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妍  高强  李华 《地理科学》2018,38(6):913-918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视角,将海洋灾害损失与海洋科技进步内生化,与海洋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一并作为海洋经济生产驱动因素,测度海洋灾害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海洋灾害对当年海洋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对灾后第2年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且长期呈现负作用。究其原因,海洋灾害主要通过破坏海洋经济生产基础设施、设备以及渔业资源等生产资本影响当期海洋经济增长;通过更新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生产资本存量拉动灾后海洋经济增长;长期来看,海洋灾害对海洋经济生产要素破坏作用大于对要素的更新作用。  相似文献   

2.
风沙灾害是气象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影响范围大、季节性强、灾害损失大等特点,已成为中国北方沙区的生态灾难,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评估风沙灾害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已有学者对中国风沙灾害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但对区域风沙灾害风险系统评估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建立系统的风沙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在综合分析近30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自然灾害评估方法,从风沙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内涵、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目前风沙灾害风险评估还存在理论不完善、评估模型不合理、孕灾环境指标量化不细致和指标体系繁杂、风险评估方法单一、指标分级和权重计算的主观性强、社会经济数据不能空间化等问题。因此,未来在风沙灾害评估研究时需借鉴、引入和融合其他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近年来在风沙物理学、风沙地貌学、防沙治沙工程学、沙漠化遥感技术和理论等方面的成果,建立多指标的综合风沙灾害评估模型,为预防区域风沙灾害、降低风沙灾害损失和保障"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强,近年来城市高温热浪灾害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给城市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已有的高温热浪灾害研究大多关注热浪强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等灾害特征,以城市居民健康作为承灾体的城市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研究尚不多见,相关的评价框架和方法亟待梳理和完善。本文从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的研究主题、脆弱性框架和定量化方法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国内外研究进展;在广义脆弱性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完善了基于"暴露—敏感—适应能力"的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评价概念框架,并梳理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强调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居民感知等多角度的定性、定量数据综合表征城市居民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以期为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评价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并为规避高温热浪灾害风险、响应高温热浪紧急事件及适应气候变化等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4.
中国沙尘灾害遥感监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沙尘灾害及其所引发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重视。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沙尘灾害监测研究可弥补传统研究手段时空分辨率的不足。本文对遥感在沙尘暴源地、沙尘运移路径变化、下垫面状况、沙尘天气产生的天气背景以及沙尘信息定量提取等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反映了我国沙尘灾害遥感监测研究的现状,并展望了未来遥感监测沙尘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脆弱性的中国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谢盼  王仰麟  刘焱序  彭建 《地理学报》2015,70(7):1041-1051
本研究通过综合考虑高温胁迫、社会脆弱性和人口暴露,提出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框架,结合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构建多元数据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分县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新疆西部、豫西皖北交界处、四川盆地、洞庭湖流域、广西境内珠江流域;而华中地区湖北江汉平原和湖南洞庭湖流域、西南地区四川省和重庆市交界处的四川盆地、华东地区江浙沪一带、华南珠江流域,则是中国突出的高温灾害风险热点区。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和高温灾害风险热点区的分布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主要分布于高温胁迫较高或社会经济较差的不发达地区,区域人群由于经济上的适应能力较差而受到高温威胁的概率较大;而高温灾害风险则强调灾害一旦发生时的可能损失,其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人口聚集、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区域。就主导因子分区来说,高温胁迫主导区域主要为平原、盆地以及大江大河流域,社会脆弱性主导区域主要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脆弱性人群聚集区;人口暴露主导区域则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6.
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的纵深发展,海洋灾害成为影响中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通过构建海洋灾害损失指数,评估1989~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损失情况,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与VAR模型分析海洋灾害损失与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海洋灾害虽然对沿海地区的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但并不是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是导致海洋灾害损失的格兰杰原因,且具有持久性影响。鉴于此,沿海地区在提高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同时,科学发展海洋经济成为降低海洋灾害损失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7.
试论灾害学     
灾害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具有年轻性、交错性和综合性特点,且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及灾害的频繁发生日益受到各国重视与关注。当前应重点发展灾害分类、灾害统计、灾害地理、灾害经济、灾害预报、灾害防治及灾害工程等学科分支。中国应采取四方面途径和措施促进灾害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沿海城市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计划提出应更加重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风险及其相应的防灾预案。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风暴潮灾害风 险评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暴潮数值预报、潮高估算和重现期研究, 危险性评估, 承灾体暴露性 和脆弱性评估, 灾害风险区划、灾情损失评估等, 对沿海城市的风暴潮灾害综合风险及其次生灾 害链风险的研究则较少。从自然、社会、经济、政策、文化和工程等多角度建立沿海城市风暴潮灾 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运用3S 技术对沿海城市的风暴潮进行综合灾害风险研究是当前风暴潮灾 害研究的重要方向。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构建基于场景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和开发基 于风险的决策支持系统, 加强灾害撤退避难图编制研究, 建立持续的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体制以及 对防灾预案和灾情损失的定量化预评估等。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近年来,在科学的大花园里,又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灾害学。灾害学是在地质、地震、环境污染以及社会经济等交叉领域中萌发的。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生产、自然环境,生态、家庭等发生伤亡、受到危害、有生命财产毁损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灾害按其成因不同一般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有时二者兼而有之。灾害按轻重程度可分为:特大毁灭性灾害、重大灾害和一般性灾害等。按灾害的种类划分又产生了灾害学一系列分支,如灾害医学、灾害生物学、灾害地理学、灾害社会学等。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的影响及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灾害的损失受灾前经济发展水平、灾种差异、灾后恢复重建策略、灾害管理水平和灾害保险体系完善程度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加上基础数据精度、获取难度和校验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而已有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存在不足:首先,评估对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构成、时空维界定模糊;其次,评估模型假设太多往往偏离灾后实际经济状况;最后,模型对灾害扰动的动态影响机制考虑不足,往往忽视灾后经济系统的弹性和部门生产容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因此,在进行灾害损失评估时应注意灾害对经济影响的动态机理,结合不同灾害类型对经济影响的特点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设置相关参数,使模型更切合实际,从而更合理有效的评估灾害造成的间接损失。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生态系统脆弱化背景下,开展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对今后制定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政策、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榆林市12个县(区)为研究单元,从农业环境子系统、生产投入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中选取24项指标构建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Chinahasalongltist0ryofaghcLIlturaldeveloPn1atn1edeveloPmatandLttilizahonofplanlsaremoreextensivethanthatofmotUAsinsandhills.Underthepressureofil11Promplivingstandardf0rl.2billionpeOPleatpresa1t,itistmdoubtedtoaCCeeratesl0PelanddeVeopmat.HOWdowerealizehig…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模式的区域思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慈福义  陈烈 《地理科学》2006,26(3):273-276
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新经济, 是以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发展模式,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地理学应加强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区域研究。循环经济模式的5 种基本类型包括:①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提高的模式;②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保持不变的模式;③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下降但大于零的模式;④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下降且等于零的模式;⑤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下降且小于零的模式。认清循环经济不同类型模式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循环经济的"多赢",正确选择合适的循环经济模式。认为循环经济模式存在空间差异规律包括环境质量"U"字型分布规律和环境质量地区差距的倒"U"字型规律,在近期缩小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之间环境质量的差距是不现实的,应通过因地制宜地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减缓三大经济地带环境质量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义认为现代术语的农林复合系统来源于生产实践,体现了农业与林业的有机结合、品种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产品多样化以及管理科学化4个方面相统一的特点。文章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系统的类型结构基础上,提出了农林复合系统可以进行层次结构划分的观点。最后,以典型案例研究方法入手,对1种农林结构类型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植物篱农林复合坡地系统,是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实现坡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58  
在界定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和均衡发展四个乡村发展类型的基础上,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基于乡村对社会具有的功能构建了乡村性指数(RI)以刻划不同发展类型的乡村性强弱,并对东部沿海地区各发展类型的乡村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57.6%的县市一、二、三产业得到均衡发展: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和商旅服务业主导的发展地域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18.64%、11.99%和11.75%:农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较强(RI>0.5)的地域占到59.1%:工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RI<0.4)和居中(0.4相似文献   

16.
刘鉴  杨青山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0):1882-1898
科学判断一个国家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基础。目前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遭到了西方国家的质疑,国内学者从国别比较等视角出发论证了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但缺乏从全球尺度分类视角的回应。论文基于多面体法、洛伦兹曲线分类法等方法,从经济、社会、环境、治理等方面构建经济体的多维发展水平分类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将全球190个经济体划分成发达经济体Ⅰ~Ⅲ型、发展中经济体Ⅰ~Ⅴ型和过渡型经济体共9种类型,并探讨了不同类型经济体的发展水平特征、中国在全球经济体分类体系中的地位等问题。研究发现:① 不同类型经济体在经济、社会、环境、治理等分维度发展水平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② 发达经济体各维度发展水平排名普遍较高,总体呈现“并驾齐驱”特征;过渡型经济体在很多维度的发展指标与发达经济体Ⅲ型接近,多数经济体处于逐渐向发达经济体过渡的发展阶段;发展中经济体在分维度发展水平方面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③ 中国属于发展中经济体Ⅰ型类别,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在第64位,在139个发展中经济体中排在第13位。④ 中国在全球经济体多维发展水平排序、各维度发展水平差异等方面具备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特征。该研究洛伦兹曲线分类法等方法的应用可丰富区域发展分类理论,相关结论可为回击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质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中通过对协调、发展及协调发展这3个概念的定义和论述,分别推导出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模型,并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大小等作为评判标准,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划分为从简洁到详细不同的3个层次,共30种基本类型。最后还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评价对象,给出了上述计算方法和分类体系的应用实例,同时证明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 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 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通过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国350 个地级单元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上处于低耦合低协调状态, 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经济区和中部重要人口产业集聚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高, 远西部和东中部偏远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低。根据各地级单元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现有国土划分为经济环境和谐区、经济环境磨合区、经济环境拮抗区及经济环境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通过对4 种类型区的工业结构分析后发现, 不同类型区工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环境和谐区工业以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经济环境磨合区工业主要以机械装备制造和部分污染性的冶金、化工、电力产业为主;经济环境拮抗区工业则以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发电等污染性行业为主, 是中国污染性行业最集中的地区, 也是未来环境质量面临最大风险的地区;经济环境低耦合区工业则以初级产品加工和生产为主。  相似文献   

19.
在参考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状况、社会经济支持能力、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4个系统层出发,构建了由40个指标构成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SPSS15.0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我国31个省(市、区)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各系统层及其总体层得分,依据得分情况划分为5个层次,分析了各系统层和总体层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依据相关分析,解释了各系统层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状况。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国土空间评价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艳  张成才  康鸳鸯 《地理研究》2015,34(12):2320-2328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是国土规划的核心任务,合理的区划方案是国土开发利用的基础。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河南省国土资源属性的多功能性,从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入手建立国土多功能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聚类分析法将河南省18个地级市分成4种类型区,并采用熵权法对各类型区进行功能评价。结果表明:重点发展功能区的各项功能评价值均居于首位;农业发展功能区的农业生产功能价值最高,其余各项功能相对较弱;综合发展区功能区的各项功能均不突出;生态优先功能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功能受生态环境功能的影响最明显。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和分区方法基本可行,表明区划方案可对省级国土规划的编制和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