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不同类型大陆边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10月-1987年5月,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暨首次环球科学考察的实测重力资料表明,太平洋型活动陆缘重力异常面貌复杂,空间异常变化剧烈,处于极度不均衡状太民。用sinx/x法反演了 莫氏面深度,利用水层和地壳引起的垂直引力之和与实测的空间异常之差反演了软流层顶界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华南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980-1986年的ECMWF资料以及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南地区的大气热源及水汽汇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联系。分析表明,7年平均的整层积分热源强度在夏半年较强,其中以6,8月最明显,冬季则较弱;辐射冷却在2-4月最显著;水汽汇在2-6月最强,8-10月次之,其他份较弱甚至为弱的水汽源。  相似文献   

3.
厦门海域二氧化碳及其生物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5年4月在厦门海域对CO2系统作定点连续观测的资料,讨论了海-气CO2交换以及生物活动对海水总CO2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CO垢变化主要受生物活动所控制,生物过程引起的CO2变化远大于海-气CO2交换的影响。得胜平衡法估算出厦门海域的生物生产力为62.4mmol/)m^2.d)。  相似文献   

4.
前言     
我国自1984~1985年首次赴南极考察并在西南极建立长城站以来,至今已是第10个年头。在此期间相继派出了9次南极考察队,第10次考察队也正在筹备待发。十年来我国的南极考察和研究事业从无到有,有了很大的进展,1988~1989年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相继在东南极建立了中山站,并在南极东西两侧各建立了一个越冬考察基地,我国的南极考察工作从此由建站阶段转入了科研阶段。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我国南极首次考察以来,一直承担着海洋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工作。为能更好地完成南极考察任务,于1988年成立了极地研究组,1991年成立了远洋极地室。1990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内和国际合作资助项目。我室于1988年开始跨入了南极研究的行列,为了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抓了南极考察报告、南极冰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浮游植物与水色透明度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 1995 年 9 月在南黄海获取的资料,分析和讨论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 a ( C H ))、初级生产力( P P) 和海水光学参数(透明度( S T))、水色( W C)) 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夏末秋初南黄海 C H 与 P P, C H 与 W C 和 P P 与 W C 以及悬浮物( S S) 与 W C 之间均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式分别为: P P = 22519ln( C H ) + 48891 或 P P = 5 E- 05 C H 16464( R2 = 07037); W C = 403ln( C H ) + 89768 或 W C = 71306 C H 04747 ( R2 =07921); C H = 15437ln( S S) + 13647 或 C H = 07499 S S1252( R2 = 07223); P P =33286ln S S+ 15222 或 P P = 33029 S S05694 ( R2 = 05476); P P = 42588ln( W C) - 37071或 P P = 66512 W C08665( R2 = 06731) 以 及 S S = 14019ln( W C) - 13363   相似文献   

6.
潘华盛 《海洋通报》1997,16(5):22-30
文中采用美国CODAS和国家气候中心出版的每月海温资料,对按国家气候中心出版的月监测公报所划分的赤道海区C区(0-10°S,180-90°W),W区(0-10°N,180-140°E)和B区(0-10°N,50-150°E),以及西太平洋黑流区A区(25-30°N,130-140°E;30-35°N,140-150°E)裼 海温变化作了互相关分析,海区间互相滞后相关系数、交叉凝聚谱计算表明:C区与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挪威OCEANOR公司1995年5月2日编写的《SEAWATCH气象/海洋资料浮标》(TheSEAWATCHMetoceanDataBuoy)中的两节。文章详细介绍了最近十年国外测波浮标试验的若干情况,对我国测波浮标的研制和使用有所启发。现译出,供参考。文章标题系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8.
田小明 《海洋世界》2011,(11):22-25
2008年10月20日,"雪龙"船一声长笛,告别上海,开始了又一次南极科学考察的艰难历程。这是我国进行的第25次南极考察,也是一次必将被写入历史的考察——从宣布进行冰穹A考察起,经过13年的努力与精心准备,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要完成一项特殊、艰难而又举世瞩目的壮举: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作为随队记者,我目睹了建站的全部过程,与队员们一起工作,冰雪南极留下了我们辛劳的汗水。  相似文献   

9.
采用TOGA/COARE国际合作考察期间(1992年10月-1993年2月)获得的267次定点(2°S,155°E)定时高空大气探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发现1992年12月-1993年2月低空存在一支西风急流,有两次分别持续半月之久,而1992年11月的两次赤道西风急流,因无赤道高空急流配合,仅持续2d便消失,本文还指出:(1)赤道低空西风急流是各种海-气指数产生ENSO异常的重要信息;(2)赤道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3年6月船载GPS探空、云高仪资料,结合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分析一次天气尺度扰动(锋面过境)过程对东海北部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垂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梅雨锋影响,航测区域上空在整个过程中都有低云覆盖,MABL没有呈现日变化特征;当MABL为稳定边界层时,锋面与站位距离越近,站位上空增强的上升运动导致MABL高度越高。梅雨锋过境前后云层之上都覆盖有较为稳定的逆温层,受锋面抬升作用,云底高度和云顶逆温层高度在锋面过境后高度变高;锋面过境导致航测区域上空700hPa以下大气的上升运动增强,水汽上升到更高位置,云底从MBAL中脱离。锋面过境后,3 000m以下整层大气相对湿度较大,大气层结退耦的产生导致云分层形成高度不同的多层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