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地氟病、地甲病等地方病严重影响了当地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本文通过4个县区的地氟病、地甲病以及砷中毒病的调查,结合相应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调查结果,重点分析了I、F和As三种致病元素在土壤、饮用水和农作物等介质中的分布状况以及变化规律,并开展了地方病与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相关性的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地氟病与土壤中氟含量、饮水氟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饮水碘含量高是导致区内地甲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砷中毒病尚不明确。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提出了高碘区取消碘盐供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山东省黄河下游地区浅层地下水中As、Ba、Be、Ca、Cd、Co、Cu、Fe、Hg、Mo、Ni、Pb、Se、Zn、F^-、C1^-、Cr(VI)、NO2^-、COD、pH等33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通过研究这些指标在浅层地下水中的背景含量变化规律,认为调查区内浅层地下水中As、Be、Ca、Cd、Co、Cu、Fe、Hg、Mo、Nj、Pb、Se、zn、F^-、Cl^-、Cr(VI)、N02^-、COD、pH等大部分指标背景值含量低于国家Ⅲ类水标准;但由于各指标分布不均匀,且富集程度相对较高,局部地段某些指标可达到Ⅳ类、V类水标准,水质变差,不能直接饮用。统计了调查区内各地市和不同地质单元中浅层地下水各指标的背景含量,分析研究各指标在不同行政区和地质单元中的含量变化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的基本方法,以黄河下游流域山东境内6.4万km2冲积平原区表层土壤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区内进行评估的参评指标体系,确定了各评估指标层的权重,进而对区内土地质量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评估。研究发现,由于区内土壤物源的相对单一性,在不同参评指标体系下,大部分评估单元的分等始终趋向一致,其中优良等级土地占全区的80%,两端分等土地往往面积较小且分散。评估分等的意义以反映土壤综合肥力和健康指标的高低为主,由于区内土壤环境质量超标比例极小,分等仅指示土壤环境质量的相对优劣。该评估成果可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指导,并为今后区内开展的次级地球化学评估工作提供了基础和参照。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取得的一些基本成果和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认为在表生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表层土壤中Zn、Pb、Cu、Se、Cd、S、P、Hg、N、有机碳(OrgC)等元素或指标含量明显大于深层土壤;该区总体上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优良,Ⅲ类和劣Ⅲ类土壤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13%,主要分布在矿集区和城镇周边,超标元素为Cd、Cr、Ni、Hg。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处于自然低背景含量水平,部分水样的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NO2-、F-含量超标,已不适合饮用。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是:山地丘陵区土壤pH值低;沿海地带土地贫瘠;局部表层土壤重金属明显富集,已对农作物安全产生影响。认为人类活动(采金污染、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等)和自然地质背景作用是引起该研究区局部土壤重金属富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是山东省高碘地甲病重病区。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郓城、嘉祥、东昌府、博兴4县(区)开展土壤碘含量、饮水碘含量、儿童尿碘、儿童甲状腺容积、儿童甲肿率等指标调查,结果表明区内饮水碘含量和群体的尿碘含量普遍较高,高碘的危害和高碘地甲病情严重。分析了土壤、饮水碘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了高碘地甲病与地球化学环境相关性,结果显示高碘地甲病与饮水碘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中碘元素含量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的一些基本成果以及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Zn,Pb,Cu,Se,Cd,S,P,Hg,N,OrgC等元素或指标在表生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使表层土壤含量明显大于深层;总体上该区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优良,Ⅲ类和劣Ⅲ类土壤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13%,主要分布在矿集区和城镇周边,主要污染元素为Cd,Cr,Ni,Hg。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处于自然低背景含量状态,部分水样总硬度超标,溶解性总固体、NO2-和F-等超标,已不适合饮用。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有:①山地丘陵区土壤pH值低,且表层土壤具有向强酸、强碱两极化发展的趋势,易引起重金属元素活化,危害人类健康;②沿海地带土地贫瘠,N,P和有机质等营养水平多属缺乏级;③莱州-烟台和牟平-乳山矿集区以及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带表层土壤Hg,Cd,Pb,Zn,Se,S等元素污染严重。地质高背景、酸性的表生环境和工业污染的共同作用,是造成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生态地球化学在调查的基础上,以元素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为主线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通过输入输出通量调查和重访监测掌握元素循环的发展规律,从而对元素、化合物和其他地球化学参数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并提出开发或修复建议。近十年,该学科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的不断拓展,不仅产生了大量技术标准、论文和专著等书面成果,还在污染控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特色农产品开发、土壤碳汇和抑制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需求的推动下在土壤碳库与全球变化、土壤重金属高背景产生机制、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土壤有益元素开发和土壤污染修复等方面不断产生分支研究方向。主要回顾和总结2011年以来,我国生态地球化学学科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实施近20年以来,在解决基础地质问题、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辅助自然资源管理、地方病防控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笔者在全面分析西北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及典型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从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土壤质量状况、土壤生态问题、特色土地资源状况、土壤碳研究、富Se土壤研究和典型成果应用等7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面临新时代地质事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未来西北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工作方向,以及加强基础研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四川自然环境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劳动力优势.但区域性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尤其是土壤的质量与安全性状况不清,使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缺乏科学支撑.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可以快速、科学、经济、有效地查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为四川规划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布局、提高农产品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为四川农业和食品安全把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关.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山东省黄河下游地方性氟中毒流行地区的部分县市氟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结果为例,从土壤、饮用水及农作物三方面探索了地氟病与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认为调查区内地方性氟中毒与土壤和饮用水关系密切。在回顾与总结以往地氟病地质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了当前地氟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尽快开展专门性地氟病地质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东黄河冲积平原区是山东省地氟病的重病区,危害严重。选择其中的郓城、嘉祥、博兴3县进行土壤氟含量、饮水氟含量、儿童尿氟、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氟斑牙指数、成人尿氟、成人氟骨症检出率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区内土壤、饮水氟含量和群体的尿氟含量普遍较高,高氟的危害和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十分严重。在分析氟元素在土壤、饮水中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地方性氟中毒病与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相关性研究,认为地方性氟中毒病与土壤中氟含量、饮水氟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黄河多沙善淤,黄河故道赋存大量的石英砂资源,运用地质手段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探索其利用远景,为其开发提供依据具现实意义。调查工作投入了区域地质调查、物探直流电测深、钻探、取样分析等技术手段,初步查明曹县境内黄河故道石英砂的品质、分布范围、赋存条件,黄河故道地形、地貌、地质等条件,石英砂的持有量及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黄河冲积扇是中国中东部山前地区最大的冲积扇,其主体位于河南省。黄河冲积扇的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冲积扇的地层岩性结构、水文地质特征,以及与其相邻地貌单元的地质和资源条件共同决定了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分布、发展规模、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等要素。通过黄河冲积扇的形成演化和本身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从地质角度分析和探讨了中原城市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因素,旨在为中原城市群的规划、建设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如何加强黄河入海流路管理及其范围内土地开发,既要符合国家对河口治理的综合规划和土地规划,又能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突出问题。文章对黄河入海河口基本情况及如何管理和对其范围内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开发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黄河下游山东滩区的基本情况,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滩区安全建设滞后、受淹群众无经济补偿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提出滩区安全建设措施和滩区实行滞洪区补偿、事前风险规避、事后经济补偿、长期补助、后期扶持等补偿政策思路,以期实现滩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河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7月4日9时至7月15日9时黄河进行了首次调水调沙试验。2003年9月6日9时至9月18日18时30分结合防洪预泄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根据这两次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成果,特别是首次调水调沙试验成果,对下游河道冲淤效果、河口拦门沙区泥沙冲淤量及其分布、河势调整、整治工程作用及河道过流能力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调水调沙不仅能够减少河道淤积,而且能够有效增大主槽的过流能力,改善下游河道排沙条件。所以,调水调沙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