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南岛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岛气候区划,自50年代以来,已有过多次研究。高由禧把海南岛划分为5个气候区;何大章等把海南岛划分为8个气候区;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气候区划》把海南岛划为16个区;丘宝剑、卢其尧把海南岛划为23个区;中国农业气候区划,把海  相似文献   

2.
探索热带岛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规律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基于海南岛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价值当量因子法,构建六边形格网估算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随后设置不同情景模拟其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海南岛城镇化快速发展;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差,全岛ESV减少6.64亿元。2)林地提供了海南岛超过70%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调节服务为主,其中水文调节服务占比最高,体现出林地和水域在海南岛亟需保护和提升。3)生态优先情景模拟的2025年ESV总量上优于经济优先发展情景,该情景下全岛建设用地的迅猛扩张趋势得到遏制,同时保护了林地及水域等生态用地,有利于海南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温度、降水和地表覆盖是影响植被指数变化的主导因子,但在不同区域内不同因子对植被指数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海南岛地处独特的热带区域,为弄清温度、降水和地表覆盖对海南岛植被指数的影响,根据MODIS遥感数据,提取了2004年海南岛的月平均植被指数集,采用了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海南岛植被指数变化与其驱动因子(温度、降水和地表覆盖)的关系。结果发现海南岛植被指数的变化受温度的影响大于降水作用的影响,而降水作用的影响又大于地表覆盖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的湿地类型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海南岛为我国的第二大岛, 地理位置独特, 有丰富的湿地类型及资源。本文用遥感技术, 把海南岛的湿地分为4 个大类, 20 个类型。海南岛以近岸及海岸湿地为主, 占海南湿地总面积的50 % , 其中的浅海水域占海南湿地总面积的25 % 。海南的珊瑚礁湿地、红树林湿地在全国同类湿地中发育最好。本文还对海南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及概括。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海南岛的应用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本文在对海南岛1986年、1996年、2000年3个时期陆地卫星TM影像判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数据,采用转移矩阵、地理网格、数学模型和影像判读等方法,对海南岛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性、定位、定量研究。研究成果有利于人们全面理解海南岛土地利用变化原因、过程和驱动力,并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行政建置变更对海南岛区域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竑  司徒尚纪 《地理科学》2006,26(4):490-496
一个区域文化的发展除了受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移民、国家开拓方略等因素的影响外,也因为行政建置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不同。不少地方因为长期隶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在文化上就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趋同性。而历史期海南岛区域文化的发展进度则与反映中央王朝重视程度的行政建置的级别、深入岛内实质管理的辖区大小等要素紧密相关。行政建置变更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海南岛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导向标。在探讨了历史期海南岛行政建置变更对海南岛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对海南岛区域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寻求上层建筑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家计委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司和国家科委综合局召开“海南岛综合开发规划研讨会”,1988年10月12至20日在海口市举行,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的计委、科委有关同志80余人参加会议。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和中国专家,在会上介绍中日合作编制的海南岛综合开发规划。规划的各种报告书共约800万字。详细地描述了海南岛的社会、经济、资源、地理等情况和。  相似文献   

8.
海洋表层沉积物的磁学性质逐渐被证明是分析海洋沉积物物源的有效手段之一。选取海南岛周边海域39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磁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的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海南岛以南海域,而海南岛以东和以西海域则呈现从岸向海逐渐降低的趋势。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研究区海洋表层沉积物的磁化率主要由陆源碎屑物质贡献,因此可以认为沉积物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能指示陆源输入的变化。利用多个环境磁学参数对采样点进行Q型聚类,并结合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采样点的地理位置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区域:海南岛以东水深超过100 m的海域(Ⅰ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其东北面的珠江水系,同时粤西沿岸河流携带来的物质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海南岛以东水深小于100 m和海南岛以南海域(Ⅱ区)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于海南岛沿岸侵蚀搬运以及入海河流输入;北部湾北部海域(Ⅲ区)沉积物受琼州海峡和北部湾沿岸河流输入物质的共同影响;海南岛以西海域(Ⅳ区)沉积物受来自海南岛西南侧河流输入、沿岸侵蚀物和由南向北的洋流所携带的沉积物的共同影响。研究表明: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组合可有效指示近岸表层沉积物的物源变化。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西部是我国惟一的热带稀树干草原沙漠化地区,选取5期遥感数据,采用室内解译和野外检验修正的方法,获得海南岛西部不同时期土地沙漠化数据库。结果分析表明,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在时间上经历了快速发展—初步逆转—全面逆转—波动反复的变化过程;在空间上由沿岸带向昌化、莺歌海两重心收缩、逆转;同时,其发展/逆转过程以沙漠化土地与林地、耕地相互转化为主,伴随着沙漠化土地内部复杂程度间转化。总之,总体逆转、局部反复波动是近50 a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20 a来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关联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根据生态基准面理论制定了海南岛西部沙漠化土地分级体系,运用遥感、野外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了海南岛西部近20 a来沙漠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近20 a来,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总体缩小、局部反复,年均缩小6.23 km2,沙漠化程度明显降低,降级率为、{-44.84%、};气候呈增温增湿变化,出现多次异常年份。对近20 a来气候变化与沙漠化的因子分析和关联度分析表明, 人为活动的强度加大是海南岛西部沙漠化的主导作用,气候因子与沙漠化的关联序为:年均湿度>年均气温>大风日数>年均风速>年均降水>蒸发量,增温增湿的气候变化趋势对沙漠化逆转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潘月斌 《地理教学》2014,(5):F0002-F0002,F0003
正徐闻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向南通过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是大陆通往海南岛之咽喉。  相似文献   

12.
雨影区对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李森  刘贤万  孙武 《中国沙漠》2006,26(2):165-171
风洞系列实验证明,山体雨影区与垂直平板绕流后回流区的作用原理是一致的, 山体雨影区的宽度是山体高度的15 H。据实验结果分析,海南岛西部雨影区形成的原因是季风气流沿山脉迎风坡面爬升冷却,坡脚形成热低压,在背风面回流收敛形成暖高压,气流变性为焚风。海南岛中南部多道山脉的雨影区和中南半岛长山山脉雨影区叠加、交汇后,强化了海南岛西部的干热化并形成热带半干旱气候环境,始终影响着土地沙漠化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西北部火山海岸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颖  周旅复 《地理学报》1990,45(3):321-330,T002
海南岛西北岸有晚更新世以来二期火山活动,共5次喷发,沿海岸密集的火山喷发孔、岩流堆积,构成了独特的海蚀型火山港湾岸。火山活动改变了沿岸地形、河流流向与沉积环境,使海岸沉积相数次变化。据岩石学研究,该区系洋岛型橄榄玄武岩及大洋中脊型拉斑玄武岩,反映了海南岛—北部湾海底有扩张的迹象。  相似文献   

14.
定量评价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为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基于1 k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从总体变化、空间自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海南岛1980—2018年人类活动强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2018年,海南岛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85%和25.27%。1980—2018年间,仅有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面积出现大幅度增加,其他类型面积均减少,其中耕地和草地减少的面积较大,分别减少397.81 km2和303.02 km2。② 1980年海南岛人类活动强度为10.54%,2018年达到12.86%,增长了22.01%。2000年以前基本保持不变,2010年以后增长迅速。③ 近40 a间海南岛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具有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并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海口市、三亚市等城市建设迅速地区。④ 海南岛人类活动强度主要受政府政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驱动。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台湾岛河流水化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静生  陈梅 《地理学报》1992,47(5):403-409
本文对我国两大岛屿——海南岛和台湾岛河流的主要离子化学及河流的物理和化学侵蚀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两岛河流水化学的共同点和差异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无论是河水离子总量,还是物理侵蚀率和化学侵蚀率,台湾岛均显著地高于海南岛。两岛河水中氯离子含量、物理侵蚀率和化学侵蚀率均为东部水系高于西部水系。  相似文献   

16.
借助地理计量分析方法,以海南岛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等41家旅游景区(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最邻近指数与地理集中指数、不同等级类型景区(点)在各行政区内分布的比较,以及景区(点)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分布差异,分析了海南岛高等级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和模式。结果表明:海南岛高等级景区(点)整体分布较均匀,但在全岛18个市县中的分布呈现一定的集中性,以三亚、海口、琼海和万宁4个聚集区为基础形成了东部旅游带,且优势明显;高等级旅游吸引物数量众多,以自然景观类为主,但相似程度较高,资源多样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高等级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演化经历了点状模式的萌芽阶段,放射模式的起步阶段和凝聚+扩展模式的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棕榈科植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海南岛棕榈科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认为全岛共有棕榈科植物32属68种,其中天然分布的有11属32种,引种有21属36种,文中介绍了海南岛棕榈科植物的用途与天然分布,描述其生态特片,对如何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时空模拟及虚拟政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演变过程及其动力机制,构建沙漠化元胞自动机模型,预测2010年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状态,进行两种典型的虚拟政策实验。结果表明:1)基于元胞自动机技术建立土地沙漠化防治政策虚拟实验室,可对多方案政策主导下的土地沙漠化时空过程进行有效仿真、预测和可视化表达;2)未来5~10 a若仍维持目前的土地开发模式和政策状态,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将有较明显的扩展倾向,必须实施有利于沙漠化逆转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地球物理学、岩石学等方面总结了海南岛地幔柱存在的证据,并探讨了海南地幔柱成矿作用对海南一些重要矿产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海南岛升格建省,办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岛面积比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大几十倍到近百倍,在34000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科学地确定空间开发的总体框架,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的有序展开,是保证用二十多年或稍长的时间,赶上东南亚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兴岛富民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