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转变增长方式综合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增长方式转变进行科学合理评价, 是提升城镇土地整理与管理 水平, 最大限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科学性、可比可量性、 适中性、层次性、公平性和目标导向性等原则, 综合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从转变增长方式的角度, 构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转变增长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技术 支持下的AHP 模型与专家群民主决策支持下定性指标定量转化的赋权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 系数; 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 在此基础上, 构建基于指标体系的多目 标多层次模糊综合测度模型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值。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为例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 评价结果显示, 目前北部新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体现在水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 友好等方面指数不高, 今后应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最基本的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三农"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就是以农村为开端的土地制度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铺开。这项制度激发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并且还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做到耕者有其田。这在改革开放初期对 相似文献
3.
4.
AutoLogistic方法在土地利用格局模拟中的应用——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LUCC) 是当前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 而区域土地利用 格局模拟是LUCC 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研究单元, 根据由2005 年土地 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源得到的土地利用、地形、河流以及道路等空间数据, 对区 域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进行了建模研究, 并通过在传统Logistic 模型 中引入描述空间自相关性的成份, 实现了能够考虑自相关性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 (AutoLogistic 模型), 同时应用该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显示, 通 过与没有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回归模型(传统Logistic 模型) 相比较, 该模型显示了更好的拟 合优度和更高的拟合准确率(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的ROC 值分别从0.851、 0.913、0.877 和0.852 提高到0.893、0.940、0.907 和0.863)。研究结果说明了基于 AutoLogistic 方法的土地利用格局的相关性建模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以 为永定区及其相似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格局模拟与分析——以河北省沽源县丰元店乡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由高分辨率的遥感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源得到的土地利用、地形、道路和居民点等空间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河北省沽源县丰元店乡的旱地、有林地、其它林地、天然草地、改良与人工草地、未利用地,以及其它土地共7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模拟网格为50 m ×50 m),并使用ROC方法对所有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旱地、有林地、改良与人工草地,以及未利用地和其它土地的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ROC值分别是0.868,0.795,0.830,0.790和0.930),而其它林地和天然草地的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相对较低(ROC值分别是0.711和0.719).研究结果揭示了地形、道路和居民点分布等因素对研究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决定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丰元店乡未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为该乡的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确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选取14个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多元回归驱动力模型,对江苏省17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闲置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首要限制性因素,依据产出指标影响程度高于土地、资金的投入指标可知,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处于土地利用转换期;(2)苏南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3-2013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经之路,理解土地流转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13年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的169511个住户样本,本文揭示了中国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并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识别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促进土地流转提供科学参考。结果发现:① 2003-2013年间,土地流转率从17.09%上升到24.1%,年均增幅近0.7个百分点;南方土地流转较为活跃,比如福建等地流转率超过30%,而北方土地流转率较低;② 转入土地支付租金平均为283.74元/亩,55.05%的转入户并未支付租金;相反,转出土地获得租金为243.23元/亩,52.63%的农户转出土地未获得租金;目前中国土地的“零租金”流转率超过50%;③ 土地质量、地理区位、交易费用、家庭及村庄特征等对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影响;土地质量和地理区位在平原地区的边际效应较大,但在丘陵和山区,交易成本已成为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土地“零租金”流转的实质是土地资源错配的一种表现,丘陵和山区边际化及交易费用偏高降低了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政府应努力降低土地流转中面临的各类交易费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补偿机制,同时关注丘陵和山区的土地资产贬值和撂荒现象。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原始的生产资料,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生产生活资料,"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根本与关键都在于土地。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对促进统筹城乡综合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2009—2012年每个年度的规划指标实施情况、规划空间布局调整情况、规划社会认同度等方面选择了14项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对数模型的效用函数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评价值,即评价指标逐步量化,然后选择几何平均值来衡量每个年度规划协调度大小。最后分析了玉泉区第三轮规划实施发挥积极作用及不足之处,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土地使用制度变革以来东西部经济变化存在差异这一现象,以滇西北地区为例,从区域条件与土地制度角度,分析了同一“家庭联产承包制”下,与其它地区的不同效应;滇西北地区区域内部差异,以及“草地承包”、“四荒有偿出让”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条件对土地制度的约束作用,指出该区域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非耕地土地制度滞后性。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内涵,从投入强度、使用强度、经济效益以及布局效应4个方面选取18个单项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存在区域差异性的前提下,采用层次分析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多因素综合法分析评价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区位因素以及规划战略定位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投入强度的最重要因素,投入强度大的乡镇中企业用地、基础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偏高;邻近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使用强度大,使用强度最大的乡镇为研究区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次中心;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更明显。在布局效应方面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样性指标差异最显著,近市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没有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在综合集约利用方面,门头沟区137个农村居民点中非集约、低度集约、中度集约和高度集约的农村居民点的比例分别为18.25%,27.01%,28.47%,26.28%,集约利用评价平均分值分别为45.09,51.70,58.07,65.03。区位和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关键因素,在空间分布上,邻近新城和各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在投入强度、使用强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集约性,而布局效应不具有类似分布规律。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一样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实现集约利用具有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参与式制图的村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分析——以北京平谷区大庄户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高分影像及参与式村域用地制图方法,对典型城郊村庄大庄户村进行微观尺度长时序土地利用变化定量研究,反演其40年用地格局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71-2010年大庄户村用地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趋势,且1981-1990年变化速度最快;地类转换主要表现为耕地流失与建设用地扩展,公路两侧及公路与居民点之间是变化最显著的区域;宏观政策、大城市辐射、村域发展及交通引力是用地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保障城郊村域土地可持续利用需在耕地保护、土地征收、集约节约用地、生态构建、产业用地协调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强化. 相似文献
14.
人文要素数据与土地利用单元匹配方法——以北京丰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驱动力机制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和主要方向,而将人文要素数据匹配到土地利用单元的方法研究是探讨人文因子驱动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基础工作之一。本文在详细阐述人口和经济产值与土地利用单元匹配方法的基础上,进而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采用人居密度和土地经济产值密度指标,定量计算并分析了1999年丰台区人口居住和土地经济产出的空间分异特征。丰台区人居密度差异巨大,最高与最低相差近29倍;土地经济产值密度高低差异主要体现在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最高的城镇用地是最低的粮食种植用地的45倍。研究结果表明将人文要素数据匹配到土地利用单元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北京大兴区耕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相关理论, 创建了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的耕地质量变化框架模型, 构建了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耕地质量评 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大兴区为研究样区, 通过农户调查和土壤化验分析, 获得大兴区1982 年、2000 和2006 年的农户土地利用和土壤肥力变化数据。依据构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 标体系, 对三个时期的压力、状态、效应和响应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982 年到2006 年, 耕地压力指数由63.19 增加到73.57, 又减少到67.85, 而方差从13.92 增加到41.12, 到 2006 年高达58.59, 同时耕地压力指数空间变异性增加; 耕地状态指数从56.52 增加到76.46, 最后达到81.20, 状态指数方差从58.39 增加到111.42, 2006 年达到209.45, 空间变异性增 加; 耕地效应指数从42.39 增大到64.34, 2006 年与2000 年基本持平, 而耕地效应指数方差 和空间变异性增加。1982 年家庭联产责任制刚刚开始, 农户耕地投入差异不明显; 1982-2000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 农户耕地利用差异性增加, 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也显著提高, 是耕地效应指数整体增加和空间变异性增大的原因; 2000-2006 年农户的土地利用目标转型, 土地投入差异进一步扩大, 导致耕地质量提高幅度降低, 耕地质量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增强。为了促进耕地质量整体提高, 需要进行土地产权机制创新, 以促进土地投入水平的整体均衡增加。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的镇域乡村性评价体系,对广州市番禺区和从化区26个镇域在2000年和2010年的乡村性变化特点进行探究。10 a间番禺区乡村性指数明显低于从化区,两区的乡村性指数均在下降,从化区下降幅度较番禺区大,镇域间的乡村性指数差异番禺区在逐渐缩小,而从化区则逐年加剧;2000年番禺区以较弱级别的乡村性为主,2010年则以弱等级为主,而从化区的乡村性等级下降明显,2000年仅有强和较强等级,2010年强等级消失,较弱等级出现;高程、二三产业比值、道路面积和城镇化水平等因素是影响乡村性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基于土地利用角度开展镇域乡村性评价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9.
叶秀如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19(4):28-3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已大量存在,研究和建立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便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又一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结合基层工作实践,通过对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就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北京丰台区农村居住用地变化及与人口相关模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技术,基于1984年,1992年,1996年和1999年4期土地利用图件和数据,分析了1984-1999年期间北京丰台区农村居住用地变化过程及地域分异特征;提出并应用特征均值探讨了农村人均居住用地和人居密度变化的过程和趋势,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利用1999年农村居住用地数据与对应的农村人口数据建立了表达式为Sv=11.324e^0.0006pv的农村居住用地与人口相关模型;用1992年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和误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模型适用地域为北京近郊且不邻近卫星城镇的农村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