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佳  孙九霞  王学基 《地理研究》2020,39(7):1640-1653
随着道路旅行的兴起,中国背包客将涂鸦活动的阵地转移至道路和停泊点等非城市空间。背包客的道路涂鸦与城市涂鸦、景区涂鸦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它所具有的时空特殊性为剖析旅游过程中通道与停泊点的意义、理解旅游者如何参与地方生成、探索处于移动中的人群如何构建共同体提供了生动案例。本研究以川藏公路为案例地,采用移动民族志与多点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背包客涂鸦作为空间实践的意义。研究发现,涂鸦实践使得川藏公路及其沿线的节点成为背包客旅程甚至人生经历的见证者,原本功能性、政治性的空间被改写成私人的、情感的空间,涂鸦实践还参与构建了一个后现代的流动新部落。因此,涂鸦重塑了川藏公路的空间意义,在川藏公路独特旅行文化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身份认同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从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义。而地方认同则是对某个地方作为社会角色自我感知的一部分的认知,通过地方的意义来形成对个人或社会群体文化与身份的认同。以地方与身份认同作为主要的研究维度,将广州独特的“艺术村...  相似文献   

3.
玉珠峰是此次旅行的第一次视觉冲击,那被冰川覆盖的峰顶自晶莹中透着美丽,那散发着诱人光芒的冰川送来了高原的寒意,即便那闲“原”信“翅”的黑色乌鸦也似乎是以一名玉珠峰的黑色使者的身份打量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横空出世莽昆仑”,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  相似文献   

4.
开展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乡村研学旅行产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皖南地区典型的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从游客体验视角,构建了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因素恒等性检验。结果表明:影响西递、宏村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的旅游体验因素有文化认知、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和学习认知4种类型;从路径系数来看,案例地研学旅行者的文化认知(0.510)对游客满意度影响程度最大,情感体验(0.340)和审美体验(0.224)次之,学习认知(0.212)位居最后;论文构建的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跨样本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西递、宏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凌  陈浩然  朱竑 《地理研究》2021,40(6):1637-1651
景观研究是地理分析的关键单元。以往景观研究往往囿于物质景观的一面,忽视了观念景观的存在。本文以“珠江夜游——后珠三角景观”艺术展为案例,采用德国符号学家弗里克的“拟态理论”和焦点小组访谈法对其展开图像和内容分析,重新审视后城市化时代中观念景观所折射出来的乡愁与地方批判。研究发现,景观是研究人地关系议题的文化图像工具;观念景观是对物质景观的拟态,是基于真实世界之上的景观;“珠江夜游”艺术展通过大量的符号和观念景观的呈现,展现了后城市化时代珠三角地区民众独特的地方感知和地方记忆,也从直观和批判的视角展现了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下城市居民和城市之间的人地关系——城市本土居民表现出一种“不离地的乡愁”,并对人地关系失调的环境进行反思。研究对城市观念景观的图像和叙事分析是对传统文化地理学物质景观分析的有效补充,有利于从人的主体视角更深入地理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笔者以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黎槎村、赤水塘村、澄湖村、槎塘村四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回龙镇古村落研学旅行资源进行资源分类与定性评价。归纳开展古村落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核、一环、多点”和“核心驱动、环线辐射、多点贯通”的研学旅行发展空间布局的设想,同步构建古村落研学旅行产品体系与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具身学习打破了传统的离身学习范式,呼吁身体回归学习过程,强调身体、环境和大脑的相互作用。而研学旅行作为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其课程思想与具身学习的中心观点高度契合。文章基于具身学习理论,构建了具身学习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活动模式,设计了主题为“走读长江水,品悟三峡情”的宜昌研学旅行活动案例。案例设计以“水”为主线,涵盖了实施水文观测、解读人水关系、识别流水作用三个研学主题,并基于具身学习的视角,进行了研学旅行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表面上看是调整课程、改编教材;而实质上是课程文化的嬗变,是课程观念、态度和行为的重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重塑教师的角色,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适应新课改呢?笔者认为,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借用计算机有关术语,教师就应该是大容量的“电脑内存”、能不断升级的“电脑操作系统”、一个精彩纷呈的“电脑显示器”和一个灵巧的“电脑键盘”。  相似文献   

9.
1997年2月16日,由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持续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专院校等系统的各学科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讨论中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会上共有24个报告,并分发了论文摘要。这些报告从各种不同角度较充分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可以在观念、理论、方法、资料等方面对当代社会的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由宋正海、李勇锋、陈传康主编这些论文摘要在本刊发表。“座谈会”和“本笔谈”较充分发挥了多学科大交叉研究的优势:总覆盖面大;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观点新、反差大。可能使读者得到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2014—2021年有关研学旅行的3407篇论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方法分析研学旅行研究的现状、热点以及趋势。结果表明:第一,研学旅行主题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学旅行”“中小学”“核心素养”等主题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家教育部门、高校、中小学是三大研究主体;第二,我国研学旅行领域的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如何优化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是近年来我国研学旅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第三,“互联网+”、地理信息技术等更多地被运用到研学旅行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研学旅行发展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张铃钰  叶浩威  安宁 《热带地理》2019,39(6):880-888
通过文本分析和档案分析的方法,立足文学地理学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分析了香港70年代、过渡时期、后殖民时期三部文学界热门且公认具代表性的作品——《我城》《烦恼娃娃的旅程》和《后殖民食物与爱情》,解构了作品中“本土”“国家”和“全球”3个空间维度下再现的地理物象、空间想象、人物活动、地方文化,窥探其内部隐含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意识问题。结果发现,由于香港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不断变迁等原因,香港的文化和身份意识处于不断重塑的状态。通过文本分析,发现香港文学作品中最早萌芽的是“本土”意识。西西的《我城》被认为是本土意识的发轫之作,其在港英政府和回不去的家这一夹缝中在“城”这一空间尺度上勾勒出浓浓的地方意识。其次,在中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这一背景下,《烦恼娃娃的旅程》这一极具回归题材代表性的作品深刻地刻画了香港人在身份认同尺度升级过程中的迷惘。最后,也斯的《后殖民食物与爱情》通过“食物”为线索讲述了回归后的香港故事,为读者认识后殖民时期多元文化混杂下的香港社会提供了细致的观察。通过对三部文学作品的分析,发现港人经历了由殖民统治时期本土身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归属,到回归过渡阶段身份意识的尺度升级及其不适,再到回归后多元文化的交织和协商,不仅在尺度上实现了由地方到国家再到全球化的身份意识塑造,而且在结构上存在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和香港本土文化不断协商与冲突的三重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学地理视角的讨论,发现这样的文化和身份意识不是属于某个群体的特有特征,而是根植于香港社会的每一寸肌肤,不仅反映了小说作者对香港社会的细致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本身所面临的文化和身份困扰。  相似文献   

12.
罗秋菊  丁绍莲  潘珂 《地理研究》2018,37(9):1762-1774
伴随着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以及“身体”“情感”视角的引入,饮食文化的空间问题开始引发人文地理学界的关注。借助身份建构过程模型理论(identity process theory, IPT),依托对38位广州本地人的深度访谈,阐释外来饮食文化对其身份建构过程的影响及代际差异。研究发现,外来饮食文化的涌入引发了老一辈广州人多重的身份危机感,激发他们投身于地方传统饮食文化复兴实践,以对传统的忠诚和坚守来建构其地方身份。而自幼就被外来及本土饮食文化共同包围的年轻人则善于在不同情境下采纳不同文化态度和策略来建构其地方身份,缓解身份危机。该代际差异折射出饮食文化空间政治结构的轮回,而恰恰是这一空间政治的轮回孕育了地方饮食文化的继替。  相似文献   

13.
研学旅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研学旅行发展水平的客观映射。该文构建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季节性集中度、变差系数、莫兰指数刻画2011—2020年中国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异特征,运用PVAR模型探究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整体呈“V”形态势,东、中、西三大地区网络关注度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递减格局,变差系数则呈现“Λ”形,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2)各省域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极化现象,呈现出非平衡发展格局;(3)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影响因素的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研学群体、信息发展水平、研学旅行资源影响力、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潮汕地区钩花行业一百多年的兴衰发展进行梳理,同时利用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阐释了潮汕女性在此历史过程中的空间实践,得出潮汕钩花行业经历了女性空间实践的公共化、家庭空间的经济化、以身体为尺度的钩花展演的发展阶段。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钩花行业的发展展示出潮汕女性身份不断建构与重塑的过程。鉴于此,本文通过钩花活动,指出从事手工业活动建构了潮汕女性作为"经济人"的社会角色,她们的空间实践和空间展演也随之发生改变,逐步由家庭空间的演绎转移到洋行和抽纱工厂等更加公共的领域。女性主义地理学所批判的性别空间"二元论"在这个案例中也具化成为对性别所导致的公共的(男性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和私密的(女性的、非经济的和非政治的)二元论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从经济地理的视角为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面对人口压力、能源挑战、资源短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瓶颈约束的增大,如何寻找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如何积极转换增长方式;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提升1980年以来“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的发展内涵;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避免“拉美陷阱”的发展轨迹,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与小数据结合:信息时代城市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秦萧  甄峰 《地理科学》2017,37(3):321-330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城市研究领域的“大数据”热潮,并带来了传统城市研究方法的变革。但是,其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使得学者不得不重新考虑传统小数据的应用角色。但是,传统小数据并没有失去其应用价值,相反,以城市与居民行为活动关系研究为主体的信息时代的城市研究必要充分结合大数据与小数据,并探讨适宜的方法论与方法框架,从而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和居民需求。提出“物质空间与活动空间结合”、“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挖掘结合”的3个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样本空间发展评价+空间差异与联系发现+小样本影响因素探究”、“小样本模型构建+影响因素发现+大样本验证及挖掘”、“微观活动分析+活动空间界定+影响因素探究”3种方法框架,且分析了这些框架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未来的城市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7.
韦霞 《地理教学》2001,(8):37-38,32
一、教学观念:变“重师”为“重生”。改变教学观念是充分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前提。传统教学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观.即只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外部行为,因而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运用MCAI(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地理教学,无异于用新瓶装旧酒,现代媒体技术只能被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手段。最终将导致“人灌”变“机灌”的更沉重的注入式教学。  相似文献   

18.
马蕾  叶茂 《地理教学》2022,(4):59-61
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把爱国主义、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传播到青少年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是红色研学旅行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PBL模型,依托伊犁有关林则徐的历史文化资源,设计了以“天山脚下的纪念”为主题的高中学段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林则徐传奇的一生,懂得继承和弘扬林则徐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情怀;最后对基于PBL模型的“天山脚下的纪念”研学旅行课程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贾笑玲 《地理教学》2008,(11):23-24
新一轮课改早已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也根据新课标要求,大胆尝试,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探索和实践一条新的教学之路。然而教改之路免不了会产生一些困惑和迷茫,今年我有幸参加了青岛市优质课比赛并取得一等奖,针对参赛的“澳大利亚”一节的教学设计,在教材处理方面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贾文通  黄震方  刘俊  徐冬 《地理研究》2021,40(6):1785-1802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了无高铁、现有高铁和规划高铁三种情景,引入旅游“门到门”出行的旅行时间测度方法,同时采用分层栅格成本方法改进可达性计算模型,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常可达性指数和旅游效用函数等指标定量测度并全面分析了高铁对区域旅游的“时空压缩”效应。研究发现:① 现有高铁将长江经济带景区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压缩”了3.36 h,规划高铁进一步将其“压缩”了1.09 h,使区域的旅游空间范围不断“缩小”;② 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对区域旅游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加剧了短期旅游圈所覆盖景区数量的空间分异,但使长假旅游圈所覆盖景区数量在空间上趋于均衡;③ 不同高铁建设阶段对区域旅游的影响存在差异,现有高铁便利了游客的中远程旅游,而规划高铁则对游客短途旅游产生重要影响,并强化了同区域外的旅游联系;④ 高铁“压缩”了旅途时间,“扩张”了游览时间,大幅提高了旅游效用,这在川渝两地表现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