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层框架结构弹性和弹塑性动力响应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在静荷载作用下,考虑材料塑性变形所得到的结构某点的位移响应大于不考虑塑性变形(即认为结构为完全弹性)所得到的位移响应。通过基于LSDYNA程序的计算分析发现,相同的结论并不适用于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进入弹塑性阶段后,可以认为结构的动力响应受两个因素影响:(1)刚度降低引起结构振动特性的改变;(2)塑性变形引起的位移增长。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决定了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由弹性阶段过渡到塑性阶段后的各种响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3.
底部两层框架基础隔震建筑非线性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际震害表明,建筑物主要受水平地震作用影响。本文基于有限元理论,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 Non linear建立了底部两层框架上部砌体非隔震结构和基础隔震结构的实体模型,并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此模型进行了两个水平向地震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底部两层框架上部砌体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后,结构的水平地震反应明显低于相应非隔震结构。尤其是刚度突变的转换层,隔震后水平地震反应降低很多。  相似文献   

4.
底部矩形柱上部异形柱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底部矩形柱上部异形柱框架结构以及纯异形柱框架结构进行了时程地震反应分析。并对二者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不同底层层高和不同底层矩形柱配筋率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底部矩形柱上部异形柱框架比纯异形柱框架结构底层位移明显减小,各层层间位移分布均匀,对抗震有利。  相似文献   

5.
ABAQUS在超高层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概述了现有的弹塑性分析方法即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并比较了其优缺点。同时,应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西昌某超高层建筑进行了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对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在高层、特别是在超限高层分析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7.
杨建华  叶郁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5):1141-1146,1176
为实现多层砖房底部两层框架结构的加固,需要研究其抗震变形性能。以某底部两层框架、上部四层砖房建筑为对象,通过STRAND7有限元软件构建有限元计算模型,考虑水平荷载与垂直荷载,深入分析多层砖房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变形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建筑结构振型受结构横向楼板刚度的影响较显著,不同振型的频率变化中,X向1阶频率与Y向2阶频率变化最快,楼板平面内弯曲频率变化最慢;整体结构在X向与Y向分别呈现线性剪切变形和弯剪变形,Y向上由于填充墙发挥抗震墙功能,底部两层框架变形较小;在7度多遇地震影响下,底部两层结构中第二层楼板变形较第一层严重,多层砖房底部两层框架建筑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8.
高层框-剪结构空间协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一种较好的抗震结构体系。为验算这类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塑性菜性能,需开发简便实用的分析方法和软件。本文用框架门型单元和墙四弹簧单元结合进行高层框-剪结构空间协同/平面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这两种单元结合,可较好地反映框-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且模型相对简单,计算时间少,具有较高的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自平衡力的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给出了一个基于自平衡力的弹塑性结构动力反应分析的新方法,详细叙述了方法的原理和过程,并对用改进的Takeda滞变模型描述的梁单元框架结构给出了具体的分析方法。这个方法与传统的方法不同,在分析中不必修正结构的刚度矩阵,而代之以计算代表塑性铰变形引起的应力重分布的动力自平衡力,因而大大地节省了计算机时,最后通过算例对本文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结合某复杂框支剪力墙高层商住楼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和三维弹性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该结构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假定和弹塑性分析计算单元,建立了空问分析模型,进行了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接近。提出的计算方法对类似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冻土层对多层砖房动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冻土层厚度上多层砖房微幅振动的检测,利用时域和频域识别方法,研究了冻土层厚度对多层砖房固有频率,振型和阻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增量动力弹塑性分析(IDA)方法的两个方面作了改进:(1)以增量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快速非线性时程分析(FNA)方法为计算工具,形成快速增量动力弹塑性分析(FIDA)方法。(2)仅以IDA分析结果为基础,建立地震易损性曲线及地震破坏概率计算的离散型式。为了校验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应用增量动力弹塑性分析、模态增量动力弹塑性分析与快速增量动力弹塑性分析计算一个14层筒中筒结构试验模型,比较了用上述三种方法的计算误差与计算效率,比较了传统方法与本文方法计算该模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半刚性连接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作为连续弹性无限自由度结构,建立自由振动方程,分析了半刚性连接对结构自振周期和频率的影响,推导出半刚性连接框剪结构自振周期系数的计算公式。使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进行结构的模态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和公式计算结果吻合良好。结果表明,半刚性连接使得结构自振周期增大,半刚性连接对高阶振型自振周期的影响很小。提出了地震区钢管混凝土框剪结构体系的设计建议,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的原理、计算步骤和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实例比较了pushover分析结果与非线性动力分析结果,分析了高度、荷载分布模式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纤维单元模型和实体单元模型对一个钢筋混凝土柱进行了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截面纤维模型能以很小的计算成本达到实体单元模型的计算精度,并且和试验结果拟合较好。同时,对一个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的动力弹塑性分析表明,纤维单元模型能很好地解决各种非线性问题,适合于强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动力弹塑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新型转换层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拱式转换层结构的薄弱部位、抗震性能及其破坏机制,对一榀预应力混凝土拱式转换层结构模型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拱式转换层本身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整体性能很好,不易发生层间变形;转换层结构的底层柱以及与转换层相邻上层柱的底端是结构的薄弱环节,容易产生塑性铰,需重点加强。  相似文献   

17.
不同阻尼特性材料组合结构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响应计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提出一种不必形成与存储总阻尼矩阵的非线性结构动力时程分析的算法,用于计算非比例、非经典阻尼结构弹塑性动力响应。该算法的软件实现简单,对现有比例阻尼结构分析程序稍加修改即可。基于此算法的计算机程序满足了由两种阻尼特性材料建造的建筑结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sc.Marc对高层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底部四层两跨未加劲薄钢板墙模型进行了推覆分析与滞回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及稳定的滞回性能,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钢板墙的拉力带方向与CAN/CSA S16—01(2001)推荐公式吻合良好。根据分析结果,比较了不同分析类型及不同钢板墙厚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考虑钢材强化及包辛格效应后,结构滞回分析的极限承载力将小于推覆分析的极限承载力;随着钢板墙厚度的增大,结构的弹塑性屈曲模态由局部屈曲向整体屈曲过渡;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钢板墙结构的底层边缘约束柱将产生较大的轴拉力,甚至被拉断而导致结构整体破坏。  相似文献   

19.
填充墙具有显著的刚度和承载力贡献。建筑结构震害调查发现,不开洞横墙的破坏程度远小于开洞纵墙的破坏程度,从宏观现象可判断大部分多层建筑的破坏主要由结构纵向运动造成。为研究横墙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及其对结构整体动力响应的影响,以经受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级地震震害的花椒园小学教学楼为研究对象,按当地抗震计算参数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采用等效斜压杆模拟横向填充墙,设置无填充墙框架结构、带黏土砖墙的框架结构、带空心砖墙的框架结构和带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的框架结构模型,选取10组地震波横向输入。研究结果表明,4种结构自振周期均处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平台段,平均加速度响应较接近,质量和刚度变化不会使结构加速度产生规律的变化;受结构自重影响,无填充墙的框架结构底部剪力小于带填充墙的框架结构,带填充墙的框架结构位移远小于无填充墙的框架结构;带有多道不开洞横墙的多层框架结构的破坏主要是由结构纵向破坏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两Ping异型柱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专门的两层半子结构试验装置。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别从试验现象、破坏特征和变形特点等方面研究了两层半子结构试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两层半子结构试验方法能较好地模拟多层结构的受力特点,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