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江西新昌火电厂场址稳定性研究为例,阐述了大型工程场址稳定性研究的必要性。场址稳定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进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场址区断裂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研究,这要根据具体地质构造情况采用地质、地貌、新构造、遥感、地球物理以及钻探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调查分析方法;分析区域地震资料、规律及对场址区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可作出场址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较为强烈,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总体看来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了使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获得定量化认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本文在分析中国现今活动的主要构造体系与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待评区的划分;其次进行定量化评价指标的选定、取值、权重分配及评价标准的确定;最后运用模糊数学进行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地下工程区域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南京地下工程的区域地质构造以及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优势面理论,对工作区内优势断裂进行评价,并运用场地结构模型对场址区域稳定性进行分区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辽宁沿海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通过对沿海地区地形地貌及活动构造的调查分析,对辽宁沿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辽宁沿海地区主要为相对稳定区和相对较稳定区。  相似文献   

5.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新构造活动、现今地壳形变、地震等要素分析,建立了安徽省构造稳定性和地表稳定性评价的划分原则。据此划分原则,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特征,将地壳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区、次稳定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其中稳定区占评价区面积的10.41%、次稳定区占89.09%、次不稳定区占0.50%。地壳稳定性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地壳稳定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甘肃省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的地质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优势面理论对研究区的区域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有实际工程意义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应用卫星重力测量资料来研究地幔流应力场和地壳形变的驱动力源,并探讨深部地质构造和地震关系,为核电站选址区的区域稳定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一、地幔流应力场的计算 根据美国C.A.Waguer等1977年公布的地球重力位球谐函数系数和S.K.Runcorn导出的地幔对流模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工程建设活动日趋活跃,对城市地质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对乐山市人口、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区域稳定性等的综合分析,实现对乐山市城市环境地质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给出乐山城市地质灾害管理建议,为乐山城市安全运行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区域稳定性及预选桥位线方案是大桥建设前期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是利用航、卫片地质解译调查 ,分析研究拟选桥址区及其外围的地质构造特征 ,新、老断层的分布情况及其活动性 ,并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 ;利用5 0至 90年代的航、卫片资料 ,分析评价了拟选桥址区长江岸带变迁及稳定性 ;对预选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优选桥位线方案进行比较与论证。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原地应力测量对矿山开采、地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油气田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核废料处理、核电站建设及工程稳定性评价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近年来,随着地应力测量的进展和资料积累,地应力测量日益受到重视.地壳内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和地震,及其伴生的物理化学现象都与地壳应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地球动力学与构造地质的研究,如岩石圈板块的驱动机制、地震的发生机制、区域地壳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大型火电厂场址稳定性研究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新昌火电厂场址稳定性研究为例,阐述了大型工程场址稳定性研究的必要性,场址稳定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进行区域地持构造背景分析;场址区断理解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研究,这要根据具体地质构造情况采用地质、地貌、新构造、遥感、地球物理以及钻探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调查分析方法;分析区域地震资料,规律及场址区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可作出场址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正> 岩体的稳定性,在矿床开采工程中十分重要,它对采矿工程的总体和局部设计,以及采后地压活动的控制方案的确定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岩体的稳定性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特别是断层构造,往往成为不同稳定程度岩体之间的结构框架,也是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边界条件。因此,地质构造是岩体稳定性研究的基础。本文试从地质构造的研究入手,对湖北荆襄王集磷矿岩体稳定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四川汉源县二蛮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滑坡发生的环境条件、发育特征和机理进行分析,选取了滑坡体特征、地质构造、高程、坡向、坡度、地震、降雨等因素作为研究分析变量,将GIS与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相结合,开发滑坡稳定性评价插件,对研究区域进行危险性区划,尽量避免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减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研究结果表明,滑坡的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高程1600 m左右、坡度30°-50°地段,随着高度和坡度的增大,发生滑坡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流域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定量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金沙江中、下游横穿横断山南北构造带, 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震活动频繁, 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 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服务于金沙江水电工程规划建设和减灾防灾的需要, 本文对金沙江流域沿江地区进行了地壳稳定性的评价与分区。文中依据地壳稳定性定量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地质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地震以及地球物理等指标, 并将地壳稳定性划分为四个等级:稳定、基本稳定、次稳定和不稳定。然后按照上述系统进行地壳稳定性分区。最后, 综合各项研究资料来确定各区的定量评价指标, 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各区地壳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深圳大断裂和横岗—盐田断裂是控制电站场址区域构造稳定性的重要断裂 ,挽近期以来活动较明显 ,但全新世或晚更新世以来趋于稳定 ,对本电站场址构造稳定性没有构成威胁。同时 ,对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分析 ,并综合评价了场址区的构造稳定性问题。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以及未来 5 0年 10 %概率烈度计算值 ,本场址基本烈度为Ⅶ度 ,本工程场地可按Ⅶ度抗震设防。  相似文献   

16.
初始地应力场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十分显著,但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通过单一方法得到的地应力场可靠性不高。以黄岛地下水封洞库工程为例,分析了研究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近场断裂构造; 通过水压致裂法进行了地应力测试,得到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集中在NWW向,优势方向为N73W; 通过地质构造分析法分析了研究区地应力场,探讨了区域构造运动历史对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影响,认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NNW。构造分析法与水压致裂法所得最大主应力方向大致均为NW,但存在一定偏差; 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区地质构造复杂,受构造变形边界条件影响,派生的局部应力场发生偏转。这表明,在分析地应力场时应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作用分析及实测地应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对于地应力场的综合确定方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银川平原地质构造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隶属于鄂尔多斯西缘裂陷带,被贺兰山隆褶带与陶乐—横山堡冲断带所夹持,同时受到鄂尔多斯地块西缘EW向拉张应力与阿拉善微陆块NE向的挤压应力,造就了该区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征,并且作为青藏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的分界及南北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银川断陷盆地成为中国大陆内活动性比较强的边界构造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为解释银川断陷盆地深部地质构造,笔者以1∶20万区域重力资料为基础,钻孔、地震剖面、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为约束,对银川平原进行2.5D人机交互反演,并以此成果为依据,构建了银川平原深部三维地质构造模型,为区域稳定性评价及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是随着我国大型工程和规模经济规划建设的区域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论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地质的分支学科(领域).本文综合概括目前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论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体系的3种代表性理论,即"安全岛"理论,构造控制理论和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结合面临的主要任务,提出未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几个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即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国际化趋势、理论和技术多样化趋势、城市三维稳定性评价与小区划趋势、基于GIS技术的信息系统趋势及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选址、建设、运营和管理全程服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强降雨作用下边(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预警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四川汉源二蛮山滑坡为例,根据现场滑坡情况勘查及室内试验确定土体参数;选择内置VBA为开发工具,开发基于ArcGIS的边(滑)坡稳定性分析插件,并据此得出研究区域危险区划评价图.研究结果表明,特殊地形条件、震后地质构造、连续强降雨以及坡体非饱和渗流等,使孔隙水压力增加和土基质吸力迅速减少,导致坡体滑移面处土的抗剪强度降低而发生滑坡;基于ArcGIS软件得出研究区域危险区划评价图,与滑坡的实际情况具有较高吻合度.研究成果为深入分析强降雨对边(滑)坡影响及边(滑)坡预警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汶川大地震引起我们对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新的思考。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安全岛’理论、地质结构控制论、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理论、‘场’论以及其他理论和观点)和初步形成的系统化、层次化、定量化、智能化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方法技术,指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应向小区划和四维发展,为工程建设服务。最终编写、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一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规范,建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体系;编制、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区划图(1:400万),形成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国家平台,作为国土规划和工程安全建设的法制性依据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