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发布的FNL资料、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和船测资料,对2016年10月17—19日某船舶在东南太平洋遭遇的一次温带气旋过程进行研究,以此为大洋航线上温带气旋预报保障能力提高积累经验。结果表明:(1)温带气旋A由绕极槽北伸切断发展而来,自西向东移动过程中在南太平洋大洋中部与另一气旋B合并加强对船舶航行造成影响;(2)气旋A初生阶段,大气低层旋转程度较强;成熟发展阶段在近地面、大气上层旋转程度较强;当气旋B初生发展时,气旋A中心附近自500 hPa以下为绝对涡度小值区,其上为绝对涡度大值区,绝对涡度垂直轴线向近B一侧倾斜;(3)槽后及气旋中心附近正涡度平流与槽前随高度增强的暖平流共同促使气旋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锁凤  邢谦 《海洋预报》1995,12(1):31-36
本文根据MM4模式输出资料,利用平衡模式的ω-方程对1983年4月25-26日的模式气旋作了诊断分析,结果显示,气旋爆发性剧烈发展,与大尺度加热,积云对流加热,温度平流,涡度平流等物理因子密切相关,其中以温度平流和非绝热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应用天气学与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发现:鞍型场、西风槽和双热带气旋形势是热带气旋移速突变的环流背景。在上述环流背景的条件下,涡度、涡度平流、流函数、850—200hPa垂直切变以及不对称配置的演变与热带气旋移速突变有超前相关;概括出的一些判据可供业务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对2008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具有初台登陆早、秋台集中、登陆热带气旋比例高等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南半球冷高压发展引发的越赤道气流增强,使得赤道西风加强并向东延伸,热带辐合带对流活跃,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并且,在中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不频繁、西南季风涌活跃、副高位置偏北偏西等背景条件配合下,登陆热带气旋多而集中.运用大气视热源和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发现热带辐合带增强北推,使得热带气旋接连产生,强降水产生的非绝热加热异常,促使副高位置发生显著北抬和西伸.当一个时期生成的热带气旋多而集中,副高的这种异常状态就会维持,从而造成这一时期热带气旋西行,频繁登陆我国.  相似文献   

6.
肖晖 《台湾海峡》1992,11(3):257-261
根据1952~1990年实测热带气旋资料,对影响(包括登陆)厦门的184次热带气旋进行了气候分析,并引进均生函数的概念,采用改进后的正交筛选方法,探索了热带气旋活动周期,得出本地区热带气旋约80%(其中登陆的90%)出现于夏季(7~9月),11、6、12、5a等周期振荡较显著等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统计1960—1986年登陆或登陆后移入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的44个热带气旋陆上维持时间等气候特征,结果指出热带气旋登陆后平均维持时间为31.7h。陆上平均维持时间与热带气旋登陆时的中心强度和范围成正比,并选取了比平均维持时间长和短的两个个例作涡度收支等计算,结果表明两者涡度收支的主要差别在垂直输送项和反映积云对流作用的余项上。  相似文献   

8.
张小雯  应明 《海洋预报》2009,26(3):60-70
通过对比西北太平洋3个主要资料中心(中国气象局(CMA-STI)、日本东京台风中心(JMA RSMC Tokyo)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的56a数据,分析了不同来源的热带气旋(TC)路径资料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我国近海以及热带气旋生成和进入西风带后的阶段定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9711号台风的路径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淑梅 《海岸工程》1998,17(2):63-69
分析了“9711”号台风的大气环流形势、涡度场、潜热能场、θse场以及日本和北京的数值预报,认为台风有向这几种要素场的相对高值区或远离其低值区移动的趋势,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进退制约着台风的移动方向。  相似文献   

10.
舒锋敏  林良勋 《海洋预报》2007,24(4):102-108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着重对8903号"BRENDA"和0601号"珍珠"两个同源地进入南海后不同路径的典型热带气旋的大尺度环境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的强弱和东移的快慢、西太平洋副高的形状变化和东退西进、冷空气的强弱和南下路径及热带气旋内部的不对称结构是造成二者移动路经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印缅槽的变化也对其路径差异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美榕 《海洋预报》2005,22(2):77-82
本文综述了2003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并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常年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从而找出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增强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了1949-1990年西北太平洋热气旋中心最大风速6小时增强≥5m/s和24小时增强≥20m/s的有关要素,分析了热带气增强的时空分布规律、黑潮与热带气旋增强的关系及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的各类统计特征,试图为热带气旋增强预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热带气旋进入北部湾后强度突变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按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标准,对1970~1990年进入北部湾后强度发生突变的热带气旋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有如下的气候特征:每年平均有32个热带气旋进入北部湾,其中强度变化不大的占总数的52%;强度突然减弱的占总数的42%;强度突然增强的占总数的6%。强度变化不大和强度突然减弱的发生在5~11月,强度突然增强的发生在8~9月。本文对进入北部湾的热带气旋强度增强的天气类型进行分类,归纳起来分为四种天气类型:副热带高压型;赤道辐合带型;季风低槽型和锋面低槽型,这些结果将对天气预报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贾瑞丽  李君 《海洋预报》1999,16(2):35-41
本文对1989~1997年冬季冷高压气压场与夏秋热带气旋发生个数进行时滞相关分析,发现,两者间隔以后滞7个月为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分别用逐步回归方法及事件概率回归估计方法,建立方程,计算黄海热带气旋发生个数及偏离正常年份的程度,并对各种方法及预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度、高效率、高准确度等优点,结合人工预报天气的思维过程,进行智能化天气预报成为可能。台风预报专家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应用,本文对我们进行台风预报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该专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实践表明,台风专家系统预报准确,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2002,19(2):23-30
本文利用1950-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50年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异常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差异,并对比分析了同期的副热带高压等海洋大气环流指数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17.
广西沿海热带气旋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54~1998年的资料,以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广西沿海热带气旋暴雨与热气旋生成地区、路径和天气形势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归纳出几点有价值的结论,这些结论将对广西沿海热带气旋暴雨预报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异常年的气候背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1953~1984年的32年中挑选出7个热带气旋偏多年和7个偏少年,分析了与它们同期和前期的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纬向环流、北半球极涡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北极海冰的差异,发现其中的许多因子与热带气旋频数有很好的相关性,并指出在热带气旋年际变化这一时间尺度上,海洋因子的影响显得更重要。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以前对热带气旋气压场和风场的研究,作者求出一种能适用于任意热带气旋风压结构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热带气旋风速分布一般式。同时修正了宫崎正卫关于台风合成风风场的假设,将本文求出的热带气旋风速变化规律作为静止热带气旋风速,以热带气旋移行速度V,按到热带气旋中心距离r指数衰减作为大尺度的本底风场,由矢量合成原理求出另一种移行热带气旋风速分布式。新的移行热带气旋风速分布式还考虑到环境气压等因素的影响,从所计算的个例看,计算风速与实际风速较为吻合。此外,在缺乏海上风压资料的情况下,能由任一条封闭等压线的气压和矢径计算热带气旋风场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