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鱼类种群行为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渔业的重要生物特征是鱼类种群的变动.经典的鱼类种群动态模型是以稳定的种群行为为基础的.作者阐述了鱼类种群的行为,并划分为三种类型: (1)稳定型:种群在较稳定产量上维持较长时间(反应系数0.02).(2) 周期型:种群表现出周期性的高产量和低产量(反应系数0.22).(3) 不稳定型:种群产生高产量后无可挽回地崩溃了(反应系数0.3).在环境变化较大时,白色噪音水平(变动系数)增加至35%,稳定型种群变为不稳定型.在白色噪音水平(变动系数)增加至20%时,周期型种群变为不稳定型.  相似文献   

2.
斑节对虾两个种群生化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垂直板电泳的方法,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 )2个种群的苹果酸酶(ME),苹果酸脱氢酶(MDH),谷氨酸脱氢酶(GDH),乳酸脱氢酶(IDH),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酯酶(EST)等9种同工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2个种群的9种同工酶系统的18个位点中,三亚种群(中国)有9个为多态位点,占位点总数的50.0%;纳颉岛种群(泰国)有10个是多态位点,占态位点总数的55.6%。其中PGN-3位点在三亚种群中只出现纯合型,在纳颉岛种群中只出现杂合型;而MDH-1和ALP-3位点在三亚种群中只出现杂合型,在纳颉岛种群中只出现纯合型。三亚种群和纳颉岛种群的平均杂合度分别是0.3596和0.3254,两者的遗传距离为0.0620。  相似文献   

3.
厦门港海区真刺唇角水蚤不同季节种群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9年10月—1990年1月在厦门港海区采集真刺唇角水蚤,对其不同季节种群4种酶的6个酶区,即:苹果酸酶(ME)、苹果酸脱氢酶(MDH)、醛氧化酶(AOX_1,AOX_2)和酯酶(EST_1,EST_2)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苹果酸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是单态的,而其余的两种酶是多态的。除了EST_2之外,冬春种群与夏秋种群在其余5个酶区的等位基因频率非常相似;EST_2在有的个体不出现酶带,冬春种群的表达频率高于夏秋种群。温度对EST有明显的影响,在55℃中EST_1和EST_2全部失活;在45℃以下各温度组中EST_1的表达频率全部为1,但在EST_2则有所变化,变化规律与自然种群的相近。  相似文献   

4.
辽东湾斑海豹历史种群数量的估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金海  沈峰 《海洋科学》1991,15(3):26-31
辽东湾斑海豹(Phoca largha)在本世纪里由于过度捕杀,种群数量下降比较严重。本文利用1930~1990年的捕获统计数据,对1930年以来辽东湾斑海豹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估计。该种群在30年代初有7100头,并于1940年达到最高峰8137头,40~70年代末,由于过度捕杀,种群数量几度下降,1979年只有2269头(以上结果依据R=0.09413的种群更替率算得)。经1979~1982年徘徊以后,该种群数量迅速回升,并达到50年代末期的水平。根据0.09413,0.1163的种群更替率,对生殖力及特定年龄的死亡率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在高比例的雌性生殖力情况下,辽东湾斑海豹幼体死亡率低于52%,成体死亡率低于16%。  相似文献   

5.
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是中国近海主捕鱼种之一, 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导致其出现种群数量衰退以及个体趋于小型化等现象。为了解中国近海竹荚鱼的种群遗传格局, 文章以线粒体DNA控制区为遗传标记研究了东海大陆架、福建近海和南海北部湾竹荚鱼群体的遗传结构以及种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 中国近海竹荚鱼整体呈现高单倍型多态性(Hd=0.998±0.001)和高核苷酸多态性(π=0.01259±0.00041)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单倍型网络图呈现为星形辐射状的单一谱系, 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未发现谱系分化。不同海区地理群体的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东海群体和南海北部湾群体间无遗传分化, 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99.39%)。中性检验和核苷酸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暗示各海区竹荚鱼群体(东海、南海北部湾)以及整个群体均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中国近海竹荚鱼群体呈现为遗传均匀的种群结构, 可以作为一个单一的种群加以管理, 人类高强度捕捞压力尚未影响其种群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6.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不同种群的杂合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研究了锯缘青蟹 (Scyllaserrata) 6个自然种群杂合体缺乏及过量情况 ;进行了 1 1种等位酶的电泳检测和谱带遗传分析 ,在所研究的锯缘青蟹 2 2个等位酶位点和 30个等位基因中 ,有 7个位点是多态的 ,分别为Est 1、Est 2 (在此位点厦门锯缘青蟹为单态 )、Est 3、Sod 1、Me 2、Mdh 2 (在此位点厦门锯缘青蟹为多态 )、Mdh 3,在这些位点有 2— 3个等位基因。结果表明 ,宁海和三亚种群的Est 1和Est 2位点、厦门种群的Est 1和Mdh 2位点、深圳和北海种群的Est 1位点符合H W平衡标准 (P >0 .0 5 ) ;连江种群的Est 1位点显著偏离H W平衡 (P <0 .0 5 ) ;而宁海、三亚和厦门种群的Est 3、Sod 1、Me 2和Mdh 3位点、连江种群的Est 2、Est 3、Sod 1、Me 2和Mdh 3位点及深圳和北海种群的Est 2、Est 3、Sod 1、Me 2和Mdh 3位点均非常显著偏离H W平衡 (P <0 .0 1 )。另外 ,除连江种群的Est 1位点表现出杂合子缺失 (F >0 )外 ,各种群中每个多态位点均表现为杂合子过量 (F <0 )。总结了各种群中每个多态位点的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 ,认为导致杂合子缺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自然选择、近交、哑等位基因、Wahland效应等。杂合子缺乏会导致某些基因从基因库中消失 ,造成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降低 ,从而降  相似文献   

7.
应用17个EST-SSR位点分析表明,马氏珠母贝印度种群和三亚种群的平均FST值为0.486,两个种群的分化程度高;三亚种群的等位基因数为1—6,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3.3;印度种群的等位基因数为2—7,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1—3.3;三亚种群和印度种群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是1.8和1.9;三亚种群和印度种群的等位基因丰度分别为3.16和3.39;印度种群无论是期望杂合度(HE)还是观察杂合度(HO)都高于三亚种群,印度种群的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是0.42和0.16;三亚种群的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是0.38和0.15;三亚种群与印度种群的Nei’s遗传距离为1.119。两个种群都保持了中等水平遗传多样性。由于两个种群高度的遗传分化和保持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开展两个种群间杂交及获得杂种优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胶州湾3种哲水蚤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胶州湾内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 Claus),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 Giesbrecht)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pacifica Steuer)3种哲水蚤一年内的种群结构和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并讨论了体长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两个不同地理种群的栉孔扇贝的3个群体——俄罗斯种群(R)、中国种群野生群体(CW)和养殖群体(CC)及其3个杂交组合F1代生长发育各组合40~50只进行了3次测定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壳长、壳宽、壳高、活体重4个生长发育指标上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2月龄时CW♀×R♂杂交效果最好;3月龄时3个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均较大,但差异不显著;4月龄时各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明显,尤其是活体重的杂种优势突出,以R♀×CC♂杂交效果最好;3个亲本群体各个性状的测定性能表现在2,3月龄以俄罗斯种群较好,4月龄以中国养殖群体较好.中国种群2月龄野生群体较养殖群体生长发育快,3月龄时其生长发育差异不显著,4月龄养殖群体生长发育快.  相似文献   

10.
由于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互渗透,一些数学家和生态学家对采用数学模式来描述生物种群的生态规律愈来愈感兴趣。[1]中讨论了三个种群可解模式的生态系统,即一个被捕食种群N1(即被捕食的成员数为N1,或被捕食的种群密度为N1,其它情况类似,不另作说明)和二个捕食种群N2、N3;二个被捕食种群N1、N2和一个捕食种群N3;三步捕食者一食饵系统的食物链N1、N2、N3。  相似文献   

11.
12.
滇池银鱼资源变动的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银鱼移植滇池后资源变动的状况为例分析了持续处于高密度状态下的r—选择型种群其密度对个体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种群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对滇池银鱼衰退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海洋动物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洋动物群体遗传学已经成为海洋生态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研究领域。介绍了影响海洋动物群体遗传结构的因素,阐述了海洋动物群体遗传的变化规律,概括了多年来国内外海洋动物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海洋动物群体遗传类型和海洋动物群体遗传学常用的遗传标记,并对今后海洋动物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对许氏平鲉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设计微卫星引物200对,可稳定扩增的引物190对,占95%。利用一个荣成野生群体对24个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进行了评价,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2—21个,观测杂合度(Ho)为0.0417—0.9167,期望杂合度(He)为0.0278—0.972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948—0.9496,结果显示有20个微卫星位点为中高度多态。利用这些引物对荣成野生群体和烟台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8.5000、6.9583,有效等位基因数(Ne)的均值分别为4.5484、3.6365,期望杂合度(He)均值分别为0.6421、0.5840,多态信息含量均值(PIC)分别为0.6088、0.5490,平均香农-威纳指数均值为1.4605、1.2834,但F检验发现无显著差异,发现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都处于高度多态水平,但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野生群体。本研究结果说明许氏平鲉的人工繁育中,通过使用较大数量的亲本进行繁育可有效防止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降低,但人工定向选育对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Bonferroni校正后在两个群体中各有4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本研究开发的微卫星标记为许氏平鲉遗传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了更多标记选择,对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为下一步的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population biomas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tidal tunicate Pyura stolonifera (Heller, 1878) in the Bay of Antofagasta, Chile, where the species shows a reduced geographical range extending around 60 – 70 km. Three sites along its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At the central site the tunicate presents the widest intertidal belts, reaching nearly 11 m (the mid‐intertidal‐Pyura‐zone shows the higher percent cover). Population dry biomass here averaged up to 20.45 kg·m–2, representing one of the highest intertidal specific biomass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Lower values occur towards the borders of its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densities were over 1800 indiv.·m–2 at mid‐intertidal‐Pyura‐belts. Crowding and competition potentially affec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nergy/tissue allocation along the intertidal and geographical gradient of P. stolonifera.  相似文献   

17.
Extinction considerations for diadromous fish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刺鲳种群生态学参数及其变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1~2002年周年逐月采集台湾海峡中北部单拖渔船渔获的刺鲳样品578尾,进行群体结构和生长与死亡关系的研究,与1982~1984年渔获群体结构进行了比较,并结合1995~2008年渔业投入量和产出量的变化,探讨其种群变化趋势及管理策略.结果表明:2001~2002年刺鲳群体的L∞值为238.17 mm,W∞值为506.31 g,k值为0.338 3,t0值为-0.953 4a,tr值为2.146 2a.总死亡系数为2.364 1,自然死亡系数为0.841 5,捕捞死亡系数为1.523 0.与1982~1984年相比,渔获群体发生了个体小型化、结构低龄化、性成熟提早等生态学变化.这些变化与该渔场自1993年以来不断加大捕捞的投入和渔获量的产出且大量捕杀幼鱼,开发比率高达0.644 1,处于过度开发有关.因此必须强化对渔业资源的管理,同时实施最小可捕叉长为126.19 mm和最小可捕体重为58.81 g的管理制度,使该海域渔业资源得以恢复,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