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结合区域地震剖面解析和沙箱模拟实验,探讨分析了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 Bongor盆地中发育三种典型的反转构造类型:挤压反转单斜构造、挤压反转向斜构造和挤压反转背斜构造。该类反转构造 一部分具有反转断层相关褶皱样式,主要沿高角度边界断层和基底地垒边界断面发育,形成演化与断裂活动息息相关,另 一部分呈散花状背斜构造样式,属于地层纵弯上拱褶皱,主要发育于斜坡断阶带之间;(2) 区域剥蚀作用对盆地反转构造 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对盆地内深部地层反转褶皱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为深部构造圈闭形成提供条件,而对浅部地层的 反转褶皱发育则表现出阻碍或破坏作用,不利于浅层构造圈闭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第三纪主要发育5期构造-火山事件高峰,分别发生在58~46Ma、38~36Ma、26~24Ma、20~16Ma、8~4Ma。形成的火山岩岩性相对单一,主要为玄武岩,大量隐伏于新生代含油气断陷盆地中,这与裂谷作用有关,而野外露头区只发育古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火山岩。研究表明,火山作用伴随着盆地发育的全过程。成盆早期的火山岩代表着裂谷作用的开始。成盆中期火山活动相对强烈,不但形成大量火山岩,而且也是盆地生油岩发育的主要时期。盆地形成后期火山作用微弱。新生代火山作用的中心往往成为成盆中心和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3.
滇西新生代盆山耦合与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西新生代盆地初始成盆时间约为14Ma,与腾冲微板块东缘泸水-瑞丽弧形右旋走滑断裂带和西缘那邦右旋走滑断裂带晚期活动时间相耦合。新生代盆地演化可分为沉积成盆与改造盆地2个阶段,前者与走滑造山带走滑活动相耦合,形成走滑盆地;后者与盆地整体隆升剥蚀密切相关,形成残留盆地。滇西地区存在2种类型的新生代盆地,其盆地沉积演化、火山活动、地貌景观等不同,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亦存在差异。寻找砂岩型铀矿最有利处是北部腾冲地区改造盆地阶段盆地持续隆升、存在大规模火山活动、深切割低山-丘陵-河谷阶地地貌的新生代盆地。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所在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中深层水热型地热开发区域之一。按照盆地类型划分,渤海湾盆地属于以新生代为主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岩石圈伸展作用控制了盆地凹陷区的分布,同时导致了火山作用进而影响了火成岩分布。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火山活动与不同区域裂陷、坳陷作用密切相关。古近纪盆地进入裂陷初期,构造火山活动强烈,火山岩沿盆内大断裂呈裂隙式喷发并广泛分布;新近纪,盆地进入坳陷期,构造火山活动强度明显减弱;第四纪以来,渤海湾盆地火山活动微弱,火山岩零星分布。盆地古近纪至前第四纪火山活动可划分5期,其中第四纪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机构及火山岩主要分布于河北省沧州市周边及渤海滨海地区。大山、小山两座(目前渤海湾盆地内发现最新的)火山机构玄武岩样品的放射性生热率分别为1.62~2.07μW/m~3和1.87μW/m~3,远高于渤海湾盆地新生界平均生热率0.80μW/m~3的数值,也高于我国其他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类火山岩的放射性生热率,显示这两座火山机构所属的第四纪火山活动期形成的火山岩可能是额外热源,构成地热异常区甚至是近现代火山型干热岩资源勘探潜力区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乍得Bongor盆地储层沉积成岩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乍得Bongor盆地储层沉积成岩特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利用地震、钻井、岩心、薄片、测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Bongor盆地主力储层沉积展布特征和成岩演化。研究结果表明:Bongor盆地早白垩世强烈拉张裂陷作用形成了一系列NW-SE向深陡凹陷,主力储层局限分布在凹陷内部,以近岸水下扇沉积为主,毗邻控凹断层分布,具有近源、深水、快速沉积特征,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受多期构造运动及烃类流体改造,储层压实作用不充分,胶结成岩作用减弱,溶蚀现象普遍,目前尚处于中成岩A期阶段;以原生孔隙为主,属中孔、中高渗储层,有效储层埋深下限明显大于现今油层深度,表明盆地深层仍发育有优质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6.
乍得Bongor盆地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强反转裂谷盆地,反转和走滑构造是盆地最显著的构造特征。所发现的原油主要为中质油(重度为20°~34°API),其次为重质油(重度小于20°API),普遍高含沥青质、高含蜡、高酸值、低含硫。为了探讨高酸值原油的成因,作者选择了该盆地15个不同酸值的原油样品,尝试应用高分辨率质谱分析原油有机酸的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高酸值原油的有机酸主要由环烷酸组成;环烷酸碳原子数分布范围较宽,且以一环、二环、三环环烷酸为主。生物降解作用是形成高酸值原油的主要原因,而构造反转造成盆地抬升,则加速了生物降解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含CO_2火山岩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特有的深部构造背景和裂谷演化特征,造成盆地内含CO_2火山岩气藏的形成和富集。松辽裂谷盆地中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发育,总体上具有多期喷发、分布广泛和储集条件良好的特点。火山活动以中心式喷发为主,主要发育中基性-酸性火山岩,发育流纹岩、凝灰岩等多种岩石类型,爆发相和溢流相2种火山岩相。中生代火山岩在盆地内分布广泛,营域组构成深层有利储层,新生代火山岩在盆地外围出露较多,而在盆内出露较少。盆地高含量的二氧化碳为无机幔源成因,由青山口期和新生代幔源岩浆脱气形成。含CO_2火山岩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深部构造背景、深大断裂和中新生代火山岩控制。已发现含CO_2火山岩气藏主要分布于古中央隆起带及其两侧断陷的营城组火山岩中,具有点状、带状分布,局部富集的特点。根据主控因素分析,预测了5个CO_2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瑜  李春风  陈洪洲 《地质论评》1999,45(7):180-189
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以玄武岩为主的喷发经历了60~29 Ma、25~15 Ma、<2 Ma三期及不同喷发期之间的过渡阶段,而每一期又可以分为若干旋回。火山作用形成于不同的构造部位,沿断裂和非断裂分布的玄武岩均有存在,且与不同时期的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相匹配。不同的构造背景下火山活动的分布也不同,且具明显的迁移性。构造环境体现为非造山大陆边缘张裂隙、上地幔上隆的陆内拉张环境、陆内非造山环境等特征。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以来的火山活动与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大陆板块间的碰撞作用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赤峰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贾文  邵济安等 《地质论评》2002,48(3):267-272
本文首次对内蒙古赤峰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旋回进行了划分,包括渐新世旋回(24-33Ma);中新世晚期旋回(6-10Ma);上新世旋回(4.8Ma)和更新世旋回(0.89-0.16Ma)。进一步结合火山岩空间分布以及玄武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了新生代火山活动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变新,岩浆来源逐渐加深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造山带多期隆升历史的地质热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格尔木附近东昆仑山花岗岩类侵入岩体中锆石和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FT)定年与热历史的模拟,得到了中、新生代东昆仑山多阶段冷却与隆升的构造热历史。锆石FT年龄反映了东昆仑山中生代2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侏罗纪(194.1~ 144.4Ma)和第2期早白垩世(115.7~100.2Ma)冷却历史。磷灰石FT年龄和热历史模拟给出新生代3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始新世早期(约52.9Ma)、第2期中新世中期(16.3~10.0Ma)和第3期上新世(5.1~0.9Ma)冷却历史。东昆仑山新生代3期冷却历史与逆冲断层系的发育紧密相关。新生代第1期(约52.9Ma)可能反映了柴达木盆地南缘一个夭折了的前陆盆地的存在。新生代第2期(16.3~10.0Ma)和第3期(5.1~0.9Ma)冷却年龄具有规律性的空间分布,反映了东昆仑山背驮式逆冲断层系的发育历史,表明柴达木盆地主要是作为东昆仑山的背驮式盆地而建立盆山耦合关系的。根据新生代第2期冷却历史的结束与昆仑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运动开始的年龄对比,推测东昆仑山区域变形作用由挤压向剪切转换的时间可能在10.0Ma左右。  相似文献   

11.
In Northern China, sandstone-type uranium (U) deposits are mostly developed in Mesozoic-Cenozoic basins. These U deposits are usually hosted in unvarying horizons within the basins and exhibit typical U-forming sedimentary associations,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U-bearing rock series.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U-bearing rock series within the main Mesozoic-Cenozoic U-producing continental basins in Kazakhstan, Uzbekistan, and Russia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Belt (CAMB), and Northern China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CAMB. We analyze the basic structural condition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U-bearing rock series in Northern China and classify their structural styles in typical basins into river valley, basin margin, and intrabasin uplift margin types. The intrabasin uplift margin structural style propos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direction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sandstone-type U deposits hosted in the center of a basi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structural style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exploring sandstone-type U deposits in Mesozoic-Cenozoic basins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specting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西部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一新生代大型造山带环绕的小型克拉通盆地,盆地核心为构造相对稳定的小型克拉通,边缘环绕构造活跃的前陆冲断带。与北美、欧洲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相比,中国含油气盆地规模小、构造活动性强。盆地普遍经历:(1)寒武—志留纪,各自漂离于大洋中的小型克拉通盆地;(2)泥盆—二叠纪,亚欧板块南缘地体增生;(3)三叠—古近纪,特提斯洋关闭,陆相断(坳)陷盆地;(4)新近纪以来,再生前陆盆地等四个构造演化阶段。从下而上叠合了早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克拉通盆地、早中生代陆相断(坳)陷盆地和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四个构造层序。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构造相对稳定,古生代发育多期不整合界面和大型古隆起;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叠置复合在其边缘,发育成排成带的构造。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叠合-复合性质决定了其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征:具有多油气系统、多源多阶段生烃、多期成藏、多层系含油气。中国中西部盆地的油气勘探主要包括古生界小型克拉通层序和中新生代前陆层序两大领域,其中早古生代克拉通层序以古隆起及其斜坡、晚古生代克拉通层序以大面积岩性储集体、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以大型冲断带控制着油气的成藏与富集。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东部地区油气资源远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东部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远景储量巨大。其石油储量远景区主要圈定在东西伯利亚地区晚元古代-早古生代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含油气盆地,远东地区中-新生代大陆架硅质岩含油气盆地和远东滨海坳陷中古新世-始新世杂砂岩含油气建造等。而且,远东地区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时代自西向东逐渐变年轻,具体由侏罗纪、白垩纪过渡为新生代。俄罗斯东部地区中-新生代煤层气盆地广布,其中最主要的煤层气盆地为勒拿河流域盆地和南雅库特盆地。煤层气的成因及分布特征主要受控于盆地的基本地质特征,即上覆、下伏地层层系和褶皱断裂构造、变质作用等。俄罗斯远东地区萨哈林大陆架、鄂霍茨克海以及白令海阿列乌特深水海盆中蕴藏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一般被认为来自深部油气层,但也有专家认为它可能来自大陆架以外的深海海域。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卡拉库姆地区的油气地质特征与区域地质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归纳总结与对比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北阿富汗-南塔吉克斯坦盆地和卡拉库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古生代以来地质演化对盆地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控制作用。塔里木盆地奠基在前南华系结晶基底之上,中亚两个盆地奠基在南天山洋闭合之后形成的前二叠系褶皱基底之上。塔里木盆地的盖层沉积明显受到了南侧“原特提斯(北昆仑)”、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由于北昆仑带向西尖灭于北帕米尔,中亚两个含油气盆地的中-新生界则主要受到南侧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中亚两个盆地的海陆交互相和礁灰岩相侏罗系向东到塔西南相变为陆相,这从烃源岩的角度决定了塔西南与中亚两个盆地中-新生界不同的含油气性。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主要存在于前陆盆地的陆相地层中,它与下伏古生界含油气层系的叠加作用提高了其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15.
陆相盆地主要沉积微相的测井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通过研究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的响应特征,将我国陆相盆地的3个陆相组:冲积相组、过渡相组、湖泊相组,进一步划分出27个沉积微相。并论述了它们的测井曲线特征,建立了测井沉积微相模式。它们具有在自然电位曲线和视电阻率曲线上的可识别特征。测井沉积微相模式为陆相盆地沉积学和定量测井沉积学的深入研究可提供一个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6种新的砂岩型铀矿对铀资源潜力的提示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近10多年的努力,在中国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发现和探明了6种新的大型、特大型砂岩型铀矿,暂时定名为伊犁式、吐哈式、东胜式、乌兰察布式、马尼特式、通辽式砂岩型铀矿。各种式样的铀矿产于不同构造背景的沉积盆地,矿床地质、矿体地质和控矿因素也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成矿演化基本特点是:伊犁式、吐哈式都是典型的层间氧化-还原作用成矿,但前者在单斜整体抬升和差异升降构造活动背景下的不断叠加富集为重要特征,后者则在斜坡带隆升加断层及小型背斜构造活动的背景下在断裂南北两侧分带成矿;东胜式主要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并接受后期还原改造再富集;乌兰察布式最新研究认为是重要的沉积成岩型铀矿,与湖泛事件演变密切相关;马尼特式是潜水氧化-还原作用与层间氧化-还原作用交替转化形成的古河谷型铀矿床;通辽式是"构造剥蚀天窗+断裂活动+深部还原物质"控矿,也可能还与基性岩脉(热源)有关。上述6种式样铀矿的另一规律是从西部向东部,西部(前三种)均产于中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系,东部(后三种)均产于上白垩统泥质砂岩和细砂岩。笔者指出,6种新的砂岩型铀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和探明的本身增强了中国铀资源保障能力,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对中国铀资源潜力及今后找矿方针、勘查部署等多方面的重要提示。  相似文献   

17.
滇西南思茅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中—新生代含钾盐盆地,但其成盐物质来源一直存在争议。文章测定了滇西南思茅 盆地磨黑地区钻孔中盐岩样品的87Sr/86Sr同位素比值,同时结合区域其他含盐带已发表的Sr同位素数据,讨论成盐物质来源。 磨黑地区盐岩的87Sr/86Sr比值介于0.708598~0.709333之间,与思茅盆地其他含盐带盐岩的87Sr/86Sr比值(0.707504~0.711069)一 致,较接近于中新生代海水的87Sr/86Sr比值(0.7068~0.7092),但87Sr/86Sr比值略高于海水,显示有陆源水混合现象。结合Sr同位 素证据与盆地演化史,一些地球化学和矿物特征,作者推测思茅盆地盐岩成盐物质来源主要是海水,存在少量陆源水的混入。  相似文献   

18.
滇西南思茅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中—新生代含钾盐盆地,但其成盐物质来源一直存在争议。文章测定了滇西南思茅 盆地磨黑地区钻孔中盐岩样品的87Sr/86Sr同位素比值,同时结合区域其他含盐带已发表的Sr同位素数据,讨论成盐物质来源。 磨黑地区盐岩的87Sr/86Sr比值介于0.708598~0.709333之间,与思茅盆地其他含盐带盐岩的87Sr/86Sr比值(0.707504~0.711069)一 致,较接近于中新生代海水的87Sr/86Sr比值(0.7068~0.7092),但87Sr/86Sr比值略高于海水,显示有陆源水混合现象。结合Sr同位 素证据与盆地演化史,一些地球化学和矿物特征,作者推测思茅盆地盐岩成盐物质来源主要是海水,存在少量陆源水的混入。  相似文献   

19.
华北陆块的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陆块是由陆核→地块(体)→联合地块逐渐生长、增大、拼合形成的。根据大量的地质构造、地层岩石、同位素年代学、含矿特征、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华北陆块可划分为辽吉、燕辽、阴山、晋冀、豫皖、阿拉善前寒武纪地块和鲁西、胶北前寒武纪地体,鄂尔多斯、华北中新生代盆地,共10个构造单元。华北陆块是多地块拼(缝)合形成。据现有的岩石记录,始太古代-中太古代主要是陆核生成阶段,不排除在早期有绿岩带形成;新太古代主要是花岗岩-绿岩带的生成阶段,花岗岩-绿岩带环绕地核周边形成地块,是华北陆块结晶基底的主要生长时期;古元古代是联合地块的形成阶段,多个地块(体)拼合形成联合地块;中元古代是稳定环境下的拉伸阶段,沿陆块南北两缘形成三大裂谷系(燕辽、狼山—渣尔泰、熊耳山—西阳河);新元古代-古生代陆块形成稳定环境的沉积盖层,除南北两缘外,内部很少有岩浆活动;中-新生代陆块大部分地区为活动大陆边缘的环境,出现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新生代地洼构造与油气矿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新生代以来的地洼构造在中国陆壳上表现得特别活跃。这些地洼型的沉积盆地都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作者认为,中国大陆夹持在太平洋和印度板块之间,这几个地质块体相互作用,使大陆抬升解体,形成滨太平洋外侧的近海大陆裂谷盆地;内侧的稳定沉降坳陷盆地;西北发育内陆山前坳陷盆地和山间盆地;青藏地区中生代为古特提斯海相沉积盆地和新生代发育陆相山间盆地。由于地质发展史不同,作者又进一步划分了东北、华北—中下扬子、华南、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和青藏等九个含油气盆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