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海水进退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耿秀山 《海洋学报》1981,3(1):114-130
我国东部滨海平原及其以东的浅海陆架,是第四纪冰川时期海岸线往复迁移的地带.要掌握海水的进退边界及反复过程,必须在沉积层序学和年代学的广泛研究基础上,依据古滨线沉积和残留地貌标志,与世界典型地区的海面变化模式进行对比,才能获得冰川性海面变化及构造型海面变化在我国东部海面升降及海水进退过程中互相影响、相互消长的时空表现.  相似文献   

2.
风浪破碎是海中气泡的主要成因.先前的研究基于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揭示了海中气泡对光散射和海水反射比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利用海洋光学和海面风速现场观测数据,结合Mie散射理论计算和海中光辐射传递数值模拟,研究风浪破碎产生的海中气泡对海水反射比的影响.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光学性质稳定的I类海水中,不同风速下海洋光学反射比的不同主要源于海中气泡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张赤军 《海洋学报》2002,24(5):19-25
海面倾斜与高程基准密切相关,它已经受到大地测量学界和海洋学界的重视.进一步讨论了大地水准的测量精度,指出了大地(几何)水准与沿海验潮资料的不符是由于海面的倾斜;分析了海面倾斜的机理,其中包括海流、海水密度分布、气压、台风引起的破碎波等的作用;提出了用海水异常密度的三维分布计算大地水准面的扰动,实质上它反映了海面的倾斜,该量占大地水准测量结果的73%,这进一步说明密度的异常乃是我国沿海海面倾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海水温度是海水的基本物理特性之一,它体现了海水运动的热输送和海气热量交换。而海面水温则体现了海面热量平衡的结果。影响海面水温变化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如太阳辐射、海面有效回辐射、海面蒸发、海气接触热交换、海洋热平流、大陆径流(近海区)以及与这些过程密切相关的大气环流等。 海水温度状况对海水热量平衡、水团分析、海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等的研究,尤其对发展海洋渔业生产和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对渔情分析、中心渔场位置的预测、汛期早晚和鱼发状况的分析等均起到一定作用。因此,近些年来世界主要海洋大国对海水温度的分析和预报给予了很大的重视。1982年底,美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委会(IOC)提供的48项海洋学产品中,海水温度分析和预报占25项,其中2项为次表层海  相似文献   

5.
石油污染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与海水是物理属性不相同的两种液体,石油所形成的薄膜漂干海面上,使反射的阳光比海水大2~4倍,通过海气面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减少,接近于零,海面风传递给海面的动力通量大为减少,大大阻碍了海水的蒸发和盐颗粒向大气中飞溅,阻碍海水对大气中O2和CO2气体的吸收,使上层海水吸收的太阳热量减少10%,从而影响到海气相互作用的每个过程,石油污染对气候变异的影响令人十分担忧,如何减少海上石油开发业带来的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11,(9):36-41
连绵不断、节奏分明的低吟声从查塔姆海峡静寂的海水中冒出来,渐渐地,低吟声变成了尖锐的高调,并形成强有力的哀嚎.气泡上升到光滑的海面,围绕着冒泡的水柱产生了一个螺旋式的图案.突然,青鱼从海里射出来,玄武岩式的黑峰从海面升起,涌出一团泡沫.  相似文献   

7.
苏腾飞 《海洋通报》2013,32(4):467-473
开展了Envisat ASAR溢油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以2010 年墨西哥湾溢油事故为例,主要从入射角和海面风速两个 方面,开展了油膜和海水的后向散射特征分析,给出了适合ASAR 溢油检测的入射角与海面风速范围。对入射角的分析表 明,在中等风速条件下,入射角在28毅~36毅的范围内,油膜和海水的后向散射值相差大于5dB,两者在SAR影像上容易区分; 在入射角为20毅~24毅时,油膜和海水的后向散射值相差较小;在入射角大于37毅时,油膜的后向散射值接近ASAR 的系统噪 声。对海面风速的分析显示,适合ASAR影像溢油检测的风速范围是3.0~7.0 m/s;风速小于3 m/s时,油膜和海水的后向散 射值均较低;风速为9.7 m/s时,油膜和海水在ASAR影像上难以区分。  相似文献   

8.
海洋微波辐射计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微波辐射计是用来测量海面油膜厚度及其他海水环境参数的仪器,它的性能与其安装在船舶上的动力特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兆龙 《海洋科学》1982,6(4):64-64
七十年代以来对海面微层中的痕量元素作了广泛研究,发现其浓度要比大量海水中的浓度高出数十倍至数千倍。所谓海面微层,一般指的是海面下几百微米以内的那层海水。  相似文献   

10.
海水三维温度场是海洋研究和海洋工程领域中最重要的数据资料之一。本研究基于量纲分析法获得海面参数和海水内部温度剖面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提出了一种利用海面温度和海面动力高度反演大洋月平均三维温度场的方法。本研究基于该方法估算了西太平洋海域0~1 000 m深度范围月平均三维温度场,并将反演结果与基于Argo资料获得的三维温度场进行了比较,其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海—气相互作用与海流、风暴潮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秦曾灏 《海洋学报》1979,1(1):17-38
从方法论上说,除潮汐以外,通常在处理海洋动力学问题时,大多撇开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强调大气对海洋的主导作用,把大气运动当作诱发海水运动的唯一原动力,视海面风场为给定条件,而后用经验或半经验公式算出海面风应力场,作为施加于海水的强迫力。因此,一个成功的海浪、海流或风暴潮的预报,除了具备反映海水运动的主要物理性能的数学模型外,还必须以客观的、准确的海面风场的数值计算和预报为前提。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迄今为止似乎还不能说在实用上已经提供了海面风的一种足够精确的估算或预报方法。海上气象观测资料,尤其是测风资料的稀少,给海面风应力的实际计算带来不少困难。  相似文献   

12.
1963年4月10日,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距马萨诸塞州沿岸350千米处失事,艇上129人无一生还。那么谁是制造这场灾难的元凶呢? 它就是被人们称作“水下魔鬼”的内波! 凡见过海上风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凶猛的波涛、滔天的巨浪,但隐匿在海水内部的狂涛巨浪就鲜为人知了,因为它是看不见的波浪——内波。内波比海面波浪要大得多,一二十米高的内波还不算什么,超过1 00米也不称奇,在菲律宾苏禄海就测到过90米高的内波,在比斯开湾深层水中发现过振幅200米的内波。内波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知道,在海洋表面发生的波浪,它的波动最大值是在海面,并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消失。海面上的波浪,实际上就是出现在空气和海水这两层不同密度的流体分界面上的波动。当海水密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尤其是在海水出现上轻下重两层,在外力扰动下就会在两层海水的分界面上出现波动现象,于是就产生了内波。  相似文献   

13.
一提起海浪,人们总是想到海面上那波涛汹涌的景象。可是海洋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人们不易发现的波浪,这就是发生在海水某一深处的“波动”,因而有“内波”之称。第一个发现海洋内波现象的人是南森。在1893年,他在北极探险。当船行驶到挪威海上时,他发现海面有一层冰块融化,产生的很淡的海水,他的船航行到这里,就好象被海水“粘住”一样,几乎不能前进。后来人们又在其他  相似文献   

14.
海面风场及其变化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在水深不大的陆架区,海面风场对海水的驱动作用更为明显。台湾海峡的水深除东南部的澎湖水道外,大都小于100m。海区属亚热带型季风气候区。海峡的海水运动受季风的影响强烈,呈明显的周年变化。因而,准确地描述海峡海面风场及其变化,对海峡的动力学研究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因条件所限,以往有关的物理海洋学研究大都直接引用台湾海峡沿岸气象台站风的统计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没有计算合成风,即没有做矢量统计平均,所以无法满足海水  相似文献   

15.
张赤军 《海洋测绘》2001,1(3):14-18
高程基准与海面倾斜密切相关,它已经受到大地测量学界和海洋学界的重视,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大地水准的测量精度,指出了大地(几何)水准与沿海验潮资料的不符是由于海面的倾斜;分析了海面倾斜主要来自海流、海水密度分布、台风引起的破碎波等的作用;提出并根据海水异常密度的分布计算出大地水准面的改正,实质上它反映了海面的倾斜,该量占大地水准测量结果的三分之二,这说明密度的扰动乃是我国近海海面倾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钢在不同海底沉积物中的腐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3年9月—1994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楼流动海水实验室将普通碳钢(A3钢)和低合金钢(16Mn钢)以分别和电连接两种挂片方式置于海面大气区、海水全浸区和不同的海底沉积物中进行一年的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钢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率在分别挂片时呈下列顺序:海面大气区>海水全浸区>海底沉积区;在电连挂片时出现如下顺序:海面大气区>海底沉积区>海水全浸区。随着海底沉积物颗粒度的减小,水/泥(砂)界面腐蚀最轻的钢片的腐蚀速度在电连挂片时成正相关关系,分别挂片时影响不大。处于沉积区最底部的钢片因成为宏电池的阳极,而遭受最严重的腐蚀。低合金钢的腐蚀率比普碳钢略大。  相似文献   

17.
海水中溶解气体的气相色谱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水中除溶解有大量的无机盐外,由于海面与大气接触,还溶解有许多种气体,在这些气体中氧、氮、二氧化碳为主,还有惰性气体及少量一氧化碳、氧化亚氮、氨、C_1—C_4烃等。以前人们对海水中溶解气体了解很少,自十九世纪以来,才开始对海水中气体的含量进行调查研究。溶解氧在各种海洋生物活动中很重要,关于它在海水中的分布,用Winkler法  相似文献   

18.
海面风的铅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淮 《海洋科学》1981,5(1):49-52
海面风在海气能量交换过程中几乎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海波、海流和海水团变性等的发生、发展及消失等现象的演变和维持,实质上都同海面风直接相联系。因此,从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气能量交换的观点来了解海面风的铅直分布结构是有实际意义的,这不仅可以提供海洋学科所不可少的气象学知识与情报,而且  相似文献   

19.
风暴潮预报知识讲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九讲 潮汐与潮汐预报 潮汐(tide)系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涨落与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通常将前者称为潮汐,亦即天文潮(astronamicaltide),后者称为潮流。风暴潮预报海区的潮波特性和各预报验潮站的潮汐预报是风暴潮  相似文献   

20.
一个可用于实时计算的太阳辐射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浩  尹宝树 《海洋与湖沼》2006,37(6):493-497
拓展了Smith等(1984)关于海面辐照度的数值算法,给出了一个可实时计算海面和海水中太阳辐射强度的模型,通过计算1998年9月24日—10月7日以及1999年4月28日—5月11日渤海表面太阳辐射量(两个时间段内的辐照总量误差分别为0.27%和6.67%),显示出该模型与实测结果良好的适应性。另外,模型还揭示在不考虑其它限制因素的前提下,当浮游植物生物量处于较小的状态时,海水中的太阳辐射能促进浮游植物的快速生长,但是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对太阳辐射的遮蔽作用增强,浮游植物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