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皱纹盘鲍鳃细胞培养适宜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 ,我国皱纹盘鲍养殖业发展迅速 ,是北方沿海主要的养殖贝类之一。但各种病害亦随之而来 ,先是细菌病害居多 ,近几年又出现病毒性疾病[1]。发展鲍细胞培养技术 ,不仅对深入研究鲍病毒病带来了方便 ,而且也为鲍遗传学、细胞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皱纹盘鲍鳃细胞培养的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 ,以期建立鲍组织细胞的培养技术。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动物 :皱纹盘鲍取自烟台芝罘岛隆海养殖场 ,2龄 ,壳长4.0~5.0cm ,壳宽2.5~3.5cm。培养基 :MEM(GIBCO) ,M199(GIBCO) ,RPMI1…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中国台湾地区及世界部分主要海水养殖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养殖病害情况,对鱼虾贝类的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及其他病症的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病原特征、宿主范围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等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本综述对我国的海水养殖业和水产病害研究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皓文 《海洋科学》2004,28(2):75-76
对虾是全世界海水养殖国家、地区集约化规模养殖对象之一,其经济价值颇高,但连年来对虾养殖面临严重病害,这包括4类病毒、7种细菌、2属真菌等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对对虾疾病病理学研究已做了许多工作,但就病原生物的寄主反应方面的研究仍相当有限。最近几年来发现了被命名为Penaeidins的对虾抗微生物肽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台湾地区及世界部分主要海水养殖国家养殖疾病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中国台湾地区及世界部分主要海水养殖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养殖病害情况,对鱼虾贝类的病毒性疾病,细菌怀疾病及其他病症的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病原特征,宿主范围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等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本综述对我国的海水养殖业和水产病害研究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筏式养鲍的海区条件、苗种饵料选择、病害防治、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本实验共筏养10万头鲍鱼,经三年养成,成活率达80%以上,年亩纯益达四万元,明显高于其他海水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6.
鲍育苗期病害的防治研究──Ⅰ.福尔马林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育苗期间,幼鲍用福尔马林药浴,对原生动物、线虫、桡足类等引起的病害防治有显著效果。当浓度为5~20g/m3,浸浴6~12h能杀死附着板上的原生动物、线虫和部分桡足类,同时也有强的杀菌作用,而对幼鲍及饵料硅藻的发育和活力均没影响。  相似文献   

7.
鲍育苗期病害的防治研究:I.福尔马林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育苗期间,幼鲍用福尔马林药浴,对原生动物、线虫、桡足类等引起的病害防治有显著效果。当浓度为5 ̄20g/m^3,浸浴6 ̄12h能杀死附着板上的原生动物、线虫和部分桡足类,同时也有强的杀菌作用,而对幼鲍及饵料硅藻的发育和活力均没影响。  相似文献   

8.
杂色鲍鲍苗“掉板症”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杂色鲍育苗过程中出现的大规模死亡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个育苗周期内,病害均可发生,死亡率达100%,监测了水质理化因子、原生动物、寄生虫及病原微生物,水质理化因子、原生动物等与鲍苗死亡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在鲍苗体内分离到的细菌及感染试验结果验证细菌是引起杂色鲍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甲壳动物酚氧化酶活力及其在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甲壳动物酚氧化酶在入侵微生物的刺激下被激活,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因此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一定的相关.本文从作用机理、测定方法和应用几个方面综述了甲壳动物酚氧化酶的研究动态,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研究虾蟹类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水养殖环境细菌耐药性的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海洋作为地球上尚未充分开发的重要疆域而备受重视。中国以海水养殖业为基础的“蓝色农业”在缓解人口增长对陆地农业的压力,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10年来,世界范围内海水微生物流行性和暴发性病害相继发生,严重制约了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相建海,2003)。为了防治细菌性病害,大量的抗生素药类被应用于养殖过程的各个阶段,巨大的选择压力导致了海水养殖水域耐药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的显著增加,养殖生物耐药病原菌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微生物病害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水产养殖病害及其药物控制与水产品安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目前我国水产养殖过程中对发生的病害多采用药物控制极易造成因药物使用不当或盲目用药等原因,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水产品中出现药物残留、养殖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最终会影响食品安全的现状。从常见病毒病、细菌病,以及寄生虫病等论述开展对药物残留毒性研究,重视专用渔药研制、加强用药指导,减少用药盲目性等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经济海藻的病害一直是海藻人工栽培的一大障碍,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藻类病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病原鉴定,而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的海区微环境增加了病原分离和鉴定的难度。本文综述了经济海藻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的多样性和致病机制、病原的鉴定、检测和防治方法,并对未来我国海藻病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藻类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一个对虾养殖防病新模式,并进行了小规模试验,获得初步成功。在4个30~40m^2的露天水泥池中,各放入3cm的大苗500~700尾(每亩约10000尾),经90余天的养殖,对虾成活率80%左右,个体10cm,平均体重80尾/kg,饵料系数约1.5。新模式的立足点是防病,特点是设置一蓄水沉淀池,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养殖用水,配备充气增氧设施,选择优质配饵,合理投喂,使各种水质理化因子及生物因子尽量  相似文献   

14.
牙鲆的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当前国内外报道的养殖牙鲆危害严重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按牙鲆的病毒病、细菌病、寄生原虫病、吸虫病等顺序分别叙述了各主要病害,尤其对危害严重的病害种类如:牙鲆弹状病毒病、肠道白浊病、鳗弧菌病、腹胀病、腹水病、牙鲆出血性败血病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以期对牙鲆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5.
自2009年以来,一种新兴的虾类疾病-急性肝胰脏坏死病(AHPND),对全球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有研究表明,该病病原是一类含有特殊毒力因子的弧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VPAHPND)。本文将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病原、检测方法、防控措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以期为该病症的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自2009年以来,一种新兴的虾类疾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对全球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有研究表明,该病病原是一类含有特殊毒力因子的弧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VPAHPND).根据已发表的文献对该病的发生、流行、病症、病原、检测方法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以期为该病症的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中国台湾地区及世界其他主 要海水养殖国家和地区的养殖鱼类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病原特征、宿主范围 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目的在于让养殖者了解鱼类病毒病已在世界范围内频发,希望能引起各 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海带苗绿烂病暴发严重威胁海带养殖生产,给海带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研究发现,海带中的多酚化合物可以抵御海带病害初期病原体侵入.为研究多酚对绿烂海带表面附生菌的抑菌效果,在病烂部位分离出一株细菌,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的方法,证实该细菌为小孔芽孢杆菌(Bacillus foraminis).进一步以健康海带为原料...  相似文献   

19.
李进寿  卢斌  王波  柯才焕 《台湾海峡》2011,30(3):405-411
杂色鲍的免疫机能主要是由血细胞以吞噬的方式来完成.本研究将杂色鲍分别暴露在1、2、5Ixg/cm3不同含量氯霉素的水体中60d(每天暴露4h),检测其主要免疫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经氯霉素暴露实验后,杂色鲍的主要免疫指标出现了下降.对照组与各药物含量组(1、2、5μg/cm3)中杂色鲍血细胞对溶藻弧菌的吞噬率分别为89.83%±3.66%、75.33%±4.89%、68.67%±5.05%和37.00%±9.21%;其吞噬指数分别为3.84±0.27、2.54±0.35、2.12±0.47和1.18±0.32;其血细胞密度分别为(2.72±0.33)×10’、(1.87±0.09)×10^7、(1.46±0.17)x10^7、(1.03±0.14)×10^7个/cmA^3.对照组与各药物含量组在水温3l℃高温胁迫下杂色鲍半致死时间(,Jk)分别为10、8、6、4h.各实验组的壳长、体重生长率、成活率与对照组比较,高含量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含量为lμg/cm^3和2μg/cm^3的氯霉素暴露对杂色鲍的生长有轻微的促进作用.各实验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活指标变化与氯霉素的暴露含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