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熵值法、EDA模型分别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7—2016年的城市紧凑度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根据城市紧凑度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算结果计算安徽省城市紧凑度-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方法对区域间的耦合协调性的空间分布差异和集聚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近10年整体的城市紧凑度有小幅上升,且区域间的差异呈下降的趋势;在研究期间内,全省城市紧凑度-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性整体呈上升的态势,但南、北区域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此外,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江地带,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北部。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城市经济效率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城市整体效率指标,对山东省城市效率的规律进行定量分析,总结了全省城市效率呈现规模效果梯度的结构特点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对山东省未来城市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应用王嗣均教授提出的城市整体效率经济指标,对浙江省城市进行分析,呈现“城市规模效率梯度”。  相似文献   

4.
应用王嗣均教授提出的城市整体效率经济指标,对浙江省城市进行分析,呈现“城市规模效率梯度”。  相似文献   

5.
经济聚集与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作者单位三>=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从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两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定量考察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现阶段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随集聚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阶段,拥挤效应还不明显.同时,集聚程度的不同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率的贡献大小存在差异,资本密度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就业密度和人口规模,这表明现阶段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投入推动的.②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增强,其进一步加大了资本对城市土地产出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但不利于城市就业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论珠江三角洲城市效率及其对城市化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国家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众多要素参与,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分析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及其地域差异的基础上之上,探讨城市效率对城市化的影响;(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2)促进城市空间格局和区域城镇体系模式转化;(3)加强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  相似文献   

7.
中部地区煤炭城市产业结构效益动态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产业结构变化率与变动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指数对中部地区煤炭城市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横向动态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部主要煤炭城市在近8年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率总体显著。(2)所有城市的第二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所在城市经济增速,而第三产业则慢于城市经济增速。(3)产业结构偏离度在1997—2007年整体在下降,但在近6年却呈缓慢上升态势。(4)偏离-份额指数显示中部各主要煤炭城市第二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占优,但对于第一与第三产业不同城市偏离效益表现不同;同时,各煤炭城市相应产业部门对所在城市经济区域的促进作用以及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效果和竞争效果指数方面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采用DEA方法首先对淮海经济区2006年20个地级城市的效率进行测评,进而选取1995年和2005年两个年份,从动静结合角度对近10年来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呈皖北鲁南高、苏北豫东低的空间格局;1995~2005年10年间,淮海经济区以徐州为中心的城市高效率群已初步形成,总体呈现东进南拓的发展态势;城市效率东部继续加强,西部开始崛起,以徐州为中心的城市高效率群还不稳定。近11年来,影响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纯技术效率。因此,从纯技术效率分析,淮海经济区城市效率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状况直接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基于数据包络法对全国655 个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 目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普遍较低,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规模等级递增效应,但小城市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② 影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因素较多,其中,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过多尤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也存在一定冗余,环境产出效益相对不足。③ 中国大部分城市土地规模效率处于递增状态;城市土地规模效率空间分布亦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格局,且存在规模等级递减效应。对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对各级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国家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众多要素参与,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分析珠江三角洲9 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及其地域差异的基础之上,探讨城市效率对城市化的影响:(1) 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2) 促进城市空间格局和区域城镇体系模式转化;(3) 加强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  相似文献   

11.
分析安徽省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如城镇数量和用地增长较快 ,以及城镇用地指标等 ,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从城镇用地指标、综合评价、用地布局、利用方式、土地置换、立体开发、资源共享、规划管理等方面提出城镇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测算安徽省近20年来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对该省城市体系规模现状及演化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现今安徽省城市规模分布较集中,人口分布呈现低水平均衡状态;1988年以来,就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演化特点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1988年-1999年,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而进入2000年以来,城市规模分布趋于分散。并分析了这种现状及演化的原因,提出若干优化城市体系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安徽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发展主导产业的条件,原则,结合安徽省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以及当前的国内,外形式,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安徽省的工业主导产业选择作定性定量地分析,为工业的主管部门决策作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安徽省城镇土地集约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运用Perloff的产业结构测度模型,对安徽省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MIX)、竞争效应(DIF)进行了测算;借鉴STIRPAT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从产业结构的结构效应、竞争效应考察了其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结果表明:① 1996~2011年,安徽省城镇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递增态势,1996~2006年,城镇土地利用指数均值为53.09,2007~2011年,均值为75.2;② 1996~2011年,安徽省产业结构构成效应指数均值为0.012 4,其变化轨迹呈“N”型,而竞争效应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均值为0.012 8;③ 1996~2011年,安徽省产业结构构成效应、竞争效应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弹性系数分别为-0.002 5和0.004 9。  相似文献   

15.
大别山区扶贫开发和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是目前人们所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合理发展产业经济是实现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脱贫的重要途径。结合大别山区贫困县的生态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构建生态产业集中发展区和生态经济综合配套区,以六安市为例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各贫困县的生态产业,且提出生态补偿式扶贫开发中产业具体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效率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8  
李郇  徐现祥  陈浩辉 《地理学报》2005,60(4):615-625
尝试采用DEA测评中国202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的效率,进而探索中国城市效率在1990~2000年间的时空变化,结果发现:目前中国城市效率较低,而且呈现与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行政等级相一致的空间格局。另外,进一步把城市效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利用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发现中国城市的利用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普遍较高,但规模效率是影响中国城市效率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规模效率在1990~2000年的下降抵消了利用效率、纯技术效率上升所带来的影响,造成目前中国城市效率普遍较低。因此,从规模效率的角度看中国城市目前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土地利用效益演变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城市土地利用剧烈变化使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在重新界定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内涵的基础上,以特大城市武汉市为例,对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演变的规律及趋势,并对长期以来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双循环”发展背景下,城市创新能力成为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选取2010年、2014年和2018年作为时间节点,运用改进TOPSIS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安徽省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子系统间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实证评价与分析。研究表明(:1)安徽省内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差异逐渐扩大,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安徽省城市创新投入能力整体逐渐上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创新产出能力差距逐渐缩小,空间分布差异不显著;城市环境支持能力差距逐渐拉大,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安徽省城市“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环境支持”能力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以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两种类型为主。(4)安徽省城市创新能力耦合协调性无法进一步提升的原因主要受2个或3个复合限制因素的影响,其中城市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环境支持能力同时滞后的城市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