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幔中惰性气体的同位素组成被认为是以下两个过程的结果 :太阳系形成期间不同来源核素的并入 ;地球演化期间以固定速率衰减或累积放射成因组分。如果这个假设正确 ,那么惰性气体同位素的测量将能建立地球生成和演化的模型。实际上 ,地球大气与星际物质的同位素比率极其不同。因此 ,如果在地球历史早期或设想初始地幔组成变化的时间里 ,地球大气的惰性气体并入了地幔 ,关于地幔中非放射成因惰性气体主要反映的是类太阳组成还是类大气组成仍存很大争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Trieloff等人用高精度质谱仪分析了取自Loihi、夏威夷和…  相似文献   

2.
大地构造、气候变化和地表过程间的耦合作用被视为今后10年内六大地学新课题之一,而从事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有效途经便是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的研究和应用。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实践来看,经常使用的是^3He、^10Be、^14C、^21Ne、^26Al和^36Cl核素,其中石英的^26Al和^10Be的配合使用最为普遍。通过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TCN)方法基本原理的阐释,并结合当今国际上该领域利用^10Be和^26Al在暴露年龄与侵蚀速率、沉积物埋藏年龄以及河流下切速率等方面的工作实例.介绍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表过程以及地表过程与构造活动相互关系研究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源解析受体模型在伶仃洋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源解析受体模型是在大气气溶胶粒子来源及酸雨成因研究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首次将该模型移植到水环境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中,经验证处理后,解析了伶仃洋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区域源,并定量计算了这些区域源对特征污染元素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4.
加速器质谱计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速器质谱计是近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超高灵敏同位素分析技术,灵敏度可达10~(-15),它所需要的样品量极少,仅毫克量级.它已成功地测量了~(14)C、~(10)Be、~(36)Cl、~(26)Al、~(129)l~(41)Ca等宇宙成因核素,而这些核素作为示迹剂或测年计在地质、海洋、环境和考古等多学科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是综合评述该方法应用于地球科学所取得的成果、前景和目前尚存在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2001年春季在青岛采集了3次沙尘暴过境时的大气气溶胶粒子,并利用单个气溶胶粒子分析方法对沙尘粒子含有硫酸盐和硝酸盐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3%~13%的沙尘粒子含有硫酸盐,6%~10%的沙尘粒子含有硝酸盐。这些比例远小于无沙尘时北京、青岛等城市污染大气中矿物粒子所含这些成分的比例,表明沙尘粒子在从内陆源区传输到沿海地区的过程中对大气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生成的促进作用远不如城市污染大气中的矿物粒子明显。  相似文献   

6.
波浪破碎诱导生成的海盐粒子是海洋向大气输运无机盐的主要机制,海气界面的无机盐通量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开展了实验室实验模拟海盐粒子生成实验,定量考察了温度和盐度对海盐粒子中离子质量分布的影响,揭示了初生海盐粒子中各离子的富集和亏损现象与温度和盐度的关系。基于实验室观测分析结果和推测假定,提出了1个既包含海面风速、又反映海表温度和海表盐度影响的海-气无机盐通量参数化方案。将此参数化方案应用于估计海盐粒子向大气输运的各种无机盐离子质量通量,并与传统方法估算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  相似文献   

7.
源解析受体模型在伶仃洋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解析受体模型是在大气气溶胶粒子来源及酸雨成因研究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首次将该模型移植到水环境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中,经验证处理后,解析了伶仃洋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理区域源,并定量计算了这些区域源对特征污染元素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8.
环境演变研究时间序列的建立方法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环境演变时间序列建立的几种主要方法的纪年原理、应用状况及应用的优点、范围、局限性进行了阐述和比较,包括长寿命宇宙成因核素在内的同位素纪年方法主要判别第四纪以来大时间尺主的沉积物的地质年龄,且能很好地应用于全球变化的研究,但百余年来沉积物的年龄及侵蚀历史变化的研究只能通过^210Pbex、^137Cs等半衰期相对较短的核素来进行;指出^210Pbex可望在现代流域侵蚀环境演变以及其效应评价的研究中获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甲烷细菌的生成途径与稳定碳、氢同位素比值的关系是广泛应用于评价甲烷起源的方法 ,但对其有效性有必要进一步研讨。乙醚类脂化合物和五甲基二十碳烷有可能成为甲烷细菌的生物标志 ,但也要考虑其它生物来源的可能性。1甲烷细菌地球化学的重要性大气中的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使地球变暖的气体 ,有人指出近年来甚至超过二氧化碳的增加量(BlakeandRouland,1988)。大气中甲烷的主要来源是湿地、湖沼、水田、填埋废碴、家畜、白蚁、森林火灾、油田、煤田、甲烷水合物等 ,这些甲烷的80 %系细菌成因。甲烷细菌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由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和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共同研发的矢量型超级计算机-地球模拟器。该计算机上运行了高分辨率的海洋和大气数值模式,用以对全球大气和海洋环流的研究,中尺度涡的模拟,全球变暖预测以及海、气、冰相互作用模拟和预报等。本文具体阐述了地球模拟器的性能以及其上的数值产品海-冰耦合模式OIFES、大气模式AFES和海气冰耦合模式CFES。  相似文献   

11.
海洋的演变     
正众所周知,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许多星球,但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有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星球,超过70%的地球表面覆盖着海洋,在太空中看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一直以来,关于地球的成因众说纷纭,其中神话传说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从古至今都有很多说法。我国古代"盘古开天地"的说法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氯化钠溶液中磷酸盐在4种固体粒子上的交换等温线及钙对上述交换等温线的影响,发现磷酸盐液-固界面作用的台阶型等温线,可用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等温式定量描述,钙能够促进磷酸盐在针铁矿和δ-氧化锰上的交换作用,其机理是交换在固体粒子上的钙再结合溶液中的磷酸盐,形成表面无机三元络合物。  相似文献   

13.
长链不饱和酮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第四纪海洋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其不饱和指数UK37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 ( 1~ 1 0 0 0 a)定量刻划海水表层温度的灵敏变化 ,因而成为恢复古海水表层温度变化、识别气候突变事件的有效参数。长链不饱和酮分子的碳同位素与海水中的溶解 CO2 浓度之间具有确定的关系 ,因而可以用其定量恢复第四纪海水溶解 CO2 浓度和大气 CO2 分压。长链不饱和酮及其碳同位素已成为研究第四纪气候突变事件及驱动机制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14.
晚全新世以来所发生的特征环境事件的年龄测定,由于研究地区复杂及独特的地质条件,能够充分适用的测年方法有限,而释光测年方法(包括热释光和光释光方法)独有的揭示砂粒级无机成分末次曝光年龄的特点,正好适合于复杂的海岸带沉积环境,并且没有或者较少受到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分析方法中核素污染等干扰因素的影响。评述了释光测年方法的进展情况,并通过国内外在陆地、海洋和海陆带环境演变响应研究中几个成功运用释光测年方法的案例,分析了这种放射性测年方法的特点,并指出今后释光年代学方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氯化钠溶液中磷酸盐在4种固体粒子(针铁矿、δ-氧化锰、伊利石和高岭石)上的交换等温线及钙对上述交换等温线的影响,发现磷酸盐液-固界面作用的台阶型等温线(2个台阶),可用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等温式定量描述。钙能够促进磷酸盐在针铁矿和δ-氧化锰上的交换作用,其机理是交换在固体粒子上的钙再结合溶液中的磷酸盐,形成表面无机三元络合物。  相似文献   

16.
太空的星际物质或小行星碰撞产生的碎裂物质,在以每秒钟数十公里的速度向地球坠落时,因大气摩擦、燃烧成为熔融状态.随着速度降低,温度急剧下降,收缩成小颗粒,这就是宇宙尘。它们最后落到陆地或海洋。由于落到深海中的宇宙尘不受大陆物质混染,易保存也易发现,所以深海宇宙尘成为研究宇宙奥秘的珍贵样品。宇宙尘不足1毫米,小如针尖麦芒,但却有着重大的作用。这是因为人类要想了解研究自己栖生的地球,只凭地内物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07,(6):5-5
洋流能够把海底的碳和营养物质“吸”上来,从而促进海洋有机物的生长。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洋流似乎不能减少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生成,恰恰相反,它很可能最终成为温室气体的一个稳定来源。  相似文献   

18.
地球磁场强度变化的沉积记录是过去十几年内环境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归纳了适合于进行这种研究的沉积物应满足的若干条标准以及其沉积记录可靠性的检验标准,介绍了过去200ka地磁场强度相对变化的连续沉积记录,还评述了晚第四纪地球磁场强度变化对宇宙成因核素14C和10Be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地球磁场强度变化的沉积记录是过去十几年内环境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归纳了适合于进行这种研究的沉积物应满足的若干条标准以及其沉积记录可靠性的检验标准,介绍了过去200ka地磁场强度相对变化的连续沉积记录,还评述了晚第四纪地球磁场强度变化对宇宙成因核素^14C和^10Be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61年4月,加加林航天成功,标志着人类步入宇宙时代的开始。从此,以科学监测为目的而施放的资源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日复一日地为我们发回详尽的地球信息。科学家们的视野日渐开阔,并且越来越习惯于用全球整体的眼光来研究发生于大气和海洋中的种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