和低周反复水平茶叶工共同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全过程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3.
轴向循环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5个钢筋混凝土柱试件,试验研究了钢钢筋混凝土柱在反复循环轴向荷载下 力变形特性,基于试验结果建议了一个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刚度滞变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一种劲性钢筋混凝土构件地震累积损伤的分析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若干弯曲型破坏的SRC框架柱进行了损伤分析。  相似文献   

5.
底部矩形柱上部异形柱边框架抗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钢筋混凝土底部矩形柱上部异形柱边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该种结构的承载力1风度及其衰减过程、延性、滞回特性和破坏特征。试验表明,这种框架抗震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侧向变形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介绍了8根钢筋混凝土柱的往复荷载试验、并且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另外,通过对收集到的103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试验的数据分析。,峄影响柱位移角的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柱位移角以及为满足变形能力要求所需箍筋量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柱延性性能的评估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碳纤维布提高钢筋混凝土柱延性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碳纤维布用量、轴压比、剪跨比、矩形截面柱转角部位的形状等试验因素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柱延性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柱延性性能的评估与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碳纤维布加固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柱位移延性比的理论计算方法和简化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能较好地吻合。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应用上述方法,对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柱延性性能进行合理的评估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钢筋混凝土柱的破坏与能量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作者所做钢筋混凝土柱的低周疲劳试验,就钢筋混凝土柱的破坏与其能量吸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GFRP套管钢筋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FRP(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套管钢筋混凝土柱是一种新型的组合结构形式,为研究其抗震性能,对8根GFRP套管钢筋混凝土柱进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轴压力大小、混凝土强度及FRP管与基础的连接方式对GFRP套管钢筋混凝土组合柱的变形能力和滞回特征的影响,根据GFRP套管钢筋混凝土组合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滞回曲线的特点,采用截面层纤维模型法对试件截面进行全过程分析获得骨架曲线。通过试验数据回归分析确定加卸载规则,提出了适合于GFRP套管钢筋混凝土组合柱的恢复力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中高层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杆模型编制了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程序FEANT。采用该程序对一中高层大开间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能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1.
用碳纤维布改善钢筋混凝土极短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进行了5根钢筋混凝土极短柱(λ=1.0)在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了使用碳纤维布横向包裹钢筋混凝土极短柱以提高其延性这种加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研究了碳纤维布横向包裹钢筋混凝土极短柱的受力特性,分析了碳纤维布抗拉强度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极短柱使其延性提高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横向包裹碳纤维布可显著提高钢筋混凝土极短柱的变形性能。  相似文献   

12.
钢筋混凝土T形柱的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试验研究基础,提出了钢筋混凝土T形非线性分析的有关假定。以该假定为基础所计算的“M-φ”曲线与实测结果接近。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对以受弯为主的钢筋混凝土柱对应于各主要损伤状态的侧向变形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损伤状态包括屈服、混凝土保护层压碎、剥落、纵向受力钢筋屈曲、极限状态五个状态。首先建立了各损伤状态下柱截面受压区高度的计算方法。接着,利用对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建立的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数据库的统计分析,采用平截面假定和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理论推出了混凝土保护层压碎时压区边缘混凝土的应变大小,混凝土保护层剥落、纵筋屈曲和进入极限状态时核心区混凝土边缘的压应变大小,进而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柱对应于各损伤状态的变形计算方法。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得到的变形计算值与PEER提供的试验数据在统计意义上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方法可为钢筋混凝土柱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性能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碳纤维布改善钢筋混凝土短柱延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横向包裹碳纤维布的钢筋混凝土短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验证了碳纤维布对钢筋混凝土短柱延性的改善作用。经碳纤维布包裹的钢筋混凝土短柱,其延性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承载能力却变化不大。试验还发现,碳纤维布在使用中存在一个作用效率的问题,碳纤维布包裹层数愈多,其作用效率愈低。  相似文献   

15.
中高层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试验与理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6比例12层大开间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探讨结构的地震反应和破坏形态,采用杆模型编制了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程序,经比较,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探讨了肢长肢厚比对该体系结构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钢筋笼与周边预制混凝土薄板模壳连接形成一体的中空的笼模构件,在施工现场安装后一次性浇筑笼模构件中空腔体内的混凝土,形成完整的笼模钢筋混凝土构件。该新型笼模钢筋混凝土构件与传统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主要区别是:箍筋采用成型格网箍筋,笼模构件的模壳混凝土与中空腔体内的混凝土存在二次结合面,构件纵筋采用100%搭接方式连接。为研究笼模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笼模钢筋混凝土柱和传统钢筋混凝土柱在恒定轴压力下的往复加载试验对比,研究试件的破坏形态、承载力和延性以及钢筋应力的发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笼模钢筋混凝土柱的破坏形式、承载能力和延性与传统钢筋混凝土柱基本一致,刚度略有提升,两者的受力机理没有明显差异;笼模钢筋混凝土柱可以按传统钢筋混凝土柱的计算原理和方法进行设计计算,提出的计算公式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笼模钢筋混凝土柱工作性能评价与工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震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易发生严重破坏,模拟桥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滞回反应是桥梁抗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以8个发生弯曲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拟静力试验结果为依据,基于Open Sees中的非线性梁柱单元、零长度转动弹簧单元和零长度剪切弹簧单元,建立了考虑弯曲、粘结滑移和剪切变形的桥墩抗震数值分析模型。将模拟得到的试件滞回曲线,墩顶弯曲、粘结滑移和剪切变形等成分、初始刚度和残余位移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对各桥墩的滞回曲线、各变形成分、初始刚度和残余位移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轴压碳化混凝土框架柱抗震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新浇混凝土试件和经碳化处理过的混凝土试件,对高轴压下的耐烦化和未碳化混凝土框架柱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对比试验。通过试验研究,对碳化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受火构件内部温度场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对结构和构件的高温响应和抗火性能是至关重要的。应用通用有限元分析程序ABAQUS,对火灾下钢筋混凝土柱的二维温度场和三维温度场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所得计算结果与相关试验数据吻合,证明了通过通用有限元软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三维温度场分析的可行性,也为混凝土结构在高温下以及高温后的三维响应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钢筋混凝土大开间异型柱框架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钢筋混凝土大开间异型柱框架是新型住宅结构.本文以大开间异型柱框架试验研究及异型柱试验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结构动力计算模型问题、控制薄弱层问题和异型柱工作性能问题,提出了若干供抗震设计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