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并论述了大型铜矿床的深源—同位—多期复合成矿的含义及同位成矿的4种情况,探讨其形成大型富铜矿床的主要理论依据。具体讨论了扬子地台西缘的东川、易门三家厂、新平大红山、略阳铜厂和金平龙博河等大型或具大型远景铜矿的深源—同位—多期成矿特征。并重点分析了东川裂谷型铜矿的分布模式和易门三家厂富铜矿床的火山喷气—海底喷流—次火山气液迭加等深部成矿作用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提出并论述了大型铜矿床的深源─同位─多期复合成矿的含义及同位成矿的4种情况,探讨其形成大型富铜矿床的主要理论依据。具体讨论了扬子地台西缘的东川、易门三家厂、新平大红山、略阳铜厂和金平龙博河等大型或具大型远景铜矿的深源─同位─多期成矿特征。并重点分析了东川裂谷型铜矿的分布模式和易门三家厂富铜矿床的火山喷气─海底喷流─次火山气液迭加等深部成矿作用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远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澜沧老厂银沿铜矿床成矿受裂谷扩张,火山-沉积-后期热液等成矿作用控制,火山机构,地层岩性,有利构造,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与矿密切关系,并控制矿床,矿体的产出,多期同位岩浆活动带来的多期同位成矿作用是本区形成大富矿的特点。提出了矿区找矿新地段。  相似文献   

4.
扬子地台西缘的绝大多数大型铜矿床集中在西缘内带,成矿构造环境属川滇叠加裂谷系,它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产生了“四层楼式”裂谷型铜矿床序列;成矿物质铜以深源为主(上地幔或下地壳),次为浅源(上地壳)和陆源;从元古宙到显生宙,铜矿床由地幔型向幔壳型→壳幔型→壳源型演化;成矿流体包含火山次火山热液、喷流热液、循环热(卤)水和变质-构造热液等多种热水。  相似文献   

5.
扬子地台西缘的绝大多数大型铜矿床集中在西缘内带,成矿构造环境属川滇叠加裂谷系,它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产生了“四层楼式”裂谷型铜矿床序列;成矿物质铜以深源为主(上地幔或下地壳),次为浅源(上地壳)和陆源;从元古宙到显生宙,铜矿床由地幔型向幔壳型→壳幔型→壳源型演化;成矿流体包含火山次火山热液、喷流热液、循环热(卤)水和变质-构造热液等多种热水。  相似文献   

6.
东川铜矿成矿系列,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毅特 《云南地质》1996,15(4):319-329
东川铜矿是全国著名的元古宙层控铜矿床。对于该矿床的成因,存在岩浆成矿、同生沉积成矿、沉积—改造成矿等多种观点。笔者涉于研究课题,在分析大量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强调海底火山—喷气及海底喷流热卤水在成矿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东川铜矿的成矿系列、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氧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组成等方面论证东川铅矿含铜“礁-硅岩组合”中的含铜硅质条带-硅质白云岩为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因;提出了该类层状铜矿的深源含铜富硅混合热液海底喷流-生物富集的沉积成岩成矿模式,并提出了东川落雪层状“马尾丝”铜矿合矿岩系为“含铜礁-硅岩组合”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澜沧老厂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多期同位成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雷  段嘉瑞 《云南地质》1996,15(3):246-256
本区地壳经历了古、中、新特提斯期不同程度的拉张与闭合发展演化,导致澜沧老厂铜多金属矿床特有的矿床地质特征,在多期同位构造的控制下,古特提斯期形成火山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银铅锌矿体,中特提斯期的构造-热液活动形成脉状矿体,新特提斯期伴随花岗岩浆侵入形成矽卡岩型铜矿体和深部锡矿化。多期同位叠加成矿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9.
新疆穷布拉克铜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穷布拉克铜矿床地质研究表明,该矿床为火山热液、次火山热液和沉积-改造作用成矿。认为岩浆和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地壳,成矿与火山—次火山作用密切相关,是同一岩浆源分异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矿床成因属中低温火山—次火山热液型和沉积—改造型矿床,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
滇中元古宙昆阳裂谷系铜矿成矿系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家申  李天福 《云南地质》1996,15(2):205-219
昆阳裂谷系铜矿成矿系列可归结为两期火山—喷流—沉积成矿和两期改造、再造成矿。原生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是矿化富集的主要因素,也是后期改造、再造成矿作用的基础和前提。矿化富集中心(带)受多期活动的同生断裂(带)控制,表现为多期多类型矿化发育、同位多阶成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云南易门式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润生  邹海俊  刘丛强  马更生 《地质通报》2007,26(12):1549-1563
系统地概括了易门铜矿田的成矿地质背景及2种矿床类型的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火山热水沉积作用、构造改造作用、岩浆叠加作用、地下热水再造作用与成矿密切相关。易门式铜矿床为"裂谷成矿背景-火山热水沉积-构造改造富集-深源岩浆叠加-地下热水再造"型多因复成矿床,建立了新的成矿模式,为该类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找矿预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江西海底火山喷流——热水沉积铜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总结海底海山喷流-热水沉积矿床的成矿判别的基础上,结合永平、乐华两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分析,系统提出了江西海底火山喷流-热水沉积铜矿床的综合成矿模式,并指明了这一成矿模式的理论和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易门式铜矿床的多因复成成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在概括易门铜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 ,讨论了火山热水沉积作用、构造改造作用、岩浆叠加作用及地下热水再造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认为易门式铜矿床为“裂谷成矿背景—火山热水沉积—构造改造富集—深源岩浆叠加—地下热水再造”型多因复成矿床 ,最终建立其成矿模式 ,为今后的找矿预测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东川式铜矿的成因,自否定岩浆期后热液成矿,转为以沉积-变质成矿为主流派观点以后,积一成岩期后成矿否定了客观存在的后期多元,多期叠加改造成矿的现象。本文由伴生组分特征研究入手,肯定了后期多元,多期叠加改造成矿的存在,希引起研究者重视,对找富铜矿及回收伴生的金,钴,均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保银矿是近年新发现的多金属矿床,已初具中型规模,可望发展成为大型矿床。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提出了“层-构-岩-相”五字控矿规律,认为该矿床具有层控性、多源性和多期次的成矿特点,应属变质-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层控矿床。床具有层控性、多源性和多期次的成矿特点,应属变质-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6.
陕西勉略阳区铜厂矿田矿床(化)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韩润生  金世昌 《地质与勘探》2000,36(4):11-15,40
铜厂铜矿田位于我国著名的勉略阳地区中,是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田。在将矿床(化)类型系统划分为三大类6个亚类基础上,详述了各类型矿床(化)的地质特征,讨论了其矿床成因。认为铜厂矿田矿床为同位多期-多矿化阶段-多来源的多因素成矿床。  相似文献   

17.
新疆北部中——大型金、铜矿床的基本成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新疆北部10多个中-大型金、铜矿床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其含矿建造及其岩石化学成分,将这些中-大型金、铜矿床概括为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金矿系列、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系列、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系列、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系列、与夕卡岩有关的铜(钼)矿床系列等5个成矿系列类型、并指出本区金、铜矿床存在“一代,双峰”和“集中成矿,分片富集”的时空分布特点;在探讨有关典型矿床的硫同位素、铅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本区中-大型金、铜矿床具有明显的多成矿物质来源和多成矿阶段等基本特性;最后建立了本区中-大型金、铜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北祁连金属成矿省时—空格局,演化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海田  邬介人 《地质学报》1997,71(2):170-179
北祁连金属成矿省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的不同构造环境内形成了四个主要金属成矿幕。中元古代成矿幕的为地幔底劈,陆壳裂解构造环境,沿深大断裂形成镁铁-超镁铁侵入岩带和金川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中一晚元古代成矿幕为陆内裂谷构造环境,在火山-沉积地层下部基性火山凝灰灰岩内形成陈家庙块状硫化铜-铁矿床,上部深海沉积富碳泥质岩层形成镜铁山式大型沉积热喷流的-铜矿床,早古生代成矿幕为裂陷海槽成矿环境,中-晚寒武裂  相似文献   

19.
肖静  薛培林 《矿产与地质》2006,20(6):636-639
阐述了恰东铜矿床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并对该矿床的含矿地层、岩石化学组成、矿区构造、岩浆岩、矿石类型以及硫同位素特征进行了重点研究。研究认为,恰东铜矿床的成矿与该区三叠世火山喷发活动有密切关系,是由火山成矿流体以喷流形式进入海盆底部与陆源碎屑一起沉淀而形成的火山喷流沉积铜矿床。  相似文献   

20.
吴健民  黄永平 《矿床地质》1998,17(Z1):123-126
剖析了产于扬子地台西缘川滇被动大陆边缘中元古界因民组富钠火山-喷流岩系内稀矿山式铁铜矿床0点成矿控制条件,提出成矿物质(Fe、cu)以深源(上地慢—下地壳)为主,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有海水与大气降水掺入的混合成矿热卤水,形成于半深水次级火山洼地内富Cu、适度富Fe、相对低S地化环境的火山喷溢-喷流热水沉积(叠加)改造成矿机制与二阶段富集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