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体系是定量评价冬小麦农业气象条件优劣和发布灾害预警预报的基础,更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在解释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内涵的基础上,参照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体系构建的通则,综合农业气象指标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我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由冬小麦品种特性农业气象指标、关键生育期农业气象指标、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主要病虫害指标四大类构成。冬小麦品种特性农业气象指标由反映品种特性和地域布局的指标构成,包括品种类型、区域布局和耕作栽培管理气象指标;关键生育期农业气象指标由反映关键生育阶段气象条件适宜与否的指标构成,包括播种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成熟收获期气象指标;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由反映受灾程度的指标构成,包括干旱、越冬冻害、晚霜冻、湿渍害、干热风、烂场雨等;主要病虫害指标由反映病虫害发生发展程度的指标构成,包括白粉病、赤霉病、锈病、蚜虫等。此外,还对指标的筛选和综合集成及赋权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三种干旱指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了三种干旱指标,并讨论了它们在描述不同干旱强度的干旱期方面的性能,作了相互比较。这些指标是:雨量距平指标(RAI)、Bhalme和Mooley干旱指标(BMDI)、Palmer干旱指标(PDI)。用内布拉斯加州资料作为例子,结果表明,在检测干旱期方面,这三种指标都是有效的。分析结果认为降水是影响气象干旱的最重要的气候因素。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进行单站分析时,用雨量这一简单指标和比较复杂的干旱指标,在描述干旱期和干旱强度方面,效果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对重庆市极端高温指标进行了系统分类,即极值、绝对阈值和相对阈值指标,研究了1961—2008年各种极端高温指标自身变化规律及其与区域性增暖的关系,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由于极端高温指标的定义不同在反映高温上存在一定差异。利用绝对阈值和极值指标能直观地看出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强弱,所以利用年极端最高气温、35 ℃以上高温日数等指标来判别高温影响强弱一直是业务上最常用的方法。相对阈值指标HWDI和WSDI,在定义上受到连续6天的限制,所以在某些高温年份与绝对阈值指标的高温指数差异明显。相对阈值指标(HWDI、WSDI和TX90p)在年内几乎所有季节都可能出现,所以作为年内指标而言,此类指标与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变化的步调更加一致,尤其是TX90p,没有连续定义的限制,它与区域性增暖的关系更为密切。重庆是高温频发区,通过对不同高温指标的对比分析研究,能更好地为业务和科研人员提供参考,同时对极端高温的监测、检测及影响评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Web的河南省农业气象指标查询系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对多年农业气象指标收集整理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建立农业气象指标数据库,开发了基于Web方式的农业气象指标查询系统。该系统针对河南省主要的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进行全生育期"适宜"和"灾害"气象指标的浏览查询。系统操作灵活、简便,工作人员可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指标。  相似文献   

5.
北方水稻低温冷害指标持续适用性检验与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农业气象指标的可持续适用性检验与比较,对提升农业气象业务能力意义重大。应用北方地区代表县(市)1960—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和历年水稻产量资料,计算冷害温度指标界定水稻冷害发生的正确率,对中国北方水稻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常用的指标进行应用效果检验,并比较适用性差异。结果表明,界定水稻延迟型冷害的5—9月气温指标稳定适用,正确率达到78%左右,可持续性好;积温差额指标也比较稳定,可以继续应用;但是积温距平指标判定冷害的正确率较低,多数地方不宜继续使用。界定水稻障碍型冷害的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及其持续时间指标比较稳定可靠,多数县(市)可以继续应用,但少数县市应暂停使用;日最低气温指标界定冷害的正确率略高于日平均气温指标。多年来,这些指标尽管要素和原理不变,但在适用性及可持续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年代和区域差异,应选择使用并及时修订过时的指标,以适应气候变化和水稻栽培。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春旱和春季第一场透雨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姚佩珍  张强 《气象》1999,25(5):49-53
利用北京地区1951-1995年降水和气温资料,探讨适用于春旱进行实时业务监测的春旱指标和春季第一场透雨的指标,并分析和讨论了指标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延迟型低温冷害,探讨前人提出的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气候指标在黑龙江省的适用性,借鉴前人经验,考虑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北扩等因素,确定黑龙江省延迟型性低温冷害气候指标的技术路线、判识临界值和计算方案。利用1961-2012年黑龙江省27个气象台站5-9月平均气温,以热量指数距平冷害判识指标为参照,考虑低温冷害指标与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密切关系,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黑龙江省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指标;经过验证,表明该指标判识的低温冷害年与黑龙江省低温冷害的实际和发生规律相符,可作为监测指标;该指标所需数据量小,计算简便,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可采用该指标对黑龙江省低温冷害的历史发生规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广义的自动气象站网组成部分和运行监控业务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由观测资料指标、测报系统指标、外围设备指标、保障业务指标、探测环境指标组成的自动气象站网监控指标体系,详细阐述了体系各指标的基本内涵并给出了目标值。结合实际业务应用初步验证了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并指出了应用场景,同时探讨了目前指标体系设计的不足和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广泛研究国内外农业干旱指标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作物旱度指标I"t、"作物相对旱度指标Ir"t、"作物干旱强度指标Di"建立了广元市农业干旱评价指标和模式。当作物相对旱度指标Ir20≧0.6持续15天时发布农业干旱预警,为防旱治旱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两种常用的春玉米干旱等级指标在东北区域的适用性检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作物干旱等级农业气象指标是开展作物干旱监测、预警和评估的科学依据,其适用性关系到农业气象业务质量和防灾减灾效果。应用东北地区31个春玉米代表站1981 2012年逐日气象资料、土壤湿度资料、玉米生长发育观测资料及产量资料,对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土壤相对湿度和水分亏缺指数干旱等级指标进行应用效果检验,比较适用性差异,并利用黑龙江省2013—2016年的资料进行干旱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和水分亏缺指数干旱等级指标均适用于东北区域春玉米不同生长时段干旱识别,且有较好的一致性,两套指标判定的春玉米干旱等级完全相同的占75%左右,相同和基本相同的占95%左右。两套指标对历史和近年玉米干旱事件的判识效果都较好,土壤湿度指标和水分亏缺指数的干旱识别正确率分别在80%和75%以上,土壤湿度指标判定效果更好。两套指标在玉米生育前、中期适宜性略好于后期,在东北三省的应用效果要略好于内蒙古东部,部分干旱年份水分亏缺指数判定的灾情等级偏高,因此,当两套指标判定结果存在差异时,应以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判定结果为准。  相似文献   

11.
影响广西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灾害是干旱、洪涝和低温冷害。过去对旱涝、低温冷害有过不少的分析和研究,也确定了定量的灾害指标,但多限于从某一方面确定其基本气象指标,而缺乏对其进行气候监测的分析研究,对其灾害程度和发生的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本文分析研究,确定了广西旱涝、低温冷害监测的判定指标(包括基本气候指标和灾害程度的分级指标)和灾害监测的时段。1 气候灾害监测指标的确定1-1 干 旱根据对照历年干旱面积及作物需水要求,采用连续≥20天持续少雨或无雨作为干旱的监测指标(表1)。  表1干旱监…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玉米连阴雨灾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重点对玉米连阴雨灾害研究方法、连阴雨灾害指标、玉米耐阴指标及耐阴机理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述。目前,研究已初步形成了玉米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标和玉米品种的耐阴性评价指标,并从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碳氮代谢和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对玉米耐阴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灾损评估指标,品种耐阴性评价指标尚未统一,前人研究多注重阴雨天气带来的光辐射减弱的影响,后续研究需考虑土壤墒情和气温因素与光辐射对玉米产量的协同影响规律。加强玉米品种耐阴性评价指标的研究和耐阴种质的筛选,以减缓连阴雨灾害对玉米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山东日照市2种干旱指标的应用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省日照市年和各季节的旱涝情况使用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和Z指数旱涝指标2种方法进行了应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Z指数旱涝指标能较客观地反映旱涝程度,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反映旱涝程度较轻。在此基础上,用Z指数指标对日照市1955年以来的旱涝进行了逐年分析,发现日照市年和各季节旱涝变化都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及群发性特征,总体上旱情重于洪涝。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旱涝动态监测指标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地面水份平衡原理出发,在分析地面降水承载力和地面水份含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湿润地区旱涝灾害的形成机制。运用WMO推荐的异常度指标和Bhalme-Mooley湿润度指标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个洪涝灾害的动态监测指标。通过对地面水份含量变化特征方程的简化处理,设计了一个干旱动态监测指标。在实际业务工作中,这一旱涝动态监测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旱涝灾害的发生、发展和解除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在日常天气预报工作中,发现有一些预报指标,用历史资料统计其准确率是比较高的,经过统计检验也证明预报量和这一预报指标之间的关系并非偶然,但在试报和实际预报中却经常失败,准确率有明显下降.这种现象在普查大量指标中得到少数几个准确率高的指标时尤为严重.而长期预报中的指标或因子多数是由普查大  相似文献   

16.
不同玉米低温冷害指标在梅河口地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若子  周广胜 《气象科学》2012,32(6):600-608
基于1992—2010年梅河口站玉米长期观测资料对目前常用的5类玉米低温冷害指标方法(生长季温度距平指标、生长季积温指标、作物生育期距平指标、热量指数指标和玉米低温冷害综合指标)的准确性评估表明,考虑不同发育期差异的低温冷害综合指标方法的准确率达67%,其他指标方法的准确性都偏低。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指标的建立都来自于特定的地域与时段,没有从过程与机制出发,限制了在其他地区与时段应用的准确性。因此,为提高玉米低温冷害预报的准确性,需要加强玉米低温冷害过程的机制及其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3年4—10月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地区4个不同海拔高度试验点水稻盆栽和跨海拔搬运试验资料,分析了海拔高度变化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光合作用特征,确定粳稻和籼稻生长最大差异的临界海拔高度,结合同步气象观测数据确定云南地区粳稻和籼稻拔节期、开花结实期及乳熟期的低温冷害指标.结果表明:由海拔高度变化造成温度的变化对云南地区粳稻和籼稻生长指标及光合作用特征均具有较大影响,粳稻受影响更显著;籼稻生长最大差异临界海拔高度为1500—1800 m,粳稻生长最大差异临界海拔高度为1800—2100 m;在云南地区水稻拔节期,籼稻低温冷害成灾指标为19.6℃,粳稻低温冷害成灾指标为17.2℃;在水稻开花结实期,籼稻低温冷害成灾指标为20.5℃,粳稻低温冷害成灾指标为18.1℃;在水稻乳熟期,籼稻低温冷害成灾指标为19.1℃,粳稻低温冷害成灾指标为16.7℃.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水汽路径的客观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叶敏  封国林 《大气科学》2015,39(4):777-788
本文根据中国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水汽路径并给出了客观定量化的定义。结果表明:(1)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水汽路径主要是来自南界的水汽输送, 据此定义了南界水汽路径的面积、中心强度、向东延伸格点的位置以及边界强度等指标;(2)对各个指标的时间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南界水汽路径的面积指标和中心强度指标有下降的趋势, 各个指标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都有一个明显的转折, 面积指标、中心强度指标、边界纬向强度指标都有明显的年代际的变化;(3)对各指标与中国夏季降水和前冬海表温度进行相关分析, 夏季南界水汽路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 南界水汽路径的面积指标、中心强度指标与前一年冬季西太平洋的海温呈显著负相关, 与赤道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前一年冬季的海温呈显著正相关, 即前冬东太平洋发生El Ni?o时, 有利于夏季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增强, 进而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9.
三种干旱指标的比较和新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8  
通过以北京为例对三种干旱指标作了对比分析,在吸取Isp和Is指标优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干旱指标——Ik指标。经试验,Ik能较好地确定不同时间尺度的旱情强度,可应用于气象业务监测干旱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天然空调之都——习水的旅游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炜  陈忠智 《贵州气象》2010,34(5):20-21
通过对习水相关气候指标和气象资料分析,按照人体舒适程度和旅游的基准指标,分析习水旅游避暑气候资源。经综合分析,各项气候指标表明习水是天然空调之都,天然避暑山庄,适宜旅游居住避暑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