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成矿区带:南巴颜喀拉-雅江成矿带(Ⅲ-31)。建造构造:晚三叠世末期花岗岩体(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17.4±2.2)~(220±2.2)Ma(乔耿彪等,2015);二云母花岗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09.6±1.3)Ma(魏小鹏等,2017)侵入于古元古界和三叠系地层中,外接触带发育7 000余条花岗伟晶岩脉,其中锂辉石伟晶岩脉124条。大红柳沟矿区圈定伟晶岩脉99条,富含锂辉石的伟晶岩脉都远离花岗岩,查明有24条锂辉石伟晶岩脉,稀有金属矿物集中于石英-锂  相似文献   

2.
新疆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床近年来找矿取得了新进展。我们在该地区典型锂矿脉(90-1号)首次鉴定出磷铁锂矿,其在伟晶岩中呈树枝状、团簇状集合体分布岩脉的边缘带和中部。边缘带尤为富集磷铁锂矿,含量可达10%~15%。本文系统地开展了磷铁锂矿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利用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测定了脉体边缘带和中间粗粒锂辉石-白云母-石英带磷铁锂矿的主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磷铁锂矿除含有主要元素P、Fe、Mn及Li外,还含有较高的Mg、Ca和Zn,几乎不含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综合电子探针和LA-ICP-MS分析结果,认为伟晶岩脉中部分磷铁锂矿已被氧化,成分向铁磷锂锰矿过渡。从脉体的边缘带往中间带,磷铁锂矿中Mg和Zn平均含量下降,而Mn/(Mn+Fe)比值由0.388升至0.409,显示逐渐富Mn特点,与前人关于花岗伟晶岩熔体演化过程中Fe-Mn的分离趋势一致,也与该伟晶岩脉中铌钽铁矿早期演化阶段Mn/(Mn+Fe)比值变化趋势相同;磷铁锂矿被晚期氟磷灰石部分交代,反映伟晶岩演化至热液阶段F、Ca活度增加。表明该矿物可以很好的记录伟晶岩岩浆及热液阶段的演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疆喀喇昆仑大红柳滩地区锂铍矿取得重大找矿发现,显示良好的成矿潜力。受其高寒深切割环境的制约,矿区外围的地质找矿工作推进不易。前人利用高分、多光谱遥感数据及高光谱技术在该区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找矿工作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发现了505、507、俘虏沟南1号、俘虏沟南2号等多处大型锂铍矿产地。笔者通过对区内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中岩、矿石开展地面光谱测试,系统对比不同岩性赋矿地层、岩体、含矿伟晶岩、不含矿伟晶岩的光谱特征。通过光谱解算剖析其矿物组合,分析显示含矿伟晶岩中含锂矿物以锂辉石、锂云母为主,少量锂绿泥石。含矿伟晶岩具高反射率,发育强Al-OH吸收峰,受其接触交代蚀变影响,发育Mg-OH吸收峰,二者共同构成区内含矿伟晶岩的标志性遥感异常组合。采用国产高光谱遥感卫星数据,利用匹配滤波方法提取上述异常组合,圈定找矿有利区7处,为该区下一步锂铍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花岗岩- 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矿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对西昆仑造山带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法(MT)探测。通过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探测到两个0~20 km深度范围的高阻体,反映了出露于地表的大红柳滩复式花岗岩基和半隐伏的大红柳滩东花岗岩基;20~80 km深度范围内发现的大范围高导异常,则反映了深达上地幔的地壳重熔形成的大规模长英质岩浆储库。可见,成矿母岩大红柳滩花岗岩基是有根的,而且是规模巨大深达上地幔的岩浆储库,它们为超大型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提供了物源和热源。与松潘- 甘孜甲基卡超大型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对比,尽管川西甲基卡地区地表出露的花岗岩有限,但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显示,其也存在深达上地幔的大范围高导异常,同样反映了大规模长英质岩浆储库的存在,只是剥蚀深度浅,上侵的花岗岩未被剥蚀出来而已。从而,深剥蚀的大红柳滩地区表现为大面积花岗岩出露的“热隆”特征,而浅剥蚀的甲基卡地区则表现为花岗岩围岩“片麻岩穹隆”热变质构造特征。西昆仑- 松潘- 甘孜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巨型成矿带两端的晚三叠世超大型矿床是大规模地壳重熔长英质岩浆作用中心的产物,由于锂等稀有金属的喜水性,H2O的饱和度是造就伟晶岩型锂超常富集的关键,并在长英质岩浆储库、上侵花岗岩和伟晶岩不同分异演化阶段,锂的“预富集”为大规模伟晶岩型锂矿成矿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位于西昆仑甜水海地块东段的大红柳滩赤铁矿是近几年发现的大型铁矿床,产于震旦纪甜水海岩群滨浅海相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中,赋矿岩性主要为含铁白云质大理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和硬绿泥石白云母石英片岩。通过矿体形态特征、矿物组合和矿石结构构造分析,认为该时期存在缺氧富铁洋盆或者深水盆地,矿床的形成经历了铁质沉积和变质改造两个阶段,属于新元古代沉积变质成因条带状硅铁建造矿床(BIF),找矿潜力巨大。该矿床是继塔什库尔干县一带发现了多个与火山岩建造密切相关的大型规模Algoma型BIF之后的重大找矿突破,也是西昆仑地区首次发现该类型矿床。深入开展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勘探工作,能够指导西昆仑铁矿的下一步找矿方向,推进新疆地区条带状含铁建造(BIF)研究和西昆仑构造格局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核  黄亮  马华东  李永  王威  肖飞  白洪阳  王堃宇 《岩石学报》2023,39(7):1931-1949
大红柳滩-白龙山一带是西昆仑-喀喇昆仑花岗伟晶岩分布最为集中、稀有金属矿化最好的地区。通过多年的研究, 本文对大红柳滩-白龙山矿集区21个锂多金属矿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 将矿集区划分为大红柳滩矿田和白龙山矿田。矿集区内赋矿地层巴颜喀拉山群的形成时代为214~223Ma, 花岗岩岩体年龄208~214Ma, 不含矿伟晶岩年龄为210~213Ma, 含矿伟晶岩年龄为206~213Ma, 反映出稀有金属矿产与中生代岩浆岩具有耦合关系。成矿母岩(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等)演化后期分异的含锂稀有金属伟晶岩脉沿着片理化带或构造薄弱地段就位成矿, 成矿空间为距离中酸性岩体500~2000m的巴颜喀拉山群(或康西瓦岩群)地层中, 符合构造-岩浆-层位"三位一体"控矿规律。同时, 项目组将大红柳滩-白龙山矿集区从北至南划分为5个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脉群带, 分别为: 阿克萨依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脉群带、大红柳滩北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脉群带、大红柳滩南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脉群带、白龙山-雪凤岭锂矿化伟晶岩脉群带、俘虏沟-双牙锂矿化伟晶岩脉群带。其中, 白龙山-雪凤岭锂矿化伟晶岩脉群带长约18km, 俘虏沟-双牙锂矿化伟晶岩脉群带长约25km, 这2个带呈南北对称分带。而俘虏沟-双牙锂矿化伟晶岩脉群带显示了巨大的找矿潜力, 是下一步找矿的重要地段。  相似文献   

7.
大红柳滩二云母花岗岩被认为是白龙山等伟晶岩型锂矿的成矿母岩.为约束大红柳滩地区花岗岩-伟晶岩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大红柳滩岩体二云母花岗岩及不同矿化程度伟晶岩中的贯穿性矿物——云母和电气石,开展了背散射结构观察(BSE)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EPMA).二云母花岗岩(Ms1)和白云母-微斜长石伟晶岩(Ms2)中云母结构均一、化学成分变化小;白云母-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Ms3)中云母类型多样,除白云母外,还发育富锂多硅白云母、铁锂云母、锂云母,后者常交代白云母.Ms3中Li、F含量突增,其中Li2O最高可达4.68%、F可达6.47%.二云母花岗岩(Tur1)和白云母-微斜长石伟晶岩(Tur2)中电气石为碱性黑电气石,白云母-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中(Tur3)发育碱性锂电气石.相较于黑电气石,锂电气石具有富SiO2、Al2O3、Li...  相似文献   

8.
研究老滑坡稳定性有助于邻近工程建设的安全,尤其是在防治技术手段有限的高海拔大型古滑坡分布区。以和田县大红柳滩509道班西老滑坡对尾矿库坝影响为例,采用地质调查、钻探、现场力学原位测试、数值计算等技术方法对老滑坡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老滑坡后缘中上部局部存在拉张裂缝,该裂缝为滑坡体后缘山体风化剥落坡积物浅表变形张拉所致,坡积变形体厚度较薄,在重力或冻融作用下局部产生溜滑失稳破坏后再次处于平衡状态。目前变形阶段规模小,难以对整个滑体产生影响;(2)在天然条件下,老滑坡稳定系数为2.03,开挖时由于规模不同使老滑坡稳定性产生差异。在开挖垂高10 m且倾角为30°、45°、60°时,稳定系数分别为1.84、1.38、1.78;在开挖垂高20 m时稳定系数分别为1.69、1.09、1.07;在开挖垂高30m时稳定系数分别为1.69、1.09、1.07。当坡体前缘向下开挖30 m、坡度大于45°时稳定系数接近临界值1.0,易发生大规模破坏;(3)在老滑坡开挖过程中应实行信息化施工,在拉张裂缝位置布设GNSS位移监测设备或分段施工、分段回填,减弱老滑坡前缘因开挖卸荷产生的局部垮塌。同时...  相似文献   

9.
作为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锂矿勘查与研究已成为当今矿产勘查和地学研究的热点。项目组2017年以来通过多次野外勘查、系统取样与室内化验分析,确认在新疆和田县白龙山锂多金属矿床东部的雪凤岭一带发现了雪凤岭、雪盆和双牙3处花岗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雪凤岭锂矿床由3个含矿伟晶岩脉群共计47条锂多金属矿体组成,矿体长32~360 m,厚0.9~8 m,走向110°~120°,倾角49°~78°。对雪凤岭矿区伟晶岩脉群研究,发现含矿伟晶岩脉群-含白云母伟晶岩脉群-块体石英长石伟晶岩脉群-含黑色电气石伟晶岩脉群-块体石英长石伟晶岩脉群-含白云母伟晶岩脉群-含矿伟晶岩脉群具对称分带特征,进而在距雪凤岭1550 m南部的双牙山和雪盆沟发现较好的锂矿体,其中双牙锂矿床主矿体长850 m,厚12 m,出露最宽处近100 m;雪盆锂矿床3条锂矿体,长800~1200 m,厚4~8 m,向西合成一个矿体,厚12~20 m。各矿体Li2O品位0.6%~4.02%。伴生BeO品位0.04%~0.15%, Rb2O品位0.10%~0.23%, Nb2O<...  相似文献   

10.
西昆仑大红柳滩一带锂辉石矿基本特征和勘查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其军  韩琼  李平  王登红  李建康 《地质学报》2019,93(11):2862-2873
西昆仑大红柳滩一带伟晶岩型锂铍等稀有金属成矿带位于康西瓦断裂南侧、大红柳滩-郭扎错断裂北侧,该区内广泛发育三叠纪二长花岗岩,锂铍矿体产于花岗伟晶岩中,近几年的矿产勘查工作,发现了多处具有大型—超大型找矿前景的锂铍等稀有金属矿产地。本次研究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锂辉石矿基本特征,开展了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稀有金属矿的成矿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矿体受伟晶岩脉控制明显,伟晶岩脉的含矿性与岩体之间空间分布距离具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表现为近岩体含矿性差,远离岩体含矿性好的特征。三叠纪岩体周边的伟晶岩脉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矿产的找矿前景,有形成稀有金属矿产接替基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西昆仑大红柳滩地区花岗岩类分布广泛,与伟晶岩型锂(铍)矿化时空关系密切。为了约束其地质特征、岩石成因以及对伟晶岩型锂(铍)成矿的作用,文章对白龙山闪长岩、俘虏沟闪长岩和大红柳滩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地球化学数据揭示白龙山闪长岩和俘虏沟闪长岩明显富MgO、CaO和TiO2,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浆系列,结合已有全岩Sr-Nd、锆石Lu-Hf等同位素数据,白龙山闪长岩和俘虏沟闪长岩涉及新生地壳的贡献,其源区贫黏土,可能以砂屑岩为主。全岩锆饱和温度计约束岩浆温度分别为762~795℃(平均781℃)和769~773℃(平均771℃)。角闪石温压计约束白龙山闪长岩中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18~760℃(平均734℃),压力介于125~208 MPa之间(平均151 MPa);俘虏沟闪长岩中的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29~776℃(平均741℃),压力介于133~231 MPa之间(平均176 MPa)。白龙山闪长岩和俘虏沟闪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213.67±0.61) Ma (MSWD=1.4,n=39)和(211.73±1.02) Ma (MSWD=1.9,n=14)。大红柳滩二云母花岗岩中发育电气石、白云母和石榴子石等富铝矿物,明显富SiO2和K2O,贫MgO、CaO和TiO2,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浆系列,由壳源物质重熔而成,源区可能是泥质岩。全岩锆饱和温度计约束其温度为755~773℃(平均764℃)。所含锆石往往发育继承核,其年龄介于207~2490 Ma之间。最年轻的岩浆锆石约束岩浆侵位可能发生在(211.20±1.1) Ma (MSWD=0.34,n=10),这些岩浆锆石随后被热液增生边包裹,U-Pb年龄约束岩浆-热液事件发生在(185.10±0.89) Ma (MSWD=4,n=5),可能记录了后期伟晶岩侵位所诱发的热液活动。大红柳滩地区同时发育I型和S型花岗岩,形成于中温(734~781℃)、中压(151~176 MPa)的条件,岩浆-热液活动持续时间长达~33 Ma,为形成超大型规模矿床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新疆大红柳滩地区稀有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红柳滩地区稀有金属矿是上世纪60年代初新发现的稀有金属矿产地,由于海拔高,交通困难,至今没有进行深入的地质勘查工作。通过对该地区所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矿产分布规律、成矿规律、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分析,认为该区及外围均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加强综合找矿,可望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新疆和田地区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大型资源基地地处青藏高原西北缘的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为我国重要的铁铜铅锌稀有金属、宝玉石等矿产成矿带,目前已发现了火烧云等13处大中型铅锌矿床、苦水湖等10处大中型锂铍稀有金属矿床和诸多小型矿床(点)等,铅锌资源量已跃居全国第一。资源基地矿产开发已进入了前期准备阶段,但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给矿山开发所需资源的提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在资源基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配套资源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年针对矿山建设、矿石选冶等所需,实施的配套资源调查及其取得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对今后开展矿产基地配套资源调查及矿产资源综合调查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昆仑大红柳滩稀有金属矿田出露大面积的复式花岗岩体和数千条花岗伟晶岩脉,含锂和富锂伟晶岩脉分布在巴颜喀拉山群、石英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内部以及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榴子石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边缘或者外围,围绕复式岩体存在明显的矿物组合分带特征。富锂伟晶岩与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石榴子石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空间关系更加密切。野外地质特征和精确的年代学数据显示:复式岩体主要由先后侵入的片麻状石英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4.7~213.7 Ma,214~213 Ma和209.6~208.8 Ma;花岗伟晶岩的锡石、锆石、独居石、铌钽矿物U-Pb年龄分别为223~207.4 Ma,显示花岗伟晶岩与复式岩体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石英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不同的岩石地球化学、εHf(t)值、εNd(t)值和δ7Li同位素特征,显示三者来源于不同的岩浆源区。二云母二长花岗和石榴子石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相似的εHf(t)值(-9.49~-4.47)和εNd(t)值(-8.64~-7.81),表明其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16.
【研究目的】为明确锂矿的找矿方向与勘查部署重点工作,矿床类型的合理划分非常重要。【研究方法】本文按照锂资源赋存性质,对其详加厘定和划分,尝试把锂矿床(资源)按内、外生成因进行划分。【研究结果】将全球锂矿床按照内外生成因划分为10种类型和5个亚类。【结论】国外已查明新生代外生锂矿床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控于板块碰撞带,主要物质来源与深部洋壳重熔岩浆有关,形成时代主要在中新世和古近纪后期;具有偏酸性的岩浆专属性,盐湖型、地热型、火山沉积型锂矿与含锂凝灰岩和热水密切相关,且锂盐湖具有趋低性迁聚,超常富集机制,但对晚古生代黏土亚型和深部卤水物质来源,有待进一步查明;由于锂矿床(资源)类型多,成因复杂,它们是在多圈层相互作用形成的,建议要用构造地球化学、古大气环流和盐类学相结合研究的路线,开展外生锂矿床(资源)成矿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世界伟晶岩型锂矿床地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稀有金属伟晶岩主要分为LCT (Li-Cs-Ta)型和NYF (Nb-Y-F)型,其中LCT型伟晶岩是全球重要锂矿来源。本文分析了全球伟晶岩型锂矿床的地质勘查和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各大陆代表性伟晶岩型锂矿床,发现锂矿空间分布不均匀,成矿时间具有多期性和阶段性,成矿事件主要发生在汇聚造山作用的晚期,伴随超大陆汇聚事件。LCT型伟晶岩富含挥发分,与后碰撞S型花岗岩密切相关,多产于中高级变质岩区,就位深度较大,多沿断裂构造贯入。  相似文献   

18.
西昆仑山大红柳滩断裂一线的新生代熔岩被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西昆仑山大红柳滩断裂有三处新生代溶岩被,其岩性主要为中—基性喷出岩,形成时代分别为上新世及晚更新世.火山机体呈串珠状沿断裂展布,属陆相中心式喷发类型.各处的喷发次数、喷发强度、喷发性质、岩石化学特征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特征与康西瓦深断裂东段的乌鲁克库勒地区及东昆仑南缘深断裂的黑石湖、鲸鱼湖地区的新生代火山活动特征完全可以对比.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使青藏高原急剧抬升,高原内部构造进一步复杂化,同时,使大红柳滩断裂产生了近50km的水平位移,形成当今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大红柳滩岩体被认为与伟晶岩锂(铍)矿化密切相关。为约束大红柳滩岩体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岩石成因类型及源区性质,本文选取大红柳滩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对花岗岩中的黑云母进行背散射观察(BSE)和电子探针分析(EPMA)。研究结果表明:大红柳滩二云母花岗岩与正长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属铁质黑云母,具有富硅、铝、铁和钾,贫镁、锰、钠和钙的特征;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为铁质黑云母和镁质黑云母,具有富镁,贫铝、铁的特征。二云母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中黑云母具有高的Al值(0.7~0.9),与电气石、石榴子石和白云母等过铝质矿物共存。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具有高的MgO含量(9.30%~10.11%),黑云母与角闪石共存。通过黑云母成分估算二云母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结晶温度分别为661℃~673℃、621℃~669℃、685℃~714℃,固结压力分别为332~404 MPa、356~377 MPa、248~270 MPa,对应侵位深度分别为12.46~14.98 km、13.18~14.38 km、9.18~10.01 km,氧逸度分别为-15.8~-15.0、-16~-15、-14.9~-14.0。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大红柳滩地区二云母花岗岩与正长花岗岩为壳源物质重熔的产物,具有典型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特点,而黑云母花岗岩是具有幔源物质混入成因的Ⅰ型花岗岩。本研究成果为大红柳滩岩体不同岩性花岗岩成岩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岩石成因类型以及源区性质等方面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LCT型伟晶岩及其锂矿床成因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辉  吕正航  唐勇 《地质学报》2021,95(10):2955-2970
花岗伟晶岩具有与低共熔花岗岩相似的矿物和化学组成,通常与高分异花岗岩具有成因联系。花岗伟晶岩划分为富Li-Cs-Ta (LCT)、富Nb-Y-F (NYF)和混合的LCT+NYF型,其中LCT型伟晶岩以过铝质,富集助熔组分(H2O、F、P、B)、稀有元素(Li、Rb、Cs、Nb、Ta、Be、Sn),极其低的Nb/Ta比值(<5)为特征。通常LCT型伟晶岩显示内部分带,主要包括边界带、壁带、中间带和核部带;此外,可能还发育交代体、层状细晶岩和晶洞。大多数LCT型伟晶岩形成与(同造山)-晚造山的过铝质S型、I型或混合的S+I型花岗岩具有成因联系。对于壳源沉积岩小比例部分熔融直接形成的伟晶岩,通常形成于伸展背景下的晚造山和造山后阶段,侵入于典型的低压角闪岩-高绿片岩相的变沉积岩中。伟晶岩外带(包括边缘带、壁带、细晶岩)中的细粒和细晶岩结构、UST (单向固结结构)是液相线过冷所致,而伟晶岩内带(中间带、核部带)中粗大矿物形成、矿物分带以及稀有金属矿物的饱和结晶是助熔组分(H2O、B、P、F)、稀有金属(Li、Rb、Cs、Be、Nb、Ta)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