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F.Laine  阎贫 《世界地质》1990,9(2):38-43
为了构造蒸汽驱油范围内重油砂的层析图像,需要得到井间地震速度及高频电磁(EM)衰减数据,用了初至地震波来构造两井间的一块10m宽、8m高的垂直平面的彩色层析图像,用两个高频(17及15MHz)EM透射层析构造了20m宽、8m高平面,速度层析图明显地指示了一面岩层、其上、下都有油砂,EM层析图则指示了一更复杂的有页岩夹层的油砂地质,最深的EM层析图显示出了活动蒸汽区的上部,并指出了页岩层下蒸汽运移的通道,这些结果显示了井间整个平面的详细结论,并提供了一更好的方法,来理解蒸汽驱油环境的原地重油回采工艺。  相似文献   

2.
井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由于避开了近地表低降速带和风化层的影响,井间地震可以得到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地震信号,近年来已经在在油田开发中投入使用。笔者讨论了井间地震的井中管波的形成机理、衰减方法,层析成像和XSP-CDP成像方法。对罗家和垦71区井间资料进行了成功的处理,得到了较好的层析和反射波成像结果,该结果有助于了解井间速度的横向展布和小断层的存在等。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储层目标区域的成像质量,结合地面地震、VSP和井间地震的各自优势,采用归一化后的自适应叠加方法,实现3种资料偏移结果的联合成像,以达到各种资料优势互补、提高成像精度的目的。为了给联合成像提供精度较高的单种资料成像剖面,采用傅里叶有限差分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实现地面地震资料成像;在VSP和井间地震资料的叠前成像中采用了基于起伏地表直接下延法成像思想,基于傅里叶有限差分延拓算子得到VSP和井间地震偏移结果。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的处理验证了多尺度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沙牌坝址基岩场地地震动输入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菊芳  温世亿  胡晓 《岩土力学》2011,32(2):387-392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地震动输入参数必须根据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来确定。目前由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一致概率反应谱具有包络的意义,不能反映实际地震的频谱特性,输入“一致概率反应谱”可能导致地震作用偏大;拟合设计反应谱人工生成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频率非平稳性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得到与坝址地震危险性一致、具体地震的输入参数,结合沙牌大坝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基岩场地地震动输入参数确定方法:通过以有效峰值加速度为参数的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分析,确定坝址不同超越概率下的有效峰值加速度及对坝址贡献最大的潜在震源区;在最大贡献潜在震源内利用震级空间联合分布概率最大法确定坝址设定地震,依据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确定与坝址设定地震对应的设计反应谱;根据设定地震结果和时变功率谱模型参数衰减关系确定时变功率谱,将时变功率谱和最小相位谱按三角级数叠加法进行强度和频率非平稳地震加速度时程合成。在对沙牌坝址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及地震构造环境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上述方法,得到了坝址基岩场地不同超越概率下的有效峰值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强度和频率非平稳地震加速度时程等地震动输入参数。  相似文献   

5.
波阻抗反演预测煤层岩浆侵入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桥矿区布设13个钻孔,其中11-6和3-2钻孔发现6煤层有岩浆侵入,在常规地震剖面上难以确定其侵入范围,为此采用地震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技术,即利用钻孔测井数据高纵向分辨率的特点,对井旁地震资料进行井约束反演,在此基础上对井间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推断岩浆岩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井下实际揭露的岩性资料表明,波阻抗反演预测的刘桥矿区II62采区岩浆岩分布范围,与实际揭露资料非常一致,其侵入范围主要集中在工作区的西南部。  相似文献   

6.
地震偏移要取得好的效果,重要的是应知道局部构造上每个采样点的倾角采样范围。对井间地震反射测量而言,成像点的倾角采样的分布受观测系统的控制,其中有震源和接收排列的长度及各自的元素间距。我们用实际资料来说明它对井孔附近及井间中心处剖面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运移,物质运移最直接的体现是重力异常的变化。为了对比地震前后重力异常的变化,在垂直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上布设了2条实测重力剖面,揭示物质的运移规律及地震发生的原因。布格重力异常在汶川地区升高了15×10-5 m/s2,而周围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却减小了;说明汶川地区是应力集中区,且青藏高原物质在楔入龙门山时的通道是有一定范围的。通过地震前后均衡异常和上地幔物质引起异常的变化特征也可以得到上述结论,并能证明物质运移在上地幔也有发生的观点。其结果揭示了汶川爆发地震的原因以及地下物质的运移规律,并为地震的预报工作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相似文献   

8.
井间地震资料中蕴含丰富的地下储层岩性和物性信息,利用井间地震直达波初至信息,通过层析反演可以得到两井之间的速度剖面。通过对井间地震直达波振幅衰减信息的处理,可以实现井间的吸收衰减层析成像。基于井间地震直达波射线路径的一致性,提出了井间地震时域直达波走时层析反演和频域质心频率衰减层析同步反演方法,增加了约束条件,增强了抗干扰能力。对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速度和吸收衰减同步反演方法,提高了速度层析反演精度,得到了对油气更为敏感的衰减属性,增强了井间地震在储层描述和油气预测中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确定岩浆岩侵入煤层的边界对煤矿安全生产十分重要。利用钻孔资料和岩浆岩的高波阻抗、高频和波形异常等地震波动力学信息,提出了岩浆岩侵入煤层的地震反演、地震相分析和谱分解等3种岩性解释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在安徽淮北矿区某矿利用实际三维地震资料界定岩浆侵入8煤层的范围,取得了好的效果。研究认为,确定岩浆侵入煤层的范围时,当研究区域内具有较多的钻井和测井资料时(3~4个/km2),建议使用地震反演方法;而研究区域内钻井数目较少或缺乏测井资料时,建议综合使用地震相分析和谱分解方法。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TBM探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低降速层主要为流沙、含水沙层及黄土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大,潜水面变化不定。储层非均质性强,有效储层薄,储层与煤层伴生,严重制约了本区天然气勘探开发步伐。为了解决目前勘探开发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TBM探区部署并实施了100km2的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采集,针对探区的地震地质特点和难点,开展了攻关和试验。在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中,通过观测系统优化、虚反射界面分析和利用、激发岩性优选、试验资料功率谱面积和频宽收敛分析等技术的综合运用,确定了合适的三维观测系统和激发因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井间地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介绍了井间地震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及常规处理技术,讨论了井间地震技术数据几个主要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井间地震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研究表明,井间地震技术能够显著改善地面地震反射剖面的质量,提高浅层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以及确定浅部地层的精细构造,显示了井间地震技术在活断层探测和浅层地质调查等工程物探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汶川8.0级和仲巴6.8级地震中波红外热辐射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静止卫星中波红外亮温为数据源,应用小波变换和计算功率谱方法对汶川8.0级地震和仲巴6.8级地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两次地震震前均出现了明显的短临热异常现象。这与长波辐射通量和热红外亮温资料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时间演化过程中热异常现象在震前存在一次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短临预测意义。地震前后热异常分布可能反映了区域应力集中和调整变化,根据异常的演化方向和异常消失区域可以估计发震的可能区域范围。  相似文献   

13.
井间地震高斯射线束正演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高斯射线束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数学表达式,结合井间地震方法的特殊观测方式,开发了井间地震方法的正演模块,给出了不同观测条件下各种模型的试验结果。该模块在二维非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可以同时或单独计算直达P波、S波,上行反射P波、S波和转换波,下行反射P波、S波及转换波。计算出的地震波场不仅能反映波的运动学特性,还能反映波的高频动力学特征,是发展井间地震技术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确定井间岩石属性,特别是进行府层研究的需要,已经导致不断利用地震首属性作为岩石属性的标记,加果在井位能够确定地震和岩石属性的有效的关系,可以大大地降低井间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克服地震子波的时变影响,避免复杂的时窗大小选取问题,使得谱模拟方法能更好地适应地震信号是平稳信号的假设条件,将改进S变换与谱模拟方法相结合,形成时频域谱模拟方法。在二维时频谱中进行谱模拟处理,该方法能够克服地震子波随地层深度变化的限制。理论模型及实际资料处理效果显示,时频域谱模拟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地震分辨率,实现地震资料的高分辨处理。  相似文献   

16.
井间地震走时波形层析成像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裴正林  余钦范 《现代地质》2001,15(3):333-338
提出了井间地震走时波形顺序反演方法。该方法先利用井间地震走时反演得到速度模型的低频成分 ,然后用井间地震波形反演获得速度模型的高频成分。数值模型试验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 ,该方法反演稳健 ,提高了走时成像的分辨率 ,克服了波形成像易于陷入局部极小的缺陷 ,实现了快速高分辨率成像。  相似文献   

17.
开发地震技术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手段.并且正逐步向油气开发及生产领域渗透.出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3D地震、垂直地震剖面、井间地震、时间推移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微地震检测、随钻地震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各油田日益受到重视,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地震技术的形成过程作了简单回顾并着重对开发地震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同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由于避开了地表低降速带和风化层的影响,井间地震能够采集到高频地震信号,经过资料处理可以得到较高分辨率的速度和上行反射波成像剖面。2004~2005年,胜利油田在垦71 区块实施了8对井间地震资料采集。针对原始资料特点,研究了以层析成像、管波衰减、VSP-CDP技术和有限角度叠加成像等关键处理技术,较好地完成了该区块的井间地震资料处理。初步分析解释表明,井间地震可以识别低序级断层、小幅度构造和薄储层。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井间地震CT技术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以应用井间地震CT技术解决桥墩基础断裂的一个应用为例,指出依据经验获取高质量的井间地震CT原始资料以及利用现有钻孔的地质资料做联合反演,才能获取好的解释效果。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及邻区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欧拉方程(欧拉反褶积法)对龙门山地区重力数据进行反演,得到了地震前龙门山及邻区断裂的分布特征及参考深度。汶川地震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地震前后发震断裂及周围断裂的形态必然会存在一定差异。笔者布设了一条实测重力剖面来对比地震前后断裂的形态。对比发现,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的逆冲趋势减弱,映秀—北川断裂与都江堰—江油断裂之间产生了多个破碎带。通过断裂形态的变化探究本次地震的成因,提出了应力面(第二地震面)和多震源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