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GIS定性分析和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与水温的 关系。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高钓获率的出现与印度洋加权水温大面分布存在明显的相互 关系,大眼金枪鱼的渔获适温在14~17℃间。建议测量200m水深处的水温作为海上生产时的参 考。  相似文献   

2.
多变量分位数回归构建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栖息地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0~300m水层加权平均水温、50~150m水层的温差和氧差及其交互变量为影响因子,运用分位数回归法,寻找出环境变量与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延绳钓钓获率的最佳上界分位数回归方程,计算出栖息地指数(HSI),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各月HSI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HR)依加权平均水温(x)、温差(y)、氧差(z)与的最佳上界分位数回归方程为HR0.70=-15.596+2.124x-0.003x3+0.033xyz-0.036y2z+0.107yz2-0.337z3;HSI空间分布为:16°S—10°N印度洋海域HSI高于0.7,HSI>0.8的海域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马达加斯加外海至100°E、16°S—26°S海域常年存在一片HSI<0.4的区域,26°S—40°S海域的HSI介于0.4~0.5,40°S以南海域HSI<0.4,东非外海季节性地出现一片HSI<0.6的海域。利用多个环境变量的栖息地指数模型来预测分析大洋金枪鱼资源分布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根据1960-2002年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亲体量-补充量(stock-recruitment,SR)及其表层水温资料,利用Ricker模型,水温分期Ricker模型和模糊逻辑Ricker模型,考察表层加权水温与黄鳍金枪鱼亲体量、补充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模糊逻辑Ricker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水温分期Ricker模型次之,均优于原始Ricker模型。水温分期Ricker模型中的暖水月补充量比冷水月大,在黄鳍金枪鱼资源量较低时,暖水条件更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模糊逻辑Ricker模型得出冷水月和暖水月条件下的极端估计,受水温等外界条件影响,黄鳍金枪鱼的补充量在两条SR曲线间波动。水温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产生了不同于依赖于密度因素的种群动力过程,限制了原始Ricker模型对亲体补充量关系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2010年7月利用灯光罩网和延绳钓对南沙北部海域进行了初步的渔业资源调查,报道了该海域的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金枪鱼的渔获与分布状况。灯光罩网平均CPUE 63.90 kg/网,主要渔获物为鸢乌贼,占总产量的67.57%,平均胴长122 mm,质量89.6 g;延绳钓平均CPUE为18.19 kg/百钩,其中大目金枪鱼(Thunnus obesus)3.24 kg/百钩、短鳍斜齿鲨(Scoliodon Palasorrah)10.46 kg/百钩,渔获尾数较多的为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和黑魟(Dasyatis atratus),分别占总数的39.13%和26.09%。提出南沙金枪鱼捕捞采用延绳钓与灯光罩网联合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印度洋西北部鸢乌贼(Sym 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作业渔场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作业水深、作业时段、摄食等级和月相等因子对手钓上钩率的影响。统计表明.晚上、午夜和凌晨3个不同时段和不同作业水深对手钓上钩率均有显著性影响。3个时段中,其摄食等级呈先低后高再低的现象。午夜和凌展,上钩率的变化趋势与摄食等级的变化趋势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月相的影响下.离朔日三四天之前,手钓产量呈上升趋势;离望日五六天之前。手钓产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的触腕和腕足钓捕断裂强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鱿鱼的腕足断裂强度是影响鱿钓脱钩率的重要因素。通过现场实测,分析了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的腕足断裂强度对手钓作业脱钩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鸢乌贼的每根触腕仅能承受的拉力相当于体重的0.7倍,因此,钓捕过程中,因触腕断裂造成的脱钩率接近100%;而另外的第Ⅰ一Ⅳ腕足的断裂强度分别是其体重的2.30、2.05、2.06和1.87倍;5对腕足整体的平均脱钩率接近10%。  相似文献   

7.
根据印度洋西北部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作业渔场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作业水深、作业时段、摄食等级和月相等因子对手钓上钩率的影响。统计表明,晚上、午夜和凌晨3个不同时段和不同作业水深对手钓上钩率均有显著性影响。3个时段中,其摄食等级呈先低后高再低的现象。午夜和凌晨,上钩率的变化趋势与摄食等级的变化趋势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月相的影响下,离朔日三四天之前,手钓产量呈上升趋势;离望日五六天之前,手钓产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鳍金枪鱼资源是南太平洋金枪鱼渔业的重要目标种类,也是我国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根据2008-2009年我国海洋渔业公司在南太平洋海域的生产数据,结合表层、105 m和205 m水层温度,以及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等海洋环境数据,运用一元非线性回归方法,按季度建立基于各环境因子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采用算术平均法获得基于多环境因子的栖息地指数综合模型,并用于中心渔场的预报。通过与实际作业渔场的比较与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报准确性达到70%以上,具较高渔情预报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的触腕和腕足钓捕断裂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鱿鱼的腕足断裂强度是影响鱿钓脱钩率的重要因素。通过现场实测,分析了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的腕足断裂强度对手钓作业脱钩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鸢乌贼的每根触腕仅能承受的拉力相当于体重的0.7倍,因此,钓捕过程中,因触腕断裂造成的脱钩率接近100%;而另外的第I-IV腕足的断裂强度分别是其体重的2.30、2.05、2.06和1.87倍;5对腕足整体的平均脱钩率接近10%。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9–2011年东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的生产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表温(SST)和海面高度(SSH)的数据,采用外包络法,以投钩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适应性指数,按月份分别建立基于SST和SSH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获得基于SST和SSH环境因子的栖息地指数(HSI)综合模型,并以2012年各月生产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两种HSI模型所得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综合指数不相同,通过算术平均法的HSI模型,当HSI为0.6以上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87.9%,通过几何平均法的HSI模型,当HSI为0.6以上时,渔获量所占比例为87.2%。算术平均法较GMM更适于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为保护和开发合浦绒螯蟹资源,通过生态调查和养殖试验,研究了该蟹的生长和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该蟹在淡水中生长,在盐度8-25的海水中繁殖;其生活史包括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5个阶段。各阶段的生长和生态特征各不相同。规格较大的蟹其绝对生长值也大,但相对生长率则较小;相反,规格较小的蟹其绝对生长值较小,但 相对生长率则较大。合浦绒螯蟹交配的适宜水温是15-20℃,盐度8-25;蚤状幼体生长的适宜水温为20-25℃,盐度8-25;大眼幼体已趋于淡水生活,其生长的生长速度较快,一年内可长成,开展人工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对 2 0 0 0年 5~ 7月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鱿钓探捕调查所获的不同深度海水温度和柔鱼渔获量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西经调查水域的 1 74°W和 1 71°W附近 ,1 0 0m ,2 0 0m和 3 0 0m水温分布均形成明显的暖水舌 ,其特征水温依次为 1 0~ 1 1℃ ,9~ 1 0°C及 8~ 9°C ;在东经调查水域 ,表层以下各层水温较往年有所偏低 1~ 2度。分析结果还表明 ,西经调查水域的中心渔场均处在暖水舌前锋一侧 ,中心渔场形成的水温指标为 :表层 1 3~ 1 4°C ,1 0 0m水层 1 0~ 1 1°C、2 0 0m水层 9~ 1 0°C及 3 0 0m水层 8~ 9°C ;在东经调查水域 ,调查期间没有形成中心渔场 ,这可能与深层水温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了解全球鱿钓捕捞的时空特征可为鱿鱼资源的评估与管理提供参考。本文选取2020年全球鱿钓船AIS轨迹数据与VIIRS夜间灯光影像,以FAO major Fishing Areas的19个海洋主要捕鱼区为捕捞分区依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开展了全球鱿钓捕捞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鱿钓捕捞主要分布在西南大西洋阿根廷专属经济区周边、西北太平洋日本东北部远海、东南太平洋秘鲁西部远海、西北印度洋阿拉伯海以及中西太平洋阿拉弗拉海,集中在中、低纬度离陆地100 km以内和400~700 km范围内,呈现以条带式为主的分布模式;(2)全球鱿钓捕捞的时间规律表现出“两峰两谷”的变化态势,分别于1—4月、6—8月呈上升趋势,而在4—6月、8—12月呈下降趋势。中纬度的鱿钓捕捞于夏秋呈上升趋势,而在冬春呈下降趋势;低纬度的鱿钓捕捞在秋冬季节呈增加态势,而在春季呈减少态势;(3)鱿钓捕捞的时空特征受洋流、鱿鱼繁殖特性及各国远洋鱿钓政策影响,其空间分布走向与主要洋流流向一致,捕捞强度在鱿鱼产卵高峰期、休渔期时减弱;(4) AIS轨迹密度与夜间灯光亮度在鱿钓捕捞信号上有良好的时空相关性,AIS轨迹密度与夜...  相似文献   

14.
吉富罗非鱼最适生长水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不同养殖水温对吉富罗非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了解吉富罗非鱼的最适生长水温,实验设计28℃、30℃、32℃、34℃4个不同温度梯度,周期45 d。结果表明:不同水温环境下吉富罗非鱼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养殖在30℃水体中的罗非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温度组;水温对吉富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绝对增重率、饲料转化率、摄食率有显著影响(P<0.05),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二次回归曲线来描述,特定生长率(SGR)与水温的关系式为rSGR=-19.255+1.3794T-0.0235T2,摄食率(FR)与水温的关系式为rFR=-22.175+1.5901T-0.026 6 T2,饲料转化率(FCR)与水温的关系式为rFCR=34.041-2.2256T+0.0382 T2;吉富罗非鱼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9.3℃,最大摄食率的水温为29.9℃,最高食物转化率水温为29.1℃。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围网主要用来捕捉鲱、沙丁鱼、鲐、竹筴鱼、鳀、大眼鲱和金枪鱼。由于这些鱼类游速很快,所以作业时网具必须尽可能快速包围和收拢。作业成功与否主要根据起、放网的速度,其次是网具的沉降速度。网片材料选择围网的网片材料是十分重要的。材料最好具有快速沉降的性能。对于已加工过的材料的性能来说,较重和较硬的连续纤维网线是较好的。长纤维紧捻的网线比短纤维  相似文献   

16.
用Nino3指数、印度洋单极指数、偶极子指数描述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年际异常,季节分析表明:冬季Nino3区与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SSTA)相互关系表现为单极,且1976年以后两者的相互关系减弱,其可能原因:一是冬季是ENSO(厄尔尼诺)事件的盛期;二是冬季西太平洋暖水区东移,造成两洋的垂直纬向环流耦合减弱。夏季两者相互关系表现为偶极,1976年以后两者的相互关系加强,其可能原因,一是夏季是偶极子盛期,ENSO事件的发展期;二是夏季西太平洋暖水区虽然东移,但暖水区位置偏北,且东南印度洋的上升支强度增大,造成两洋的.纬向环流耦合更强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并优化金枪鱼精巢中鱼精蛋白的制备方法,并研究其肝素拮抗效应。【方法】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金枪鱼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采用羧甲基-琼脂糖凝胶CL-6B(CM Sephaorse CL-6B)离子交换层析对金枪鱼鱼精蛋白粗品进行纯化,并通过坂口反应、Tricin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电泳、氨基酸分析和肝素结合力-滴定法测定样品纯度和效价。【结果与结论】确定金枪鱼鱼精蛋白的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36℃、硫酸浓度0.4 mol/L、液料比为6∶1、提取时间65 min,在此条件下得率为12.51%±1.2%。采用CM Sephaorse CL-6B离子交换层析对金枪鱼鱼精蛋白粗品进行纯化,获得Ⅰ、Ⅱ、Ⅲ3个组分。坂口反应显示组分Ⅲ呈现阳性反应,Tricine-SDS-PAGE电泳表明其分子质量为6.5~21.1ku,氨基酸质量分数为76.90%±0.37%,碱性氨基酸质量分数为39.00%±0.27%,精氨酸质量分数为25.86%±0.32%,肝素结合力-滴定法测定结果显示组分Ⅲ的效价约为标品鱼精蛋白的2/3。以上结果证明组分Ⅲ为目标蛋白,即金枪鱼鱼精蛋白。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南海大眼鲷科(Prlacanthidae)的两种大眼鲷——长尾大眼鲷(Priacanthns tayenus)和短尾大眼鲷(P.macracanthus)上发现了一种匹里虫(新种),定名为大眼鳎匹里虫(Pleistophora priacanthusis sp.nov.)。本文报道了感染鱼的征象、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感染部位和对寄主的影响、季节分布和性别差异的情况,并对大眼鲷匹里虫的孢囊、孢子、产孢体、新种的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研究张家口坝上两个规格高背型鲫鱼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结果显示:在水温24.9~33.0℃条件下,体长76.13±4.66 mm、体质量7.56±1.48 g 的小规格鱼24 h 平均耗氧量为0.220±0.087 mg/(尾·h),耗氧率为0.029±0.012 mg/(g·h),窒息点为0.03 mg/L;在水温12.4~13.4℃条件下,体长153.00±6.66 mm,体质量53.43±6.59 g 的大规格鱼24 h 平均耗氧量为0.506±0.145 mg/(尾·h),耗氧率为0.010±0.003 mg/(g·h),窒息点为0.02 mg/L.高背鲫鱼耗氧率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昼间高于夜间,并在7:00-9:00、15:00-17:00出现两个高峰.该鱼窒息点极低,在溶解氧较低的环境下仍能存活,并且达到窒息点的耗时与水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前曾报道(Hua 1981,Hua &Dong 1983)大眼鲷匹里虫以孢囊型寄生于长尾大眼鲷和短尾大眼鲷的胃、幽门垂、肠道、肠系膜、性腺、肝、脾、腹壁肌肉等部位,孢子有大、中、小三种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