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已經发現了金刚石砂矿床,因此一定也存在有原生矿床。下面談一下西伯利亚雅庫特地区的金刚石矿床,供同志們参考,希望能对中国同志在寻找原生金刚石矿床的工作中有所帮助。一、金伯利岩岩简分布的地质位置(见图1) 雅庫特的金伯利岩岩筒是分布在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邻接地区,即通古斯台向斜和安那巴德台背斜之間。在台背斜的隆起部分,出露的地层是古老的結晶片岩。褶皺和錯动在这里都較剧烈,其中并有閃长岩的侵入。在它的周围分布着震旦紀、寒武紀和奧陶紀的地层,褶皺较平緩。下古生代的地层,包括碳酸盐类岩在內,厚达2000米,其中有金伯利岩岩筒出現。  相似文献   

2.
前震旦紀变质岩在辽东半岛地区分布极其广泛,几乎占基岩出露面积百分之五十。因此找寻变质磷矿床一直是有关部门密切注意的对象。到1964年为止,在辽东半岛前震旦紀变质岩系中虽已发现有磷矿化现象,但多为胶磷矿,尚未发现典型的变质磷矿床。根据邻区所发现的变质磷矿床资料,大部份矿床附近的伟晶岩中富含磷灰石,磷灰石与白云石密切共生而组成磷灰岩或磷灰石白云质大理岩。这些  相似文献   

3.
周作侠 《地质科学》1960,3(5):230-241
本文所介紹的这个矿床的儲量虽然不大,但从矿床成因及今后在华北地区寻找同类的矿床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将我们在該矿区所进行的工作作一些介紹,以供参考。在工作中曾得到勘探队負責同志的大力帮助;室內室外工作是在李璞先生指导下进行的。一、区域地质概况 1)本区位于震旦紀××沉陷带的东南側某台凹与台凸之間,沉陷带的构造綫在此从东西轉变为北东。而台凸的构造綫在此則由北东轉为东西。前震旦紀片麻岩和片岩系北与震旦紀高于庄燧石灰岩为断层接触,断层走向北西,傾角近90°,含矿輝長岩体侵入于前震旦系之中。从片麻岩和片岩片理的产状,以及侵入体的分布看来,本区的区域构造,主要受北西、南北及北东三个方向的控制(見图1)。  相似文献   

4.
一、緒言大栗子铁矿床賦存于前震旦紀辽河系地层中。这套岩层包括:千枚岩,碳酸鹽岩石,砂岩以及千枚岩与碳酸鹽和千枚岩与砂岩互层等。前震旦紀地层在本区構成一个軸向东北西南,向南傾沒之复向斜,已知矿体絕大多数賦存于复向斜西北翼小向斜之軸部或小背斜的鞍部。西北翼地层走向一般为北东东,向南作  相似文献   

5.
“西康系”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30年譚錫畴和李春昱在四川西部(原西康省)进行地貭調查吋,曾将康定以西的一套黑灰色板岩、頁岩和砂岩,以及綠灰色板岩和砂岩的地层命名为“西康系”,并在雅江以西地区采得植物化石。化石多为Podozamites,故将“西康系”与香溪煤系对比,并将它划归侏罗紀(見譚錫畴、李春昱,1959:四川西康地貭志)。黄汲清在1945年所著的“中国主要地貭构造单位”一书中,曾列举了五点証据,否定“西康系”为侏罗紀地层,并认为主要属古生代。在1955年所出的“康藏路线地貭图”中,将“西康系”地层另命名为“札科系”,将其时代定为二迭紀。1958年甘孜地貭队将它划为石炭二迭紀,另外亦有人将它定为石炭紀。总之,这套地层的时代,长期以來是爭論不休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青海东部哈拉庫山东端地区普查(图1),對這一带出露的古老变質岩地层划分为前震旦紀及震旦紀兩个时代的岩系。由于所观察到的地区較局限,因而在区域性范圍內不能提供任何对比或联系的意見。这里僅能作为問題的提出,以供同志們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何宇彬 《地质科学》1959,2(2):48-50
广西中部極广泛地分布着中、上石炭紀黄龙灰岩和馬平灰岩以及下二迭紀的栖霞灰岩和茅口灰岩。它們在構造上多形成寬闊平緩的“箱狀”及“槽狀”短軸向斜盆地,盆地內也有上二迭紀及三迭紀地层出露,構造体系完整,有时为逆掩断层带所割切。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云南中东部是我国震旦紀地层发育良好地区之一。1938年,熊秉信最先报导昆明附近的震旦系。随后地貭工作者陆續发表有关文章,对本区震旦紀地层的划分提出了意見,并为以后的地貭工作所引用。解放以后,通过一系列地貭矿产普查工作,在地层方面获得不少新知識。1960年,笔者前去云南中东部的一些震旦系出露較好的地区,进行了剖面实测工作(图1)。其后把  相似文献   

9.
西安蓝田间新生界地层剖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北方新生界地层的研究已有較长久的历史。在华北地区的許多不同时期的第三紀化石地点都已成为标准剖面。这些标准地层剖面多仅代表某一个时期的地层,在一个剖面上可以找到两个地貭时代的还不多。这可能是由于在第三紀时期,在华北地区的沉积較少,或者是已有的沉积遭受到剝蝕以致剖面不完整,也可能是由于研究得較少,化石发現得不多以致对若干地层未及詳細划分之故。  相似文献   

10.
一、矿区地質概況 本矿区位于胶辽地盾复县复向斜北翼(半稳定地块北翼),附近地层为大石桥統白云質石灰岩及盖平統片岩类;震旦紀石英岩成斜交不整合被伏其上;中生代斑状花岗岩成楕圓形穿过上述不同时代之地层,前震旦紀地层在矿区北部靠近花崗岩区成半穹窿构造,岩层傾斜20—40°,片岩区为向斜构造,南部为反转背斜(图1)。  相似文献   

11.
上震旦统陡山沱组是鄂西地区最具工业价值的含磷地层。著名的磷矿有荆襄磷矿、宜昌磷矿、兴(山)神(农架)保(康)磷矿。迄今已有20多年的勘探史,但由于各矿区研究程度不一,又缺古生物依据,亦不能依靠同位素年龄来作划分对比,故在地层及磷矿层的划分、对比上认识不一。笔者结合磷矿特征及含磷岩系岩类组合、剖面结构特点、稀土元素特征等,将本区划分为4个磷矿分布区,将陡山沱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5个含磷层位。  相似文献   

12.
震旦系质疑及有关上元古界地层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5年全国震旦系讨论会,根据近年来地层、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的研究成果,认为南方震旦系和北方震旦系是上、下关系;并暂定南方震旦系(三峡层型剖面)称震旦系,北方震旦系(蓟县层型剖面)另建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与上述震旦系合称震旦亚界,归入上元古界。1976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和亚洲地质图的元古代地层图例,即根据此方案编制的。这个方案虽是过渡性的,它对确定我国震旦亚界的地层层序,推动前寒武纪地层的深入研究,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容讳言,对上述方案,有许多地质工作者曾表示不便反对,也不敢赞同。希望多做些工作,以求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识,解决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淮南、霍丘早寒武世沉积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志坚 《地质科学》1960,3(4):182-188
前言淮南、霍丘-固始及豫西,是中朝地块上寒武系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豫西及本区全属淮阳地盾北緣,与华南寒武紀沉积仅有淮阳古陆之隔,所以在解决华北与华南寒武系对此問題上,本区及豫西、秦岭北坡应为关键地区。淮南、霍丘的寒武系,解放前,先后有謝家荣及孙殿卿作过描述,但未作詳細分层。解放后,叶連俊等在調查淮南凤台磷矿地貭时,曾对寒武系作过研究,提出了重要見解。  相似文献   

14.
1957年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工作时,曾在第三紀的下部漸新統Pg3和中新紀N1的底部發现一种很特殊的灰岩。經野外观察,这种岩層具有显著的特征,層位上有对比的意义,可选作第三紀下部地層对比的标准層,在室內也初步进行了薄片观查。  相似文献   

15.
赵东旭 《地质科学》1982,(4):386-394
对东焦式磷矿(和与之相当层位的磷矿)的时代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分布在太行山的这个含磷岩系是震旦亚界的产物;另一种认为,它属滹沱群范畴。近来,王启超等把这一含磷岩系建为东焦群,归入滹沱超群内部。对于含磷的嵩山群、榆树砬子群、大罗圈河群等的时代,也有不同认识。另外,对这套含磷岩系或磷块岩的成因更有多种不同见解。有的认为是冰碛物,有的认为是海相沉积,有的认为其中磷块岩(如曲阳)是次生富集结果,有的则认为它是热液成因,凡此等等。 根据对太行山等地的野外观测和有关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分布在各地的这个含磷岩系彼此间可以对比,为滹沱群内部的产物,系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6.
解广轟 《地质科学》1958,1(2):18-20
1956年及1957年笔者曾兩度随李璞先生等在白楊河地区做了一些野外工作,对該区的地层、構造及岩漿活动有一些初步認識,現仅將本区奥陶紀本身和奥陶紀反志留紀間的兩个沉积間断簡單介紹一下,并对地槽的发展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知錳矿可分下列成因类型一.海相沉积矿床: (一) 震旦紀深积錳矿:1.下震旦紀底部位于冰磧层下的錳矿层,以湖南等錳矿为代表;2.中震旦紀高于庄石灰岩以下的锰矿层;分布于河北北部;3.上震旦紀铁嶺层下部錳矿,分布于辽宁南部,从上述錳矿  相似文献   

18.
石自明 《地质科学》1960,3(1):39-44
一、武安煤田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武安煤田在构造上位于太行山隆起的东緣,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相邻,是一不稳定地带。长期以来,频繁的构造运动,在区內留下了鲜明的遺跡,一直到第四紀时期甚至現代构造运动亦并未停止。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的地貌現象,在本区是非常发育的。区內不仅有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发生的大小断裂和緩慢的升降运动,并且在某些地区,地层的变形及地震活动,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9.
潘日光 《地质科学》1960,3(3):164-164
本文所指贛南是指江西南部,即广昌、兴国、上犹三县連綫以南的地区。与“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中所指江西南部地区不同,它不包括遂川、万安、泰和、宜黄、南城、资溪等县在內。本区,过去从未发現过中生代的煤系。随着工农业的大跃进、地貭工作的大跃进,一个上三迭紀至下侏罗紀煤系,在贛南于都利村被发現了。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赣南区域地层的內容,而且为今后在本区寻找中生代煤矿提供了綫索。  相似文献   

20.
沙庆安  丁啓秀 《地质科学》1960,3(5):256-259
1957年笔者整理华北(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及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煤系地层資料(各煤田普查和勘探报告及钻孔柱状图約一百篇)时,曾注意到本区石炭紀煤系地层中石灰岩和煤的沉积变化,并且对它們进行了初步綜合分析,得出了某些規律。这些規律对认識华北石炭紀沉积的发育情况、大地构造、古地理概况以及煤田預測等将有所帮助。这篇文章是根据当时的总結,略加刪修之后写成的。本文将按中及晚石炭世分别敘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