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在源区与场区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计算了 1 991年~ 1 999年发生在北纬 3 9°0 0′~ 42°0 0′,东经 1 1 2°3 0′~ 1 1 6°0 0′范围内的ML≥ 2 .0级地震的波速比 ,分析了张北 6 .2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 ,发现 6 .2级地震前源区和场区波速比在时间分布上都出现较明显的低值异常 :下降—低值—平静—恢复—发震过程。在空间分布上低值异常比较集中和同步。对计算结果进行了 t检验 ,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 t检验表明 6 .2级地震前源区与场区波速比异常非常明显 ,场区 1 995年开始出现波速比在正负之间比较大的变化后持续低值。 6 .2级地震后源区和场区的波速比计算结果一致 ,时空变化均为正常  相似文献   

2.
苏鲁交界及南黄海地区地震波速比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焕鹏 《地震》1994,(2):36-44
本文主要应用多台波速比和单台波速比的方法,计算了苏鲁交界及南黄海(北纬35°35′至36°00′,东经117°00′至121°00′)范围内,1984到1991年7月发生在该区域的163次ML≥1.7地震的波速比值,并对波速比结果进行t检验和模糊数学分析识别。分析结果发现,1985年1月至11月出现了不连续的波速比低值异常时段,模糊数学识别的异常从属函数在这段时间也呈现高值。异常恢复后,1987年  相似文献   

3.
以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的监测能力和资料完整性为基础,结合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124.6°E)实际地震地质构造特点,选取了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 ° ~ 124.6°E) 2008-2012年的ML≥2.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台和达法计算得出了该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及其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该地区两次中等地震震例,发现内蒙古东部地区在中等地震前后波速比时间变化存在显著异常,符合“下降—低值—恢复—发震”的规律,且存在着震后异常期的变化;在对该区域内波速比绘制空间等值线后,发现该区域内波速比高值主要是沿着大兴安岭分布,其空间分布基本呈现东低西高、北低南高的态势.综合研究了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和最近一两年研究区域内波速比变化,得出内蒙古东部地区地下介质的应力变化比较显著,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北部5.3级地震前波速比异常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资料及方法1992年1月23日05时41分,在南黄海北部(35°17′N,121°12′E)发生了M_(?)5.3级地震。震后我们根据山东省地震台网及江苏省北部赣榆、连云港等台的观测资料,对33°50′—36°10′N,120°—124°E范围内1984年至1992年1月发生的59次3级(M_L)左右小震,利用和达法作图选出与和达线符合较好的台的纵波到时t_(?)与纵横波到时差t_(?)-t_(?),用最  相似文献   

5.
借用彭美煊“利用最大熵原理估算山西地震带中强震的重现期和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发震概率”文中的最大熵原理方法估算了华北地区(北纬30°00′~42°00′,东经105°00′—124°00′)中强震的重现期和未来100年内的中强震的发震概率。经计算,五级地震的重现期为7.35年,发震概率是0.99;六级地震的重现期为38.35年,发震概率是0.92;七级地震的重现期为171.89年,发震概率是0.44。计算结果与历史地震比较相接近,计算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级以上强地震。本文选取2001年以来该地区的ML≥1.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地震空间分布和研究区域的台网布局,划分出4个子区域,分别计算了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并对比分析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曲线随时间流逝的变化幅度相差较大,且呼和浩特地区的平均波速比明显低于其他3个地区的平均波速比,初步推断与呼和浩特地区的断裂构造分布及地下介质性质有关。震例研究结果显示,2003年托克托县ML4.6地震前震中区波速比变化过程为"下降—持续低值—回升发震"。  相似文献   

7.
山西地震带北端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被国家确定为地震重点监视地区。本文通过对山西带北端局部地区的历史地震及现今地震活动分析,对该区的地震趋势作一初步估计。一、资料的选取 (一)地区范围根据文献[1]对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的结果以及北三省地区震情监视的需要,本文选取东经112°30′—116°00′,北纬39°00′—41°00′的山西带北端,作为讨论范  相似文献   

8.
构造地震与塌陷地震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林怀存  王保平 《地震学报》1990,12(4):448-455
本工作利用鲁中南台网的记录资料。台站分布在北纬34.5°—37°,东经115°—119°5。该台网所使用的仪器均为64型、65型和DD-1型短周期地震仪。仪器放大倍数在3万—16万倍,仅有个别台站的仪器放大倍数较低(4千倍)。该台网有20个台站组成,平均台距约55km。在资料选取方面,考虑到尽可能减小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介质影响。本文选用了7个构造地震(表1中1—7号)和4个塌陷地震(8—11号),其震级在ML=2.6—3.4之间,震中位置大部分分布在北纬34.5°—35°,东经117°—117°40′范围内。仅有一个地震的震中位置较分散(表1中的编号3)。震中位置采用和达、高桥、石川  相似文献   

9.
引言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20年来该区余震不断。1981年11月9日耿庄桥发生了5.8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余震。作者运用地震台记录到的邢台老震区(E114°40′—115°20′,N37°10′—37°50′)1980—1983年发生的小震的单台波速比对其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10.
1988年4月25日21时40分,在芦山县太平附近发生了4.5级地震。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震中位于北纬30°27′;东经103°00′。雅安行署地震办公室和四川省地震局测量队联合派员对震区进行了考察。经考察,震中位于两河口北面,即北纬30°25.8′,东经103°04.2′,震中烈度达Ⅵ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第一部分选取泰安台473型地震仪1985—1990年记录的70个地震资料,通过计算,得到泰安台附近的地壳厚度为H=36.5km,直达波的平均传播速度:V_P=6.18km/s、V_s=3.55km/s;反射波的传播速度:V_(P11)=6.45km/s、V_(S11)=3.79km/s;绕射波的传播速度:V_(Pn)=7.95km/s;平均虚波速度:V_φ=8.34km/s;平均波速比K=1.74。第二部分选取了泰安台基式地震仪有SP′震相记录的地震21个,求出了泰安台附近的地壳厚度为37km,并分析了SP′震相在泰安台的记录特征,初步得到SP′震相可观测范围为25°—60°。  相似文献   

12.
1999年青海省三次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 5月 30日、9月 2 7日、11月 2 6日分别在青海省的唐古拉 (32°5 1′N,93°34′E)、河南县 (34 .6°N,10 1.4°E)和玛沁 (34°30′N,99°48′E)发生 5 .6、5 .1和 5 .0级地震。震后收集了青海省地震台网、甘肃省地震台网和全国基准台网的部分 P波初动符号 ,做出震源机制及其参数见下表和图 1。参 数 A节面 B节面 P轴 T轴 N轴倾向倾角倾向倾角走向倾角走向倾角走向倾角唐古拉 5.6 2 2 3° 76° 6 1° 16° 4 8° 35° 2 15° 6 5° 30 8° 8°河南县 5.12 81° 4 7° 10 5° 4 3° 2 83° 2° 14 7° 87° 13° 2°玛沁 5.0 2 74…  相似文献   

13.
1987年1月24日新疆乌什县英阿瓦提西北约十公里处发生较大中强地震,其简况如下: 一、地震参数发震时刻:16时09分18秒(北京时间)震级:Ms=6.4级(全国台网)仪器震中:北纬4°26.5′,东经79°17.5′宏观震中:北纬41°26′50″,东经79°17′40″震源深度:10—12公里  相似文献   

14.
计算了1979—1987年发生在北纬34°30'一36°'10,东经115°—117°45'范围内148次ML≥20级地震的波速比值,分析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源区和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5.9级地震前,源区波速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一低值一恢复过程。场区则表现了5.9级地震临震前的低值异常。5.9级地震后源区和场区的波速比计算结果一致,时空变化均为正常。  相似文献   

15.
刘光夏  赵文俊 《地震地质》1990,12(4):316-316
本文运用三维重力正、反演方法研究了台湾及其邻近海域(东经118°40′一122°40′,北纬21°00′—26°00′)的地壳深层构造。工作分四步进行: 1.据台湾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岩石的厚度、密度值,按照地层时代结合密度差异,编出从老到新、从露头到隐伏的各时代地层厚度图28幅。逐幅进行数字化采样并存入软盘,得到有效数据28万个  相似文献   

16.
前言 1986年8月12日18时45分48.9秒,四川省盐源县发生了M_S=5.4级地震。四川省地震局西昌地震中心站测定(使用中心站所属台网和云南邻近台资料)震中位置为北纬27°25′00″,东经101°25′41″,震源深度15千米。在此地震之前,相继发生了7月10日,8月11日,8月12日的M_S为5.1、4.2、4.8级地震。四次主要地震震中距盐源地震台均在20千米范围以内,即  相似文献   

17.
1 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据河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992年1月1日至12月30日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地震1863次,其中M_L<2.0级地震1606次,2.0—2.9级231次,3.0—3.9级15次,M_L≥4.0级地震3次,最大地震为7月22日宁河(39°17′N,117°56′E)M_L≥4.9级,河北省M_L≥3.0  相似文献   

18.
安徽及邻区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将安徽及邻区(29°~36°N,114°~124°E),按1°×1°分成70个区,依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的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地震月报目录,采用单事件多台观测资料,在所分区域里进行平均波速比值的计算,结果在其空间分布图像中显示了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与地质构造环境即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带两侧的介质特性差异有关。计算所得的各区平均波速比对以后波速比值的变化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了山东省和河南省地震台网部分台站的地震记录资料,计算了菏泽地震巢及附近地区1980—1985年的多台平均波速比和菏泽、梁山、嘉祥、邹县、泰安等台的单台波速比。分析结果表明:菏泽地震巢及附近地区的多台和单台波速比在1983年11月7日5.9级地震前均出现低值异常,且变化同步。主震前8个月波速比恢复。5.9级地震后,多台和单台波速比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20.
选择北纬38°—41°30′,东径114°20′—120°20′范围为模拟地区,其中包括12条断层和一个硬块体,假定断层为不抗拉介质,在压应力作用下能承受剪应力。采用物理非线性有限单元法,模拟上述地区在压应力作用下的地震孕育过程。为了简化计算,化为平面应变问题。数学模拟结果与地形变和震源机制等资料较吻合,本文的主要结果为:(1)唐山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应力场的时间变化。(2)唐山地震孕育体的形成过程。(3)震前主应力轴的旋转。(4)唐山地震的初始破裂区。(5)地温变化在大震发生中的突变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