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部崛起背景下的郑汴一体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决策,为中原城市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提出了重大而迫切的战略任务.在中原城市群各个城市处于向心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中原城市群建设应率先推进郑汴核心区一体化发展.郑汴核心区既是郑汴一体化的空间承载区,也是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需要从发展目标协同、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共进、资源共事、发展空间与功能协调、实施策略同步等多个方面有序促进郑汴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联系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长三角城市群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面临诸多区域性问题,如基础设施对接、人口跨区域流动等。基于城市流强度和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定量判断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层级和联系程度。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和宁波等特大城市为副中心的多中心支撑的网络化布局。据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群由上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和杭甬城市群三大次级城市群组成,整合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部地区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具有若干共性特征,但其内部各亚区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南北之间的差异,足以影响到区域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确定不同片区的核心发展区,实行有差别的区域政策十分必要.从讨论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入手,提出将中原城市群区域作为中部地区北片区的核心发展区,而为了放大中原城市群的作用,应调整河南省的空间发展思路,将全省作为一个整体,加强中原城市群区域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协同发展.在介绍河南现有区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增长极、核心一边缘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较为符合河南发展实际的多重极化空间发展模式--涉及省、省辖市、县等不同层次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5.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市区位与区域均衡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区位对区域均衡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在构建城市区位测度指标及区域均衡性测度指标的基础上,对2000年以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县级城市区位与县域间发展的均衡状况进行时空演变分析,探讨二者内在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近年来,区域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均逐渐向长春靠近;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区位偏离度总体变小,城市区位趋优;城市群发展尚处于单中心极化阶段,区域经济与人口要素在首位城市集聚明显;广域范围趋于扩散,特别是2005年以后,县域经济、城乡人口数量差距反而减小;影响城市区位与区域均衡发展状况的内在原因是城市能级的此消彼长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郑汴一体化是河南省加快发展中原城市群的重大决策,是促进中原城市群崛起的突破口,为加快开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实施郑汴一体化可以使资源在更大的区域内共享,并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两市功能互补,加快两市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认真分析开封在郑汴一体化中的发展优势,提出了开封市的发展前景,为开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空间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超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4(4):72-80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内,引入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测算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得出沿海发展带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要联系方向,以此确定宁德、福州、莆田、厦门、泉州和漳州6个沿海城市组成海峡西岸城市群.然后,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海峡西岸城市群空间整合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根据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内涵,针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自身发展特色,提出海峡西岸城市群空间整合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8.
9.
武汉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产业合理化组织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其空间结构优化与整合的演变过程,也是产业不断重组和优化的过程。武汉城市群处在中国"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是中国东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群建设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群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与建设重点;提出了武汉城市群空间整合的由"一核、两环、两带、四轴"组成的点轴结构方案,由"核心圈、紧密圈、辐射圈"组成的圈层结构方案,由黄-鄂-黄东部组团、仙-潜-天西部组团、孝-汉-应西北部组团和咸-赤-嘉南部组团组成的组团结构方案和由"一主一副七节点"组成的形态结构方案;提出了延伸10大优势产业链,建设具有区际意义的15个产业集群和7大特色产业带的产业发展与布局思路,提出了武汉城市群九大城市之间产业合理分工与协作方案。本研究对武汉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对湖北省和中部崛起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群整合发展的中原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中原城市群的整合发展中,建设结构完善、功能强大的城市体系是一项特殊重要的历史任务,而城市体系的"结构优化"更是首当其冲的必须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城市体系结构优化的实质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规划调控和城市群内各地域单元的整合,实现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市在空间平台上的高度和谐,从而实现城市体系整体实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城市群整合发展的中原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用"城市中心性强度"法来划分中原城市群地区所有城市的等级,进而构建出4个等级城市体系的层次。第二,采用灰色系统GM(1 ,1)模型并根据人口的机械增长基础,求出各城市2020年非农业人口的优化指标。第三,运用纳尔逊(H.J.Nelson)统计分析原理和方法,确定各城市的优势职能、突出职能以及重点发展行业。第四,构建了"两圈、双核、四带、一个三角"的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中原城市群和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中原城市群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为重点,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从整体经济效益和地区发展公平角度出发,提出河南省"适度差别化"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结合对河南省中心城市协调发展、产业关联发展以及与相邻省份地区合作发展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中原城市群和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途径,即建立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整体价值链条.同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思路、空间组织、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为推动河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原城市群建设与河南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带动战略的重要举措".城市群的发展必然促使交通系统更加完善,人均GDP增长更加迅速,招商引资更加强进,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从改善交通线路、扩大客源、提高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等方面论述了中原城市群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了建立中原城市群综合旅游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协调发展与共享发展是指导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新理念.运用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分析中原城市群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结果表明,由于现有制度的缺陷或缺失,导致城市群内部存在人口迁移受阻、经济非理性竞争、公共资源不可共享、空间一体化梗阻、一体化秩序混沌、忽视协调和共享发展等问题.因此,中原城市群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保障人口自由迁移制度、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合作发展制度、有限的公共服务共享制度、发展规划的协调制度、协调与共享发展的组织制度,体现一体化贡献的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5)
利用经济距离模型对黔中城市群范围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形模型及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黔中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包括贵阳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遵义县、遵义市、安顺市、平坝县等22个城市;城市主要集中于铁路及高速公路沿线;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发育较为成熟,空间可达性较好;城市空间分布属于典型的集聚型,且集聚程度很高;贵阳市和安顺市是黔中城市群中比较重要的2个节点;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以贵阳市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外辐射以及沿兰海、沪昆高速公路呈轴线状拓展。据此,提出了黔中城市群未来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即打造"一圈"、"两主轴"、"两次轴",培育"一个增长极"。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在SPSS 13.0统计软件支持下,对广东省21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并将第一、第二和综合主成分按其得分水平进行了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各主成分所代表的经济活力、农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潜力,在省域范围内的地域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且三者间差异较大.据此提出了有利于广东省城镇空间合理有序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在SPSS 13.0统计软件支持下,对广东省21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并将第一、第二和综合主成分按其得分水平进行了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各主成分所代表的经济活力、农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潜力,在省域范围内的地域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且三者间差异较大.据此提出了有利于广东省城镇空间合理有序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