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   总被引:83,自引:9,他引:74  
陈玉福  孙虎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10,65(6):727-735
空心村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期出现的一种乡村地域系统退化性演变的结果,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空心村现状调查、潜力评价和整治模式研究,对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地处黄淮海平原的山东省禹城市为例,基于48 个典型村庄、401 份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意愿的农户问卷调查,重点开展了空心村整治模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村庄普遍存在村庄规模小、布局散,宅基地闲置多,村庄建设规划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等问题;农民对空心村整治的意愿强烈,87.0%的农户对推进空心村整治与中心村建设表示愿意和非常愿意;围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和推动农村空间重构、资源整合、集约用地的指导思想,将国家战略同农民意愿有机结合,提出了城镇化引领型、中心村整合型和村内集约型等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厦门、福州、南平为例,通过对627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全面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家庭特征是影响各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基础与普遍性因素;(2)经济价值认知是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核心因素;(3)用途转换收益是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关键因素;(4)政策相关特征是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导向性因素。为提升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守住耕地资源红线,建议结合地方经济水平,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耕地保护政策;尊重农户意愿,合理调整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耕地集中经营。  相似文献   

3.
高更和  李小建  乔家君 《地理研究》2009,28(6):1484-1493
对农户打工区位的研究是认识农民工流动空间规律的基础。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三个不同类型样本村的实证研究,发现打工者不同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社区特征对其打工地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个人特征中的性别对打工空间、年龄对打工距离及打工空间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特征中的家庭类型对打工距离、家庭代数和家庭上学子女数量对打工距离和打工空间具有显著影响;社区特征中的村经济发展水平、村地形对打工空间具有显著影响,农户关系网络对打工地的选择具有关键作用。农户对打工地的选择是在能够预期取得一定收入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个人、家庭和社区因素的结果,地理环境因素对打工地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平原农区典型村庄用地扩展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王介勇  刘彦随  陈玉福 《地理研究》2010,29(10):1833-1840
以地处黄淮海平原农区的禹城市伦镇赵庄村为典型案例,利用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为基本信息源,结合村庄逐户调查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分类与制图,定量研究典型村庄用地格局特征、扩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赵庄村土地利用呈耕地—作业空间—居住空间的圈层式空间格局。2008年村庄用地规模比1967年增加了1.26倍,主要表现为宅基地的扩展和打谷场用地增长,1985~1990年村庄用地扩展速度最快,村庄用地在空间上向西和向南方向扩展显著。村庄用地扩展主要表现为渐进式蔓延扩展、突变式非地扩展和填充式补充扩展三个阶段。农户居住需求增长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是村庄用地扩展的内生动力,村庄内部条件与外围环境的巨大反差是村庄用地向外扩展的外部环境动力,农户收入增长为村庄用地扩展提供了经济基础,而村庄土地规划缺失与管理缺位使村庄用地扩展失去约束力,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村庄用地扩展。最后,针对村庄用地扩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村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农户对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的响应等7个方面构建农户对外部影响响应能力的指标体系,利用课题组对河南省1251家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农户的信息化响应对农户的外部响应能力贡献最大。样本村农户的外部响应能力在村内差异较大,而村间差异较小。模型分析发现,影响农户外部响应能力的因素包括农户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农户的非农收入状况是农户外部响应能力的首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随农户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地理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农户的外部响应能力。村距县城的距离比村距乡镇的距离和村距城市的距离对农户的外部响应能力影响更为显著。地形因子显著影响农户的外部响应能力,并影响其他因素对农户外部响应能力的影响程度;镇域人均电话的影响印证了农户的信息化响应对农户外部响应能力的首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南省巩义市10个样本村100家农户的实地调查,指出欠发达农区农户投资水平具如下差异:(1)投资水平整体较低;(2)住房投资偏好显著;(3)农业投资同构主导性;(4)投资行为明显双重性.利用SPSS11.0软件对农户投资水平及相关变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综合因子对其影响较大,教育因子次之,税费支出因子和自然条件因子影响力较小.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和巩固农户投资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农区外出务工规模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河南省农区十村11251 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认为农民外出务工的数量与规模是经济因素、家庭 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元回归模型显示:①外出务工经济收益与成本、家庭人口状况、农户家庭经营 地、农户家庭生活性支出等正向影响农户外出务工的规模;②农区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正 向影响农区外出务工的规模,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负向影响农区外出务工的规模;③环境因素中,经济水平因子对 农区外出务工规模的影响是正向的,地形、通达性和土地类型等三个因子对农区外出务工规模的影响是负向的。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中部山丹县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农地规模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河西走廊21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了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的土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36.57%的农户有土地规模经营意愿,31.48%的农户希望缩小规模,25.93%的农户保持不变;农业经营者妇女化和老龄化、较高的非农收入比例弱化了规模经营意愿;优惠政策有助于推进规模经营;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是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探究影响农村宅基地一户多宅行为的主要因素,明确一户多宅整治工作的重点方向,以地处黄淮海平原的河北省曲周县前河道村为典型案例,通过农户调查获取样本农户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一户多宅行为的主要农户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规模的提升会降低农户新辟宅基地建房的意愿,农户居住需求的提升促进了一户多宅行为,农户对相关政策认知水平的提升抑制了一户多宅行为,农户发生一户多宅行为与对原有居住环境不满意密切相关。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得一户多宅行为的产生并不受制于农户自身的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0.
尹珂  肖轶 《地理科学》2015,35(9):1123-1129
针对农户开发利用消落带耕地对三峡库区的环境影响,从意愿角度对重庆市涪陵区、丰都区247户农户进行实地调研,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定量分析农户对生态休耕经济补偿需求的影响因素,为构建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 农户的经济补偿需求意愿存在较大差异;② 生态休耕比较效益、家庭人口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生态休耕意愿指数、经济补偿期望值对农户生态休耕经济补偿需求影响显著。研究结论: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受访农户对生态休耕经济补偿的需求意愿较强,构建适当的经济补偿机制满足该地区农户的补偿诉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平原非农化土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分形理论在土地整理面积量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不同比例尺数据转换后面积计算的问题,该文依据微结构不规则图形具有的周长、面积关系,将分形理论引入到不同比例尺数据相互转换后的面积计算中,探讨具有不同比例尺数据的土地整理项目面积计算方法,得到一种基于分形理论的面积计算方法.试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运算速度快、算法简单、计算结果合理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空心村综合整治与低碳乡村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我国日益加剧的农村空心化带来一系列的不良效应和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空心村综合整治,可以通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减少排放和增加碳汇4个途径,引领乡村低碳产业发展,重塑农民生产、生活新观念与新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深入探讨空心村整治的低碳经济战略,测算空心村整治增地潜力与固碳能力,研究空心村整治过程中的农村能源技术体系,构建空心村整治还林还田创新机制,可为空心村整治实践和低碳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美国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以期为中国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提供借鉴。结果表明:美国公众参与理论比较成熟,联邦及州政府法律要求公众参与规划、决策等,部门、协会等制定了公众参与手册,公众参与技术方法多样且有针对性。中国可借鉴美国公众参与做法,加强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编制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手册,采用多样的公众参与技术方法,从而完善中国土地整治理论,提高土地整治科学性和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5.
土地质量发展趋势对我国土地整理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并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和耕地的持续减少,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资源质量的状况与耕地的保护及管理。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收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推进,与之密切相关的土地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鉴吸收土地质量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探索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研究体系,以从其根源入手寻求提高土地质量的对策,对促进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护转变到质量和生态管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土地质量的概念与研究现状,提出土地质量的发展趋势主要有:①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反映与实际应用日趋紧密;②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机理与尺度效应研究不断加强;③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受到重视。根据国际上土地质量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土地整理的内在要求和科学内涵,从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土地质量评价与调查的技术方法和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与机理研究等3个方面探讨了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的研究框架。以期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与深化研究有所裨益,促进土地整理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地区分工、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以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粮食生产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农业功能变化时空差异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对洞庭湖地区1997—2017年农业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2017年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变化特征显著:洞庭湖地区粮食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趋势,且中部地区增强明显;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呈减弱变化趋势,市辖区尤为明显;生态保育功能整体呈减弱趋势且变化幅度大,石门县、安化县等丘陵地区减弱明显,而洞庭湖中部平原区域增强;旅游休闲功能整体呈增强变化态势,石门县、桃江县等地区以及各市辖区旅游休闲功能大幅度提升。②农业发展基础是农业功能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地区发展水平是农业功能演变的重要因素,生产环境质量是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基础因素;地区发展水平对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程度逐渐上升,生产环境质量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农业功能时空的演变过程及结构受到多...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91年和2000年黄淮海平原气象台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地带(AEZ)模型估算黄淮海平原各农业生态区的耕地生产潜力。通过分析气温、降水与耕地生产潜力的关系,评价气候变化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耕地生产潜力与降水量、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对各农业生态区的回归分析表明,如果气温或降水量提高10%,耕地生产潜力将分别提高3.2%与0.3%。该研究对制订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耕地与提高耕地生产潜力方面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国外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传统村镇旅游的日益兴起,有关传统村镇的旅游学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和关注.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传统村镇的旅游学研究进展,指出国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村镇旅游发展影响研究、传统村镇旅游发展与文化原真性保持之间的关系、传统村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国内研究与之相比,在研究内容、方法、领域、深度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入.今后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研究内容流于表层,应加强研究领域的延伸和深度的扩展;研究方法、手段较为单一,研究理论和方法焏待提高;理论研究滞后于旅游发展实践的现状焏待改善.  相似文献   

19.
耕地的弹性变形理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为背景,引入弹性力学理论,探究了耕地的系统特征及其弹性变化理论,并以中国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表明:(1)耕地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决定了其弹性特征,并在不同应力条件下弹性变化具阶段性;(2)应用耕地弹性变形判别系数和判断规则对各省份分析后认为,浙江、福建、云南、贵州、陕西、北京、广东、广西等地维持长期耕地系统稳定性难度大,而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后备资源丰富省区则可保持较高的系统稳定性;(3)2010年、2056年为我国耕地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非稳定态变形阶段划分的时间节点。研究有助于警示我国应强化耕地资源量质保护和空间管制,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