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少见囊性占位的CT表现作了回顾性的分析,讨论了不同囊性占位的CT表现特点及意义,结果显示某些肿块的发病部位,本身CT特点及邻近器官的改变可以提示其来源,良恶性的判定主要取决于肿块本身的CT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腹部囊性病变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腹部囊性占位1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各个病变CT表现的特点。 结果 腹腔内囊性占位3例,其中巨大的大网膜囊肿2例,肠系膜囊肿1例。腹膜后囊性占位13例,胆总管囊肿7例,腹膜后淋巴管瘤2例,囊性畸胎瘤1例,重度肾积水3例。 结论 小儿腹部囊性占位,病变小者诊断容易;巨大囊性病变形态不规则,位置难定,鉴别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的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囊性肾癌的临床表现、CT及病理资料。CT成像技术为采用64排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行冠状位、矢状位的多平面重建。结果:11例囊性肾癌均显示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规则或不规则,大小不一,均有囊壁增厚。其中壁结节占9例,瘤内分隔占4例,囊壁钙化占4例。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增强后可见囊壁、囊内分隔及壁结节的强化,主要呈“快进快出”的特征。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肿瘤细节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更加清晰。结论:囊性肾癌具有一些特征性的CT征象,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明确诊断,但需与肾脏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CT对胰腺及胰周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病变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胰腺假性囊肿18例,胰腺先天性囊肿7例,胆总管囊肿9例,淋巴管瘤4例,浆液性囊腺瘤11例,胰腺粘蛋白性囊性肿瘤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蛋白性肿瘤6例,胰腺癌囊性变8例。结论:了解胰腺及胰周囊性病变的CT特征从而作出鉴别诊断,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256层iCT增强扫描影像特征。方法:搜集6例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CT影像资料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影像特点。结果:6例均发生于肾实质区,增强扫描可见不同程度囊性改变、无明显壁结节、有包膜边界清晰、肾盂肾盏无侵蚀破坏,无肾静脉癌栓形成,均无远处转移征象,3例行患侧肾全切除术,3例行肾肿瘤楔形切除术。结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256层iCT增强扫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作为术前诊断的理想手段,对治疗方案的优选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病理对照分析,探讨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CT、MRI检查,依据检查方法分为CT组和MRI组,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比较、检查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I诊断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囊腺瘤、囊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癌变胰岛细胞瘤、实性假乳头状瘤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13/13)、100.0%(16/16)、91.7%(11/12)、100.0%(7/7)、100.0%(6/6)、100.0%(3/3)、100.0%(3/3),CT诊断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4.6%(11/13)、93.8%(15/16)、100.0%(12/12)、85.7%(6/7)、83.3%(5/6)、66.7%(2/3)、100.0%(3/3);MRI诊断与病理符合率略高于CT诊断,差异不显著(P>0.05)。MRI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显著长于CT组(P<0.01)。结论:CT与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率均较高,虽然MRI具有较长的检查时间,但其能够多方位成像,同时能够将更多的信息提供给临床对囊性成分的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出血及囊性病变的大小、数量、范围、境界、成份、性质等,因此二者均具有一定特征性,建议临床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了40例外围性小肺癌。并对≤3cm的外围性小肺癌的CT征象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作者认为:小结节征、分叶征、棘状突、空泡征、胸膜凹陷等征象,对外围性小肺癌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临床表现及CT特征。结果:13例患者中均为年轻男性,年龄18~33岁,平均年龄为25岁,肿瘤均位于前纵隔,其中右前纵隔7例,左前纵隔2例,前中纵隔4例;13例患者中7例行血清甲胎蛋白(AFP)定量检测,均高于正常值;12例直径大于8cm,增强后9例呈不均匀强化,4例均匀强化;12例与大血管关系密切,其中6例明显包绕邻近大血管;6例可见胸腔积液,3例可见心包积液;3例纵隔有肿大淋巴结。结论: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好发于年轻男性,常位于前纵隔,病灶体积较大,内可见多发囊变坏死区,CT可以清楚显示病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合AFP检测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囊腔型肺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肺癌,在影像学上尚未被充分认识,本研究通过分析其CT特征及临床病理,以提高对该类特殊类型肺癌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确诊的囊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病理类型及CT图像特征。结果:病理类型:腺癌44例(86.27%),其中微浸润性腺癌7例(1 3.7 3%),浸润性腺癌3 5例(6 8.6 3%)(组织学类型:贴壁为主型1 1例(21.57%)、乳头状为主型8例(15.69%)、腺泡为主型15例(29.41%)且其中2例(3.92%)含微乳头成分占比大于20%,1例(1.96%)未分型),1例(1.96%)化疗后手术病理提示腺癌,1例(1.96%)淋巴结穿刺活检提示肺转移性腺癌;鳞癌5例(9.80%),其中角化性鳞状细胞癌3例(5.89%),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2例(3.92%);大细胞癌1例(1.96%),高级别粘液表皮样癌1例(1.96%)。病灶以外周分布为主40例(80.30%);平均直径为(4.7±2.7)cm,主体成分:囊腔伴磨玻璃成分20例(39.22%)、囊腔伴实性成分22例...  相似文献   

10.
应用地震CT技术研究长白山火山的岩浆囊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中国火山学专家报导了长白山火山存在一定的潜在的喷发危险性及其地质背景等研究成果;美国、日本、德国的火山学家到该火山区进行过考察,也认为该火山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性;国家科委根据有关方面的建议,已将“长白山火山危险性的研究”列入专项计划之中;其中有一个子课题是“应用地震CT技术研究长白山火山的岩浆囊”.本文报导的主要内容有:1)1994年张禹慎发展的“上地幔S波三维速度结构的方法”建立上地幔S波RG5.5速度模型,该模型能显示全球任一地区、任一剖面、深至500公里的三维速度结构;他作出世界上20个火山区,其中有17个火山区下面均有明显的S波低速层,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低速层岩浆囊"的存在;已作出通过长白山天地火山的3条速度剖面;该模型显示出:在长白山天池火山下面存在速度的负异常达2.5%的“低速囊”,其深度从38—65公里;其展布范围约100—200公里的范围;2)改进面波品质因数Q值的成像方法,进一步收集200次地震面波记录资料,应用“卷积反投影方法反演地壳面波品质因数Q值的成像系统”长白山火山及其邻近地区面波Q值分布,看出天池地区Q=161比中国地区Q值的平均值偏低很多;这很可能与该地区下面地温偏高和岩层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儿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重复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男8例,女3例,全部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其中肠外型9例,肠内型2例。肠外型CT表现为单房低密度囊性肿块,囊壁较厚,增强扫描囊壁均匀强化;其中5例表现为双层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的增强CT表现、临床特征及超声结果,以总结诊断经验,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以腹痛为主诉就诊并行急诊腹部CT检查的患者,选取CT影像表明其为血管源性,且临床确诊为血管源性急腹症的患者共156例,根据不同的血管病变类型及受累的血管不同,分为5大类疾病,并分别统计各类疾病的病例数、典型CT影像表现及超声阳性率。结果:156例患者共分为以下5大类疾病:①动脉夹层及动脉瘤53例,其中动脉夹层17例,包括15例为胸主动脉夹层向下延续,1例单发于腹主动脉下段局限小夹层,1例腹主动脉至右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36例,其中腹主动脉瘤30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1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支架术后破裂形成血肿、1例单纯右侧髂总动脉瘤。②肠系膜血管疾病30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2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5例(其中5例合并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肠系膜上动脉壁间血肿。③门脉系统疾病52例,其中门脉高压19例,门脉血栓17例,门脉癌栓9例,门脉海绵样变3例,门脉积气4例。④脾梗死或肾梗死共12例。⑤其他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共9例。结论:增强CT检查在诊断血管源性急腹症比CT平扫、超声检查有更大的优势,不同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有不同的典型CT表现,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均需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总结诊断经验,减少误诊和漏诊,最终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部肿块的CT血流灌注的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7岁,年龄范围,24~83岁)进行CT灌注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先平扫有问题的结构区域,然后选定肿块扫描层面,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50mL·300mg·100mL-1的优维显,速率为4mL·s-1,延迟5s后,以电影模式行多层灌注扫描,持续35~40s。使用Perfusion3灌注软件测量血容量及表面透过性乘积。3个独立样本(肺癌组、结核组及炎症组)两两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结果:恶性肿块20例(4例鳞癌,12例腺癌,1例未分化癌,3例转移癌),炎性肿块8例,结核灶7例。肺癌、结核灶及炎性肿块的灌注均值(BV和PS)分别为:(8.43±2.44)mL·100g-1,(24.30±5.80)mL·min-1·100g-1;(1.90±0.60)mL·min-1·100g-1,(1.19±0.37)mL·min-1·100g-1;(19.73±6.65)mL·100g-1,(30.01±9.06)mL·min-1·100g-1。肺癌组与结核灶组及炎性肿块组与结核灶组之间的灌注均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组与炎性肿块组之间的BV均值有显著差异(p=0.014,t=2.639),但二者PS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506,t=0.674)。结论:利用灌注值可以区分肺癌与结核灶、炎性肿块与结核灶,虽然单独依靠灌注值很难区分肺癌与炎性肿块,但是血流灌注仍间接反映了肺部肿块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巨淋巴细胞增生症胸腹部CT表现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自2000年1月至2014年9月收集的60例巨淋巴细胞增生症患者,运用西门子16排CT扫描,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患者的胸腹部CT表现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平扫,具有低或稍低密度15例,缺乏均匀的密度10例。通常情况下,肿块具有较为均匀的密度,胸腹部肿块均有显著强化,部分强化不均匀,腹膜后肿块部分有斑点状、片状高密度钙化存在于中央;缺乏均匀密度的肿块,增强没有显著强化存在于中央;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分别为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强化方式和附近脏器受压情况。结论: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具有较高的胸腹部误诊率,增强扫描病变呈现几乎同步于胸腹部主动脉的显著强化,延迟持续中度强化,在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的诊断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能谱CT血管成像双低扫描方案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疑腹部病变需行全腹血管CT成像BMI≤25的患者367例。首先按照首诊时间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根据体质指数(BMI)分成两个亚组,BMI≤22为实验1组或对照1组,22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一例多次复发的囊性颅咽管瘤,应用^32P腔内放射治疗成功,随访4.5年无复发,生活自理,视力维持术前状态,复查CT囊腔缩小50%以上,可以认为立体定向腔内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孤立的或多发的囊性颅咽管瘤病例应作为外科手术首选方法,但仍需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观察和确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了64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眼眶肿物引起的眼球突出。并对CT成像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